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对孩子寄予一定的期望值,也是对孩子自立精神的一种鼓励。比如说我们要孩子担任我们家庭中的适当责任,或者说在孩子从事的“工作”中我们表达出我们适当的期望,尤其是面临困难或者挑战的时候,我们对他们切合实际的希望和信任,就会增加他们的信心。相反,我们应该避免在孩子遭遇挑战的时候,给孩子敲退堂鼓,人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如果孩子每次面临新的挑战时都会想起你对他们的能力缺乏信心,那他们自己也就很容易自暴自弃。
总之,当我们在一种特有的爱心的冲动下为孩子提供什么或者代劳些什么时,也许我们正在为孩子将来的生活设置障碍。作为单亲妈妈我们的责任不是为孩子提供或者代劳,我们最大的责任是教会他们学会自立和自助。
显而易见,帮助孩子自立要比单纯做一个提供者和代劳者麻烦,它既需要耐心还需要韧性。然而,作为提供者,你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这样的约束,提供你认为她需要的一切或者你想要他拥有的一切能够在短时间内令双方都得到满足,作为提供者你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控制力,最重要的是你不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你不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你根本不需要改变自己,你能为你的孩子做她需要做的事,能为她买他所需要的东西,你以为这样就能保证孩子的幸福。但我要告诉你,为孩子提供一切的目标不仅是自私的,而且是难以实现的,同时孩子由于过于依赖而没有机会锻炼自己获取的能力,这无疑将成为孩子一生难以弥补的后患。如果单亲妈妈把自己最重要的角色当作一个提供者,这就是等于给他们的孩子一种错误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遮蔽了他们自立的思想,使他们感到奋斗没有必要。
我们必须清楚,给孩子提供幸福不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单亲妈妈无论你付出多大的努力你也不能给孩子提供所有的幸福,每个人的幸福都要靠自己去争龋一个人如果得到别人给予的东西太多,就会对自己获得生活所需的能力丧失信心。
我们应该确立这样的目标,最好的帮助就是帮助孩子自立,自立使他们自己可以追求到幸福。我们这样做的最重要的理由之一就是,我们作为孩子所需要的一切的提供者的角色随时都可能改变。
自立能力培养方案
1自立从生活自理开始
生活自理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开始。我们的原则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幼儿园的孩子自己会穿衣服了,我们就一定不要去帮孩子穿衣服;小学生自己整理书包了,那么,这件事情我们就不再去管。这件事只要孩子能做了,我们就让孩子去做,决不提供没必要的帮忙和代劳。
2让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
鼓励孩子尝试适合他们年龄的事情。一方面是说到了某个年龄,我们就应该让孩子学习相应的能力,比如三四岁的时候,我们让孩子学着穿袜子、穿衣服、洗手帕等,到了十来岁的时候,我们让孩子学着收拾房间、洗衣服、做一些简单的饭菜等。如果我们不去要求孩子做而是一直帮孩子做,那么孩子可能永远都不会做,有些人上了大学不会洗衣服,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做饭。这都是不应该的。
另一方面是鼓励孩子多作尝试,孩子想做的事情,不要随便的禁止。比如孩子对电路感兴趣,那么在确保孩子懂得安全用电的常识后,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进行各种尝试。当孩子获得某种能力后,我们就让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孩子喜欢动手,我们就让孩子负责电器之类的维修,孩子喜欢书法,我们就让孩子写春联;孩子喜欢音乐,我们就让孩子写一首“家歌”等。
3鼓励适龄的孩子打短工
4培养孩子的精神自立
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自立是远远不够,我们还应培养孩子精神上的自立。凡是孩子的事情,比如着装、发型,比如对自己房间的布置,比如对学习上的安排等。孩子的精神自立应该包括:
A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B能够独自面对和处理自己的事情
C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
如何帮助孩子应对贫穷
一方面,在中国这个一直信奉“男人养家”的国度,女性获得经济收入的能力和机会远远少于男性;另一方面,而按照惯例,通常夫妻离异后,孩子十有八九由女方带。两者的结合,导致大多数的单亲家庭处于拮据或者贫穷的状况。
