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苦是执迷出不来
21394600000023

第23章 从苦难中解脱出来(3)

苦难是把双刃剑。它对于目光短浅、思想懒惰、意志薄弱的人来说,残酷无情、吝啬至极。因为遭遇苦难,多少希望半途夭折,多少可能化为乌有,多少智慧颓废凋谢,多少生命失去光泽……然而,苦难对意志坚强的人来说,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这正如一位哲人所说:苦难是成功的良伴,逆境是人杰的摇篮,挫折是英才的乳汁,悲痛是奏凯的琴键。成功者大都多苦难。左丘双目失明著《国语》,屈原遭放逐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撰《史记》,曹雪芹满腔辛酸写《红楼梦》……这些杰出人物如真金遇烈火,似红梅披风雪,饱经苦难志愈坚,最终使平凡的生命放出了夺目的色彩。

如果将一棵树的树干锯断,在它的截面上就呈现出一幅明暗相间的同心图案,这就是年轮。近代科学研究已揭示出在年轮那奇特的图案中,隐含着自然界千变万化的大量信息,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学道理。

年轮的形成与四季的更替有很大的关系,生物学家告诉我们,树干主要由树皮、木质部和髓构成,如果进一步用显微镜观察,可以详细地看出它包含有表皮、木栓层、皮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和髓射线等部分。树木就靠形成层内细胞分裂才逐渐长大长粗。研究发现,一年内细胞分裂的快慢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春季气候较暖,树木体内储藏的养料陆续输送到形成层,此时该层内细胞分裂迅速,长成的木质部细胞体大壁薄,木材疏松、谓之春材。从夏到秋,形成层内得到的养料逐渐减少,该层内细胞分裂逐渐变慢,长成的木质部细胞渐渐变小,细胞壁渐渐变厚,木材逐渐缜密,此谓夏材。由去年的夏材到今年的春材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年深日久,在木质部的截面上就显出一层层的同心圆——年轮。由此可见,年轮的形成是四季交替变化的结果。

年轮的形成同时也与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年轮的生长受树木生长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它能反映出历年来气候变化的情况。就一棵温带的树木而言,一个特冷或干旱的夏天的年轮生长量,要比一个温暖和雨量适中的夏天年轮的生长量要小。在高山森林的上界和北半球高寒地区的森林北界,温度是影响树木生长的关键因子,宽年轮表示暖年,窄年轮表示冷年。干旱地区的树木对降水量反应敏感,年轮的宽窄往往反映年降水量的多少。

从树木生长可以探索地理及其他科学的奥秘,从年轮中可以看出生命的更替,生命的长。事实上,人生也是如此,顺境犹如树木的盛夏;逆境犹如树木的严冬,顺境和逆境构成了人生的年轮。

年轮让我们对生命的成长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给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启示,正如自然界的树木因为经过春夏秋冬的交替,在夏天树木长得茂盛,在严冬树木长得缓慢,于是年轮就形成了。人是在苦难中长大的,生命的年轮即是如此。生命每一次的成长,都伴随着痛苦和苦难,当我们在人生的顺境时,正如树木的夏天,夏天的发展时迅速的,但木质是疏松的;当我们在人生的逆境时,正如树木的所遭遇的严冬,冬天的发展是缓慢的,但木质是紧密的,于是人生的年轮就形成了。如此看来,人的成长离不开苦难,苦难记录了人类成长的轨迹。

苦难让我们生命变得坚实。在自然界中,有一种树叫梧桐树,在夏天生长很快,尽管粗壮,但木质疏松,因而不能成栋梁之材;相反,有一种橡树,生长缓慢,但木质缜密,可作栋梁之材。橡树的成长经历了无数风雨的击打,寒冬的侵蚀,但最终成了栋梁之材。所以,人生不要惧怕苦难,因为它是我们生命成长的必由之路。

人类生命的年轮就是有一连串苦难形成的,人在母腹之中,生活在一个充满羊水的舒适的环境中,但从出生之日起,苦难就随着我们,人要战胜的第一个苦难就是出生,很多人在第一次出生的苦难中就夭折了。出生以后,人又面临着一个接着一个的人生挑战,其中一个共同的挑战就是要站起来独立行走。于是生命的年轮就开始出现了。

在人生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有的人生命越来越成熟,成了一棵橡树,最后成为一个栋梁之材;而有些人却在这些挑战中因胜不过而选择自杀,彻底倒下了;还有人因无法适应严冬的寒冷而选择了盛夏,变成一棵梧桐树,于是在安逸中趋于平庸。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苦难是人生的必然,虽然苦涩,但却是我们成长的源动力。苦难的年轮是人生成长的阶梯,它记录着人生成长的轨迹,也记录着人生的一段真实的兴衰史。当我们年老以后再去回顾人生过去的一切,就会发现,我们真正有价值的时光不是自己一生之中的辉煌时刻,相反可能是我们一生中最失意的时刻。

