书城成功励志读《中庸全书》学生活
21394300000033

第33章 大德(2)

急于出头露面,急功近利,这是许多人在职场、官场上的表现。官场最忌急躁,急是一种急于升官的心态的外露,有了这种表现必招来对手的攻击。戒骄戒躁是最好的心态,何况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争也白搭。

自古仕途多变动,所以古人以为身在官场纷纭中,要有时刻淡化利欲之心的心理。利欲之心人固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这当然是正常的,问题是要能进行自控,不要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要能把握得准,跳得出这个圈子,不为利欲之争而舍弃了一切。

所谓“泰然处之、不急不躁”,并不是听天由命,而是敢于正视矛盾,认识现实,对现实生存环境和理想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持乐观豁达态度。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让一匹马退役,他们不会坐等它在比赛的中途颓然倒下,成为众人的笑柄。

古往今来,安世处顺者大有人在;曲径通幽,最终成大业者也不少。今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或主动或被动地投入竞争和角逐之中,生活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太多可选择的机会,同时也给人们精神上、心理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顺应自然、泰然处之,会在你失衡时,甚至绝望时为你调节心态,重建人生信念,塑造新的自我。

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自我实现就是其中之一。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太强烈,就会造成痛苦和不幸,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因此,人应该尽力克制自己过高的欲望,培养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美德和智慧。这种采取均衡状态的智慧,即是儒家的“中庸”,以避免祸患的发生。

古人留下了许多关于“中庸之道”的金玉良言,如:“人生太闲,则别念穷生;太忙,则真性不现。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同理,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乐极生悲”这句话,适可而止才能掌握真正的快乐。大凡美味佳肴吃多了就如同吃药一样——只要吃一半就够了;令人愉快的事追求太过就成为败身丧德的媒介——能够控制一半才是恰到好处。

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趣。若至烂漫酩酊,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意即赏花的最佳时刻是含苞待放之时,喝酒则是在半醉时的感觉最佳。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正如酒止微醺,花看半开,则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没断绝生机。如此自能悠然长存于天地之间。

又如:“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而漏尽烛残,香销茗冷,不觉反而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多类此,奈何不早回头也。”痛饮狂欢固然快乐,但是等到曲终人散,夜深烛残的时候,面对杯盘狼藉必然会兴尽悲来,感到人生索然无味。天下事大多如此,为什么不及早醒悟呢?

因此,注重中庸并保持淡泊人生、乐趣知足的心态,才能使自己体会出无尽的乐趣,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我们常常看见有些人为了谋到一官半职,请客送礼,煞费苦心地找关系,托门路,机关用尽,而结果还往往事与愿违;还有些人因未能得到重用,就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甚至做些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事情。凡此种种,真是太不值得了!这样做都是因为太重名利,甚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压在了上面。其实生命的乐趣很多,可选择的东西也不少,何必那么关注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呢?“取舍由己”,少点欲望,多点情趣,人生会更有意义。

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人际交往中任何语言的沟通都少不得要恭维对方,因为赞美的话通常是顺利与人交往的润滑剂,能够活用赞美是取得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之一。那如何让自己的恭维使对方听起来高兴而又乐于承受呢?那就是“适中”,绝对不可恭维过分。

人是禁不住恭维的动物,对领导、同事、朋友来说都是如此,要想与对方保持密切的关系,要想使别人接受你的意见或建议,要想请求别人帮助你,那么恭维的是否恰当,话说的是否到位,就要注意其中的分寸,不能有过也不能有不及。

有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针对总经理抓好公司业务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写了一本《经商之道》的书,部门经理这样称赞道:“您在企业工作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如果您专门研究经营管理,我相信您一定会成为商务管理的专家,肯定也会有更加突出的成果问世。”总经理听完他的话,不满地说:“你的意思是说我不适合做公司的总经理,只有另谋他职了?”听到总经理这样一说,部门经理本来是想给他“戴高帽”的,这时吓得满头是汗,连忙解释道:“不,不,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最后还是旁边的秘书给打了个圆场:“部门经理的意思就是说,您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仅本职工作抓得好,其他方面也很出色。”可见,同是恭维一个人,恭维一件事,秘书的表达方式就要比那个部门经理好得多,不同的表达的方式,其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悬殊。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就是渴望被赞美、钦佩、尊重。”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赞美或恭维不等于献媚。赞美的目的是帮助对方发现其自身的价值和优点,从而使他获得一种成就感和优越感。而献媚拍马、阿谀奉承是令人生厌的,它的目的是为了一己私利,骗取他人的信任,如果被人识破的话,那原本的关系也就会随之破裂。而赞美则不同,它可以帮助双方消除隔阂,加深彼此的关系。