按理说,这日子,穷则穷过,富则富过,也没什么,毕竟生活在真正的生存底线以下,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家庭少之又少。而实际上,更多的困扰和烦忧来自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富裕不仅意味着丰富的物质享用,更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和尊重;相反,贫穷不仅意味着生活的拮据还意味着自由的限制和被歧视。即便你不需要出门、不需要看病,但是“出不起门、看不起病”这种潜在的限制和威胁,依然会影响到你的安全感。人们对贫穷的恐惧,比贫穷本身可怕得多。
许多孩子为了贫穷而感到压抑和自卑,一个寄宿中学的女生告诉我,她从来不和同学去逛街,因为和别人出去玩是要花钱的,当大家都踊跃的消费以证明“我们家可不穷”的时候,不消费是一件不合群的事情。这样,就会导致孩子人际交往的受限。而另外一个家里买不起电脑的男孩则告诉我,因为没有太多接触电脑的机会,当班里的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谈论网络世界时,他一点也插不上话,心里很失落。而所有的这些感受都影响到孩子人格的构建和形成。
像大部分成年人一样,很多孩子们早早的就陷入对贫穷的恐惧和对财富的追逐中,这个需要太强烈了,以至于摆脱贫穷成为他们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祈求。一个14岁女孩子亲口对我说:对小男生我一点都不感兴趣,我需要的是能给我安全感的男人,将来我一定要找到一个真正的有钱人,年龄大些也无所谓。
难道非如此不可吗?No!我认识的一位靠给人打零工为生的单亲妈妈,就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下面是我对这位单亲妈妈的访谈整理:
小雷的母亲在孩子两岁半那年离了婚,孩子判给了她。母子俩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她做钟点工,负担很重。每天她第一个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最后一个去接。每当看到孩子脏兮兮地等在幼儿园门口,雷母忍不住落泪。
但是,并非贫困的单亲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长。雷母做母亲就很有章法,她从不在孩子面前抱怨,也从不数落他的父亲。她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坚强的榜样。但当孩子受欺负时,她并不主张他打掉牙往肚里咽,而是教孩子向老师、对方家长求助。让孩子懂得,男子汉的事该自己处理。事实上,她的付出得到了汇报,在妈妈的影响下,小雷很自信,比同龄人坚强和成熟的多。
孩子从小接触的人不多,雷母就有意地让孩子多跟邻居打交道,借东西或是送东西,慢慢地街坊邻居都认得他,家里有穿小的衣服、用过的工具书都给他,让他感受到多方关爱。
每天睡觉前,再累,雷母也会跟孩子聊聊天,谈自己的一天,也听听孩子的心声,经常鼓励他。孩子到现在有什么事都愿意跟她说。去年她卧病在床,孩子照顾她半个月。俨然已经是个小大人了。
现在孩子很懂事,成绩不错,老师说他很有希望。雷母说,这是她最大的欣慰。
那么,如何才能躲避诸如“恐惧、自卑、压抑、不平衡、羞耻、抱怨、孤独、不合群”这些贫穷的副作用呢?唯一的途径就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建立一种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随着别人的价值标准随波逐流:
这里面包括:
1生活不是用来比较的。
有些孩子认为生在这样贫穷的家庭是运气不好,看到别人开名车、住大房、穿名牌就羡慕得要死;相应的是有些母亲的愧疚,她们认为自己没有给孩子很好的物质的条件是自己的无能,因而对不住孩子,母亲的这种心理导致母亲在孩子心目中威信降低,并极大的助长了孩子怨天尤人的价值观。母亲和孩子的心里都妨碍了他们去面对和适应生活。难道生活是用来比较的么?贫穷是我们的私事,关别人什么事,我们何苦要在乎别人的看法。
2虚荣是别人的标准,而不是我的。
廉价的虚荣心、攀比心从来到处都是,如果别人通过和我们比较来确认他的优越感,那就由他来好了,但是,富人的优越感就是建立在穷人的羡慕和自卑感上的,如果没有穷人的羡慕和自卑,富人的优越感就会落空,他们就开始奇怪“咦,怎么没人羡慕我呢”,他们的潜在逻辑是“你看我终于不穷了,你们还穷着,你们当然应该羡慕我,你们当人应该自惭形秽”
这样的心理同样是典型的“人生目的不过是为了生活得好一点”穷人心理。
3别人的生活没有那么让人羡慕。
从来不存在圆满的人生,有人夫妻恩爱、月入数十万,却是有严重的不孕症;有人才貌双全、能干多财,情字路上却是坎坷难行;有人家财万贯,却是子孙不孝;有人看似好命,却是一辈子脑袋空空。即便是最令人艳羡达官显贵,深究其里,每个人也都有一本很难念的经,甚至苦不堪言。所以,不要再去羡慕别人如何如何,好好数算上天给你的恩典,你会发现你所拥有的绝对比没有的要多出许多,虽然你仍有缺失,却已经是何等的幸运。
4有历练的生活别有滋味。
十足安逸的生活让人麻木、懒惰和迟钝,尤其是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更非好事。贫穷的生活意味着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难关,一次次对痛苦的忍耐,却可以促使人变得更为坚强和包容,懂得珍惜和体谅,所谓“有钱难买少时贫”。
5树立自己的目标。
