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模式要由高看低
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如果我们观察事物能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能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心理的诸多不平等的现象。下面我们来看看白居易游黄山写这首诗《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山地垂直气候与诗歌唐代白居易的这首诗形象地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在山区物候的垂直差异。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平均海拔32米)气温要低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20~30天,所以山上的物候比山下的物候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时值暮春,江南芳华菲尽。黄山的春天姗姗来迟,平均每垂直升高100米入春期就推迟约两天。据气象部门介绍,黄山一般在4月中旬以后入春。此时,山麓春花业已凋谢,而黄山诸高峰却正是春意盎然,繁花似锦。从山腰到山顶,山桃花、杜鹃、樱花、月季、茶花等相继盛开,再加上泉溪叮咚,百鸟齐鸣,游人置身其中,犹如置身一幅幅天然美丽的画卷中。
自然界有高低层级,人与人对事物的认识境界也是有不同层级的。我们再看看冯友兰谈人生的几层境界: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冯友兰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所谓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所谓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所谓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所谓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由高看低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先后概念。今天的高并不代表明天依然会高。例如,本省最高端的产品,跟人家外省的一比,就成了低端产品;本公司最好的服务,跟人家一比,就变得很普通甚至很糟糕。又如,过去我们都把冰箱看成一个高科技的产品,附加值很高,而现在冰箱行业的利润整体下滑,其实这是十分正常的,为什么呢?因为经过十几年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冰箱生产技术已经不是高科技而是低科技了,这一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利润也就随之降低。我们讲高科技、低科技,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他方面也一样,高或低,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
由高看低的总目的是重视差异、制造差异。
就是由排斥差异转变到现代思维叫重视差异,对待差异有四种态度。第一种态度就是排斥差异,我对你错、我好你坏、总是惟我独尊,比如有的城里人动不动就把农村来的当成乡下人,歧视农民工,这是一种素质低的表现。第二、就是容忍差异,比如说对待同性恋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最早人们把同性恋当成是流氓,后来当成是病态,再后来前两年当成是障碍,2002年卫生部召开有关专家开会,最终顺应潮流决定把同性恋人群从精神障碍当中排除出去,据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院一个有名的专家认真地调查,同性恋人群在年终考核的时候92%以上工作合格,我说这个例子是想说现代的管理要容忍差异化,善待差异化。第三境界就是重视差异,素质最低的排斥差异,只能落伍淘汰;素质高一点容忍差异,善待差异,可以在公司里面当我们;第三境界重视差异,可以在组织里当经理、部门经理。这里特别要说第四境界,就是有意识地制造和利用差异,制造差异、利用差异是一种真正的领导艺术。
有个概念叫鲶鱼效应,沙丁鱼非常娇嫩,长途运输运到城市就死掉了,可是有一个船老大打的鱼个个活蹦乱跳,运到城市卖个好价钱,原来他在沙丁鱼里面放了几条鲶鱼,鲶鱼是沙丁鱼的天敌,这些沙丁鱼一看到鲶鱼就跑啊逃啊动啊,到了岸上还充满活力。这些沙丁鱼它要的是活命,而船老大、领导者、经理要的是活鱼,正好当经理的要跟我们一致,制造差异就有了动力,有了活力。我们共产党有三大法宝,武装斗争、党的领导、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实际上就是制造差异、利用差异,你是延安的我是西安的,你家地主资本家我家穷光蛋,你大学二年级我书一年没念完,我们有很大的差异,不管这些差异只要你拥护抗日,大家一起来救亡,共产党以它博大的胸怀,把中华民族各种各样差异的优秀的儿女都集中在自己的旗帜下,所以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步走向胜利。这一点就告诉我们,谁能够容忍、重视差异,一个组织、一个政党、一个组织就兴旺发达。其实毛泽东晚年文革期间一再失误,重要的原因是在那一段时间他排斥打倒刘少奇、邓小平,有一段时间排斥周恩来、排斥陈云,所以我们党就遇到挫折,十年浩劫的文革给我们惨痛的教训。所以今天每一位经理、领导都应该知道,这是个规律,江泽民同志说得好,我们讲领导艺术、领导科学、领导力是什么,要研究领导工作的特点,这就是特点和规律,对待差异一定要重视它、容忍它,还要利用它,所以鲶鱼效应也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也好,都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原来只有国有组织,没有差异没有活力,邓小平改革开放,有了乡镇组织、民营组织,再后来加入WTO,有了外企,这样国企、民企、外企有了明显的差异,等于我们在制造差异,就有了活力和动力。所以我们说对待差异有四种境界,排斥差异最落伍,容忍差异当我们,重视差异当经理,而制造差异和利用差异当领导、当高层管理者,所以我们说要做到第二个转换,由排斥差异转到重视差异。
