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三十六计》学生活
21396800000003

第3章 第一套 胜战计(2)

齐威王早知魏国攻打赵国,无异是杀鸡给猴看,如果赵国不保,唇亡齿寒,战火势必向齐国蔓延。与其今后单独伐魏,不如现在两国合力迎头痛击。何况赵国还是盟国,赵国受到威胁,齐国出兵救赵,师出有名。这时齐威王立即想到孙膑精通兵法,多谋善断,又熟悉魏国情况,而且与庞涓有深仇大恨,这正是报仇雪恨、建立战功的大好时机。于是威王意欲任命孙膑为主将,率兵救赵。然而孙膑却辞谢说:“我做主将可不适当,因为我作主将,庞涓得知,就会高度警惕;同时,身为主将,应当带头冲锋陷阵,而我双腿残废,不能身先士卒,影响士气。”于是,齐威王改任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立即出兵,援救赵国。田忌打出“田”字旗号率领齐国军队,浩浩荡荡地向西挺进。孙膑随军坐在有帐篷的车子里,暗中策划,而不让敌人发觉。

田忌准备率军直奔邯郸,和赵军夹击庞涓,以解邯郸之围。孙膑认为不可,对田忌说:“魏军攻打邯郸甚急,邯郸已经朝不保夕。不等我们部队赶到,邯郸就会失守。当前已不是要解邯郸之围,而是要解救赵国之危了。”

田忌说:“军师之言有理,既然如此,您看怎么办呢?”

孙膑说:“要解开一团乱丝乱麻,可绝对不能抓在手里强拉硬扯;要劝开两个打架的人,可不能插身进去拳打脚踢。救兵解围也是这样的道理。避开敌人充实的地方,打击敌人虚弱的部位,敌人看到形势不利,就会畏首畏尾,产生顾忌,自然就可解围了。”

田忌急切地问道:“照军师所言,我们向何处进军呢?”

孙膑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部队用来对外,却把老弱残兵留在国内防卫,您与其统率大军去攻其精锐,还不如直扑魏都大梁,控制交通,占领要塞,攻打他们的防务空虚的地方。魏军得知后,必然立即放弃对赵国的围攻,调回主力增援大梁。这样,我们就可收到一举两得之效:一则可以解除赵国之危;二则使魏军奔走疲惫。而我们就可以从中获利,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了。”

田忌高兴地说:“真是绝妙的好计!”立即率兵直捣魏国。

齐军攻入魏境时,果然如孙膑所预料,邯郸已被庞涓占领了。同时,庞涓乘胜攻打归附赵国的卫国,以扫清侧翼,一心想彻底吞并赵国。

田忌得知魏军正围攻卫国,一时又不知所措,便急忙与孙膑商量。孙膑说:“请您率兵向南佯攻襄陵(今河南省睢县西)。襄陵城小而管辖地盘大,兵强马壮,是魏东阳地区的军事要地,当然一时难以攻下。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有意让敌人迷惑不解。我们攻打襄陵,东有宋国,北有卫国,路上还有魏国的葵丘城(今河南省兰考县),这意味着我们的粮草断绝了通路。魏军必然错认为我们战法笨拙,就会麻痹轻敌。”田忌领会了孙膑的妙计,立即拔寨启程向南直扑襄陵。

当庞涓闻知齐国竟然出兵进攻魏国时,恐国内空虚,经不起齐军的攻击,先是一惊,正准备休整部队,回师抵御齐军,又闻报齐军正扑向襄陵,不禁大笑道:“简直是糊涂将军!襄陵极难攻下,待我攻下卫国,回救也不迟。”于是又命令魏军继续进攻卫国。

齐军到达襄陵的时候,孙膑忽然又改变了策略。这时,田忌正要派兵攻城,孙膑问道:“率兵前来的都大夫当中,谁最不会打仗?”田忌说:“率领齐城(今山东省临淄)、高唐(今山东省高唐)部队的两位都大夫。”孙膑说:“那就派这两个都大夫分兵两路,强攻襄陵。”从齐城、高唐两地来的部队,在不会打仗的两个都大夫的率领下,分兵攻打襄陵,结果自然是被魏守军打败。

