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小孩要自立
故事一
周天王的生活片断
1996年6月,高中毕业后的周杰伦一时找不到工作,便只好应聘到一家餐馆当了名服务生。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厨师做好得菜送到餐厅,再由女服务员传到客人面前。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可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客人多了,就容易把菜传错。而一旦出了错,服务生不仅要受顾客的气,而且老板还要扣发薪水。
尽管工作上的烦心事不少,但周杰伦对音乐的爱好却有增无减。每次发了工资,他就往音乐超市里跑,几乎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买磁带上。平时他喜欢把单放机带在身边,没事就听音乐。
有一次,心情不错的周杰伦双手托着一盘菜,边走边听歌,不想,他一不小心竟与一位女服务员撞了个满怀,一盘热菜全部洒在了那位女服务员的身上。那女服务员的手被菜烫出了水泡,痛得大哭起来。餐厅经理听到哭声,立即赶了过来。他狠狠地批评了周杰伦一通,并毫不客气地罚了周杰伦2000元台币(折合人民币450元左右)。
不善言语的周杰伦一句话也没说,泪水直往肚子里咽。要知道,他那时的月薪才4000元台币呀!而现在,一下子就被经理扣掉了一半,他哪还有钱买磁带啊!
这事过后不久,餐厅的老板为提高餐厅的品位,在餐厅里配备了一架钢琴,想趁客人吃饭的时候奏乐助兴。可请来了好几位钢琴师,都因不合老板口味而被炒了鱿鱼。
一天下班后,手痒的周杰伦趁老板不在,用那架崭新的钢琴演奏了一首他自己刚刚创作的歌曲,让员工们大吃一惊:这个从来不爱讲话的大男孩,竟然还会弹钢琴!
很快,这事就传到了老板的耳朵里。老板当即叫来周杰伦,让他担任琴师在大厅里弹奏自己创作的乐曲。几天后,他又通知当地的电视台,说他那里的服务员不仅会弹钢琴,而且还能写歌曲。这样一来,老板借电视台炒作,一箭双雕,不仅提高了餐厅的知名度,而且还节省了一大笔请琴师的开销。
从此,周杰伦再也不用当服务员了,而是每天坐在钢琴前弹奏。刚开始,他还能弹奏自己创作的曲子,可时间长了,有些客人就要求点歌。这样,他就不得不顺着客人的情绪弹奏乐曲了。
故事二
小背篓里的故事
“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角楼,头一回幽幽深山中尝野果,头一回清清溪水边洗小手,头一回赶场逛了山里的大世界……”这首后来令宋祖英蜚声歌坛的《小背篓》,就是她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宋祖英12岁那年,父亲病重不治,撒手西去。从此,全家的生活担子压在妈妈的肩上,生活异常窘迫。家里除了种地,没有额外收入。宋祖英一有时间就跟随母亲上山砍柴卖钱,再买些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用品。母亲怕耽误她学习,总是说:“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就用功学习吧!”可每次母亲前脚刚走,宋祖英也拿着砍刀随后走出家门。
贫寒的家境,磨砺了宋祖英坚强的意志,她从小就知道,自己读书不易,因此在学业上更加刻苦用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梦想自己将来能考上城里大学,走出贫困闭塞的大山,通讨自己努力,让一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升上中学后学校离家很远要翻越两座险峻大山,趟过3条湍急溪流,每到雨季,若遇到山洪暴发,就没法去上学。母亲怕她出危险就让她住校,每周六回趟家,周日下午,宋祖英背着半袋米,手里拎着一罐咸菜返回学校。
有一次,新学期开学不久,宋祖英提前回了家,神情焦虑,想向母亲要学费的她欲言又止,家里一贫如洗,她是知道的,她怕母亲跟着着急上火。母亲似乎看出女儿有难言之隐,问她:是不是要交学费?”宋祖英无奈地点点头,母亲二话没说,起身出门去给她张罗学费,出去奔波大半天,母亲空手而归,不住地唉声叹气,宋祖英安慰母亲说:实在不行,我就……“没等她说完,母亲打断了她的话:“别胡思乱想了,我再出去借借,如果不上学,你这辈子可就窝在山沟里了。”
掌灯时分母亲兴匆匆赶回来手里捏着皱巴巴的6元钱,宋祖英连忙问”妈,这钱是从哪儿借的?“亲枯涩的面容露出少有的笑意”是从来咱村勘探的省地质队一位技术员那里借的,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呀?”手捧6元钱宋祖英不禁潸然泪下,为了借到6元钱学费,母亲不辞辛劳,四处奔波,宋祖英理解母亲这样做的含义,她的身上承载着母亲殷殷希望。后来,母亲用砍柴卖的钱,还给了那位好心的叔叔。
如今,每当谈起这些辛酸往事,宋祖英都感慨地说:“我要感谢贫穷和苦难,感谢母亲,没有她们就不会有我后来十分的刻苦努力,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中国有两句古话,一句叫做“有钱难买少时贫”,一句叫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身边的不少富人朋友因此说自己宁愿孩子生长在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偏颇的看法,其实高端家庭、普通家庭和贫困家庭都各有利弊,苦难未必是坏事,但也并不就是好事,我有一篇文章专门说这个问题,在此不重复了。
