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芝加哥大学校长罗勃·梅南·罗吉斯在谈到如何获得快乐时说:“我一直试着遵照一个小的忠告去做,这是已故的西尔斯公司董事长裘利亚斯·罗山渥告诉我的。他说:“如果有个柠檬,就做柠檬水。”
这是聪明人的做法,而傻子的做法正好相反。傻子会发现生命给他的只是一个柠檬,他就会自暴自弃地说:“我垮了。这就是命运。我连一点机会也没有。”然后他就开始诅咒这个世界,让自己沉溺在自怜自悯之中。可是当聪明人拿到一个柠檬的时候,他就会说:“从这件不幸的事情中,我可以学到什么呢?我怎样才能改善我的情况,怎样才能把这个柠檬做成一杯柠檬水呢?”
伟大的心理学家阿佛瑞德·安德尔说,人类最奇妙的特性之一就是“把负变为正的力量”。
不知哪位哲人说过,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是任何付出都会有回报的。确实如此,有时生活存在明显不公平,不光你自己觉得不公,连周围的民意也认为不公。这时候,千万不可激动,更不能一时冲动,干出无法收拾的傻事来。比如评级长薪,凭你的贡献,你的民意测验,这次的美事就理所当然属于你,但因为只有一个名额,有关方面出于平衡关系或其他考虑,就把美事给了另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千万要想开,不能耿耿于怀,忧心忡忡,更不能失去理智,即使从养生之道出发也不必肝火太盛。潇洒地想,一次长薪不就几块钱吗,不能为几块钱闹不痛快,叫人看低了自己的人格,看小了自己的风度,自宽自己的心,自己找乐,转移“痛点”。
与济世、愤世、避世、玩世、混世、厌世、欺世等处世哲学相比,看得开,不失为一种良处方,养生“神”道。济世安邦平天下,匹夫有责,但成就大业者仍系少数人。对于普通人来说,济世过大,愤世过激,避世过于消极,玩世短视,混世不足取,厌世、欺世更不齿于人类,所以按照东方人的“中庸”思维,顺其自然,安世处顺便成为一种较为上乘的选择。
看得开这句话是加重自身的得意法码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少抱怨,少发呆,积极地行动起来,尽力而为地去获取人生更多的“得意”,多一份“得意”,你就会少一份“失意”。
有一位朋友年过不惑,虽无一官半职,单位又属清水衙门,他却对自己的一切十分满意。他说: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何必太计较得失进退?一切看开一些,少些欲望,也就少些失望,多些满足。你看我虽地位低微,不也活得很好?
相信他并非无奈而故作轻松,确实是对生活中事看得开,因为他一直工作兢兢业业,待人热情大方,随时都笑容可掬。看得开多是中年以上的人,经受了诸多苦难,迈过了无数门槛,历练既久,又比较了许多别的人生,才进入练达的境界。
古人也看清了这种现象,归于“四十而不惑”。一个社会无论人怎样奋斗,结果总是造就一个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底层的总是多数。身处底层,并不说明你就无能,更不说明你就无德,谁也不一定把握得住自己的命运,这取决于许多主客观条件。但生活的态度却是可以由各人选择的。
看得开说起来轻松,实行起来却不容易,因为现实的诱惑不经过一番灵魂的拚搏,是难以挡得住的。哪怕你有多高的道德文化修养,修炼得如何老到,你毕竟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无论哪个社会,都充斥着不公平,不公平的事落到你头上,你就会心理不平衡,就可能夜晚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不成寐。
庄子曰:“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顺其自然看得开,虽说未必能把喜怒哀乐置之度外,起码可以保持心态平衡。梁启超也说过:“安常处顺,以为社会一健全分子,以徐徐发达,人尽能之,岂待我辈!”梁某的改良主义思想从宏观上看不可取,仅为社会进步的权宜之计,但这句话中的“徐徐发达”不失为良言。
看得开,说说容易,实践中真正能够达到乐观、豁达、潇洒境界的却相当困难。它是人生审美层次的高格调追求,是既顺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又能保证独立人格的明智选择。可以说顺其自然是一种人生策略,即所谓“智慧人生”。
然而,看得开并非彻底看透人生。把人生看得太透,从生到死,一览无余,人生就变得毫无意思,甚至生和死都可以划等号了。把人生看得太透的,毕竟是少数。他们说“看破红尘”,其实多属自以为是。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人生呢?看待人生,应隔着一层面纱,这层面纱由世界的无限性织成,透过它时时产生美好的遐想,总有目标在吸引自己下去,又不纠缠于眼前的得失。这层面纱便是看得开。看得开并不是由于无望而消极沉沦,自我麻醉,更不是因绝望而死于生,而是对生活的热爱消融了诸多不如意,始终保持开朗的心境。
有了繁杂丰富的人生品味和体验,是生命赋予你的一份厚爱。是任何人也无法掠夺的财富。尽管你付出的代价会使你觉得痛不欲生,但任何伤痛总有愈合的时候,学会笑看人生是一种超脱的境界。
谁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能保证你诸事成功,万事如意,飞黄腾达的?农夫也有颗粒不收的季节,渔夫的空手而归也是常事。有没有收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偷赖,你已尽力而为了就行。人生苦短,在短暂的人生里程里,你尝遍人间的甜酸苦悲喜乐的百般滋味,看过了红黄黑白青蓝紫的千万组合,这就够本了,你还需要企求什么?