庞涓闻讯,高兴得手舞足蹈,更加不把齐军放在眼里。就在齐军攻打襄陵,庞涓尚未回兵的关头,孙膑从容地对田忌说:“到时候了,请您集中各路部队,火速向大梁挺进。”

齐军放弃了对襄陵的攻打,集中兵力,绕道直插大梁。魏惠王闻讯,大为震惊,立刻命令庞涓火速撤兵回援。庞涓这时才着起急来,部队来不及休整,立即传令全军速返本国作战。他非常后悔没能及时阻击齐军,竟让齐军“瞒天过海”,深入到自己的国都去了。他急如星火,带领部队昼夜兼程,人不歇脚,马不停蹄,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魏国,消灭齐军。然而庞涓万万没料到,孙膑已经在桂陵布阵,“以逸待劳”,等着他自投罗网呢。

桂陵是魏国的交通要道,也是魏军主力回援的必经之地,而且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孙膑、田忌就在这里设下了埋伏。庞涓一路上气急败坏,心急如焚。他轻视齐军,只顾赶路,武器、粮草都顾不得多带。魏军连续行军,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士兵精疲力竭,没精打采,像打了败仗的逃兵。庞涓自以为齐军战将无能,后援不继,自己一旦回师,就能全歼齐军。哪里知道一到桂陵,齐军伏兵四起,漫山遍野,刀枪林立,阵容齐整,士气高昂。庞涓见此阵势,大出意外,不由慌了手脚,但事情既然到了这个地步,便不得不硬着头皮,指挥部队还击。魏军早已疲惫不堪,哪里还经得起“以逸待劳”的齐军轮番冲打。加上马无草料,人缺粮食,刀枪弓箭得不到补充,不两天就被齐军打得七零八落,陈尸遍地,几乎全军覆没。

事后,庞涓才打听到,齐军的实际指挥者,不是别人,正是精通韬略而与自己有仇的孙膑。他后悔之极,捶胸顿足地说:“这瘸子果然叛魏归齐,我上了他‘围魏救赵’的圈套了!”

商业智慧 范旭东智斗“世界碱王”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遭失败,懦弱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

目睹了日本科学日兴、工业日盛、国势日强的现实,年少的学生范旭东遂立志走工业兴邦、科学救国之路。1908年,24岁的范旭东从冈山高等学校毕业,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享受官费待遇,两年后学成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辛亥革命后,范旭东日夜兼程地返回祖国。他先是应财政总长梁启超的聘请,就职于财政部,负责整顿铸币;其间利用一次赴欧洲考察盐政和工业用盐问题的机会,遍访欧洲各工业强国,在领略了西方工业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受人轻视的屈辱。

一次,范旭东来到号称“世界碱王”的英国卜内门公司考察。傲慢的主人竟摆出一副嘲弄的姿态,把他引进锅炉房,还目中无人地说:“你们中国人看不懂苏尔维制碱工艺流程,还是先参观我们的锅炉房吧!”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傲慢与偏见,深深地刺痛了这位炎黄子孙的心。他对着蔚蓝色的大海盟誓:一定要振兴中国的化学工业!

