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中庸全书》学生活
21394300000052

第52章 明哲(1)

本章首先盛赞圣人之道。认为它像天一样广博浩瀚,能生养万物,这使人想到《易经》中“天地大德曰生”圣人之道所以能生养万物,因为其道的核心是仁,有了它,天地万物就会在和风细雨中生长化育。

那么什么是圣人之道呢?诚实、友善、淳朴、敦厚……这些品质,是圣人之道的初级表现,对于人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这些并非圣人之道的全部。圣人之道必须由高尚道德的人来承担,礼仪也必须由高尚道德的人来实行。

《礼记正义》曰:圣人之道高大,苟非至德,其道不成。最高的道和最高的德是相连接的,但成就高尚道德谈何容易,必须加强修养。所以君子应该既尊崇道德又追求学问,使二者结合起来。做到这样,才能体现至高的圣人之道。

最后讲到智。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需要做到“居上不骄,为下不倍”。素位而行。《论语·宪问》中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这里和孔子思想交相辉映。这一思想大概启发了孟子,所以他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章末引用《诗经》,说明只有既明事理又有智慧的人,才能在进退出处人生仕途周旋中,既不失其道。又能保护其身。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①!发育万物,峻极于天②。优优大哉③!礼仪三百,威仪三千④,待其人而后行⑤。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⑥。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⑦,极高明而道中庸⑧。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⑨。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⑩。《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多么平和而从容啊!大的礼仪有三百项,细的仪节有三千条,这些都有待于有德之人来施行。所以说,如果不具备崇高的德行,就不能凝聚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而又追求学问,既达到广博的地位而又穷尽精微之处,既达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以至诚之心崇尚礼仪,行为中矩,符合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在低位而不悖逆。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大雅·烝民》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注释

①洋洋:盛大,浩瀚无边。

②峻极:高峻到极点。

③优优:平和,宽裕。自然从容。

④礼仪:古代礼节的主要规则,又称经礼。威仪:古代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的礼节,又称曲礼。

⑤其人:指圣人。

⑥苟不至德: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苟,如果。凝:凝聚,引申为成功。

⑦道问学:讲论学问。道:讲论。致:推致。尽:达到。

⑧极:极至,达到最高点。高明:指德行的最高境界。道:遵行。

⑨倍:通“背”,背弃,背叛。

⑩默:沉默。容:容身。这里指保全自己。

《诗》曰:此诗引自《诗经·大雅·燕民》。

哲:智慧。这里指通达事理。

活学活用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就是说:局势危急的国家不能进入,局势混乱的国家不要在那里生活。天下有道的地方,就去施展你的才能,不讲道行的地方,就应该隐居而不出。孔子的这句话就是要让人认清局势,在乱世要采取全身而退的方略。在面对危急、混乱情况的时候,要做到该退则退,该忍则忍。

在我国古代的历朝历代,因“不隐”而落得妻离子散,死不知何所的大有人在;也有深知“隐忍”而保全自身,全身而退的人。至于“隐”与“不隐”,这就是“中庸”上讲到的“两端”,如何在面临这种“进则可能死,退则可能生”的两难境界的时候,该怎么取舍?这就得适时地运用“中庸”思想,所谓“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要学会保全自身,不能过于冒进,不能偏激,要时时处处掌握好这个度。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中间的“不得不”就是迫不得已的意思,如果强出头,后果就是“头破血流”,谁也不会傻到这样的地步。其实,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这就需要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要懂得运用“中庸”万事不可偏激,不可走极端的思想态度,做到恰当地处理方式,“退进”都能合乎“中道”。

萧何为吕后设计除了韩信之后,解除了刘邦的心腹大患,也因此萧何由丞相升为相国,封地也增加了五千户,朝中大臣无不向他表示祝贺。但有一个人对他说:你不日将有大祸临头,如今大王风餐露宿转战在外,而你坐镇京师,并未立下战功,大王必定会对你心存怀疑,请你将自家的家产来资助前方军队,大王肯定会很高兴。萧何觉得很有道理,便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后来,英布谋反,刘邦带兵出征,却一直派人询问萧何在京师干什么。这时又有人对萧何说:你现在位居相国,功列第一,官不可再升,功不可再加,如今大王派人来打听,是担心你名声太大,会对他构成威胁。你何不到处压价买田,高利放债,使民有怨言,只有如此,大王才会对你放心。萧何听从了他的意见这样做了,刘邦听说后就觉得很放心了。当刘邦回来后,百姓都上来告发萧何,刘邦没有责怪萧何,反而笑着对萧何说:你自己处理吧。

“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著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菜根谭》)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像范蠡这样的高人,深知在进步后退步,善于放手,最终以度晚年;而文种不听他的劝告,最终落得个自刎的下场。可见,进退之间,虽只有一念之差,但是联想到结果,却又是天壤之别。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暂时的退让,并不是说你没用,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因为让一步,就是为了以后的多进一步。大丈夫能屈能伸,要在实际中运用“中庸”思想中的变通之道:当事业不顺或人际关系僵持的时候,就应该找一个抽身退隐的方法,不要因为一时的顺利而得意忘形,那样不栽跟头才怪;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失去信心。总之,在“进”与“退”的过程中,要切实掌握局势的变化,对自己有利就“进”,不利则退,这样才能做到保全自己,而不受伤害或攻击。

让步为高,退步张本

楚庄王刚即位不久,整天与妻妾寻欢作乐,不理朝政,还下了一道命令:如果有敢议论国君的得失者,格杀勿论!朝中大臣们都噤若寒蝉,有话也不敢说。这天,楚庄王在后宫左搂右抱,手下的伍举再也看不过去,说要觐见,楚庄王一脸的不高兴,就对伍举说:你有什么要紧的事赶快说,没看见本王正忙着吗?伍举笑着对楚庄王说:倒也不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微臣听说大王特别喜欢猜谜语,臣这里有一个,许多人都猜不出来,所以今天特地来献给大王,看大王能否猜出来。楚庄王很不耐烦:快讲给我听!伍举看楚庄王已经中了自己的圈套,知道自己的生命无忧,当下一字一顿地说:山上有只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请问大王这是什么鸟?楚庄王明白伍举是在说自己:我以为是什么样的谜语呢,原来是这个呀,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实际上,楚庄王只是表面上寻欢作乐,却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忠臣。后来,大夫苏从直言敢谏,楚庄王才告诉大家真相:我整整等了三年,才遇到像伍举、苏从这样的忠臣,你们是楚国振兴的希望所在啊!之后下令,杀掉所有那些只会拍马屁的人,重用伍举和苏从,全力发展生产,整顿军队,使楚国日益壮大起来,终于打败了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原来楚庄王用三年的时间来等待时机,目的就是使晋、秦等一些国家放松警惕,然后,得到贤臣,壮大自己的实力,最终“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这可谓是楚庄王得以胜出的杰作。此中,让自己的国家停滞三年,这也就是“退让”巧妙之所在了。大家可以看出,楚庄王并不是一味的退让隐忍,也不是因为害怕而逃避,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国家,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也就是在退步中等待进步的时机了。

在当今社会中,与人交往也好,与人共事也好,如果一味地强调自己该怎么样进步,该怎么样出人头地,因为社会是大家的社会,也不可能万事一帆风顺,当遇到逆境的时候,还硬着脖子,不让不退,那是很危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