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上帝也是单亲
21407000000007

第7章 共同成长,和你在一起(1)

重新看待孩子

爸妈离婚,好比我掉了一颗门牙

离婚后,大人对生活变动的适应,会影响到孩子的状态,但孩子并非完全依赖大人,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感受和适应。上海的韩晓燕老师曾经采访过一个叫刘小淘的男孩,13岁了,刚刚读中学,父母已离婚多年,现在和爸爸生活在一起。他功课很好,性格也随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老师对他评价也很高。采访时,我问他如何看待父母离婚,他说:

我觉得爸爸妈妈离婚,对我而言,就好比掉了一颗门牙,刚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但慢慢就好了。其实我觉得只是物理意义上,空间意义上少了个妈妈,但精神上和情感上都没有少。现在,我的衣服、裤子和鞋子、袜子等生活用品都是妈妈买的,爸爸就管家里的开销,所不同的只是以前是两个人一起管,现在是两个人分开管。我妈妈管我的身上,我爸爸管家里,两个人是平均摊的,只是分工的区别,经济方面没有很大的改变。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不要问,坚信爸爸和妈妈两个人都是好的。其实是很简单的,一条路要走得简单走得直的话,就不要多想,你如果想得多了总归会去绕着走的,这样的话这条路总归会比直路复杂。目标是一个,然后选择一条路就可以了,那就是不要问。老师让我劝他们不要离婚,我也不劝,就像这样东西我要丢了,你劝我这东西有用的,要我留下来,那是你的观点。再说我劝不回来,要真的劝得回来他们也不会分开了。

我记得一位单亲家庭的女同学对我说,经常有同学很夸张地对她说“啊!你家是离婚的埃”她就反驳说“离婚怎么了,很多的。”心里还说,说不定你父母过几天也离婚了呢。她家楼下有对双胞胎总说她没有爸爸之类的话想气她,她就说:“我用的东西都比你们好,你们只不过多一个爸爸而已,他还打麻将输钱呢,有什么用啦1她的话给我很大的启示,虽然比较偏激吧,但我觉得这不失为一种保护自己的很好的方法。我们单亲家庭的孩子很特殊,经常会受到旁人另类的眼光,有时候也要学会坚强一点,保护自己!

就是这样,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让我们担心,孩子们有自己的聪明,有自己的办法,他们懂得怎样回避那些带给自己困扰和不快的东西,希望轻装上阵,他们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并把生活打理得很好。

对于父亲的缺席,也是这样,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这么在意。我认识的一位单亲妈妈在她的育儿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儿子有个同学的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世了,他经常到我们家来玩。有天他问我儿子:“我爸爸死了,你爸爸是不是也死了?”儿子笑着说:“我爸爸没死,我妈妈和我爸爸离婚了”!然后两个孩子又在一起高高兴兴的玩起来了。

上周他那个同学很高兴的对我儿子说:“我妈妈找了个男朋友,他们今年年底就要结婚了。”我儿子说:“真好,你妈妈怎么找到的?”他同学说:“就是趁放假把我送到老家去,她就找到了”。然后两个孩子又在一起高高兴兴的玩起来了。

我说的这些只是想说,在孩子眼里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大人又为什么那么在意呢?孩子的理解和承受能力可能比你想的更大。他们更坚强。

生活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它不像我们想得那样让我们憧憬,也不像我们感觉的那样让我们担忧。离婚在很多人眼里好像是一件大不掉了的事,更担心孩子因此而受到挫伤;我们担心孩子会反对我们再婚,其实未必。孩子们有自己的哲学,他们认为自己管不了或者没必要管的事情,比我们更放得下,他们对生活的承受和适应能力,往往比大人要强得多,他们对生活比我们乐观,有更多的积极期望。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越来越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离婚不离婚都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一种差异而已,而不是一个问题。

当然有一句“废话”是要说明的,即:离婚对孩子是否有消极影响,主要是取决于父母如何对待。比如第一个故事中,父母虽然分手了,但是能够依然和谐的在孩子生活进行分工合作,并没有放弃的自己的责任,作为监护人的父亲能够给孩子充足的自由,同时我相信夫妻双方都没有给孩子怨恨和敌对等消极暗示。这是孩子所以能轻松面对生活的前提。之所以说它是废话,因为双亲家庭的孩子表现如何,也取决于父母的对待,这不是单亲的专利,不需要跟单亲挂钩和强调。

我有三个妈妈

于坚有一句诗叫做“世界的大餐桌上没有二十岁的座席”,这句诗客观的描述了未成年的人的现状,反映了成人世界对孩子的忽视。大人们总认为孩子还没有长大,其实没长大的人也是人,虽然尚未完全成熟,但是,他们对世界也有自己的感受和互动。有的时候,他们还可以给我们启发和帮助。换句话说,孩子在父母离婚的过程中,既是一个承受者,也作为一个主体和父母形成互动。通常,人们仅仅把孩子当作承受者,从而担心孩子的痛苦和适应,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孩子在承受生活的变动的同时,也在和生活进行互动。

还记得第一章里面郭凤英女士儿子的话吗?

