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是《中庸》全篇的重点,接续前章,分几个层次:
首先借孔子的回答提出了为政准则——文武之道。讨论了政事与人的关系,认为人的关键是道德修养,提出了德的内涵:仁、义、礼、智。并认为四者来源于天,是自然的道德法则。从而推导出天下人共有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达道,突出了实践此达道的智仁勇三达德。
其次,接上文提出了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并讨论了这九条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这些原则。认为关键在于一个“诚”字。这和《大学》修齐治平有共通之处。
再次,由诚引出天道和人道,圣人和凡人的问题。认为天道就是诚,即真实无妄。圣人和天道同一,是自然之诚。圣人不用勉力,不用思考,就可以从从容容达到中道。而人道往往不诚,必须经过自反,关键在于“择善而固执”,即紧紧抓住一个“善”字。善当然包括仁义礼智四德。一般人,也就是学知、困知、利行、勉行之人,在学习时。要注意学、问、思、辨、行这些学习方法和原则。
《论语·子张》中也有类似思想,如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与之相比,《中庸》增加了力行的内容,而且内容更加丰富全面。
原文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①。其人存②,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③。人道敏政,地道敏树④。夫政也者,蒲卢也⑤。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⑥。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⑦,尊贤之等,礼所生也⑧。(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⑨。)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治措施,都记载在典籍上了。这样的贤人在世,这些政事就能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贤人治理国家,政事就能迅速推行;沃土植树,树木就能快速生长。政事就像芦苇生长一样快速容易。所以处理好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身,修养自身在于遵循道德,遵循道德要以仁为本。仁,就是人自身具有爱人之心,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亲爱亲人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就产生了礼。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想要修身,不能不侍奉父母亲人;要侍奉父母亲人,不能不了解人;想要了解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注释
①布在方策:记载在书中。布:陈述。策:通“册”。书写用的竹简。
②其人存:倡导某项政策的人处在相应的位置。人:指处于一定位置的执政者。
③息:停止,消失。
④人道敏政:人对于政令的反应是敏锐的。人道:人的天性。是与“天道”相对应的古代哲学概念。敏:迅速,敏锐。地道敏树:土地对于种子的反应是及时的。地道:即地利,土地的本质。也是与“天道”相对应的古代哲学概念。树:栽培树木,种植百谷。
⑤蒲卢:沈括以为蒲卢就是蒲苇。即芦苇。水生植物,生长迅速,柔韧顺变。这里用以说明为政之道。比喻君子从政得到贤臣辅佐就会很快取得成功。又《尔雅》云“蜾赢,蒲卢”,即今之细腰蜂。即土蜂。《诗》曰:“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蒲卢,取桑虫之子以为已子。
⑥亲亲:前者为动词,作亲爱解;后者是名词,指亲人,如父母等。
⑦杀:等差,区别。亲亲之杀:指亲爱亲族是根据关系远近有所分别。《礼记·文王世子》曰:“其族食世降一等,亲亲之杀也。”
⑧礼所生也:是礼仪的规定。礼: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⑨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郑玄说:“此句在下,误重在此。”郑说有道理,当删。
原文
天下之达道五①,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②,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③。或生而知之④,或学而知之⑤,或困而知之⑥。及奠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⑦,或利而行之⑧。或勉强而行之⑨,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译文
天下共通的人伦大道有五条,用来实行这五条人伦大道的德行有三种。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这五项是天下共通的大道。智、仁、勇三种是天下共通的品德,用来履行这五条人道,这三种品德的实施效果都是一致的。对这些道理,有的人生来就知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晓,有的人经历了困苦才知晓,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对于这些道理的实行,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做,有的人因为名利去做,有的人被迫勉强去做。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勇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治理他人;知道怎样治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注释
①达道:天下古今共同遵循的道理。
②昆弟:兄和弟,也包括堂兄堂弟。
③迭德:天下古今共同具备的德性。一:指诚。
④生而知之:天赋超常,天生自知,具有天成的高贵品质。
⑤学而知之: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而求得知识和学问,提高自己的修养。
⑥困而知之:因为身处困境,迫于情势,因而刻苦求学,乃有所知所成。
⑦安而行之:无欲无求,顺天应人,无为而为,安然处之。
⑧利而行之:因为对于自己有利,于是在利益的引导下欣然而行之。
⑨勉强而行之:勉力自强,奉行不懈。
原文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①。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②,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③。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④。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⑤,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译文
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重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迷惑;体恤群臣,士人们的回报就会更加厚重;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努力工作;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之人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就会敬畏了。
注释
①九经:九条基本准则。经:经纬。常规,准则,纲要。
②体:体察,体恤。子庶民:以庶民为子,如父母爱其子。
③来:招来。百工:各种工匠。柔远人:优待边远地方来的人。怀诸侯:朝廷对所分封的各诸侯给予安抚和保护。怀:安抚。
④不眩:没有疑虑。眩:目眩眼花。引申为迷惑,失去方向。喻指政事紊乱。
⑤报:回报。劝:劝化。勉力,努力。
原文
