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苦是执迷出不来
21394600000008

第8章 一分钟烦恼解脱术(7)

岛上除了石头之外,一无所有。最恼火的就是炎炎烈日的暴晒,个个都会干死。水,尽管四周都是水,但他们不敢喝,因为在他们大脑里,海水是咸的,是不可能解渴的。

实在是干得不行了。其中有一位平时胆子就大了,终于捧了几口海水喝了。此人非但没被咸死,而且还觉这海水挺甜的。后来经科学家鉴定,原来这岛边是以前的火山岛,有许多地下泉眼在向上冒源水。

要不是有一人带头出思维之外,这五个人一定干死在小岛上。我们是习惯的动物,我们须无处不在的习惯包围,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须习惯化了,我就是习惯的代名词了。

人到了这个份上,还谈什么创新,还谈什么创造人生价值。我们早已对一切都见怪不怪,一切都是理所当然,都是应该的,这就失败的你或我。

有个人有一个奇特的爱好,他喜欢饲养毒蛇。开始他只是养着玩玩而已,后来他发现邻居家的羊常常不翼而飞,而自己家中的羊却因有毒蛇在旁无人敢动。这使他联想到城里许多居民一年中要有一段时间合家外出旅游,窃贼则趁此机会进入无人之境,将财物洗劫一空。

那人运用出思维思维打破心墙地想:我何不为他们养些看家护院的毒蛇,让他们安心外出旅游呢?于是他的“毒蛇租赁公司”很快开业了。当外出旅游的人们向他租毒蛇时,他就将一条填饱肚子的毒蛇放入空宅,并收100元的租金。此后他还在空宅四周挂上醒目的“警告牌”,牌上写着毒蛇的名字、年龄、毒性、咬后十步之内便倒下及倒地后的症状表现等,看了都令人不寒而栗。窃贼们自然望而生畏,退避三舍。如此一来,其生意自然更加红火,当年收入便在30万元以上。

总之,一个人要想有点作为,就得敢于出思维,破除思维的界线,破除语言的界线,破除行为的界线,否则,就只会一事无成。

如今市场上最走俏的人是敢于创造新、奇、特、怪、悬、叛的人。

4、从书本之中走出来

我们一切的失败,一切的痛苦,都是被书本上、经验中的某些负面信息所伤害。所以,百分之一百的相信书本、父母、兄弟、熟人、朋友、同事的经验,你一定会“死”得很惨。

这是一个困扰了许多人的大问题,为什么许多博士都在给文盲打工?为什么许多干出大成绩的人学历都低?今天在此,我们认真讨论一下。

究其本质,这是一个知识与创造力的问题。按理说,知识多,信息广,人的创造力就会增强,而事实上,现实却恰恰相反。

许多人读了硕士、博士,拥有了许多知识,这些人又陷入了另外两个误区,一是显耀心里,认为自己了不起,认为自己掌握了世界的总开关,到处显耀自己的学问,显耀那些旧学问,他以显耀为荣,不以创造新知识为荣;还有一种人是被知识伤害,他太信书,他相信书上的都是真理,而且他认为书上早已将每个领域都研究透了,好像没有什么全新的知识领域还要我们去进一步研究。

显然,无知者被无知伤害,有知者又被有知伤害。

而那些知识相对少一些的人,为什么反而会拥有更大的出思维能力呢?

正如毛泽东说的,一张白纸,反而更好写东西。

他要想解决某个问题,首先不是想到的书本知识,因为他脑中没有那些知识,他首先想到的是找到什么办法解决问题,他一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落脚点,而有大量知识的人却立却想到了书上是怎么做的,显然一下就被牵引和误导了。

许多人说,知识越多,胆量越小。知识越小,胆量越大。我观察了一下,十分正确。知识多的人,处处都能从书上得到告诫和提醒,于是凡事三思、四思、五思而不行,思前想后,前怕龙,后怕虎。而无知者无畏,因为他们相信许多事只要有胆就能干成,至少有胆量就敢于开始,敢于向问题挑战。

另外,知识是继承型的,你知识越多,证明你继承得越多,根据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来看,你就成了一个“习惯性知识收集者”,你对学习有瘾,这是一种不为人知的新人类病,——知识狂人。这种人只对知识有瘾,他们不停地学习,上各种培训班,他们有钱就购书,无事就看书。说起来,什么都懂,就是什么都不干,都干不出来。

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学知识的目的许多人都忘记了。所有的学习都只为了一个字——用。

而有出思维能力,有创造能力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正好与接受知识者的人生观相反,他们认为人生就是破界,就是打破,就是解决问题,就是创造新的东西。

书本本身没有错,错的是读书的人。

一错错在太神化了书,认为世上“万般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不是,而是“读书皆下品,惟有创造高”。

二错错在太信书,他们误认为书上的都是真理,都是不可能错的,都是没必要怀疑的。恰恰相反,知识爆炸时代,知识的更新率越来越高,在有的领域,你三年前学的知识就已彻底淘汰了,就没有用了。如你从前学习了造三八六的电脑,今天还有用吗?不仅没用,反而还会成为你今天前行的绊脚石。

据我过急的分析:世界上真正有用的知识慧都在现实中,而不在书本上。因为书都是人总结出来的。而中国写书的人90%都是没饭吃的人,他们能力低下,靠编编书混口饭吃,他就那个能力,那个见识,能编出高质量的书吗?

