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
生活场景1
燕楠的“幸福”
燕楠的爸爸妈妈是和平分手的,理由是双方感情不和。与别的单亲家庭孩子相比,燕楠实在太幸福了---虽然她跟着妈妈生活,可是疼爱她的爸爸一星期会来看她三四趟,每次都是大包小包,因为爸爸是一家私企老板,有的是钱。也许是出于同样的补偿心理吧,妈妈对燕楠也比从前还要好,三天两头就带她上麦当劳,公主裙买了一条又一条。家里其他长辈也常常说她这么小父母就离婚了真可怜,特别惯她。这样骄宠出来的燕楠在幼儿园是理所当然的小霸王,看到别的小朋友手上有什么她就一定要抢过来,稍不如意就要大叫大嚷,连老师的话也不听。
生活场景2
掌掴母亲的儿子
我跟丈夫是在王勇14岁时离婚的,孩子判给了我。我们离婚时孩子已经开始懂事,他挺恨他父亲的,虽然他从来没有跟我说过。这孩子原来就不怎么爱说话,我和他爸分开后,他说话就更少了,没事老摆弄电脑,要不就躲在屋里跟同学打电话,满嘴都是脏话。有时我听不下去就说说他,刚开始他不吭气听着,可后来,尤其是这一两年,他不但不听,有时候还突然就火冒三丈甚至动手打我。
这种事我从来不好意思对外人讲,甚至连他的父亲我也从来没有告诉过,自己养大的儿子,他怎么对待我是我的报应。可我真的没有亏待过他。他升入职高以后,变得虚荣起来,一切都要名牌,从穿的到用的。我每个月只有不到1000元的收入,可他买一双鞋都要1000多元。
王勇妈妈说着又流下了眼泪。“我是从心里疼这个孩子,他爸离开我们去跟另一个女人结婚时,我就在心里发誓要让我儿子过得不比别的孩子差。也许是这种补偿心理让我太宠这孩子了,因此,他对我为他做出的种种牺牲都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为了让儿子能够生活得更好一些,我除了做单位的会计工作,还兼了好几家单位的会计,每天在家里替人家做大量的账目报表。”
我发现他是变着法子要我给他花钱,什么流行要买什么,什么时尚要穿什么。我就说:“你还是一个中学生,怎么能这么高消费,你们学校的同学都这样吗?”还没等我说完,他就冲我喊上了:“你别提我们同学,我们同学还不像我这样连个完整的家都没有呢。我缺爸少妈的,本来就低人一等,我再连名牌也买不起,你还让我怎么在同学中有点儿地位。”“那你里里外外都是名牌,同学们就看得起你了吗?”“那当然,最起码人家有什么我就不缺什么,再者说了,你不是说过要让我过最好的日子吗?”儿子的口气里满是理所当然和对我的轻视,为了我们之间能够维系一种平衡,我能忍的就都忍了。
就这样直到有一天,他动手打了我,我才猛然意识到,这孩子已经被我宠坏了。这点孩子他自己也认识到了,那次他打了我,他自己也哭了,他请我原谅他,说他一冲动起来就很难控制自己。
生活场景3
小凡的妈妈张女士其实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可是丈夫去世、单位下岗让她焦头烂额,严峻的经济压力和世态的炎凉,让张女士想变了一个人,尤其是当她身心疲惫回到家面对小凡的时候,本来性情温和的,可是变得越来越不能宽容,对小凡轻则大吼,重则打骂。小凡每天在家里战战兢兢,成绩也一落千丈。
有一次,张女士去学校开家长会,会让班主任让孩子们给妈妈读日记。小凡读到:爸爸去世后,妈妈变得好凶,我好怕。只有在我生病的时候,妈妈才能和蔼的对我。当妈妈骂我的时候,我想:要是我现在就能生病该多好。听着儿子的日记,张女士泣不成声。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类的天性,中国母亲更是向来有牺牲精神,其中既有高尚可歌的范例,亦不乏误人误己的典型。我们要有爱和对爱的牺牲,但是我们也要保证我们的爱和牺牲的恰当。如何来表现母亲对孩子的爱,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在讨论之前,我先要提醒大家一个对自己的爱的觉察角度,即:孩子需要我们的爱,我们也需要爱孩子,后者常常比前者还要强烈。
那些对孩子百依百顺或者说“溺爱”孩子的父母,是不是出于这样的潜在的理由呢?
