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的教育观
远景意识
每一个单亲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孩子怎样才会“好”。如果说“好”意味着成功和幸福,那么,孩子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才能争取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呢?这需要单亲妈妈们有足够的“远景意识”。
低龄儿童的单亲妈妈,每天面对很多琐碎的生活问题,比如尿床、吃饭、洗手等,他们很烦恼和焦虑,但是长远的看,这些根本不是问题;学龄儿童的单亲妈妈很多把教育目标锁定在“考大学”上,每天为孩子试卷上的分数或喜或忧,事实上,并非只有上大学才有机会,也并非上了大学就一定有机会。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打拼,依靠的是综合素质而远非是一个学历,只注重学历的追求,实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最可怕的就是,不仅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停滞了,学习成绩也没搞上去。
事实上,多年以后孩子发展如何是从今天就开始决定的,他们的性格、对世界的感受、对自己的认识、与他人的关系更能决定他们的幸福和命运,而这些是从现在就开始形成的,这些是未来对现在的要求。
目光短浅是人类的通病,因为大多数的正确认识需要通过深思而来,而深思是一件辛苦的事,人们天生好逸恶劳。所以人们难免做一些对自己毫无帮助甚至有害的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教育而言,今天务必要为明天乃至后天做准备,只有着眼孩子明天的单亲妈妈,才能尽好今天作单亲妈妈的责任。
敬畏意识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世界大战》是这样结尾的,以美国为代表的人类军事力量在外星人的攻击面前不堪一击,整个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就在人们处于绝望之中时,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外星人不攻自败,纷纷死去,原因是它们无法抵抗细菌的侵袭。这是一个我十分赞赏的结尾,它让人们看到人们忽略的事实,看似强大而先进的科技其实是十分有限的,而真正强大的力量是进化,是人类对地球环境的适应。
数亿年的进化才出现动物,数千万年的进化才出现类人猿,数百万年的进化才出现人类,这样漫长的过程是优胜劣汰的、残酷的进化过程,真正的奇迹不是任何人类的发明或者艺术作品,而是人类本身,而是每个人身体里的遗传基因。人类身体的自保和自愈能力让任何一种药物望尘莫及,它究竟能适应多少细菌无法统计;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可以毫无费力的学会他的母语,无论他的母语是唐山话、天津话、广东话还是闽南话,无论他的母语是汉语、英语、法语、拉丁语还是猪叫狼嚎;人类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智力上线,无论是达芬奇、爱因斯坦、曹雪芹还是莎士比亚……
亿万年的进化所产生的神奇基因存在于每个最普通的男女身上。它具有近乎无限的可能性,它随时能展现出让我们惊讶的成果,除非他们的单亲妈妈和老师破坏了限制了这些可能性、扼杀了这些成果。事实上,人们对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浅薄认知、荒谬偏见,妨碍和损害了我们的孩子。
故而,在我们“教育”孩子之前,我们应该对他们潜藏在内心地表以下的巨大能量抱有敬畏之心,更为宽容、谦卑和多角度的去了解、发现和听从孩子内心的力量,尤其是对于那些尚未被成人世界异化的低龄儿童。
辅助意识
很多单亲妈妈说:小孩子都一样,哪有这么复杂?这是一种“外行”的表现。人是生而不同的,姚明是无论怎么努力也成不了爱因斯坦的,反之亦然。这种不同几乎从孩子一降生就表现出来,从哭声的大小,从情绪的稳定程度,从对动静的偏好,从周岁“抓周”,从说话走路的早晚等都表现出人的差异性。孩子决不是一块任我们随意雕刻的石头,而是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天性的个体,做单亲妈妈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发挥他天性中的长处,克服他的短处。遵照孩子的天性进行帮助,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而忤逆孩子的天性,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就会像螳臂当车一样自不量力。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本来可以成为的人。有智慧的单亲妈妈会帮助孩子扬长避短,他们懂得和孩子一起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天性。假如孩子比较有心计、企图心强,那么这个孩子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但是也容易因为心事太重而承受压力,遭受挫折;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注意劝诫孩子不要被自己的抱负所累,人生不可能完美,要学会取舍和放下。假如孩子是个乐天派,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那么这样的孩子获得快乐会很容易,也不用担心他会钻牛角尖,但是很容易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将来生活在一个较低的社会层次上;这时我们就要帮助孩子树立一定的进取心。
后果意识
我在师范大学读书时,对同一句话,要求用25种不同的感情和口气说出来。当时积淀不够,觉得太难了,怎么可能?八九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已经表达已经可以超出25种,同时也渐渐体会这种训练对教育者的深意。