这是中国目前做书市场的内幕,我在这个行业里混,我最清楚。

张瑞敏有时间写书吗?显然没有。这世上就这样,有智慧的人没时间写,有时间写的人却没智慧。

我不是否定中国的出版业,我只是看到中国如此低层面的重复造书而忧心忡忡。

正因为书的质量如此之差,你还有必要太迷信书吗?

我说了这么多,就讲一个意识,我们要知道一切读书都是为了用的。书只是跳板,只是桥梁,它只是帮你创造新产品,新价值的工具之一而已。

创新、创造才是我们的惟一目的。

你读了许多书,那是好的,但你的人生还只完成一半。你的另一半就是是否有能力将书本打破,将前人的知识否定,而创造出全新的属于你的知识或产品。

任何企业都不会欢迎“死书呆”,而会欢迎敢于打破书本界线的“机灵鬼”。因为前者是消耗型的,是企业的包袱,后者是生产型的,是企业的利润!

5、从经验之中走出来

年轻人张扬胆量,老年人张扬经验。张扬胆量者易盲目冒进,张扬经验者易落入俗套。显然两者各有优缺点。在此我们重点讲怎样破界经验之墙。

许多老人一生可谓经验丰富,为什么没干出大的成绩呢?就因为他们死守那一点点经验。

有一个故事最直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一个工厂里,新招了一批员工。在新员工中有一个员工总是犯错误。

在年终总结大会时,老板反而表扬且奖励了那个常犯错误的新员工。

厂里一个追随老板一种打天下的“老资格”便当场责问,为什么犯错误的有奖,而我这个一年都没犯过一点错误的却没奖金?

老板大声说:这位新员工犯的都是开拓型错误,这是在进步,我相信这位新员工在不久一定会干出大成绩,我不是在鼓励错误,我是在表扬开拓的精神。而你虽没有犯错误,但你还是不生升工资,不能加奖金,你跟随了我十几年了,你现在拥有的经验和能力,依然和十几年前进厂时并无区别,所以你可能得到那么多。

后来,那个新员工果然开发出了一个全新的产品,为厂里赢得了一个亿的利润。

这就是太守着经验不放的证明。经验往往是过去的总结,它有一定的时空背景,若时空人物背景变了,你还死守着那些毫无意义的经验又有什么用呢?那不仅不利于解决新问题,也不利于创造崭新的人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尾期,同盟军的最高决策者作成了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决定,而且登陆地点选在法国的诺曼底。

问题出现了。诺曼底没有大型码头,大型武器无法异上岸。若不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可能上得了岸,战斗自然会失败。

若要建一个大型码头,最快也得一年时间,此事迟迟没议出个彻底地解决办法。

美国巴顿将军是一个敢于打破一切界线的人,他大胆提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新设想:像用预制件造房屋那样,用预制件造出大型码头。先在别处大量做好预制件,到用时再一下将那些预制件运到诺曼底。

结果,巴顿将军这一想法成功了。盟军在很短时间里就建成了10余英里长的大型码头,可供几十万人的机械化部队同时登陆。这次战役中,德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惨败撤退。

诺曼底登陆则成了世界军事史上最伟大的战例之一。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经验对于解决总是,有时反而是有害的。它严重地束缚了我们看清问题的本质,最关键是它误导了我们的思维方向。

再者,经验还不是真理,还没有达到普遍适应的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提炼。

当然,我们也要正确对待经验,在解决新总是时,既要参考经验,又要敢于打破经验的界线,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6、从从众之中走出来

这个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有主见的人,一种是从众的人。有主见的人十有其一,甚至百有其一,而从众的人则是无处存在。

这是中国人的通病,不求出头,总认为枪打出头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带头,不冒尖。

这种通病与误解中庸文化的精髓有关。他们普遍认为,中庸就是盲目求平衡,求稳,就是和稀泥,就是左右逢源,就是船过得,舵过得。而没有理解中庸的本质是讲动态的平衡,是讲发展的平衡。其根本目的是求发展,求突破,而不是求平静,求静止。

正因为有了这种思想基础,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的没落文明,出现了一系列没落的心理、言行和思维方式。

从众没有风险。对了皆大欢喜,错了都不丢面子。从众可以求和,不会与人争吵。法不责众,即使错了,由于人人有份,便会减轻甚至不予追究责任。……

对于有价值的人生来说,这真是大错而特错。

有两个兄弟高中毕业后进城找工作。

一个跟着表哥学开的士,这种选择是许多人的想法。一个觉得开的士没什么大的发扬,他便选择了在家写小说。

十年后,学开的士者因为的士太多,生意越来越难做而只能养家糊口。而当时选择所有人都反对的写小说者,由于他敢于挑战不可能,而且他始终坚持求新求变求突破,最后终于写出了一流的小说,成为了一代小说大师。