公平是不能描写的,它只能体会。公平不是一些事实或者成绩的汇集,而是一种心理状态的持续。公平与否关键完全在于你内心的感觉,和别人评头论足没有任何关系。只要你能拥有一颗平常心,淡然看待成功的功利意义,你就能感觉到一些很平常的快乐和幸福。
用微笑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看得开,虽是个人对待生活的境界,也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个健康社会,能让人即对生活中的不公平看得开,又对人生充满希望,让大家有自我实现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而这样的社会是由身心健全的人合力创建的。
9、衰老正在一步步逼近
看着我们自己慢慢衰老,感受种种病痛,发现曾经年轻活泼的身体一天天恶化,看着镜子中昔日蓄着平头的小伙或梳着马尾辫的姑娘变成老头老太,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但这也是人类生命状态的一部分。我们中有幸逃脱疾病或事故的人们,最终也要面对变老的事实。
我有个朋友已经78岁,亿万富豪,他今年春节跟我说,他的三个兄弟一个已经过世,看着年轻时的照片,那些站在身边的老朋友也都相继去世。他的心脏有点问题,有时会感到不能呼吸,他也明白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腿部的疼痛使他几乎无法行走,所以他整天都坐在安乐椅上,看看窗外的景色,或者看看电视中的篮球赛。他本来喜爱阅读,但由于现在眼睛看不清,连这项乐趣也享受不到了。尽管这样,他对生活仍然保持着一种美好的观感。他和来访者开玩笑,给任何愿意听的人讲道理,向每一个问候他身体的人说明情况,“为什么?我百分百感觉良好!”他是一个让人惊叹的人,面对衰老,他比我知道的其他任何人都显得从容不迫。几年前,在我们一次亲密的谈话中,我对他说:“你教会了我怎样生活。如今你以身作则地在教我怎样度过人生。”
对很多人来说,老年时期充满了孤单、失落、恶化的健康和情感上的忧郁。我们怎样才能以尊严和高雅来面对老年呢?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面对衰老的现实,却仍然保持镇定,甚至找到一种方式来庆祝自己生命中的这一最后阶段?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但是有些人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弗兰克尔认为,我们不能等到自己变老时才处理这些事情。他相信对老年的答复就是每一天都活得很充实,不让自己最后留下遗憾。他写道:
任何时候,人都应该想想,不论好坏,将用什么东西来作为自己存在酌纪念碑……悲观主义者只会带着恐惧和悲伤,看着日历随着自己每天撕下一张而渐渐变薄。相反,积极应对生活中困难的人,则会在每天撕下的那一页日历背面写下一些日记文字,仔细整齐地把它与前面的各页排放在一起。日后他可以带着自豪和喜悦回忆这些文字所记录下的丰富多彩,回忆他充实地度过的那些日子。当他发觉自己变老时,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有任何理由去嫉妒他看到的年轻人,或者为自己失去的青春而伤感怀旧吗?他为什么要嫉妒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所具备的可能性,所储备的未来?“不,谢谢。”他会这么想,“在我过去的岁月中,我已经拥有现实性而不只是可能性,不仅是做过的事,爱过的人,还有经历过的磨难。这所有的现实,都是我最引以为自豪的,尽管这些经历并不值得别人嫉妒。”
诗人玛丽·奥利弗的诗《在黑水森林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
生活在这个世上,
你必须学会做三件事:
爱会朽的对象;
抓住它;
你的骨头知道,
你的生命依赖于它;
当时候到来时,让它去吧,
让它去吧。
我们即使处于伤痛中,
也要学会跳舞。
跳舞去,当你骨头散架的时候。
跳舞去,当你撕去绷带的时候。
在战斗中跳舞。
在你的血液里跳舞。
跳舞去,当你完全自由的时候。
如果我们过一种富有激情的生活,学习生活不经意间教给我们的每一课,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将会得到高雅的智慧,一种拥抱生活的能力。即使生活中存在痛苦和悲哀,也会为生活之舞蹈而心存感激。正如叶芝所说:
除非灵魂开始鼓掌,
在它会朽的衣装上。
为每一块碎布而大声鼓掌,
否则老人就变得一钱不值,
成为一根竹竿上挑着的破衣裳。
10、活着的意义突然丧失
灵魂的黑夜有多种形式。每一种悲惨的体验都动摇着承载我们生命的基石。但有一些危机是特别普遍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将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面对其考验。