目标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要摆脱贫穷的困境,获得更多的自由,就必须好好的设计自己的人生,并用最大的努力去实现他。我看到很多单亲家庭的小孩,家里很穷,成绩却非常好,他的同学反而很尊重和羡慕他。
向罗斯福学习感恩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
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
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
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着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着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
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
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这是一则让人感动的故事,它鼓励人们知恩图报、与人为善,如果能够和孩子一起分享,一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感恩的内涵远非仅止于此,除了对于恩情的回应,感恩还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获得幸福的必要基础,如果一个人用怀疑、敌意的态度来对待他遭遇的一切,我想这个人是不可能获得幸福的。对于这一点,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故事是一个很好地说明。
据说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有一次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通常来讲,失盗后,人们或者骂盗贼无耻,或者自叹倒霉,而罗斯福却能从失盗这件事情上看到自己的幸运,这样的感恩之心一定是建立在一种积极世界观之上的。我想罗斯福总统的境界是值得单亲单亲家庭的儿童、家长,乃至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人学习的。
那么,具体来讲,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呢?在我长期的家庭教育咨询中,我经常被问到“如何让孩子感恩”这样的问题,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打断我的客户对孩子如何不懂得感恩的描述,而反问他自己在生活中是怎么做的。因为我认为,假如一个孩子不懂得感恩,那么问题几乎完全出在孩子周围的大人身上。不少父母抱怨孩子不懂得感恩,是出于“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怎么一点都不在意和回馈”的感受,这是应该注意和改变的。
首先,单亲妈妈是否因为补偿心理而对孩子在物质、精神等各方面的给予太多?而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孩子对于别人的善意、付出由习惯变成了麻木,甚至滋生出了任性、无理和贪得无厌。大人们迁就、娇宠孩子的时候,是凭着自己天生的自发的舔犊之情,抱怨时也是出自己对孩子不良行为的直觉反应,结果自始至终都是完全自发的,缺少对表象之下真正原因的觉察,而这正是症结的关键。
其次,我通常要问客户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常怀感恩之心,我问的结果是几乎所有人都说自己怀有感恩之心,我虽然不当场拆穿,但实际上我知道大部分大人并不具备感恩之心,没有给孩子做出示范。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夫总是让老父亲在一个小木槽吃饭,而不是和家人一起。有一天,农夫发现自己的儿子在用小木板拼什么东西,就问他在干什么,孩子说‘在做木槽,是准备将来给爸妈用的’,结果,很快老人就出现在饭桌旁了。
这个故事很有意味,除了显示了榜样的作用外,更让人思索,为什么人总是对自己的孩子好过自己的父母?许多人觉得能供给老人衣食、养老金,能带看病就已经尽了孝道。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老人除了物质保障之外,还需要更多的关心、陪伴和情感慰藉。但是,如果没有感恩之心,人们就会认为物质供养就够了,别人就不会说自己不孝了,这样的子女并不是真正的孝顺,充其量只是保证了底线。也就是说,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感恩,包括对自己的感恩,但是人们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却远远不够。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像罗斯福总统那样面对生活,那么,我们自己就一定先向罗斯福学习。对于离异的经历、对于生活中辛劳、对于各种各样的烦扰,我们能否用一个悦纳和感恩角度来理解和对待。假如我们自己能够做到,我想我们的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