齐明盛服①,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②,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③,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④,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⑤,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
嘉善而矜不能⑥,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⑦,治乱持危,朝聘以时⑧,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译文
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就是修养自身的原则。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就是尊崇贤人的原则。提高亲族的爵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就是亲爱亲族的原则。官员众多足供任使,这就是劝勉大臣的原则。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丰厚的俸禄,这就是奖劝士人的原则。使民服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就是勉励百姓的原则。每天省察,每月考核,付给他们的薪水粮米与他们的业绩相称,这就是奖劝工匠的原则。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善行的人,怜恤能力差的人,这就是优待远客的原则。延续绝嗣的家族,复兴废亡的小国,治理祸乱,扶持危弱,按时接受诸侯朝见聘问,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就是安抚诸侯的原则。
注释
①齐明盛服:斋戒沐浴,使身心洁净,身穿盛装。齐,通“斋”。
②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说坏话的人。
③官盛任使:官员众多,足够听任差遣使用。
④时使:指役使百姓不误农时。薄敛:赋税轻。
⑤省:省察。试:考核。既廪称事:发给的薪水粮米与工作业绩相称。既禀,即“饩廪”,指薪水粮食。称,符合。
⑥嘉善而矜不能:勉励嘉奖善举,体谅宽容失误。矜:怜悯,谅解。
⑦继绝世: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举废国:复兴已经没落的邦国。
⑧持:扶持。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每年一见叫小聘,三年一见叫大聘,五年一见叫朝聘。
原文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①,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③,道前定则不穷。
译文
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方法却只有一个。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语言不畅;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出现困窘;行动先有准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注释
①豫:通“预”。预谋。计划。
②跲:绊倒。此处指说话不顺畅。
③疚:惭愧。
原文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①,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译文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者的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民众。得到在上位者的信任是有规则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者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规则的:不能让父母顺心,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让父母顺心是有规则的:反省自己不真诚,就不能让父母顺心。使自己真诚是有规则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注释
①顺乎亲:顺从亲人的心意,使父母心情快乐。亲:指父母亲。
原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①,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②,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③。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⑤: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从从容容就能符合中庸之道,这是圣人啊。努力做到真诚的人,就是选择好善的目标执著追求的人。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明白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所得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笃实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的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注释
①诚之:使之诚,自己努力做到诚。诚,是人生来就有的天性。也是人应该遵循的原则。
②从容中道:行为自然,合乎规范。从容:举止行动自然,不慌不忙。中道:合乎规范。
③固执:坚定执著。
④审问:审慎地探问。明辨:明晰地分辨。笃行:笃实地履行。
⑤弗措也:不停止,不放弃,不罢休,不中断,不半途而废。弗:不。措:置。废置,搁置。
活学活用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孔子在讲人类之“和”时,并不是讲一团和气,掩盖矛盾,而是讲原则、讲礼制的。在孔子及孔门弟子看来,“和”是人生的追求、人类的目标。
寇准家在华州下邦(今属陕西省),少年时英俊豪迈,通晓《春秋》三传,19岁就考取了进士。他诚实守信、正直敢谏的精神为世人所称道。
当时录取进士时,皇帝常常举行殿试,对考生当面提问,考其学问,对于年纪轻的人,往往不予录取,许多人都知道这种情况。在寇准参加殿试之前,有人让他增报几岁年龄,以免落榜。寇准却回答说:“我目前刚刚要踏上仕途,怎能搞欺骗呢?”于是他如实地上报了年龄。他在面试时对答如流,正大光明地考取了进士。
寇准考取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又先后担任巴东县和成安县知县。他任知县时,每到朝廷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的时候,他不是匆忙发公文,只是开列县中应该纳税或服役者的住址、姓名,张贴在县城门口,老百姓都知寇准的为官作风,对他很信任,所以没有一个耽搁日期的。
后来寇准升到殿中丞,做了郓州通判。这时,恰好遇到宋太宗下诏,让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寇准大胆直言,陈说利害,因此越发受到宋太宗的器重。
有一次,寇准在朝廷上奏事,说话不合宋太宗的心意,宋太宗大怒而起,想要退朝回宫,寇准上前拉住宋太宗的衣服,让宋太宗重新坐下来,直到事情解决了,他才退下。
通过这件事,宋太宗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对他更加信赖,每当和大臣们谈论起寇准,总是称赞他说:“我得到寇准,便如唐太宗得到了魏征一样。”
寇准一生正直敢言,成为北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为宋初政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正直敢言不是好走极端,恰恰是校正他人的过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