1如果孩子不需要我们,我们会感到沮丧和莫大的压力。
2满足孩子的需要不仅能解除这种不快,还能让我们为自己能让孩子有求必应而“自豪”。
3满足孩子,让孩子快乐,不忍心看到孩子失望,体现着父母的天性。
正是这一类的想法干扰了我们宝贵的理智,让我们满足了孩子所有的需要,包括不该满足的需要。于是,无意中我们给了孩子不恰当的权威和不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利。这不仅让父母很难受,而且也会导致孩子的痛苦,因为缺乏自制,他们终将会因为无法自我调节而受不了自己,而向父母发火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快乐。在教育中,没有比这种情况更糟糕的了。
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始具体讨论了:
1孩子能感到的爱
我们中国人的感情比较含蓄,不习惯于轻易表达,这种情况父亲多一些,但母亲也并非没有,以致于尽管父母们爱孩子爱得很深切,但是孩子却感受不到。
比如有的父母认为自己跟孩子讲话不用客气,而实际上态度很凶,以致于孩子渴望成为“客人”以便家长对他和蔼一些;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比较严厉,孩子经常处于被惩罚和训斥的威胁之下,对父母有很重的畏惧心理;
比如有的父母向孩子提出要求,却不说明理由,以致于孩子感到自己处处被支配,不仅体会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还会埋怨父母侵犯自己的独立;
有的父母或者由于工作忙或者因为忙于自己的娱乐而很少与孩子呆在一起,以致于让孩子产生被父母疏远或者被父母遗忘或者在父母心中自己无足轻重等错觉。
故事4中的小凡为了能让妈妈对自己和蔼些,宁愿生病。我们不能说这是孩子的幼稚,这其实是妈妈的失职,不管大人生活多忙,不管大人有什么遭遇,孩子都应该得到母爱。孩子感觉不到的爱,对孩子来讲,是没有意义的。
2普通的爱
许多单亲妈妈怀有深深的负疚感,而负疚感往往导致补偿心理,从而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的结果是要么培养出一个自私骄横、不会体谅别人的冷血孩子,要么给心地善良的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还债”负担。过于无微不至的爱往往会让孩子感到负担,更不利的是,这种方式更多地暗示了孩子与众不同。
当孩子成为我们的唯一,并且彼此相依为命的时候,无疑我们更加害怕失去孩子,更加担心他们受到伤害。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过度保护。因为孩子是通过尝试和冒险而成长的。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吵吵闹闹甚至受点委屈,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必要的,宽容的品质、抗挫能力、交往能力都是未来孩子的生活所必需的。
总之,我们要像对待一个普通孩子一样对待我们的孩子,不要让他感到自己格外被照顾、被保护。为了达到这一点,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克制自己的爱和担心。
3稳定的爱
人类是一种十分情绪化的动物,有时候这是我们可爱的地方,有时候它也是我们的弱点。有的妈妈心情好的时候,就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做的不对,也迁就;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迁怒于人,一点小错就小题大做,即便没错也找出错来指责,甚至气势汹汹,让孩子恐惧。这对孩子是一种很大误导和伤害。
它首先向孩子做了“不理智”的榜样,很容易让孩子变得情绪夸张、喜怒不加控制;其次,因为自己的情绪变化而不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来采取对孩子的态度,是一种十分不公正的表现,父母是强势,孩子是弱势,孩子无法反抗,孩子还要依赖父母,如果更认真地想,我们甚至能看到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欺压”,无形中示范了强势可以向弱势任意发脾气的做法。(孩子可能不知道“强势”“弱势”这两个词,但是他能感到这种区别,比如他对比他弱小的孩子和对比自己强大的孩子态度不同。)
4非功利的爱
许多父母脸上的“天气”随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急剧变化:成绩好态度就好,孩子什么要求都答应;成绩不好就冷若冰霜,孩子想干什么都不成,让孩子感到父母不是喜欢自己,而是喜欢自己的成绩。其实,考砸的时候,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关怀和接纳。我曾听说有一位母亲带着他刚刚出狱的儿子上街,逢人便讲,他曾经是个罪犯,但他永远是我的好儿子。以此来恢复孩子的自信心。这样的母亲才是真正的母亲。把自己的态度与孩子的成败挂钩,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却非常容易伤害两代人之间的感情。
爱孩子,并且让孩子感到爱。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我们会更高兴;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感到家庭是个避风港和加油站;做孩子某项活动的玩伴;能够和孩子在一起愉快地闲聊,仅仅是闲聊……这样才是更为和谐的爱。
5有教育导向的爱
