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苦是执迷出不来
21394600000024

第24章 从苦难中解脱出来(4)

“生命中的痛苦是盐,缺少了它,生命就会变得苍白无味!”是的,生活有时由不得自己选择,幸运不一定是好事,苦难也可能是财富。只要精神上不卑微,就可以活得骄傲。对命运的波折屈辱,可以迎头而上,以西西佛斯的意志和胆量,与之挑战对抗。如此人生,不会悲苦,反是壮美。

6、真智慧都出自大苦难

人常常喜欢做苦难的旁观者,而不喜欢做苦难的经历者。然而,生活却常用苦难对付我们,为的是让我们有机会在苦难中经历磨练。西方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没有受过考验的人,是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孟子》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以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矣”。苦难是人生的一种不幸,它让我们在经历挫折和痛苦后感受到生命的严峻和残酷,然而,苦难同时也构成了人生的一种积极的价值。当挫折与失败挡住人们的去路时,苦难能唤醒人的潜在勇气,并提示人们回到自身,更深刻的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越过人生的障碍,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苦难是一块砺石,用这块砺石,你可以砥砺自己的意志,让生命在凄风苦雨、冷霜冰雪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强,更富于勇气。苦难源于外界,坚韧则发自内心,苦难不能躲避,只要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是完全可以战胜挫折、摆脱困境、超越困境的。人的能力虽然有大小,天分有高低,生活的环境有优劣,但只要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惜时如金,辛勤耕耘,定会成就一番事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能够感动别人,改变命运,获得成功的人,永远都是那能够全力以赴与挫折抗争,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奋力站起来的人。如果自己放弃了自己,自己对自己失望了,任何外来的关心和照顾,都只是别人的一种怜悯和施舍,对改变自己的命运命无济于事,因为缺了脊梁骨。

实践证明,苦难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情商。一个经历过苦难的人,不容易被困难吓倒;一个经历苦难的人,不容易随便失志;一个经历过大难的人,他有内在的勇敢和镇定,而不是外在的血气和鲁莽,他有智慧,有远见,因为苦难锻炼他的品格,铸就了他的人格,赋予了他的生命新的内涵。

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被当时“改革派”中的有些人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和审讯,几乎送了性命,史称“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1085年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高太后不满新法,立即起用旧党,司马光等回亦执政,苏轼被调回京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同旧党发生分歧。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1089年,苏东坡再次被贬出京,出任杭州知府。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又把变法派召回朝内主政,政局变生急转直下。第二年6月苏东坡,被贬得更远,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定居在惠州(今广东惠阳)。晚年依然过着流放生活,给苏东坡又一次沉重打击,公元1101年7月26日,这位66岁的老人,终于满含悲愤离开人世,结束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但苏轼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就是在被贬时写出的。如:词作《奴娇·赤壁怀石》,散文《篑谷偃记》,《方山子传》、《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

“明哲人嘴里有智慧;无知人背上受刑杖。”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历史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人类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苦难的历史。当人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时,就注定要重蹈覆辙,重复历史上的苦难。历史告诉我们,经历苦难的民族,有更深的智慧;经历苦难洗礼的人,有更健壮的灵性根基,更能从苦难中体会、学习苦难的智慧。

以色列民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它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历经亡国苦难两千多年却依然不屈的民族。苦难铸就了他们坚实的智慧。传统的犹太家庭常把他们先辈的教训作为他们子女的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犹太家庭一直传承着上天赋予他们的智慧。从而使他们的子孙在商业、科学、文化等各行各业的领域里有杰出的表现。影响世界的几大最著名的人,大多数是犹太人,科学上如爱因斯坦,哲学上的马克思,心理学上的弗洛伊德,都是犹太裔,足见他们的智慧。人也许有生理性的遗传,但那只能遗传聪明,无法遗传智慧。智慧的遗传是一种经历的遗传,准确来说应该是苦难的遗传。苦难是智慧的催生剂,只有对生活有深刻体会的人才会有深刻的智慧。

智慧当然不是以色列民族的专利,如果我们仔细地去观察体验生活,也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智慧。所罗门提醒我们:“懒惰人哪!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爱智慧的人,智慧就与他相近。孔子是一个智者,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仰慕大道的人,他深知智慧的奥秘在于知“道”,而他爱智慧的道胜于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说,“朝闻道,夕可死也!”,可见智慧之道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

“得智慧,得聪明的,这人便为有福。因为得智慧胜过得银子,其利益强如精金。”

今天的世界,物质的丰富让人们变得心浮气躁,但物质的丰富并不能掩盖人们内心的贫瘠、解决人类所有的精神问题。天下之大,智慧之人何其多。要在智慧人面前班门弄斧谈智慧,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这本小书无意在大干世界的无数智慧人面前论智慧,而是借着一些简单的故事,抛砖引玉,让我们回归简单质朴,从中去重新体会、发现人生的智慧。

虽然智慧的缺失导致了苦难的开始,但苦难的到来又导致了智慧的开始。苦难会让人体会何为真智慧,因为人从中看到了“前车之鉴”。没有人喜欢苦难,更没有期望苦难,人也许无法控制或避免苦难,但可以减少苦难,其最佳良策是接受那真智慧。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有人说老子是上帝放在中国的先知,老子在迷迷糊糊的恍忽之中,亦能体会到“道”真实存在,所以他呼吁人们要“从道”和“信道”,因为这是智者之道,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本!!