有人说,这个世界往往是事情改变人,人却改变不了事情。这句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这个世界常常是苦难改变人,而人却改变不了苦难。因为人性中罪性(碳等杂质)的存在,决定了苦难的必然性。事实上,苦难就是我们人生熔炉中的烈火。生铁没有烈火就没有成钢的机会。人生没有苦难生命也不可能脱胎换骨。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要特别感谢苦难。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理解苦难就是化了装的祝福,苦难的外形很可怕,可里面却蕴涵着上天那长阔高深又让我们铭心刻骨的智慧之爱。所以对待苦难,需要重新正确定位,有人把人生的底色定为美好,所以当人们看到苦难的时候就寻死觅活,无法忍受。最后小则变成精神崩溃,大则丧失生命。这样的逻辑思辩会给人带来很多心理的失衡。象先贤们把人性定位是“人之初,性本善”一样,结果当看到遍地人性的恶时,人们就无法承受了。所以比较准确的定位是:人生的底色是苦难,所以当我们看到美好时我们应该存感谢的心。就象对人性的定位一样,“人之初,性本恶”,因着这样,人类才可能谦卑下来寻求彻底的救赎!

什么时候生铁中的杂质没有了,什么时候烈火就会停止,钢也才能练成。苦难的烈火的熄灭必须直等到杂质的消失和不锈钢的彻底成形。不锈钢的成型只有一种情形—一即烈火已经不再有燃烧的对象—一杂质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苦难不应该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洪水猛兽,苦难是炼钢炉中的除杂剂,苦难不是上帝加在我们头上的诅咒,相反是上帝对人的特别恩典。有这样的心态,当苦难来临的时候,你就能讥笑苦难,你也就能笑着对苦难说,你找的人已经死了,痛苦在你身上已经没有功效了,你的心静如水,苦难的毒钩再也无法勾住你的心,自然无法让你的心痛苦,你视苦难如粪土,苦难就在你面前逃跑了。

4。人要借助苦难才能发现自己

人需要借助苦难才能发现自己。在顺境里,人们常得意忘形,自以为是万物之灵。当苦难出现,人们才惊觉自己的渺小自己的能力是极有限的。宇宙间肯定还有一个比人类更伟大更万能的外来神秘力量。人们必须承认自己卑下,祈求宽恕,惟有这样才有可能从苦难的捆缚中被拯救出来。

我们凡夫俗子常颠倒梦想,执恋世间的种种。结果,逐物迷己,失去了判断生活品性的能力。当我们所拥有的好处(如:感官的享受、情侣、处境、财物、地位),随着变幻无穷的因缘而消失,若无法接受摆在眼前的实事,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那就是苦,也是苦的本质。同样的道理,当不幸的事情发生时,若我们无法以坦荡荡的胸怀去接受,苦的感受便会反复地出现。由此可见,苦是来自人类的贪爱与无明。

我们不难发觉,在同样的因缘与处境,有人认为是苦难与逆境,有人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转机与顺境。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因为对他来说,每一个因缘都是成功的良机。不管是在任何处境,他们都会以积极、自信与乐观的态度去创造奇迹。相反的,那些持有消极与失败心理的人,注定一辈子要潦倒失败。

另外,同样的处境,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心情去看待,我们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当然,所得到的果报也不一样。我们在昨天所认为的苦差事,今日以好的心情去看待,往往便能迎刃而解。所以,遇到任何挫折或打击时,千万不要立刻抢天呼地、断定那是造化的考验。

心,是一切的主导。又说:“有情的一切,由有情的思想行为而决定。世间诸行,无非情爱为中心的活动。”若要强说痛苦与灾难,是外来神秘力量赋予个人发愤的机会,是考验自己对神秘力量的信仰程度,别人没有机会遭遇,这种想法未免要忽略了人类思想行为所带来的影响直接与间接的低估了人类的智慧与能力。

人类必须借着苦难的考验,才能发现自我,觉察自己的潜能吗?只有经过苦难的考验,我们才能发觉人生是可贵的吗?如果没有经历苦难,我们便无法感同身受,了解别人的苦楚,不能同情他人的遭遇吗?

