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说话走遍天下
21402900000001

第1章 序言:说话三境界(1)

事业成与毁,全在一张嘴。嘴有金嘴、银嘴和臭嘴。

金嘴是说话的第一境界。

第一境界的人都是有口德的人。何为口德?口德即人德,言为心声嘛!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说出什么样的话。你是一个慈悲的人,就一定会说出一些同情、怜悯、安慰、救助的话;你是一个热情的人,你口中一定会说出许多充满乐观、积极向上、关心他人冷暖的话;你若是一个自私自利者,那么你口中多是自私之语,就算偶尔讲几句大方体面的话,也会言不由衷……我绝不相信,一个小人,一个口恶之人能说出关怀和友善的话。

口德,就是佛家所说的不打诳语。诳语,我个人的理解不限于说谎,是指一切的胡说八道,具体包括恶语,空话,假话,大话,浅薄无聊的话,没话硬找的话,无原则迎合的话。

我本人最不喜欢口德不佳的人,最讨厌有些人,一边跟某男士约会,一边通告天下他是如何不令她感兴趣,如何癞虾螟想吃天鹅肉。人家约她出外是善意,虽然她有权不喜欢他,却不应该以恶报善,把人数说落得一文不值。

有一个女人长得很“抱歉”,且还没有口德。一次,被安排去相亲。但是男主角迟迟未出现,这女人就等得不怎么耐烦了,于是开始破口大骂:哇哩勒,竟然敢让你老娘等这么久,……批哩啪啦的骂了一串。此时,男主角出现:是个胖子。这女人看了更是火,于是又是批哩啪啦的骂了一串,指着男主角骂着:死胖子……男主角终于发疯了,拍了桌子,大声的说:竟然骂我胖,哼,至少我曾经瘦过,你你你……你美过吗?

今天,过分地强调口才,疏忽口德,显然是有大问题的。笑料中的女人显然没口德。开口就骂人,显然不对;以批评侮辱别人来示威,则更加令人讨厌。

口德是反映性格的一面镜子。从不讲他人好话的人,他本身也好不到哪里去。

□ □ □ □

从人类几千年来说,智慧也是有级别的,一流的人重德智慧的修养和提高;二流的人重方法智慧,重做事的智慧;未流和不入流的人重一些不入流的雕虫小计。由此可见,德为人之最,德为说话之根本。

骗子那么会说,口才那么好,为什么大都被人唾弃呢?为什么大都关进了牢房呢?因为他们关键在于没有口德,说得再好全是假话和害人蒙人之话。吹牛者那么会说话,口才那么好,为什么只能以搏一笑,不能委以重任呢?

这都说明,口德胜于口才。《法喜》上说,高尚的人格者,无虚言。

做人一定要直心,心口一如、言行一致。没有这样想,就别这样说,若这样说,一定是你有这样的感触才行。不敢在人家面前谈的话,绝对不要在背后说,敢在背后说的话,一定可以光明磊落地在他人面前谈。

口德不全是利人的,其实它也是利己的。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无数的心思,用佛经的话来说就是“自心众生无边”,要了解自己并不容易,可是如果养成了坦白、诚恳的言谈习惯,则会增进对自己的认识。

一个成长的人,他致力整理内心的思绪,希望能达到充分了解自己的境地,他会发现原来“谎话说久了,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假话说久了,不单欺骗了别人,也会让自己迷失。”这是我常常告诫朋友的一句话。如实而言使人心无挂碍。说谎的人常常要花更多的心思去圆谎,以免东窗事发。不坦白的人,时常得记住,过去我对甲如何说?对乙又如何说?今天要如何跟甲说?又如何跟乙说?于是他无法“无事挂心头”,做事也就难以专心。

喜欢说是非的,自然和是非心重的人结为同修眷属。不喜欢是非的人,自然耳根清静。口德清净的人,能远离非人畏怖,即使黑夜深山独行也不会惊慌。

无论社会风气也罢,宗教团体或个人的修持也罢,之所以乱糟糟,之所以不清净、不得力,概以“不诚实”——言过其实为主因之一。言辞是心声,那是做为表达情意的工具,然而,人们为了使表达的言辞更为婉丽、漂亮,每每牺牲情意,删补情意——原本是情意主导语言,转而变成迁就语言,甚或被语言所牵引,这是现代社会随处可见“华而不实”的现象和事物之原因。一个向往“如实”、弘扬“如实”之修行者,应戒慎之。

说人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在生意场上,做人要留余地,也要留点口德,不是什么人都一定要为你的,别人不愿意与你来往,也是正常的事情。何必恶言相向,你又不是什么特别的人,非要别人依你的意思做,何况也没什么好处。做生意和做人其实也是一样,人总是有底线的,总不能无缘无故开口去伤害别人!

