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中庸全书》学生活
21394300000039

第39章 问政(2)

现代科学家黄万里先生也以直言校正他人过激行为而享有美誉。三门峡水利工程是个败笔,在动议搞这个工程的时候,黄万里教授预见到了它的后果,在那特殊的年代,许多人三缄其口,明哲保身,但黄万里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成长为一个慷慨之士,他以一颗“至诚”之心,坚持讲真话。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多次在黄河规划、工程筹建讨论会上说:“你们说‘圣人出,黄河清’,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当时出席会议的专家大多同意苏联专家的设计。黄万里孤身舌战。有一次,他争辩了整整7天,但仍无效。黄万里退而提出:若一定要修此坝,建议勿塞6个排水洞,以便将来可以设闸排沙。这个观点被全体同意通过。但施工时,苏联专家坚持按原设计把6个底孔堵死了。上世纪70年代,这些底孔又以每个1000万元的代价打开。

黄万里被打成了右派,但他没有为自己的言行后悔,他对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分析和预见,从工程建成之日起便被一一验证了。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建成,从第二年起潼关以上黄河、渭河大淤成灾。两岸受灾农田80万亩,一个县城被迫迁走,西安受到严重威胁。至今黄河流域的水土日益恶化,下游河水所剩无几,每年平均断流100多天。黄万里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他无法阻止一个工程的建设,但他在那个年代,敢于坚持科学见解,说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就非常了不起。他心中是有尺度的,盲目地随波逐流是一种偏激,而把自己的见解藏在心里不说,也是一种“不及”,这不符合他做人的原则。

中庸思想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是一种圆滑的避世思想,也不是一味的折中思想。它是以“诚”,即以良知为基础的人世思想。当大家都在过激地普遍看好某事时,明智者会觉得这是种反中庸的行为,非常危害,于是提出不同的观点,以回到中庸的状态。

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也是对他人过激行为的校正,却遭到了批判。他一生挫折很大,但他胸怀坦荡,在最艰难的日子,牢记“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即自由”这两句很有名的诗,身体力行。正因为真理在胸,所以他才能吟出“大江东流去,永远不回头!往事如烟云,奋力写新书”!因为无私无畏,所以他才能放言“不怕冷水浇,不怕油锅炸,不怕撤职,不怕坐牢,更不怕——死”!马寅初在快到80岁时遭受打击,不得不离开北大校长的位置,但想到同时离开喧闹的政坛,无不是欣慰。他在京郊的小院,生活在心灵的世界,“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后来竟以百岁高龄重新出山,这是别人难以置信的。

自尊自爱,名节不亏

自尊,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尊严。一个人只有先做到自我尊重,才能“推己及人”尊重别人。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现代人利欲泛滥,有很多人为了谋取私利,以牺牲自己做人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实质上,他们的种种做法完全玷污了做人的根本,是为人所不齿的。

中庸说“中立不倚”“正道直行”,都是在提醒人们不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丢弃自己做人的本质,要维护和坚守人性中“方”。自尊自爱,就是爱惜自己的名节。能够自尊自爱的人,绝不会自轻自贱、自暴自弃,从而可以在社会上自全。爱护自己的身体就要保证身体不受到意外的伤害;爱护自己的德行就要修养自己的德行,而不至于丧失。这就是自尊自爱的人,就是以人格、尊严为重的人。

俗话说:“名节不亏”,就是自尊自爱的体现。庄子说:“圣人体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庄子这里所说的完全是自爱自全的道理。

