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是接福的使者
21395100000023

第23章 人类智慧大纲浅谈(21)

距今1000年前,开封一场大火,北宋皇城毁于一旦。宋真宗任命大臣丁渭主持重建宫室殿宇。当时,皇城都是砖木结构的,建筑材料必须从远地通过汴水运进。因此就有三难:取土之难,运输之难,清场之难。丁渭深思熟虑,规划并实施了一个至今令人拍案叫绝的施工方案:将宫前大街开挖成河,取土烧砖,引汴水入宫。丁渭修复皇宫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公元11世纪初中国管理思想的先进横向,更是思维系统性的上佳表现。他挖河的时候就想到了填河,把短期利益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那么这一点给我们的启发是动态的:短期行为一定要跟长远目标联系起来。如果做到了用长看短,就不至于目前许多城市的马路像装了拉链一样,今天刚刚修好合上明天又打开了。

(3)最后说人性的局限

目前的人类,智力依然相当有局限的。这种局限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人性上。人性的狭窄是有目共睹。人性干扰宽度思维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由正看负。

任何事情的决定、决策,它都可能存在正的一面,有利的一面,也存在负的一面,不利的一面。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的决策者要有宽度思维,必须在决策时制定对策,既要正的效益,又要尽量地减少负面影响。

三峡工程从1919年孙中山先生首先提出建设三峡大坝,到毛泽东主席畅想“高峡出平湖”,从邓小平同志“看准了就上”,到江泽民同志亲笔批准开工,直到现在党中央坚忍不拔地完成这项伟业,至今经历了86年。为了选定有利坝址,勘测、设计、论证了73年,是世界上历时最长的水利工程。

三峡工程的正效益非常突出,同时也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如破坏了珍稀物种中华鲟的生存环境、导致长江的中下游的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鄱阳湖等五大湖泊水位降低,等等。正是考虑三峡工程正效益的同时,也关注到建成后的副作用,因此,1986年3月31日邓小平同志在谈海外备受关注的三峡工程问题时说:“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从事的。”

所以,任何人在做决策、做选择时,一定要有宽度思维,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正、负两方面的分析。正大于负,利大于弊,就可以拍板、决策;正负相抵,就不能拍板了;负作用更大,就根本不能考虑。

当然,人性的局限不只带来正负思维的局限,它常常还会由于事物与事物之间在运动中发生的关联度不够,不明显,因而不太敏感的我们还看不到两者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有效处理,因此还会存在模糊与清晰的局限。总之,人性给我们带来的局限是非常多的。具体说来有如下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点式局限:以自我、事件、观点等为中心的一种狭窄思考模式。

二是线性局限:以目标、追求等来制造单线前进人生的狭窄思考模式。

三是面式局限:以在两面中选择或正或负的狭窄思考模式。

四是球形局限:以画地为牢的小圈子为活动范围的狭窄思考模式。

关于这四大局限后文还有阐述,在此不一一展开。

总之,由宽看窄就是要由单向思维转到多向思维,传统的思维就是死的,现在我们要创新思维,要打开空间、要多向,条条大路通罗马,到底哪一条路好,我们再加以选择。我们现在的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的思路有了新的发展、新的提高,最近我们在学习中央新的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其中重要的一条,我们现在强调多向思维,不仅要发展沿海,西部也要发展,中部要崛起,东北要攻坚,所以温家宝总理说得好,“西部要开发,东北要攻坚,东部要保持,东西连动,带动中部”。

今天我们研究成功卓越,一定要把思维方式转到多向的、全面的思维方式上来,要重视人的需求,人的尊严。假奶粉事件死了这么多人,就是我们只追求利润、效益,而把社会的责任、信誉、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等等更重要的东西丢掉了,所以要想提高新能力,要多向思维。

新思维模式要用深看浅

用深看浅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北京有一所小学给学生加了营养餐,每天第二节课下课后就安排孩子们喝豆浆,吃点东西。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的确是一件好事。因为许多孩子早餐吃得不是太好,再说上了两节课也饿了,豆浆一来,孩子们高兴地嚷嚷着:“喝豆浆喽!”都往那儿跑。

北京的孩子爱喝豆浆,屋里乱哄哄的。负责分发豆浆的老师皱着眉头,但是很快发现有一个小女孩从来不去抢豆浆,总是在座位上安心地看书,静静地等着一点都不着急。

老师想这个孩子是想到雷锋了?还是想到英雄少年赖宁了?先人后己!老师感动之下就想来表扬这个女生,先了解一下她是怎么想的?这个小女孩非常诚实,说:老师,这个豆浆其实不必去抢。因为豆浆是上面的稀,底下的稠,剩下的喝着更有味道。老师一听,惊讶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她怎么也没想到孩子是这样想的。