在这个后现代的时代,最普遍的生存危机之一就是与意义丧失做斗争。有时,赋予我们的生活以理由和目标的那些信仰结构,会突然在我们的脚下坍塌。我们一下子面对有关存在的赤裸裸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我要到哪里去?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不是学术问题,它们是发自我们灵魂深处的存在的问题。
三百多年前,布雷斯·帕斯卡曾经写道:我每当想到自己生命之短暂,被其前后漫长的永恒所淹没,我所占据、甚至能够看见的小小的空间,被我毫无所知(它也不了解我)的巨大无垠的空间所吞没时,我就会战栗发抖,就会惊讶于自己为何是在这里而不是那里?因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说明我何以在这里而不是那里,何以在此刻而不是那一刻。谁把我带到这里?又是谁的命令把这一块时间和空间分配给了我?无限空间的永久沉默确实让我恐惧。
面对这样的问题,那是极端痛苦的。大多数时候,我们浮光掠影地过日子,从不考虑这些“恐怖的”东西。可是,当生存的危机发生时,我们被迫去思考这些问题。老话说:“时钟停止才明白时间的意义。”危机让我们停下来,反思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尔相信生命的意义就是人存在的基石,也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当弗兰克尔被关押在希特勒的集中营时,他发现一些囚徒一旦失去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很快就会死去;而那些坚持相信生命的意义,仍有生活目标的人们,往往能劫后余生。弗兰克尔喜欢引用尼采的话:“明白为什么活着的人总能知道如何活下去。”
哲学家欧文认为生命的意义有两种——宇宙的和大地的。宇宙的意义指的是拱顶的意义体系,用以解释生命和宇宙的总体目的。例如基督教,跟世界其他大多数宗教一样,是宇宙的意义体系。基督教告诉我们是上帝创造了宇宙,并派他的儿子来拯救我们,而我们生命的意义就是侍奉上帝。其他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道教,还有其他许多本土的宗教,也都以宇宙的意义体系为基础。尽管这些宗教体系在内容和解释上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试图对生命提供元观察视角。大多数信教的人坚持某种宇宙意义体系,他们持有一种拱顶型的神学观或哲学观,这种观点告诉他们生存的目的,并赋予他们的生活以意义。
另一方面,大地的意义指的是那些能在"大地上"发现的特定的具体意义。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赋予我们存在意义的任何事情,都可以视为大地的意义之表现。例如,在家庭或朋友中,在落日的余晖里,在一首乐曲中,在与孩子的嬉戏玩耍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种意义。
今天,许多人开始怀疑宇宙的生命意义,尽管这种意义曾孕育他们成长,并且曾经给予他们种种慰藉。如果一个人的生存安全总是依赖于一个特定的信仰体系,当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可以不再相信这样的意义体系时,这种想法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有过这样经历的人常常感到与自己的根基相脱离,有时还会感到跟自己所爱的人相分离。当生命意义的丧失侵入内心时,紧随而来的常常是焦虑、失望和深深的厌倦。
但对许多人来说,这种危机也标示着一种新生活的开始。当旧的意义体系倒塌,我们第一次被迫面对人的存在的终极问题时,精神的追求往往由此而开始。令人恐惧的情形是:赤裸站立在宇宙面前,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一遍遍地询问:“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应该怎样生活?”
但是我确信,那些问这些永恒问题的人正处于苏醒的过程中。许多人的生活整个就是按照别人告诉他的方式去做,他们从不知道踏上真正旅途的冒险或兴奋,在真正的旅途中,每件事情都有风险,包括每个人的生存。通过问那些永恒的问题,我们踏上了朝向大海的不归路,加入到所有从一开始就思考着这些问题的人们的行列中。我们即使找不到所有答案,也会慢慢发现,这旅程本身就是一种奖赏,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神秘,并且慢慢地把我们塑造成有深度的男人和女人。
三、苦难是对人生的考验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
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