那天,儿子放学回家,我又站在门厅看着他,我的眼神,我的表情充满了哀伤、失落和爱怜。儿子放下书包看着我说:“妈!我不希望每天回家看到你这副面孔,我不会因为你和我爸要离婚就变得那么可怜,这社会离婚的人多了,又不是咱们一家。有的人离婚了,条件比咱们差多了,也得活着。你不用总为我担心,我们同学的家长也有不少都离婚的,所以这不算什么。你再想想:即使我爸跟你离婚了,咱们还可以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生活、住房和经济上都没有问题。还有,你不能总靠别人对你的同情和安慰生活,你应该尽快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其实你也有许多长处。我希望看到你高兴,其实你的心情和情绪好了,我的心情也会好,爷爷奶奶的心情也会好,咱们家就都好了。”

听了儿子的这番话,我走进了自己的屋子,我又流泪了,这泪水冲淡了我心中的忧郁、烦恼和痛苦。提醒了我肩负的责任和义务,那一刻,我很感动,我看到了希望,我恢复了自信。

如果说这位朋友的儿子的话,能让你对孩子们的想法有所改变的话,那么,下面这位有过三位妈妈的女儿的故事,相信会更加让你对现在的孩子刮目相看。

我有三个妈妈

文/倪渺(化名)

我想在母亲节,给自己的妈妈送上一支康乃馨。这对我是个难题,因为我除了亲生母亲外,还有两个跟我一起生活过的A阿姨和B阿姨。

亲妈在我2岁时离开了我,以后再没露过面。几年之后,爸爸给我带来了A阿姨,她还领来个比我大3岁的姐姐。起初我很不适应,但不久我们就友好相处了,那是因为姐姐处处让着我,而阿姨也待我很好。最让我难忘的是,我小学六年级,上体育课时,不小心崴了脚,疼得呲牙裂嘴寸步难移,是A阿姨和小姐姐,每天早晨送我到学校的教室里,而每天下午,A阿姨和姐姐还会背着我到医院去换药。所谓“伤筋动骨一百天”,在那段日子里,我得到了骨肉亲情般的温暖。

A阿姨生日那天,我饱含深情地对她说:“妈妈,生日快乐!”她一愣之后,眼中充满着热泪。上帝给我送来了一个天使般的继母,我们一家四口度过了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好日子又到了尽头。爸爸和A妈妈的感情又出现了危机,即便我努力搬来爷爷这个救兵,也没有拯救这个家。A妈妈带着小姐姐走了,我们三个哭成一团,算是最后告别。

后来B阿姨又带着一个小弟弟来到我们家,我小心翼翼地和他们相处,总的来说一切还都过得去。我一般是从爸爸对我的爱来推想他和B阿姨的感情的,因为爸爸从没像现在这样对我不管不问。在我小的时候,我总是把父爱自私地占为己有,嫉妒爸爸关心别人。随着渐渐长大,我逐渐明白了,父亲也应该有自己的幸福,虽然我是他的女儿,但我也不能做他感情方面的“第三者”。

这期间有一回过春节,我买了节日礼物,从城东头来到城西头,去探望了我的A妈妈。见到我,她像待自己亲生女儿一样,把我揽在怀里,我们母女俩亲热地畅谈了一下午。原来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也可以很温馨。

后来有一次,B阿姨和爸爸为一点小事争吵起来,她竟要带着小弟弟走。开始我没说什么,当B阿姨骂了爸爸,历来脾气火爆的他却没还口。根据我的认识法则,这证明爸爸真的很爱她。我于是对B阿姨说:“请你别吵了!”她却对我说:“没你的事!”我气愤起来:“你有没有搞错?我爸爸真得很爱你,我是他女儿,我了解他,你这么骂他都不还口,他从来没有对一个女人这么好过!自你来以后,我很生气也很高兴,生气的是你夺走了爸爸对我的爱;高兴的是以后有人照顾爸爸了。我不能总在爸爸身旁,只希望你能终身陪着爸爸……”当我慷慨激昂地这样讲时,爸爸吃惊地望着我,阿姨也满脸诧异,他们没想到我一个孩子家,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这场风波过后,B阿姨开始经常询问我的冷暖饥饱了。

是的,我有过三个妈妈。今年母亲节我要献上一束康乃馨,但却不知道到底最该献给她们当中的哪一个?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见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一方面是随波逐流的际遇,一方面是人对自己的际遇的把握。渺渺是一个积极的孩子,她虽然遭受了不少的失落和变迁,但是她的应对是健康和主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成功的从对父爱的依赖中分化出来,不再妒嫉,而是换位思考,从大局考虑。她和A阿姨建立了难得亲情,也赢得了B阿姨的关注以及B阿姨对父亲的理解和尊重,并改善了B阿姨对待她和爸爸的态度。这充分的证明,孩子在家庭的变迁中并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的做法值得单亲家庭的孩子们学习。