我有时候把这个故事说给一些老师们、父母们,和他们一起谈论起这些问题,请他们一定要注意,其实有时候你亲眼看到的现象未必都是真实的,因为你只看到了表面,没有看到真实的动机。我还要为那些所谓调皮捣蛋的孩子辩护。对这样的孩子特别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千万不要去冤枉他。

新思维模式要用大看小

用大看小,这个“大”就是整体,就是与事物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系统,“小”就是局部,就是要素。我们之所以要具备用大看小的能力,主要是因为前面讲的三种观察法——更高法只偏重事物发展之间的差异性,更宽法只偏重事物发展之间的关联性,更深法只偏重事物发展之间的逻辑、本质、规律性等都依然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将这三者统一起来,进行整体观察和整体思考。只重视任何一方面都是偏颇的,都不利于我们正确观察事物,不利于我们创造卓越。

另外,我们推出的大格局思考模式的初级目的虽然是创造或高或宽或深的单项冠军,但终极目的造行业、地区、国家的总冠军才是我们的真实意图。因此,要想造冠军,就得首先在整体上把握大格局思考模式的三个具体方面,其次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与整体目的。

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就得认真学好用大看小的总观察法。

以大看小的思考模式在古代就有,如,“天——地——人”思考模式。我们的祖先可能凭直观视觉,确认天比地大,天像穹庐抱大地。在天、地、人三者之中,古人对天的认识最早,对人的认识最晚。科学史表明,古人最先是根据天时的运行来考察大地的变化的。古人对天、地、人的认识次序显示了从“整”到“局”,以大观小的思维特征。

由外看内,就是由外部环境看系统,由变化的市场看组织看得更清楚。具体来说,就是用全球的观点看中国、看单位、看自己。过去我们站在天安门眼望全世界,可是越看越不明白,因为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左”的思想影响人们头脑的时候,由内看外是看不清楚的。但如果转化一下思维的角度,由外看内,就能看出我们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动力与目标。所以我们要加深这方面的认识,要思维要系统化,应对全球化趋势。

旧的思考模式大都是用小看大。这是西方的经典观察、思考模式。用小看大有许多缺点,它是一种基于分割式的思考模式,例如为了研究一个苹果的成分,我们往往会先用刀把苹果一分为二,然后再切分成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越切越小,以便于分析和认识。原子搞清楚了,认为分子也就搞清楚了;分子搞清楚了,就认为物质的性质也搞清楚了。所以传统的思考模式习惯于抓典型,解剖麻雀,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等。

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可以用一个“大”字概括。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发现发明,他为人类走向统一、和谐、幸福提供了最基本的思考模式。西方国家今天发现环境问题、资源危机、人口问题、冲突危机等尖锐问题都迫在眉睫时才开始肯定中国文化中的大格局思考模式的伟大。于是,他们在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开始了对“大格局思考模式”的全面、系统研究。于是一门新的科学——一复杂科学正在西方兴起,它使西方人对社会系统有了新的认识,即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思维能力的人介入其中的复杂系统,具有自组织性、自适应性、动态性。当然,系统思维有他独特之处,但与中国的整体思维依然存在有较长的距离。

遗憾的是,中国有如此顶级的思考模式,却只被精英阶层接受、理解和使用,而不被许多普通人使用。总之,说这么多,就是要强调我们看问题就应该用大看小,采用整体思维、系统思维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新领导力》中这么说的:

由传统的用小看大转变到用大看小,传统思维方式是站到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本行来看一切市场、看一切决策问题,用小看大,看不大,就如同你我小的时候认为地球就是中心,你在的那个地方就是中心,上学后知道原来地球要围绕着太阳转,再后来我们知道太阳也只不过是银河系里的一个普通星球,我们的知识越丰富,我们的眼界越开阔,这就是给诸位提醒一点,提升自己的决断力,要有眼光、要有远见。我特别推崇邓小平同志说的用大看小,要有一种要更广大地开源的思路,邓小平实际上是把中国这个小放在世界这个大、大系统、大背景当中一看,中国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所以邓小平的决断力是一流的、是正确的。我们在组织里一个中层经理把自己的那个部门放在全公司的大系统中一看,才能够明确领导的意图,才能够更加把握组织的发展战略,一个部门的决策更果断、更正确,更能够受到老总的理解支持。所以用大看小,小不了,用大看小是相对的。

所以我们一定打开空间,我们要想真正地创造卓越要做到四个转换:由过去的用低看高转变为用高看低(排斥差异转变到重视差异甚至制造差异);由窄看宽思维转变由宽看窄思维;由浅看深思维转变为由深看浅思维;由过去的用小看大转到今天的用大看小。

一个人有了这种思考模式,就能知道比较、知道差距、知道不足、知道谦虚、知道努力。我们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一定要有全球的眼光,才能看准你特色,正确认识你的不足,如果我们老是用小看大,就会越看越满足,越看越欢喜,我们就不可能得到有好又快地发展。