自尊的人是坦诚的人,不会为名利动心,即使是身处穷困,也不会丢弃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中庸》上说:“天所命令给予的是性,根据本性的规定行事是道。”“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外。”历史上的颜子一竹筒饭,一瓢水,以经典为枕,悠然自得。不懂得自尊自爱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春秋时期,宋国由子罕执掌大权。这时有人想讨好他,就私下送了一块美玉给他,但子罕不受。那个人就说:大人,这可是块难得一见的宝贝啊。子罕说:“你以玉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我要收下了你的宝贝,你我二人不都失去了自己的宝吗?”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明代有一个叫曹鼐的官员。有一次捕获一名女盗,两人共处一室,女盗以女色引诱他,而曹鼐不为所动,并写了一横幅“曹鼐不可”贴在墙上。可见,子罕和曹鼐二人都把自己的名节看得很重,绝不能为自己的私利而背弃尊严和人格。

面对当今社会上金钱、权力、美色等诱惑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妄没于势利,不诱惑于事态,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只要自觉地在心中筑起坚不可摧的人格“长城”,那么任何的诱惑我们都可以战胜。

中庸思想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变通,要灵活,但变通、灵活都得有个限度。如果做人没有人生准则,没有人格尊严,甚至是卑躬屈膝、摇摆不定,那还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吗?历史上有奴才、有汉奸,在别人看来,永远都只是一条哈巴狗,不可能像对待人一样对他的。想获得成功的人,就要立正自己,要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而不能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随波逐流。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两种人:一种人虽然有钱、有地位,但看上去就觉得不必重视;而另一种人,没有钱也没有地位,但你会觉得他不容轻侮。这就是差异,就是人格和尊严上的差异。后者,在于他们自尊自爱,看重自己的人格;而那些连人格都可以丢弃的人,就是不把自己当人,在别人眼里也只有贬低的份。一个人都不能尊重自己,又怎么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呢?所以,在社交处世中,人格尊严是永远不可丢失的。

许多人都会不自觉地找这样的借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认为在当今社会上没有人格尊严的大有人在,自己也是理所当然的,有这种思想的人,忘记了一句话:“出淤泥而不染。”这是多么严重的错误!

处理事务,有条有理

煎过鱼的人都知道,鱼身的两面都要煎。如果只煎一面,就很有可能一半都已经煎糊了,而另一面则可能还没有熟透,那别人见到这盘鱼就没了胃口。其实,为人处世也同这煎鱼差不多,如果不能有条有理地去做,正反两面都考虑到,一会看看这个,一会碰碰那个,结果只是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了。

洪应明说:“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得个迫促规模。”人的能力都是有限度的,如果能对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慎重研究、仔细分析,就可以使本身的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比如赤壁之战,吴军做了充分的研究和长时间的准备,结果才能顺利地用火攻将曹操击退。如果头脑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条理,只是走一步算一步的话,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谈起他遇到的两个人。一个是性急的人,不管是在工作的时候,还是平时在路上遇到他,他都表现得风风火火的样子,像是有什么很重要的事等着他去做。如果你有什么事要找他谈话,他通常只能给你几分钟的时间,时间一长,他就会不停的看手表,暗示他时间很紧张。他的公司业务做得虽然很好,也有可观的收入,但他的开支也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他在安排工作时,常常颠七倒八,毫无程序可言,而开会的时候,也时常丢三落四的,不知道自己应该主要讲哪几点。做起事来,也是一团糟,也常为杂乱的东西所阻碍。你看他的办公室,你会发现他的桌:子上摆放得乱七八糟,简直就像一个垃圾堆。“我很忙!”“我真的没有时间”,这是他最经常说的话。像他这样,即使有时间,也不会知道要怎么安排和利用。

而另外一个人就恰恰相反。每次见到他,他总是一副很悠闲的样子。能够把最重要的事放在前做,一些小事就留在后面,做事也非常冷静沉着。当你有什么找他的时候,他总是彬彬有礼,绝对不会开口提醒别人他没有时间了、或是有其他的约会什么的,他喜欢将下一个星期的约会写在一个本子上,都安排得有条不紊,恰到好处。在他的公司里,所有的员工都会将自己的桌子收拾得整整齐齐,而你看他的办公桌,也同样是整齐的。他说他:每天晚上下班的时候,都会整理办公桌,有什么需要批阅的文件都能及时地批阅,有什么重要的信件他也会立即回复。有自己的公司,工作肯定会很忙,但他表面上从来没有一丝的慌乱,都是紧紧有条的。