这就是命运。

我们许多人的命运不济,都埋怨是环境,是他人造成的,他没有追究到问题的本质上来,他是他命运的第一制造者。

一个人如果总在别人的后面走,永远只能得到一些小发展,嚼别人嚼过的甘蔗,是不可能有味道的。

我有两个做书的朋友。

一个做书的原则就是“跟风”,另一个就是自创品牌。刚开始时,跟风者还比较顺利,但随着竞争的白热化,行业的水平越来越高,读者水平的提高,对产品的要求越高,这位跟风的朋友在最近见面时就愁眉苦脸了。他说,如今跟风的太多在多,一个人出了本新书,另外就立即有几十个人跟了上去,由于要跟出速度,自然质量又欠问题,所几十本相同的书一上市,自然就死了一大片。他说他最近跟死了七本书,钱都打了水漂。

另一个从一开始的书起,他就坚持走个性化图书,他于是四处寻找有个性的作家,寻找有个性的选题。刚开始时,虽没创造许多效益,但最近两年却成了千万富翁。因为他有四本书成了全国顶级畅销书。而且他终于打出了他的品牌。许多读者和经销商都认他的品牌书。

两个相同的资本的人同时进入图书行业,四年下来却创造了不同的命运。

这说明出思维,破除从众的界线是如此重要。

在海尔集团2005年10大功臣的表彰大会上,张庆福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星。他拿了两个冠军,一是海尔冰箱在尼日利亚的销量冠军,是波轮洗衣机在伊朗的营销冠军。

他在发言时说了一句十分有用的话:他说:无论干什么,只要有海尔精神,有海尔敢于打破传统,打破从众的想法,你就一定能创造奇亦,无论在哪里。

他一次在尼日利亚,发现了当地总是停电,而许多想吃冰块的人在停电时总是吃不到。全世界的冰箱都是停电不能再工作的。

他当场便发现了这一重大商机。他迅速上报总部,不久,一款能保温超过100小时的冰柜出现在尼日利亚。

一上市便十分火爆,造成了轰动效应,都卖成这样了,他个人业绩不第一才怪呢。

这又是一个敢于出思维的人,敢于拆除旧墙壁的人。

在我们生活、工作中,界线的确太多太多,若不打破这些界线,我们就会依然平庸,依然成为失败的大多数。

7、从定义之中走出来

每个人要拆除的墙太多太多,除了前面讲的六种之外,还有自造之墙,麻木之墙、思想之墙等等,在此,我重点再强调一个阻碍我们前行的墙——定义之墙。

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墙,几乎所有的墙都是因为有旧定义而造成的。

我们的一切局限、一切失败、一切平庸,其实都是由我们已经下的定义所造成的。

定义虽然对于我们认识事物起到促进作用,但对于我们创造价值却起到了直接的阻碍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们的一切认识都只是一个角度的认识,都是不全面地和不完善地认识,那么,我们下的定义自然也是大有问题的。

但我们不得不下定义,因为人的大脑记忆是十分有缺陷的,下定义只是为了方便大脑而不得以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我们极为有限的智力而已。说白了,一个定义就只有一个记号。

如今许多读了足够书的人,他们就认为定义是字典上规定了的,是法律上规定的,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真理,是谁都不必怀疑的,是永恒的。

这简直就是在放屁。

中国人就是这么读蠢的。

我们的痛苦与无奈,绝大多数就来源于一系列的定义,来源于定义的不可自由地更改和打破。我们一看到猪就认为它就是猪,而猪自己会认为自己是猪吗?

我再随便举一个例子。

邻居家里生了一千金。在小时候我们叫她什么?叫她小娃娃。长大一点时,我们又叫她小丫头,再大一点我们就叫她少女,再大一点我们便叫她大姑娘,她结婚后,我们便叫她少妇,再大一点,我们又称她为中年妇女,再大一点我们便叫她婆婆,再大一点我们便叫她老婆婆。

一个女人的一生,我们给她下了十几次定义。如果定义不变,你把老奶奶叫成老丫头,别人不骂死你才怪呢?

其实,任何定义都是可以更改的。

宇宙中,人生中,你只要死守一个定义,那你就算完蛋了。

有两个人去买鞋,到了市场上,一人说,你等我一下,我回去一下就来。

另一个人只好在鞋市上等他。不一会儿,那人手中提了一双鞋来了。

等的那个人反问道:你没带鞋就不知道自己的尺寸吗?

那人气喘吁吁道:没带鞋样,不知尺码,我怎么知道买多大尺码的鞋呢?

众人大笑,其中一个人道:你不是带了自己的脚吗?

这世上什么死板的人都有。

我们之所以熟视无睹,主要是这些眼前的定义固化了我们。我们总认为牛奶只可以喝,灯泡都是圆的,椅子都是人坐的,开水都是烧到了一百度的,人都是自私的,太阳都是从东边出来的,员工都是做事的,老板都是想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