总之,由高看低,我们就能看出不同,看出差异,看出事物各自存在的不同条件及不同环境。我们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就能理解参差不齐、高低错落,就能高屋建瓴、洞察趋势。
新思维模式要用宽看窄
《庄子》秋水篇上有这么一段故事说:
秋水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小川都流注到黄河里去,河流因而阔大,而岸隔著辽阔的河水,远到看不清对岸的牛。河神喜欢得很,以为自己是全世界最壮美的了。他沿著河流向东走,一直来到了北海。他向东眺望,连水的边际也看不见。于是他望著海神感叹地说:“俗语说,饱学了知识就以为也不如自己的,就是我了。过去我不敢相信,竟然会有人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高义;今天,看到你的广大无袤,我才相信此话不虚。唉!要不是来到你这里,那我就危险了。我一定会被智者所鄙笑了。”
海神说:“井里的鱼是不可能和他谈大海的事,因为受了地域的限期;夏天的虫子不可能和他谈冬天冰冻的事,因为受了时间的障碍;偏狭的读书人不可能跟他讨论大道理,因为受了观念的限制。现在你摆脱了河岸的限制,看见了大海,就知道自己识浅,这样就可以和你谈谈大道了。”
海神和河神的对话内容,无非是要放下自我中心的心态,放下自以为是的偏见,放下自己比别人好的观念。这样,心理生活空间豁然开阔,那就有了性灵的自由,有了开朗的胸襟,有了谦虚的好学精神,有了不被物欲所动的如如之心。
因此,人类最忌讳的就是自我中心所衍生的心机和偏狭的成见,那就是禅者所谓的烦恼和无明。
庄子很了不起,他把人类的宽度局限分成了三类:一是空间的宽度局限;二是时间的宽度局限;三是人性的宽度局限。
(1)先说空间的宽度局限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空间的局限。一是与出生地有关,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局限,一个人一生都只在几百公里的圈子内转,今天虽然交通工具发达了,但依然还有许多人因工作、生活牵制不得不生活在狭窄的圈子里。人一旦长期生活在狭窄的空间里,看问题就很难用宽看窄,因为他心中就没有宽的概念,就没有比较的概念,自然对待任何事情的评判就没有参照,就会出现单一的评判标准,就会导致自以为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以偏慨全的失真的错误结论。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
古时候,在一个叫南岐的山谷中,那里的居民很少与山外的人交往。南岐的水很甜,但是缺碘,常年饮用这种水就会得大脖子病。南岐的居民,没有一个脖子不大的。有一天,从山外来了一个人,这就使南岐轰动起来了。居民们扶老携幼都来围观。他们看着看着,就对外地人的脖子议论起来了,言语里充满了嘲讽:“嘿,你看那个人的脖子!”“可不是,真怪呀。他的脖子怎么那么细那么长,真是难看死了!”“多细的脖子啊,走到大街上该多丢丑!怎么也不用块围巾裹起来呢!”“他的脖子干干巴巴的,准是得了什么病!”外地人听了众人的话,就笑着说:“你们的脖子才有病呢!叫大脖子病。你们自己有病不说,反而来讥笑我的脖子,岂不是太令人感到可笑了!”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这样肥肥胖胖的,多好看啊!你掏钱请我们去治,我们都不愿意呢!”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如同南岐人一样,由于受空间的局限,总是喜欢孤芳自赏,自以为是。一般来说,这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自命清高,我行我素。这种类型的人觉得别人的行为习惯都是庸俗浅薄、低级无聊的,不值得与其接近,有点傲视一切的味道。即使有时想“迁就一下”,“屈驾俯就”他人,也显得极为不自然,别人也不愿意接受这种俯就,因此他就变得更独来独往了。另一种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做人难不仅难在要能认清别人,更难在能清楚自己。怎样才能做到既不盲目骄傲又不妄自菲薄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人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是在相互的比较中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的。
由此观之,我们既要理解井底之蛙的局限,不要过于责怪他人、高标准要求他人,又要自己清楚自己的空间局限,要知道自己的狭窄与不足,在具体的工作中尽量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空间,尽可能真实地看清事物的本质,发现彼此的区别与关联。人类智慧的启蒙就来源于比较,没有比较,人就会一无所知。
其实,用宽看窄不仅仅只是比较和参照的价值,最关键的是事物都是关联的,我们追求卓越仅靠自己那点能量是远远不够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关上门来搞发展,我们必须打开门,走出去,去嫁接他人的能量,才能实现自我的追求。
(2)再说时间宽度局限
由于时间是线性的,那么时间的宽我们在此就借用刘峰教授说的“用长看短”来说明这种现象。用长看短,这个“长”是长远的目标,“短”就是眼前利益,大格局思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下面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