二、最令人头痛的十大苦难

人世间有许多苦难,大致可分为两类:天灾和人祸。天灾:如水灾、旱灾、虫灾、地震等,给人带来许多苦难。当面对这些天灾时,人不能喊出人定胜天的口号,人的力量可以避免、预防天灾,但不能抗拒天灾。人祸:则出自人为,人对事情处理不当就有灾祸。现代战争,车祸、死亡、竞争等等都构成人祸。当苦难临头的时候,我们要不是想躲避它,就是想找人帮助,靠人力来解决,到最后没有办法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苦难有时悄悄的来,有时又是突然而至,是偶然中的必然。回避苦难,要么是理想主义,要么是乐天派。而一旦苦难降临,理想主义者的理想最易破灭,乐天派也只能作无泪的苦笑。如果你审视大自然,从春夏秋冬,风雨雷电中或许有感:并不是一年四季春色无限、阳光灿烂,也有天塌地陷,狂风怒吼。树也有绿意葱葱和落叶潇潇。难道说,洪水、地震、海啸、沙尘暴、冻雨就是苦难?难道草枯叶落就是苦难?再问一下与我们人类相伴的动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土拉,这弱肉强食的生物链之规律是它们的苦难吗?也许无所不吃的人类正是它们苦难之根源?

说到苦难之源,谁又能否认,人类的苦难不正是人类自毁的结果吗!人类是美好的,可这种美好自打人一生出就被破坏着。自然灾害,或许不能抗拒。但能否认自然灾害与人类无关吗?工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无不是牺牲蓝天碧水为代价的。人们残害着自然却又自残。屠杀、战争,能说是人类的儿戏吗?肉体遭受苦难的同时,精神也在受苦。人啊,是在自我找死!

苦难是人类与生俱来,不可回避的,只不过像分配幸福那样,也是厚此簿彼的。也许你很幸运,幸福多于苦难。也许你很背运,苦难多于幸福。幸不能因幸而幸灾乐祸,苦则也会苦尽甘来。

在整个大苦难中,作为个体的某个人也许很侥幸,在整个大幸运中,作为个体的某个人也许很不幸。这就是人的命运之不同。苦难不同,感受不同,其态度也不同。也许因苦难而生,也许因苦难而死。唐僧经九九八十一难而生,他的弟子们也因护驾有功被封成佛。这是凤凰涅槃式的好事多磨。打你入十八层地狱,也许经过苦难后会升天堂。如若诅咒,如果失去抗争,也许就销声匿迹。

当然,谁都不愿自找苦吃。可当苦难无法拒绝时,也要笑对。殊不知,苦难也是财富。经过大苦大难的人,往往能做个大写的人。司马迁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这不是面对苦难无奈的自慰,是一种走出苦难的应有的心态。于是圣人们在苦难中得到新生。有诗为证:“马迁蒙羞撰史记,仲尼落难写春秋,文王受拘演周易,田单扶危用火牛。贾谊怀才惜器窄,冯唐有智却白头。王猛扪虱侃天下,祖逖挥楫拍中流”。看来,走出苦难靠自救。

然而,凡夫俗子往往寄希望于神灵保佑,“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救救小民于水火吧”、“天灵灵、地灵灵”、“主啊,请保佑”、“显显灵吧”。多少受苦受难之人把身心交给了神灵们。也许能灵验。心诚则灵嘛!也许感受苦难,不是肉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也许正是受思想左右,有的人视常人眼中苦难不为苦难。而有的人,大多是拿不起放不下的常人,动辄就称苦难,其实不过坎坷、失意而已。因此,他们往往无病呻吟。真正有耐性的人,当苦难来临时,显得很镇定,是一种大智若愚式的,非逆来顺受。

苦难是自我心知的事儿,固然需要别人怜悯的泪水,同情的唉叹和解贫济困的双手与爱心,更需要自己精神的振作和用力一搏的劲头。如果失意在别人的泪水里,徘徊在别人的唉叹中,终将被苦难打倒,成为苦难的战利品。

苦难是自己的炒焦的茶,酿苦的酒,也许是别人制造的“飞来横祸”。人生苦短的人们总感“苦海无边”。但,既然人一出生就是来到世上受苦,何不苦中作乐?在福祸互变之中,用心来品所受之苦,所遇之难,也许会品味出茶的清香、酒的醇厚来。