引用周杰伦和宋祖英两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的故事,是想说明一个早年自立对一生的重要影响,一个人身体要想成熟和强壮,脊椎必须首先发育好。自立对于人的综合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就仿佛身体里的脊椎。一个不能够自立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自尊心;一个还没有自立的人,他的能力很难有长足的发展。所以,自立是孩子将来发展的重要条件,自立的孩子更容易成器。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讲,或许自立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我们经常在出于善意而妨碍孩子
自立是孩子尊重自己、拥有自己和发展自己的基础,是孩子的精神需要。但是,这样重要的有益的事情,却常常被我们大人破坏。大人们这样做的时候,并非是有益的,而是经常出于“帮助孩子”“爱护孩子”的善意,我们来这样一个场景:
幼儿园的院子里,孩子们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圈子中间有个水盆,里面漂浮着一些玩具。学校里有一个刚刚两岁半的小男孩。他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他充满了好奇心。他开始慢慢的走近其他的孩子,想挤进去,但是他没有力气,挤不进去。于是开始想办法,他的目光向周围移动。在他那张小脸上流露出的表情是很有意思的,突然他的目光落到了一张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这群孩子的后面,然后爬上去,他开始向椅子走去,脸上露出了希望的神情,正在这时,老师走去蛮横的抓住他,把他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无疑这个小孩看见了漂浮着的玩具,但它却没有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物所获得的快乐。看到玩具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好处,只有通过自己对智慧的运用发展其内在的力量才是最有意义的。当小家伙在感到自己快要成为胜利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由自主的被一双铁钳一样的手举了起来。原来她脸上那种欢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一种“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的那种呆滞的表情。
自立是孩子的需要,孩子在自立中增长自己的力量并由此获得自尊和价值感。但是这种需要被长期压抑就会萎缩。或许,有的单亲妈妈会说“我发现自己的孩子并不喜欢自立,事事都依赖我。”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相反渴望独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是单亲妈妈们不恰当的帮助和给予促成了孩子依赖的习惯。
当一位母亲在帮助她的孩子穿衣服时,孩子说:“我自己能穿衣服。”但是母亲说:“我帮你穿吧,我没有时间等你。”或者“你太小了。”这样,孩子渴望自立的愿望就会被单亲妈妈的命令所抑制,如果孩子不依赖单亲妈妈,单亲妈妈就不赞许孩子,当单亲妈妈不赞许孩子时,孩子必定也不会赞许他们自己,因为人幼年的价值观是依赖于单亲妈妈的态度的。这样孩子就接受了单亲妈妈强加给他们的依赖心理,但是单亲妈妈却认为“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依赖别人”。
明智的单亲妈妈都把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我的一个朋友在这方面就做的特别的好。在很多人眼里,我的这位朋友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她离过两次婚,现在跟她一起生活的女儿,有一条腿是假肢。但是,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在于面对什么样的生活,而在于她如何面对她的生活,实际上,每个接触过范钧的人,都会对她爽朗的笑声和对待生活的热情留下深刻印象。她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第三家公司,女儿在英国读高中。
她已经很富有,而且她比别人更有理由呵护自己残疾的女儿,但是她却要求孩子打工谋取生活费。女儿很长时间都在麦当劳打工,有一次,她给妈妈打电话说:妈妈,我的假肢这几天好疼。(读者朋友,假如你是这位母亲你会怎么回答呢?)
范钧说:孩子,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是因为你的脂肪太多了,锻炼锻炼就好了。
人很多时候是从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中学会看待和安慰自己的,假如我的这位朋友大惊小怪并告诉孩子赶快辞工,那么当孩子再次面临难题的时候,她会怎样呢?她的女儿听妈妈这么说,就半信半疑的说:是吗?那我试试!一星期之后,女儿打电话告诉妈妈,说她好多了,她感到自己更强壮了。
我经常想,我的朋友真是一个聪明的母亲,她知道怎样才能真正帮助女儿。的确,对于一个残疾的女孩,还有什么坚强更重要的吗?