其实,现实生活中,只要稍微留心,就可以分辨出什么是真诚的赞美,什么是虚假的献媚。虽然二者的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外在表现却时常让人混淆。所以,赞美应合乎“中度”,如果运用不当的话,就很容易让人误解成献媚,那就远远背离了我们赞美或恭维的初衷了。美国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讲了这样一个他自己的经历:在一次餐会上,碰到有位朋友穿着与我前不久买的一模一样的套装,于是我就对他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哪天我们可以同台演出了,怎么这么巧啊,我也买了一件和你一样的衣服,真是有默契,下次穿给你看看!”那天,我和他谈得很开心,因为我和他的品位相同。在沟通中,为了注意保证对方的自尊心不伤害,我们必须时时运用恰当的赞美和恭维,能够令对方开心,又会加深对方对你的印象。

另外,在赞美或恭维女性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其中的分寸,因为女性对于别人的赞溢之词很敏感。如果身为男性,我们不妨试着发现她的某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进行赞美。如果你对一般已被公认为“美女”的人说“你真美!”对方不见得会显得很高兴,因为她听了太多的这样的话,这时你不妨变一种方法,“好漂亮的戒指!”“你今天穿得这件衣服显得特别迷人!”“你的人漂亮,字写得也一样漂亮!”当我们这样称赞她的时候,已经足以显示出我们对她的关注和热心了。切记,如果你想在生活、工作中与女性保持良好的关系,则绝对不要随便揭穿对方的缺点,千万不可毁谤她们。

因此,根据场合的不同,恭维对象的不同,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但始终要注意一点:赞美或恭维不可过头,要赞美得实事求是,恰到好处。

施己不愿,勿施于人

人有欲望,更得有善良的本性,从而将欲望控制在道德和良知的范围内。如果能适时适地地满足别人的欲求,而做到不损害自己也不损害对方,那差不多就是“中庸之道”了。

欲求,是人性的弱点,在为人处世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欲求和对方的欲求之间的关系,就无法做到待人接物的“适中”。人们通常都是不愿意失去,即使是几块钱都不情愿让给别人,甚至时常为失去一点小利而耿耿于怀,为此就一概否定别人的努力和付出,其结果只会失去更多的东西。

周文王四处寻找姜子牙,这天终于在渭水之滨见到了仙风道骨的姜子牙,正在直钩钓鱼。于是周文王就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方法。姜子牙说:“钓丝细微,饵食可见时,小鱼就会来吃;钓丝适中,饵食味香时,中鱼就会来吃;钓丝粗长,饵食丰富时,大鱼就会来吃。鱼贪吃饵食,就会被钓丝牵住。”接着,姜子牙有说:“用人办事的道理就和这钓鱼差不多:一是禄等以权,就是用高官厚禄聘人与用诱饵钓鱼一样;二是死等以权,就是用重赏收买死士与用香饵钓鱼一样;三是官等以权,就是用不同的官职封赏不同的人才,就像用不同的饵食钓取不同的鱼一样。人食君禄,就会服从君王。所以,用饵食钓鱼时,鱼就被捕杀。用爵禄网罗人才时,人就会尽心尽力地帮你办事。”这也就是适时满足对方欲求的目的。

楚河汉界划分之后,项羽率军东撤,刘邦也引兵西归。这时张良已经充分了解到项王的刚愎自用,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于是张良就向刘邦建议,劝他趁机领兵灭楚,免得养虎为患。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亲自统率三军追击楚军,另外还命令韩信、彭越相助。

但是当刘邦追到一个叫固陵的地方,却始终未见韩信和彭越二人率军前来。这时项羽回击,挫败刘邦。刘邦就问张良此刻该怎么办,张良犹豫了片刻说:“大王,虽然韩信名义上是淮阴侯,彭越是建成侯,实际上两个人都没有一点实权,再加上大王还没有将疆界划分给他们,这就是他们不来援助的原因。”刘邦不知道张良是什么意思,就问道:“那目前我应该怎么办呢?”张良说:“大王若想二人来援助,我请大王将陈地至东海的土地划分给韩信,将雎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划分给彭越,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肯定会竭尽全力地来救大王。”刘邦没办法就同意了张良的计策,不久韩信和彭越果然率兵来援。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各路兵马聚集垓下,韩信设下十面埋伏,与项羽决战。项羽不敌,兵败自刎。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以刘邦获胜告终。

你想要一个人心甘情愿地帮你办事,就不如让他感觉是在为他自己办事。张良在韩信和彭越索要实惠的这件事上,处理的就十分周到,他充分利用了人类共同的缺点,就是人的功利心。所以他请求刘邦将韩信和彭越名不副实的名号变成实际的,划了封地给他们之后,就满足了他们的心愿,使他们尽力而战。

一个人有特殊的欲求,而你又偏偏是可以满足他们的那个人,当你遇到困难时,你还会将这种特殊的权力握在手中吗?当你满足了他的欲求,他就乐于为你办事,这不是你的手段卑劣,也不是你诡计多端,而是你想完成任务所必要的方法,只要能适当地制约对方的欲求,就不会违背“中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