佛法也是叫人修德的学问,它叫人谨守口德,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戏言)。一个人若真能做得到这一点,他必成伟大的人。

我总结了一下,凡在历史上能被人们传颂的人,都一定是重口德的人。凡是达到这种境界的人,都是重做人之道的人。

□ □ □ □

银嘴是说话的第二层境界。

凡是达到这层境界的人,都是有良好口才的人。他们大都知识面广,经验丰富,对大多数人事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在说时大都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在不说时,都能安静倾听,不时回应、认同,他们懂得了一切与人沟通的技巧,懂得用迎合对方的口味说话。

这个层面的人,更重嘴皮子的修炼。市面目前的那些各种各样的口才培训班,都只是大同小异的在修炼这个层面的技巧。正因为如此,你看全国每年口才培训了那么多人,无论是保险公司及各种推销公司,有口才的人越来越多,但我很少遇到几个真正有人格魅力的说话者。

显然是境界不同,造成了这种结局。

口才与口德的区别就在于,口德重德,口才重技;口德重帮助别人,口才重展示自己;口德在于尊重他人,口才重显示自我魅力;口德重长久关系,而口才重达成一时之目的;口德重诚实和真理,口才重词句华丽,多姿多彩;口德者慎言,口才者多言;口才让人口服,口德使人心服。

总之,这两者的层次是十分明显的。正因为这样,这个世上口才好的人到处都是,而好口德的人,却是罕有。以致于许多的人都只记得欣赏口才,忘记了欣赏和修炼口德。

我无论在哪里乘出租车,都会遇上有的的士司机口才的确好,尤其是北京的司机,口才好得不得了,他们记心好,又自信,第一次听的话还以为他是温总理的远亲或内参呢?

我知道,就算一些人物权至高位如西特勒之流,也是只有顶级口才而无口德之人。当今中国,大大小小有一百多个演说大师,但其中有口德的又有几人?

由此看来,口才如果不与口德结合,就会自祸祸人,就会口才越好,害人越多、越深!

苏秦、张仪就是一例,他们显然只有口才,没有口德,因此,他们用口才说得天下大乱,害人非浅。苏秦、张仪曾经在著名的谋略学大师鬼谷子门下勤读多年。两人卖力苦读,并非要救乱世黎民出水火,而是自己能有出头之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获取荣华富贵。

苏秦学成后,便选择了秦惠王作为自己说道的对象。继承王位不久的秦惠王接见了苏秦。见面后,苏秦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点明天下大势,极力怂恿秦王凭借秦国强大的力量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动战争统一天下。然而,秦惠王对苏秦的设想并不心动,他婉言回绝了苏秦的空头理论,认为秦国谈统一天下为时尚早。

接下来,苏秦先后十次上书秦王大谈强大武力是通向和平道路的基础。只是秦惠王丝毫不为所动,他只是把苏秦视为只会高谈阔论、华而不实的小人物。苏秦只好打道回府。回家后,他又饱受家人的百般凌辱,这使得他决心一切从零开始,发愤读书,将各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吃透。他日夜苦读《阴符经》,揣摩其中博大精深的谋略,并结合当时七国的种种利害冲突联系起来研究。于是便有了“头悬梁,锥刺骨”。一年后,苏秦对时局已了若指掌,便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时势的战略。

苏秦再度出山。他首先跑到弱小的燕国,向燕文侯提出了使燕国强大的方针政策,并强调唯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联手,方能消解强秦之威胁。

燕文侯对苏秦的观点十分赞赏,资助他车辆与金帛前去游说赵国。在赵国,苏秦的一番理论亦使赵王茅塞顿开,大喜过望。他马上封苏秦为武安君,赐豪华车辆100辆、白璧百双、黄金万镒及数不清的绫罗绸缎,让他带着去向其他的国家宣扬“合纵术”,联合起来抗击秦国。

由此,苏秦开始威风凛凛地周游列国,“以三寸之舌为帝王师”,说得韩魏楚齐各路诸侯怦然心动,趋之若鹜,言听计从。很快,苏秦便取得了六国相印!苏秦执政的15年期间,秦国的军队不敢踏出函谷关往东一步。

苏秦身佩六国相印时,张仪正处于游手好闲的状态。一天,他到楚相国家做客,不巧相国家丢失了贵重的白璧,相国的爪牙见张仪贼头贼脑地四处张望。怀疑是他偷了白璧,便把他捆起来打了个半死,扔到野外。张仪被打得迷糊了,听见老婆大哭之声,便忍住剧痛问老婆:“我的舌头打坏了没有?”老婆哭着回答:“你舌头尚完好无缺。”他便高兴地安慰老婆:“好,只要舌头还在,我就一定会有出头之日的。”

权衡一番后,张仪决定投奔已经位高权重的老同学苏秦,先获一官半职,再徐图发展。

苏秦知道张仪要来十分高兴,他正要找人帮助自己完成一个大阴谋,而才学胜于己的张仪是最理想的人选。原来,苏秦知道,由自己作相的“六国”是个花架子,各国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很难真的联为一体,当秦国的强势被压制后,六国没有了危机,它们之间肯定要发生内讧,合纵术也就很快失去市场。那时诸侯们就不会再听他的摆布了。

苏秦决定派遣张仪去秦国替自己卧底。当然,苏秦知道应该怎样让张仪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很冷淡地接待了张仪,态度傲慢。吃饭时,苏秦在殿堂上大宴宾客,却安排张仪独坐一角,苏秦的宴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张仪桌上只有可怜的两道小菜。饭后,张仪向苏秦说明此行的目的,苏秦很不耐烦地要他等待机会。

看到苏秦不顾同学情谊,如此冷落自己,张仪难受极了,陡然间地恨极了苏秦。他发誓要与苏秦唱对台戏,为秦国出谋划策破掉苏秦的合纵战略。当然,张仪只有到秦国去谋发展,其他六国都在苏秦掌握之中呢。

只是张仪穷困潦倒。凭什么去到遥远的秦国呢?天无绝人之路,一位腰缠万贯的人找到张仪,说张仪相貌不凡贵气逼人,此去秦国必能成功,他愿意资助张仪。并亲自陪他跑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