人除了有惭愧心,人还有勇猛精进心。有人误以为,没有受过重大灾难吃尽苦头的人,很难激发自己勇猛精进去求真、求善、求美。无可否认,在人类历史的记载中,许多不可思议的壮举与创造,都是在苦难与逆境中,才从行动中展露出来。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只要有个清楚的目标,一切行动都会朝向目标而进行。

法兰西著名的科学家费尔曾经说过:"只要常常保持有益的想法清醒的头脑,在任何时候都能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所谓有益的想法即是佛法中的"增上心"。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常勉励我们保持一颗醒觉之心并常发增上心的缘故。

另外,人类的思考与分辨一切法之能力,若善加以发挥,经加行慧的熏习,便能引生清净智慧。有了智慧心,一切苦难都能迎刃而解逆境也可变成修行道业的逆增上缘。这样谈开去,我们不得不认同,苦难与快乐,顺境与逆境并没有任何终极的意义,除非我们能常常保持一颗智慧心。否则的话,苦难出现时,我们不但无法借此机会去"发觉自己启发自己的潜能,反而要在痛苦与灾难中一蹶不振迷失了自己。

痛苦与快乐,逆境与顺境,在本质上是一体两面。若能守护心念、保持一颗醒觉的心,外缘的迁变绝对不会引起苦痛的感受。

愚痴的人常执着于过去种种的不如意,结果生活越来越苦。平凡的人庸庸碌碌在苦难中挣扎祈求与盼望神秘力量的拯救。有智慧的人深切地了解,世向的一切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相。所以,他们能够顺来逆受,在顺境中不得意忘形,在逆境反躬自省,不怨天尤人。

伟人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他们能发增上心,保持酲觉之心,并且善用智慧细察因缘,把逆境转化为顺境,把苦难所带来的悲愤化为积极的力量,向更有意义的目标努力。

5。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挫折和苦难之于人生,实在是千金难买的财富。

在一次聚会上,一些成功的实业家、明星谈笑风生,其中就有著名的汽车商约翰·艾顿。

艾顿向他的朋友、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邱吉尔回忆起他的过去——他出生在一个偏远小镇,父母早逝,是姐姐帮人洗衣服、干家务,挣钱将他抚育成人。姐姐出嫁后,姐夫将他撵到了舅舅家。那时他在读书,舅妈规定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得收拾马厩、剪草坪。刚工作时,他租不起房子,一年多是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睡觉……

邱吉尔惊讶地问:“以前怎么没有听你说过这些?”艾顿笑道:“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他又说:“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并不再受苦。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别人听着你的苦难时,会觉得你意志坚强,值得敬重。但如果你还在苦难之中,你说什么呢?在别人听来,无异于就是请求廉价的怜悯甚至乞讨……这个时候你能说你正在享受苦难,在苦难中锻炼了品质、学会了坚韧吗?”

艾顿的一席话,使邱吉尔重新修订了他“热爱苦难”的信条。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我准备承受任何的风暴”,这是拜伦曾说过的话。的确“风暴”在每个人和生活、学习、工作中无处不在。但种种苦难与重重阻碍,要想冲过去,就得正视苦难,须勇于同它做斗争。

闻名世界的音乐家贝多芬,17岁丧母,32岁双目失聪,但他没被压冲出了重重的阻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他何尝不是在种种苦难面前,坚持勇进奋斗,才见到雨后的阳光,创作了交响曲?居里夫人在科学实验的关键时刻失去了丈夫,在做实验时也困难重重;闻名中外的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因伤寒而致大腿弯曲……他们所经历的苦难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但是他们扼住命运的咽喉,将不幸踩在脚下,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富勒曾说过:“苦难磨练一些人,也毁灭一些人。”意思是说:“面对着苦难,有一些人勇往向前,不退缩,向苦难发起了挑战,坚持到最后,最终取得胜利,而有一些人畏首畏尾,经不起风暴的打击,往后退,却想一帆风顺地取得成功。说不客气他们这是在做白日梦。

动物界发生的一切总能带给人许多的感触。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过的。父母的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第一次离巢前也会“减肥”进行锻炼,之后,才会展翅飞翔。如同南北洲的稚鹰一般,未及飞翔,已遭受了严酷的生存训练,然后,才能展翅翔于天际。由此懂得了苦难是我们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有了生存的可能,才有了成功的可能。

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感触。他们的所作所为,给我们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走近名人志士,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米勒是19世纪的法国著名画家,年轻时跟人学画,因为不满于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离开了他的老师,后来在巴黎以画祼体作品卖钱糊口。他对此种艺术感到厌倦,但其他题材的画又卖不出去,因此他一度的陷入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在乡下。在农村,条件也异常恶劣,他依旧落入贫困的深渊。但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民及农家生活,激起了画家的创作激情。他忍受一切艰难困苦,坚持创作,画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种者》、《拾穗者》等。正因为这些艰难困苦,磨炼了米勒的意志,让米勒缔造了绘画界的传奇。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的作者在书中写到:“人必须有两个世界,一个现实的,一个精神的。如果现实世界使我们痛苦,那么,我们就从精神世界得到安慰,这种安慰来自我们的心,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不要沉迷于苦难无法自拔,怨天尤人,要学会自己拯救自己,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有梦不觉人生寒,这是作者的人生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