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是实践,明是认知。贤与不肖是对立的两种现象,智者做得过头,愚者做得不足,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
贤者与不肖者也如此。其根本在于认识,就好比人们每天都在吃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出滋味一样,缺乏对道的真知。人生的成就,就取决于对那个神秘的限度的把握。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们走了多远的路,也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我们感悟到什么。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①,我知之矣:知者过之②;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③。”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④。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彰显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过了分,不贤的人又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东西,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注释
①道:指中庸之道。
②知者: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过:超过限度。
③不肖者:指不贤的人。
④味:滋味。
活学活用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人与人之间能力大小不同,各人的财富多少也不一样,这是正常的,而对人耍小聪明,是极不尊重的一种表现,其实朋友同事之间有要求可以直接谈,你玩小聪明,对方能那么傻而不感觉到、不会发现吗?玩小聪明和《太极张三丰》里的君宝与天宝的差别一样,两个人天份差不多,一个玩小聪明,一个不玩小聪明,玩小聪明的人,占得不少便宜,但是到最后总是他的棋差一着甚至十着,最后是不玩小聪明的人成了大宗师,而玩小聪明的人被很揍了一顿。
有一种最为简单也最容易赢得别人尊敬的处事方式,那就是以诚待人;有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糊涂很愚蠢的处事方式,那便是耍小聪明。
有个故事,说有一个父亲,他有两个儿子。哥哥自以为有点小聪明,总喜欢偷懒。弟弟虽不是呆傻木讷之人,却也好不到哪里去。这兄弟俩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一天父亲突发奇想,想检验一下两个儿子的智商,就拿出了两块铁,一块如同鹅卵石,另一块坑坑洼洼,薄厚不均,有的地方十分锋利,甚至可以砍柴,他对两个儿子说:“这两块铁,你们一人挑一个,拿它去砍三天的柴,谁砍的多,我就把咱家里的鹅作为奖励。记住,磨刀不误砍柴工。”哥哥一看,砍柴刀当然是越锋利越好,于是拿走了那块坑坑洼洼的铁,虽然早就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既然它可以砍柴,也就索性不去磨它了,结果越用越钝,三天下来,只砍了一担柴。话说哥哥拿走了锋利的那块铁,弟弟立刻就把鹅卵石似的铁拿走了,反复琢磨父亲的话,终于想明白父亲是让他把铁磨成刀,然后去砍柴,第一天一点柴也没砍,只是把刀子磨锋利了,但在第二天、第三天,他每天都砍了两担柴,结果获得了奖励。
其实想想我们自己的小聪明,不也正像那块坑坑洼洼的铁一样吗,在看似锋利的外表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本质——浮华。只有像故事中的弟弟那样,认真地磨练自己的才智,才能称为大智慧,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庄子·秋水》中讲了一个河伯见北海若的故事:秋天来临时候,水流汇集到一处,河流变得更加宽阔,河中的神灵河伯开始自大起来,觉得自己非常伟大,天下无人能比。可是,当他顺流而下到达北海的时候,面对无边无际、烟波浩淼的大海,河伯惘然若失。在这个时候,北海中的神灵北海若教导河伯说:“我和你比较起来,的确是大得无可比拟,但如果和无限的宇宙比较起来,我就像大山中的一块小石子、一棵小树苗。”庄子借这个故事告诫人们:我们的心灵往往受到自己的生活环境、已有见识和固有成见等的限定,局限性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有限,需要在无限的宇宙面前保持虚心,不要自作聪明,自以为是。
当你的工作遇到困难时,应该不耻下问,这是处世的明智表现,也是赢得人心的明智之举,以次求得更多的合作者。
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的明确的目标是什么,只要你计划通过其他人的合作努力而实现你的明确目标,那么,你一定要在你所寻求合作的每一个人的意识中培养出一个动机,而且这个动机要强烈到足以使他们同你进行完全彻底、毫不自私的充分合作,而不能玩小聪明。
相互尊重的相处,可使人们获得内心的平静,这是玩小聪明而不懂尊重的人所永远无法得到的。玩小聪明的人也许可以积聚庞大的物质财富。此一事实是不容否认的。但是他将会为了贪图一时的小利,而出卖自己的灵魂。
因为只有在正常动机中,中正地合作、友好地交往,才是明智的,无所不利的;也才是恰到好处的令人愉快的为人处事。
隐藏意图,避免失误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隐藏也是如此,关键在一个“动”字上。它不是单纯地为了藏而藏,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为了取得更大的成绩、获取更大的成功而藏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隐藏,作为提升生命境界的技能和手段,所追求的是和这个生命境界相应的辉煌。
所以说,我们不仅要知道藏什么,更需要知道为了实现我们的目的怎么去藏。
“藏”是手段,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是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
有一条大河,河水波浪翻滚。河上有一座独木桥,桥很窄,仅用一根圆木搭成。
有一天,两只小山羊分别从河两岸走上桥,到了桥中间两只山羊相遇了。但因桥面太窄,谁也无法通过,而这两只山羊谁也不肯退让。结果,两只山羊在桥上用角顶撞起来。双方互不示弱,拼死相抵,最终双双跌落桥下,并被河水吞没了。
这则寓言很简单,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狭窄的路口处,不妨让别人先行,自己退让一步。表面看来,自己吃亏,但实际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让,势必会两败俱伤,倒不如稍作退让,免去麻烦。
人毕竟是羔羊所不能比拟的,于是有人说:“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去不远,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去远,务加让三分之功。”确实,这种做法明为退,实为进,是一种比较圆熟的做法。一条道路本就狭窄,再加上拥挤更是无处下脚,若是自己退一步让人先走,那么自己也就相当于有了两步的余地,可以轻松走路。两相对照,自然是应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做法。
人不怕被别人看低,怕的恰恰是人家把你看高了。看低了,你可以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你“刮目相看”,你的形象会渐渐地高大起来。可被人看高了,刚开始让人觉得你多么地了不起,对你寄予了种种厚望,可你随后的表现让人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结果是越来越被人看不起。
曾国藩练兵时,每天午饭后总是邀幕僚们下围棋。一天,忽然有一个人向他告密,说某统领要叛变了。告密人就是这个统领的部下。曾国藩大怒,立即命令手下将告密者杀了示众。一会儿,被告密要叛变的统领前来给曾国藩谢恩。曾国藩脸色一变,阴沉着脸,命令左右马上将统领捆绑拿下。
幕僚们都不知为什么,曾国藩笑着说:“这就不是你们所能明白的了。”说罢,命令把统领斩首了。他又对幕僚们说:“告密者说的是真实的,我如果不杀他,这位统领知道自己被告发了,势必立刻叛变,由于我杀了告密的人,就把统领骗来了。”
日本的前围棋高手高小秀格,曾以“流水不争先”为座右铭。他在和别人对弈时,常把阵式布置得如同缓缓的流水一样悠闲散漫,让对手掉以轻心,丝毫不加戒备。一旦进攻,他的阵势却能在瞬间聚涌流水波澜中所蕴藏着的无限能量,使对手在惊慌失措中迅速被击溃,投子认输。
这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做法,无论是在战场、官场还是商海中都屡见不鲜,而且往往能够出奇制胜,收到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