单亲妈妈们在对孩子讲话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到了自己要说什么,而忽略了怎么说更好,单亲妈妈们深知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所以潜意识中“理所当然”不择方式、不讲技巧的表现。殊不知,这种不在乎孩子感受、不注意自己的方式的单项对孩子好,对孩子造成了太多的压迫和伤害。
情绪坏时,说话就会重一些,人们因为不注意造成了很多的误会甚至悲剧;情绪好时,人更容易宽容,我们要注意不要因为这种宽容造成对孩子的放任;我们说得没错,但是忽略了说话的方式;我们非常客观的批评了孩子,却以牺牲孩子的自信心为代价;我们和爱人吵架、对单位抱怨,却不知道全被孩子看眼里……
诚如克兰兹勒先生所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一生中最脆弱的时候,你是他们的整个世界,所以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锐:想靠赢得你的喜爱来得到家庭的安全感,或通过挑战你来建立起自己萌芽中的个性。孩子总是在注视你、观察你,因为他们想知道自己现在和将来如何为人处事。”
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我们的言行究竟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我们想要怎样并不重要,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才重要!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地生活和做事,我们必须小心,必须考虑自己这样做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围棋中有一个术语叫做“随手”,意指未经思考而随意的下棋,随手棋是对局中的大忌,关键时候,一个随手,就输掉全局。朋友们,我们一定要注意在教育的过程中杜绝“随手”呀,切不可无意中就破坏了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切不可无意中就伤害了我们挚爱的孩子。
生活导向意识
既然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生活,那么,生活就是教育的方向。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的,就是孩子将来需要的;现在考验我们的,将来也会考验孩子,我们面临的烦恼、挑战和机遇,将来孩子统统会面临,虽然时代气候不断改变,但是与人相处、消化压力、抵抗惰性和软弱、克制欲望、自我推销、打开局面、把握机遇等基本问题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更传递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们做人的时候,也是在做单亲妈妈,我们生活的过程,无时无刻不是对孩子的教育。
单亲妈妈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家庭教育成功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单亲妈妈通过对孩子提出要求以及朝夕相处,无时无刻不向孩子渗透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价值观和人生观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方向和感受世界的方式。
生活中,单亲妈妈通过自己的做法给孩子示范,根据孩子面临的具体情境向孩子提出建议和要求,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家庭氛围和生活环境,以此来实现对孩子的教育。所以,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成长意识
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生活就开始因孩子而改变,有些人变得出乎意料地好,有些人变得意想不到地糟。孩子带领整个家庭一起成长,孩子成长的方向是长大,大人成长的方向是称职的母亲。我们期望孩子健康成长,我们自己也要有“成长”意识,单亲妈妈是“学”着做的,不可能一开始就会,不可能很快就会,今天做单亲妈妈比以往更加复杂,自己不懂、不会、不能很正常,我们的观念要不断更新、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要更为多元沟通和理解的能力要慢慢增长,既要有战略(观念和导向),又要有战术(方法手段),要“智勇双全”,要“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做单亲妈妈的本领要不断修炼,这是一件自然的事。有了这样的成长意识,才不会患得患失、自怨自艾。
当然,可以想见的是,谁先学习、谁注重成长,谁就比别的妈妈占据更多的优势,她的孩子就比别的孩子占据更多的优势。
边界意识
史铁生20岁时失去双腿,一度陷入迷茫的低谷,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一个人到地坛公园去,这当然是让他母亲十分担心的,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史母的确是一位高明的母亲,对于孩子,永远有很多事我们无法知晓,永远有很多事我们无法左右。我们只需要懂得自己应该做什么,并努力做到最好。这就是懂得教育是有边界和局限的,除了上述以外,我们还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来理解:
其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所以,每个人对孩子的教育或者说影响必然也有自己的局限。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保留他们吸收新的思想的空间,而不是总期望孩子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好恶来做事、做人。
其二,家庭教育的意义十分关键和深远,但是家庭教育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同龄人和学校的影响,孩子真正的成熟还需要离开家庭后在独立生活中探索。
总之,懂得教育的边界,放下多余负担,我们才能轻装上阵、满怀信心的和孩子一路同行。
单亲妈妈的九条禁语
1我容易吗?