5、行为大智慧——打破一切界限

墙,无处不在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墙内的世界之中。是墙分配制度了我们的成长,同时也是墙阻止了我们成熟。只不过,保护我们的是实墙;阻止我们成熟的是心墙。智慧,就是要攻克那挡着我们脚步的一堵赌心墙。人无论在哪个发展阶段,都会受到墙的阻碍。

先说人情墙。

看着一个心爱的女人没法牵手同游,主要是双方都有一道道高高的牢宏大的心墙阻隔着。“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水成了我与佳人之间无法跨越的心墙。“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夜思君未见君,共饮长江水”,也是这个水成了我与“君”之间的心墙。

“心墙”可以是水、是山、是欲,可以是一切不利于“通”的无形存在物。正是因为这一道道墙,情感才被切断,世界才如此冷漠。

而且是心墙越多,世界便越冷漠,甚至冷酷。今天,人情味没有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墙修的太多。人情味与房地产成反比,一个地区、一个市县、一个国家修的墙越多,那个地方的人情味越淡越薄;相反,人情味越浓,人活得更像一个人。

再说事业墙。

年轻人从踏上工作岗位之后,面临的就是事业问题。做事,人人都在做,但并非人人都在做事业,欲立事业,必先破旧墙。无论是柏林墙,还是大学围墙,还是单单团局中的层层壁垒,都是首先要摆平的心墙。

如我想在月球上修一套别墅,还是一个梦想,也可以说是一个理想,做究竟如何实现呢?一般的方法做不到,只有特殊的与众不同的办法才能做到。所谓与众不同就是首先打破一切常夫,一切旧墙,才有可能让要素平等呈现,正如中药铺中的中药,一味一味的,你才能重组成新的配方配药。如果不把中药库房打开,如果不根据疾病的特殊性开新处方,是不可能治好病的。

又如我想写一本《退化论》的书,那么首先就要否定的是进化论的主流观点。

我要想当上市长,首先要考虑的是阻力。不是我本人没有能力当市长,而是想当市长的人太多太多。所有的正面问题都不是问题,而是反面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正如不是我投篮没有命中率,而是因为有对手在阻止我干扰我投篮,问题都出在这里。

当然除了做人做事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墙就是心理墙。人人都想快乐幸福的活着,但就是难以做到。为什么?因为我不能“把不通的事想通”。

我常常抱怨老婆做的菜太淡没口味,抱怨人与人之间太势利,我对过去有恨,对现在有烦,对未来有惧,这都只因为我想不通,有心理墙。

身似双飞鸟,有有千千结。

为什么想不通呢?一是“我”这个人私心在,一切从“我”的角度去考虑,于是利弊,对错、得失都呈现。“我自然”没有好心情。二是我智力不够,看不清事物的本质,看不清心理清绪运作的本质,所以心在苦海中挣扎。

现在,我知道,拦在我们面前的墙有无数,但主要的墙有如下几种:

情感墙;

事业墙;

身心墙;

天地墙。

墙:权威墙、名人墙、语言墙、思维习惯墙、行为习惯墙、心理痕迹墙、真理墙、单位墙、行业墙、管理墙、圈子墙……

智慧=破+立。破什么?当然是破旧墙,立什么?当然立新墙。

什么是人生?说得简单点就是破旧墙立新墙的过程。

首先,打破一切界限

中华民族的复兴,不可以不谈破界;中国企业的振兴,不可以不谈破界;中华儿女的自强,依然不可以不用破界。今天,在人类所有的战略中,破界是世界的最强音!在人生的战略之中,破界是生命之魂!

大地冰封,唯破界可以解冰;人心冻结,唯破界可以互容;事业滞步,唯破界可以振兴。破界,是拯救一切的总法则,破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途经。

什么是破?什么是界?

什么是破?破是分解旧定义;破是分解旧概念;破是打破权威的破;破是打破框架的破;破是分解旧有的信息集合;破是分解它旧有的不利信息;破是看清对象的全部构成要素;破是从不同角度去破;破是解开事物旧有的秩序。

破者,分解也。破者,更改旧定义、旧框架也!你不能创造新产品,是因为你不能打破对旧产品的概念。你不能创造成功,是因为你不能打破对旧关系的倚赖。无论是开发丰富的物质产品,还是开发多姿多彩的精神产品。无论是追求名利,还是追求快乐自由,第一步都得打破旧框架、旧定义,才有可能实现。

“破”有两个区间:一是打破外在的概念,如茶杯是由颜色、材料、形状、大小、图案等等要素组合而成。二是打破内部的条条框框,使我们不带任何成见、任何有色眼镜去观察事物、判断事物,从而使我们成为全然开放、全然敞开的人。“破”有一个程度问题,即破得越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