单亲妈妈妨碍孩子自立的五种心理
在生活中,妈妈们作为孩子的提供者和代劳者,往往是出于以下几种心理:
A想让孩子幸福,所以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B为了给孩子争取时间学习,而代劳许多事
C心疼孩子,怕孩子受苦从而代劳
D嫌孩子不会做,还不如自己做省事
E怕孩子有风险,禁止或者自己代劳
现在家长一般是出生在六七十年代,他们的童年大多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对于物质的匮乏有着切肤之痛的家长们,在拥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难免要有一种补偿心理:自己受的苦再不能让孩子受了,自己童年梦寐以求的享受一定要让孩子得到。值得一提的是,并非只有富裕家庭存在这个问题,许多一般的家庭甚至收入很低的家庭,也存在这种现象,家长们宁肯为孩子买一双名牌运动鞋而一个月省吃俭用。
当孩子表现出可人的撒娇,马上满足孩子的要求会不会给单亲妈妈带来一种幸福感?是的,在孩子得到满足的同时,单亲妈妈也感到很舒畅,他们怜爱孩子的天性得到了满足,他们感到自己很重要,并且为自己能使孩子快乐而高兴。然而,单亲妈妈作为施爱者和抚养者所感到的幸福是虚假的,因为任何一次不必要的给予、帮助和代劳,都是对孩子自立心理和自立能力的妨碍。没有原则的满足孩子实际上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因为单亲妈妈们为了“享受”自己做单亲妈妈的“幸福”而剥夺了孩子自立的机会。
另一方面,家长们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要什么就给孩子什么,帮孩子做这做那,甚至帮助孩子做作业,他们错误的认为这样会使孩子幸福,然而令单亲妈妈们困惑和烦恼的是孩子的感觉恰恰相反。我曾经亲耳听到过一个在海南旅游的孩子打电话向他妈妈抱怨:“真是烦死了,海鲜吃够了,宾馆住够了,汽车坐够了……”应有尽有,有求必应,不仅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相反会令孩子厌烦,这种看起来十分矛盾的事情在古今中外无休无止的重演,我国清代的八旗子弟和俄罗斯贵族寄生阶层都是明例。人们的幸福只有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时才能产生,而不是产生在一味的接受别人的给予之中。
自立是自尊的基础,孩子不能够自立,就无以确立自尊并赢得自豪感。单亲妈妈们一味的提供和代劳,既不能让孩子产生幸福感,也不利于孩子的消费观和劳动观,更严重的是溺爱妨碍了孩子经过锻炼和努力而提高自己,实质上剥夺了孩子成长和自豪的机会。孩子不仅从做事和努力中得到锻炼并增长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会由此获得自尊和自信。当孩子独立完成某个任务并且能对别人说:“瞧,这全是我自己做的!”孩子们会因为能够独立做事而大大的增强自己的自尊心;相反,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经济上依然依赖家庭的成年人,他的自尊心承受着多么大的压抑。
有时候,单亲妈妈们觉得孩子不会做或者做得不好,与其教孩子做还不如自己亲自做更省事,于是干脆自己做。教授别人做一件事要花费很多时间,帮助一个人找到他或她做某件事的最好的方法要花更多的时间,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对于孩子来讲这却是必需的,这是学习过程的固有特点。所以,我们寻求所谓的“捷径”,实际上是以牺牲孩子学会某种技能的机会为代价的。我们为了躲避麻烦而去妨碍孩子学习,实际上是一种自私,而且这种自私对孩子是十分有害的。
也许E类情况更为常见。对于天生爱冒险的孩子们,经常让单亲妈妈们提心吊胆。要知道让孩子避开任何有风险的事有时候会让孩子面临更大的风险。我认识一个14岁的叫小鹏的男孩,他十分喜欢足球,但他的身体有点瘦弱。他的爱好遭到了他母亲的坚决禁止,这位单亲母亲担心自己的儿子在运动中受伤或者遭受失败。她后来发现,自己对儿子缺乏信心对儿子的伤害远比在球场上可能发生的任何伤害都大。
一位16岁的男孩子想要参加摩托车比赛,他的妈妈十分担心并为此专门咨询我的意见。我告诉她,允许孩子参加自己向往的活动很重要,尽管有一定的危险性,但通常会受到教练和其他成年负责人的严格监控,其中的风险性会降低到很小。作为单亲妈妈不应该把自己的恐惧转化为限制孩子发展的障碍,受伤和生病是生活中难免的事,生活中其实危险无处不在,只不过有个几率大小问题。如果为了保护孩子而不让他们参加任何活动,那他们怎么才能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或者危险呢?每个孩子都有增长自己的勇气和把握自己的能力的需要,我们应该对此正确引导而不是否定,我们要借这个机会让他们学会如何以理性、明智而安全的方式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听完我的话她半信半疑,但最终她还是支持了孩子的选择。但那是在她的儿子向她证明了自己在安全准备方面的充分之后,她还请来专业人士和孩子一同检查了摩托车所有的配件,确保它们不会出现故障。难得的是,儿子在这个过程中克服了他们那个年龄中特有的粗心和草率,并在比赛中进一步的增加了自己的勇气。后来这位母亲告诉我,她的儿子在参加了摩托车比赛之后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不仅增加了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和信心,而且在比赛中,他学会了如何确定和追求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