通常来讲,单亲妈妈都会更辛苦甚至是艰难,但是有些话,适合烂在心里,有些痛苦,适合无声无息的忘记,有些艰难,需要默默的咬紧牙关。这样的话语会无形中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2还不都是为了你!
即便是为了孩子做了很多牺牲,最好也不要这样说,这是一种“居功”的言辞,一旦“居功”,“功劳”就大大缩水了。刚开始时,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感觉愧疚,说得久了,会让孩子生厌,假如孩子赌气来一句“谁让你为了我”之类的反驳,我们何以自处呢?
3你这样做,对得起我吗?
这是从大人角度出发的言论,我们不能以孩子“对得起我们”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孩子,这种话语的内涵中有一种对孩子的束缚,一个人首先是对自己负责,然后才是对别人负责。如果我们能从孩子的角度却询问(而不是指责)孩子“这样做,你是想干什么”、“这真是你内心想要的吗”,效果会好得多。
4都是因为你那该死的爸爸!
怨恨一个人其实是一种自虐,我们再怎么怨恨、诅咒对方,对方已经不在乎了,而这种耿耿于怀、难以消化的怨恨,不过是对自己的折磨。即便是我们不能心平气和的原谅他,我们也要尽量的忘记他。人不能总活在过去的阴影里,背着这样的包袱,怎么能在新的生活中不落伍呢?
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会降低孩子的自尊以及妨碍孩子自我概念的整合,毕竟,当一个孩子觉得自己来自于一个恶魔或者坏人时,他的自我价值干就会大大降低。
5都是妈妈不好!
很多妈妈认为自己没有能带给孩子一个双亲家庭,非常对不住孩子。其实,这种自责心和愧疚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首先这并非是我们愿意的,也不是我们能够把握的,婚姻不能继续实属无奈,这个现实是我们和孩子共同面对的现实,而不是我们过错的证据。孩子或许会有缺憾,但是我们自己也更不容易,我们和孩子双方谁也不要有多余的思想负担,让我们一起来面对就好了。
6不许要你爸爸的东西!
与之类似的话还有“不许到你爸爸那里去”、“不许接你爸爸的电话”。坦率地说,无论孩子的父亲多么糟糕,我们都没有权利这样做,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对孩子十分不利。其一,血缘是不能割断的,对于我们大人来讲,纵然可以把他当作陌路之人,但是,对于孩子来讲,却是世界上唯一的、永远的父亲,假如我们强行割断,就会造成孩子情感上的巨大缺失,即便是离异时孩子年龄尚小或者孩子和父亲接触非常少,在内心深处,父亲的位置也是不可或缺的。
有时候,我们强行的割断孩子和父亲的联系,还会造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内心更加倾向父亲那一方。
7他们都说我什么了?
当孩子从他的父亲或者父亲的亲属那里回来,我们最好不要希望从孩子哪里打探对方说了什么,尤其是不要打探对方对自己的评价。要知道,假如大人之间的怨恨、敌对、妒嫉从孩子这个管道传输,那么这些东西很可能像硫酸一样破坏孩子这个管道,这样的经历将产生强烈的道德迷惑,并且大大损伤孩子对大人们的信任,严重的话会造成孩子抑郁症或者狂躁症,这样的孩子我自己就接待过两个。
8真后悔当初生下你!
这是最伤害孩子自尊的一句话,这句话要么是大大降低孩子的自尊,要么是极其孩子处于扞卫自尊的反驳。假如这样话听多了,孩子不以为然了,就更加糟糕,因为这意味着孩子的自尊水平已经降到极低的水平,或者他对妈妈已经及其不在乎。所以,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就事论事就好了,何必这样来伤孩子的心呢?
9我这是造的哪辈子的孽呦!
怨天尤人是软弱的,正处在这样抱怨状态的妈妈们,应该觉察到这个性格上的弱点以及它带给自己多冲得损害,包括给孩子制造紧张空气和精神压力,包括给孩子做出了消极的示范,包括抱怨和伤心导致的顾影自怜、消极回避等。如果你不能擦干你的眼泪,你将永远不无法看清真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