在范旭东的积极努力和四处奔走下,中国第一个制碱企业——永利制碱公司于1918年成立。

范旭东横下一条心,在天津自己的家中设立了一个试验室,根据苏尔维制碱工艺流程,设计制造了一套小型实验设备,经过大胆的摸索和反复的实践,制成了9千克纯碱。

1924年8月13日,永利制碱公司正式开工出碱,然而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永利公司历时十年,耗资200多万元,所得到的竟是红黑相间的劣质碱。

面对着挑战,范旭东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搞不成碱,宁可自杀,也不会就此罢手。”

终于,在1926年永利制碱公司生产出优质的“红三角”牌纯碱,并很快行销海内外。

一直独霸中国碱市场的英国卜内门公司,不允许任何竞争对手出现于其面前,更何况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

范旭东在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以后,决定采取以牙还牙的策略,将“红三角”插向日本市场,以解国内市场之危。

范旭东又一次悄悄地东渡大海,来到日本。

当时,日本的三菱和三井两大财团都想在商界执牛耳,相互间竞争非常激烈,三菱自已有碱厂,而三井没有,只能依赖进口,这正是范旭东所希望的。

他与三井协商,委托三井在日本以低于卜内门的价格代销永利产的“红三角”牌纯碱。

三井感到一不要自己的资金,二有利可图,三解了燃眉之急,便十分爽快地与永利达成了协议。

相当于卜内门在日本销量10%的“红三角”牌纯碱,宛若一支奇兵通过三井财团遍布全日本的庞大销售网,向卜内门在日本的碱市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由于卜内门的碱在日本的销售量远远大于在中国的销售量,这一降价使其元气大伤。永利碱在日本的销量只是卜内门的10%,价格比卜内门在中国的降低价还高一些,损失相对小些。

结果是,被永利打蒙了的卜内门此时首尾难顾,权衡利弊,发现保住日本市场比在中国进攻永利重要得多。因此,永利在日本发起攻势不久,卜内门就通过其在华经理李德利向永利表示,愿意停止在中国市场上的碱价倾轧,希望永利在日本也相应停止行动。

范旭东也趁机提出条件,规定永利在中国市场销售纯碱量为55%,卜内门则不得超过45%;并且要求卜内门今后在中国市场上的碱价如有变动,必须事先征得永利同意。

李德利无可奈何地同意了。

昔日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世界碱王”,终于不得不在范旭东面前低下了头。

【智慧金言】

围魏救赵在军事上是一种机巧的战术。这种战术要点,是不直接跟敌人的力量正面接触,而是巧妙地去挖他的“墙脚”。墙脚破坏了,敌人的力量也就消灭了。

商场如战场,同样可以使用这种计谋。当所面对的敌方力量强大,那么就应尽量避免与之正面对抗,免得两败俱伤。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像孙膑所说的那样避实就虚,寻找机会攻击敌方在其他方面的薄弱点,把强敌分散,调开来打,定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第三计借刀杀人

【计名探源】

此计的内容在春秋战国的史书中多处有载,而此计名则见于明代汪廷讷创作的戏剧《三祝计》。《三祝计·造陷》中曰:“恩相明日奏(范)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赵)元昊。

这所谓借刀杀人,又显得恩相以德报怨,此计何如?”该剧说的是,北宋时期,范仲淹的政敌密谋策划,企图让没有打仗经验的范仲淹任军队统帅——环庆路经略招讨使,去平息西夏人赵元昊,其目的是借兵强马壮的西夏军队这把“刀”,把范仲淹杀害。

本计的特点是:自己不出面,挑拨或利用别人去消灭敌人。“借刀杀人”之计原属于腐朽的官僚之间相互利用、尔虞我诈的一种政治权术。把它运用到军事斗争中来,就是强调要善于捕捉和利用敌方的矛盾,包括敌方内部的矛盾以及敌方与盟友的矛盾,想方设法使这些矛盾扩大、激化,直至引起敌方自相争斗,或者是引起敌方与盟友的争斗,以达到削弱或消灭敌方实力的目的。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按】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问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与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埸郭门之外而埋之,衅之以鸡豭,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韩非子·内储说下》)诸葛亮和吴拒魏。关羽围樊、襄,曹欲徒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从之,羽遂见擒。(《长短经》卷九〈格形〉)