每时每刻,世界上总有人在某地遭受苦难。一位家长看着孩子因无法治愈的疾病而死去;一位丈夫因妻子的死讯而悲恸万分;一个十几岁的姑娘刚刚得知,作为她生命的中心的母亲,身患不治之症。另外一些人遭受长期的肉体痛苦,却找不到镇痛的方法。还有一些人沉浸在焦虑、忧郁、精神错乱或者其他形式的感情创伤中。我们在身体健康、感觉良好时,很少想这些痛苦的事实。如果太阳还在我们生活中照耀,我们很容易忘记好多人正在遭受苦难,迷失在灵魂的黑夜中。

在希特勒的集中营里,弗兰克尔和其他数千名囚犯每天都遭受苦难。他们处在随时被处决的威胁下,还不得不在冰天雪地里长时间工作,他们没有足够保暖的衣物,有时甚至连鞋都没有。每天他们只能吃到一片面包和一罐稀薄的菜汤,他们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最终只剩下皮包骨头。共有600万人,包括弗兰克尔24岁的妻子和其他家庭成员,都在集中营惨遭杀害。但是弗兰克尔战胜了这些可怕的惨剧,他并没有叫苦连天,还通过帮助别人来度过艰难的日子。

艾利·维塞尔也是集中营的生还者,他见证了种种难以忍受的暴行,并从这段黑暗中塑造了有精神深度和同情心的生活。他毕生致力于以治愈、和平的信念来影响他人。因为这种贡献,他在1986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凡是阅读过维塞尔的书的读者,无不被他深邃的精神和对人类生存状况的丰富理解所打动。在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奖演说中,他说:

没有人能像从黑暗王国中逃脱出来的人那样心怀感激之情。我们知道,每一刻都是恩典,每一小时都是付出。不与别人共享这一切,就意味着对这一切的背叛。我们的生命不再只属于我们自己,它们也属于那些急切盼望得到我们帮助的人们……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发誓,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在承受苦难和羞辱,我就决不保持沉默。我们必须有所偏袒。保持中立只会帮助压迫者,而不会帮助受害者。保持沉默只会鼓励施暴者,而不能救助受虐者。

弗兰克尔和维塞尔,还有成千上万经历过磨难后长大的人们提醒我们,精神不只是在白日的阳光下,也在灵魂的黑暗中成长。

1、贫穷是人生的一大劲敌

贫穷是人生的一大劲敌,但只有经历贫穷才会不贫穷。不经历贫穷就必然贫穷。唯有贫穷才会让你最终不贫穷。贫穷是人生的主线,是磨砺你意志的磨刀石,只有用贫穷把你这把刀磨亮了,才能让你永远砍去你的贫穷。贫穷是人生的必然,不贫穷应该感恩。人会从一个贫穷去发现自己更多的贫穷,所以你要感谢贫穷,因为任何一个贫穷的开始,就是另一个富足的开始!

人生最大的贫穷是不知道自己的贫穷。当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贫穷,真正的富足就开始了。

肉体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贫穷。世上有无数肉体上贫穷的人,但他们却拥有心灵的富足与平安。他们虽然贫穷,却愿意去辅助那样比他们更贫穷的人,去安慰那些心灵更加软弱的人。

1850年8月21日,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雨果所致的悼词中有这样的话:“在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伟大的一个;在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优秀的一个。……可叹啊!这个坚强的、永远不停止奋斗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作家。在我们中间,他过着风风雨雨的生活,遭逢了任何时代一切伟人都遭逢过的恶斗和不幸。如今,他走了。他走出了纷扰和痛苦。”

是的,巴尔扎克,一生坎坷。幼年就缺乏母爱。家庭和母亲,对他冷漠无情,他好像是家庭里多余的人。巴尔扎克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曾忿忿地说:“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母爱。”“我经历了人的命运中所遭受的最可怕的童年。”

长大以后立志要从事清苦的文学创作。当一个“文坛国王”。从1819年夏天开始,整天在一间阁楼里伏案写作。阁楼咫尺见方。他的居所简陋寒酸,夏天热腾腾,冬天寒风嗖嗖。他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没有娱乐,总是不停地写。结果在与书商打交道过程中不断受骗,以致负债累累。债务高达10万法郎。为了躲债他6次迁居。他对朋友说:“我经常为一点面包、蜡烛和纸张发愁。债主迫害我像迫害兔子一样。我常像兔子一样四处奔跑。”

巴尔扎克,一生勤奋写作,常常连续工作18小时。在不到20年里,他共创作91部小说。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但他一生却是在贫困和痛苦中度过的。他曾一句话概括自己:“一生的劳动都在痛苦和贫困中度过。经常不为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