古语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就是说,我们爱孩子,就应该为了孩子长远考虑。就是不要只为了孩子短暂的满足而妨碍了孩子将来的发展。诚如前面所言,爱孩子是人类尤其是母亲的天性,以至于孩子满足的时候,妈妈从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所以妈妈们就乐此不疲的满足孩子,结果不知不觉中满足了孩子不该满足的,导致了溺爱为害的结果。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但不允许一个命令或者要挟;我们有责任提供孩子一切成长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但是我们没有义务也没有必要让孩子奢侈和虚荣。前者是关于情绪和人格的,后者是关于物质的。两者都是有分寸的。
我们有责任训练孩子克制欲望、忍受痛苦、不慕虚荣。比如说,小孩子很小的时候贪吃,我们就鼓励孩子控制自己对喜爱食物的食量;比如孩子跌倒了或者遭遇什么挫折了,我们不马上急于去安慰,而是等孩子稳定下来,我们再参与;比如孩子受到外界价值观的影响开始攀比,我们就逆其道而行之,孩子越想攀比,我们就越降低孩子的物质条件,孩子越不虚荣,我们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以便断绝孩子把自尊和自信建立在物质的优越上,从而激发孩子真正的自尊和自信。
生活场景中两个孩子,都在经受一种有偏差的爱,这种爱带给孩子的甜蜜是短暂和虚假的,而对他们的危害,将越来越展现出来。至于生活场景二中妈妈的补偿心理自然是完全不必要的,这在其他章节有专门的说明,这里就不讲了。
怎样给孩子讲离婚的事情
本节专门写给每天被孩子追着问“爸爸哪里去”或者“爸爸还爱不爱我”的妈妈们,以及遇到类似情况的单亲爸爸们借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大人向他们解释,我就遇到不少单亲妈妈给我说,她的孩子从来没有问过她“为什么没有爸爸”之类的问题,当别人问孩子“你爸爸怎么从来不来看你呀”,孩子并不难堪,而是一笑而过,还有的孩子会说:“这不管你的事。”
如果天底下的孩子都是这样,我的这篇文章就可以省去了,事实上,大多数的家庭没有这么省心,如何面对孩子那双无辜的眼睛,如何告知孩子父母分开的事实对孩子的影响最为积极,成为很多妈妈们的困惑。在听我发表个人的浅见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其他的妈妈们是怎么做的吧。
故事1
我和我的先生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女儿9岁那年,我终于决定离婚。但是像所有的母亲一样,我首先想到的是女儿,我害怕离婚会伤害她。
一个周末,我带她去她最喜欢的麦当劳,吃完后,我看着她说:“妈妈有一件事想征求你的意见,这件事很重要,已经折磨我好久了。”
“什么事这么难?你说吧。看看我能帮你什么忙。”女儿像个好朋友似地安慰我。
我一字一句地说:“我想和你爸爸分开。”
女儿愣了一下,看着我,问:“你是很认真的吗?还是和他吵架生气才这么说?”
我点点头,说:“我是很认真的。”
“为什么?”
“你也看到了,我们之间分歧太大,在一起很难相处,我反复想过了,觉得还是分开好。”
“你跟爸爸谈过了吗?”
“没有。我想先知道你的意见。”
女儿看着我,问:“你们分手了,我怎么办?”
我说:“我尊重你的意见。你愿意跟谁?跟爸爸还是跟妈妈?”
女儿抬起头,眼里含着泪,说:“妈妈,你知道吗?我最怕的就是这句话!妈妈和爸爸你跟谁?我谁也不跟,我不希望你们分开,我希望像别人的孩子一样,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我看着女儿,眼圈红了,哽咽着说:“好吧。既然你不愿意,那我再试一试,看能不能维持好我们这个家。”
依然是一个周末,我陪女儿看电视,看到剧中一个情节,联想到自己,我忍不住哭了。女儿拿来毛巾,替我擦眼泪。她凝视了我一会儿,突然说:“妈妈,我看出来了,你不开心。你说的那件事,我还是同意吧!”
故事2
面对一天天长大的孩子,我也曾深深忧虑过,害怕他因我和他爸爸不幸福的婚姻留下阴影。曾经有一次,咿呀学语的儿子忽然对我说:“让爸爸来看我吧!”我感到愕然,有那么一刻,我真的感到很伤心,甚至是在心底恶毒地怨恨过孩子的父亲。可是,我不能说他爸爸的坏话。我抱着他,很平静地说:“孩子,你爸爸在外地工作,不能经常回来看你。但他非常爱你,只要有时间一定会回来看你的。”
不止如此,我还会买一个玩具拿给儿子,然后告诉他:“这是爸爸给你买的。”孩子小,很容易就高兴起来,拿着玩具就找小朋友去玩,逢人就说:“这是我爸爸送给我的。”
但我不能总是这样欺骗他,有朝一日,这个谎言迟早会被揭穿。儿子5岁那年,我问他:“爸爸总是在外地工作,不和我们在一起,这也不是办法啊!要不,我和你爸爸离婚吧?”儿子很认真地考虑了一下,说:“不成,你们凑合着过吧。”没得到儿子的同意,我还是没去和他爸爸办理离婚手续。
儿子7岁那年,我问他:“万一有一天妈妈出了意外,不能再照顾你了。按照法律上的规定你得和你爸爸一起生活,离开北京,离开你的姥姥和姨妈,离开你的小朋友,成吗?”
儿子立即回答:“不成。”
我趁热打铁地说:“那我和你爸爸离婚吧,这样,妈妈出了什么事情,你都不会和你爸爸过。”儿子想了想说:“好吧。”
就这样,我把早已形同虚设的婚姻彻底离掉了。得到了儿子的同意,我也觉得理直气壮,至少不会给他今后的生活造成心理负担。但儿子和父亲的关系并没有就此终结,我依然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我还要求他父亲过年过节时给孩子买点东西表示一下父爱的存在。
故事3
一对夫妻办理了离婚手续后,不知该如何向年幼的孩子解释所发生的一切。两个人在孩子的床前坐了良久。后来男的说:“你走吧,过几天,由我来向孩子解释。”于是女的就走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位男人就像往常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给孩子精心准备一日三餐,检查孩子的作业,认真签署家长意见等等。从孩子脱离母乳以来,一直都是做父亲的几乎承揽了这些本该是夫妻共同来做的一切。可那位做母亲的,据孩子的奶奶讲:“心早就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