“你的工作有程序,处理工作中的事务有条理,在办公室里决不会浪费时间,这样就不会因为一些琐事而扰乱自己的心志,那么做起事来,效率必然会很高。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时间也一定很充足,你的事业也就会按照你的预定计划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企业家这样总结道:“如果像前面所说的那个人那样,确实整天都在忙啊忙的,但你看一看他的年终结算,你就会明白他原来是在瞎忙活。当然公司也就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古人说:“不作无益害有益”,照现在话说就是不要做“无用功”。在社交处世中,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循序渐进,有条有理,如果没有任何章法可循,那就没有了原则,关系网也必定杂乱不堪。一旦遇到什么事的时候,也可能会尽心竭力地去做,只会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撞来撞去,最后还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甚至是好心办坏事,也就谈不上做事“适中”“适度”了。

人际交往,礼仪为先

促使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礼仪”。它代表着交往双方的尊重、亲切、体谅等等,同时也表现出一个人的修养。社交礼仪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都是密切相关的。谦而有礼的人生是成功的,彬彬有礼的生活是幸福的,合乎礼仪的交际是和谐的。所以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中国是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在这文化积淀中,“礼仪”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庸》说:“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所以中国人较西方人含蓄,也更加讲究礼节。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致使很多人太重视繁文缛节,使得人们对“礼”的认识发生偏差,这无疑就违背了“中庸”思想中的“礼”。现实生活中缺礼、少礼,是最轻率的的交际态度。而过于注重礼节,则有可能适得其反。只有适当地、正确地运用社交礼仪,才符合现代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才能给自己的人生提供宝贵的发展机遇。

通常来说,礼仪就是人们常说的礼貌。而有的人认为,礼貌只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外在表现,或是一种手段,并没有其他实际的价值。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的话,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岂不成了“钱货两讫”的交易关系了吗?这和做生意又有什么两样呢?“礼”真的只是人际交往中的虚假的表象吗?

事实并非如此。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如果当你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气恼,你也不会尊重他。相反,当别人尊重你,你会感到快乐,也就会尊重他。现代心理学认为:“自尊是维持心理平衡的要素”。可见,每个人都有维持心理平衡和健康的要求,只有得到了别人的尊重,才能进一步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尊重、体谅等“礼节”,不是什么明文规定,也决不是虚假的表象,而是发自人内心最基本也最真诚的言行举止。

俗话说:“先学礼而后问世。”没有人生下来就懂礼的,都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培养成就的,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人们学礼的环境,也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才能逐渐让我们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礼节虽说不是件难事,但一个人要能时时刻刻保持彬彬有礼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也不是容易的事。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的道德、伦理、学识等素养,如果其他方面跟不上,“礼”也不可能得到很好表达和应用。

讲究“礼节”,不能只讲究形式,要保持或让人感受到你彬彬有礼的态度,一定要从对别人的关心、尊重开始。在生活中,要有随时随地关心别人、尊重别人的精神。那么,在一些特定的社交环境中,就会自然而然的以平实有礼的态度与人交往。所以有人说:“要学习礼节,最好是从公众场合中待人接物做起。”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只要我们平常多留心人们交往的各种行为,就不难学到许多有“礼节”的待人接物的方法。

讲究礼节本身是好事,但也并不是对每个人、每件事都有一整套刻板的礼节,那岂不是缚手缚脚了吗?有许多的礼仪,事实上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习惯成自然的,我们并不感觉到它的约束。另外一些比较特殊的场合中的礼节,只要我们基于尊重、体谅别人的心情,也都是不难做到的。

虽然说现代人对有些礼节并不太重视,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可能忽视礼节的。只要以礼仪为先,恰到好处地运用礼仪,就会给你带来良好的人缘,交际关系也就随之变得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