译文作战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用《易·损》卦“损下益上”说推演为损敌益我。

【译按】

敌对的征态已经表露,而另一种新生的力量正在扩展,将要参与活动,应当立刻借用这种力量去消灭敌人。如:西周末年,郑桓公打算乘郐人不备去袭击郐国。发兵之前,他先探听好了郐国有那些优秀的文臣武将,列了一张名单,注明要把郐国的那些良田分送给他们,准备封他们什幺官爵等等。之后,又在城外广埸上筑起祭坛来,把这张名单埋在下面,杀鸡宰猪,举行了十分隆重的仪式,仿佛订什么庄严的盟约似的。郐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的臣子们都要叛变,于是一怒之下,把这些优秀的文臣武将全都杀了。结果郑桓公乘虚而入,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郐国。又如,诸葛亮献计刘备,联络孙权,用吴国兵力大破曹操于赤壁。还有蜀国大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惊恐,要迁都以避羽的威胁。司马懿和蒋济劝曹操说:“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是疏远的,关羽得志,孙权是不愿意的。可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给孙权,这样,樊城的围自然会得到解教。”曹操听从了他们两人的意见,结果关羽被孙权所擒。

【活学活用】

军事智慧 刘秀借刀杀人得洛阳

西汉末年,朝政大权旁落到外戚王莽手中,整个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到了公元8年,王莽把年仅八岁的小皇帝——孺子婴废掉,自己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新”。王莽当上皇帝之后,为了加强统治,打着复古的旗号进行“改制”,致使国家日趋混乱。在他的横征暴敛下,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贫者没有立锥之地,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结果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组织起义,决心用武力推翻王莽政权。

公元17年,在湖北省西部爆发了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起义;公元18年,又在山东省莒县爆发了樊崇领导的赤眉起义。同时,各地地主豪强和汉朝没落贵族也开始组织武装,先后打出反对王莽的大旗。起义军联合起来后,攻打王莽的官兵,接连取得胜利,鼓舞了千千万万老百姓,使他们纷纷投奔起义军。起义军增加到十万多人。起义军将领决定趁热打铁,挥师北上,围攻宛城。当大军来到宛城东南清水边上的时候,众将领一致推举汉朝皇族后裔刘玄当了皇帝,历史上称他为更始帝。

可是,更始帝刘玄迁都长安后,生活腐化堕落,整天在宫中不理朝政,游手好闲,吃喝玩乐,对国家大事一无所知。由于刘玄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气愤,连原来支持他的赤眉军也觉得难以忍受。于是在公元24年的春天,赤眉军兵分两路向长安进发的途中,他们另立放牛娃刘盆子当了皇帝。

在赤眉大军日益逼进长安时,刘秀派大将邓禹率领精兵两万,驻扎在长安附近。他的目的是趁赤眉军和刘玄作战的机会,坐收渔人之利。刘玄对刘秀派遣大将邓禹的活动,自然十分了解,立即派朱鲔、李轶驻兵洛阳,牵制刘秀。

刘秀当然也料到了这一步棋。他立刻派寇恂守河南(今河南省武陟县),冯异守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西),抵制朱鲔、李轶从洛阳方面来威胁。

驻守洛阳的副统帅李轶,最早曾和刘秀一起共谋反对王莽。他自从参与了谋害刘秀哥哥的事后,对刘秀总是怀有戒心,怕他寻机报复,可是,他又觉得更始帝刘玄是平庸无能的人,跟着他走是没有好结果的。因此,他希望有人从中调解自己与刘秀之间的矛盾,以便将来另有出路。

李轶的这种心情,冯异最清楚。于是,便给李轶写信,劝其及早归顺刘秀。信中的言词委婉动听,真诚感人。李轶将信反复阅读,再三考虑,于是给冯异回了一封信,除表示感激外,并暗示如果他攻打刘玄,自己绝不予以援救。

冯异得到李轶的保证,放心大胆地攻下了天井关(今山西省晋城县南)和上党(今山西省长子县西);接着又往南,接连打下13个县城。李轶果然袖手旁观,按兵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