对于本文章这两个自尊、自立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失落的遭遇已化为他们成长中宝贵的历练。

你忘了我从小坐不住板凳

请读故事:

“你不是一个好妈妈!”儿子小海听说我要离开大哭起来,“别人的妈妈都和孩子在一起,你为什么不要儿子?”我忍住泪水抱起他,不知和他说什么好。小海8岁那年,我自费留学到奥地利,已经40多岁,学不出什么名堂了,为了给孩子开条通向外面世界的路,我还是毅然离开了家。

小海15岁那年终于来到奥地利,我决心让他接受欧洲最好的教育。儿子来后马上突击德文,我放下饭店的生意全力照管他,为他准备一日三餐,监督和辅导他学习。小海以笔试和口试双一分的成绩结束德文班学业,到奥地利一年,他就像土生土长的孩子一样讲一口流利的德语。

那一天我去寄宿学校看小海,他又问爸爸到哪里去了,我告诉他爸爸在莫斯科做生意。

“妈妈,你还想骗我到什么时候?”他双眼瞪着我,我一时愣着哑口无言。“爸爸和女朋友走了,已经这么长时间,人家孩子都有了,你还瞒着我,还把我当儿子吗?”

“妈妈是为你好,爸爸总有一天会回家,何必伤害你影响你的学习。”我哭了。

“学习,学习,除了这两个字你不知道说别的吗?你和爸爸都读了那么多书,处理事情并不聪明,我为什么一定要走你们的路?”

后来我卖掉在外省的饭店回到维也纳,小海也从寄宿学校搬回家。又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了,可是今非昔比,母子之间那种亲密融洽的关系再也不存在了。尤其使我担心的是小海根本就不好好学习。他开始逃学,白天蒙头大睡,晚上经常是到后半夜才回来。

丈夫的离去本已使我痛不欲生,儿子的变化更使我如掉到地狱中。那天晚上我偷偷跑到小海常去的迪斯科舞厅,烟雾缭绕,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中,我看到小海在酒台里站着发呆。回到家里我认真思考,孩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有很大的责任,两年来我一直是神志恍忽,对儿子的关心实在是太少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为了儿子,也为了自己,我必须振作起来。

对小海,读书的话他一句也不愿意听。人各有志,不能勉强,我的态度非常明确,不读书就得做工,我不养活无所事事的二流子。小海说他在舞厅学放音乐没有工钱。我告诉他,在家里住我供饭吃,别的消费一概不管。对儿子我已经没有别的办法,现在就是逼也要把他逼上一条自力更生的路。

小海以后再用钱就说借,我担心他酗酒吸毒,怕他去赌钱,更怕他变成只知伸手要钱的公子哥,每次给他钱都考问很长时间。有一次离开他的时间较长,我把他的生活费放在一个亲戚手里请她分期发送,结果闹到小海几乎到了断顿的地步,想想真的心痛。

“你不是一个好妈妈!”在一种多么不同的情况下,又听到儿子这样的话!“我那么小你就把我丢给别人,到奥地利不到半年你又把我送到寄宿学校,现在你又像一个刻薄鬼一样对待我。”儿子收拾行装要搬走了,临走的前几天,他对我说,他不是二流子,将来会挣好多好多钱,挣钱也不给妈妈花。对他的孩子话我并不伤心,希望他赌气做出个样子给妈妈看。后来我几次到他打工的舞厅去看,只见他耳朵上挂着个大耳机,双手不停地在电唱机前忙碌着。小海终于走上了自立的路,多长时间了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那年圣诞节前,小海风风火火地让我帮他布置房间,原来奥地利电视台要采访他和他办的舞会。儿子小小年纪应该算是事业有成了,CHINAMAN(“中国人”,小海的雅号)在他的那个圈子里早就小有名气,开业不久的小海唱片公司生意也算兴隆。他早就忘了挣钱不给妈妈花的气话,总让我用钱就到他那里拿。

“小海,能理解你离开学校时妈妈对你的态度吗?”拿到公司营业执照那天我问儿子。

“理解,理解,破了你培养博士的梦,你是失望加担心。但是你忘了我从小就坐不住板凳,再说有多少博士都改行做生意了。”

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呢?

你会不会认为小海是在奥地利而你的孩子在国内呢?你会不会觉得孩子还是不管的好呢?而这正是我担心的,任何人的道路都是独特的,故事中小海对于考学这条路是稍有偏见的,其实上学和不上学是并行的,两者没有本质上的优劣之分。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故事在这里讲,是想说明两个问题:

1孩子自己也在成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当你为孩子头疼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明天一定坏,因为史上的路不是只有一条。再者,孩子的成长是个综合的过程,除了父母的影响,还有同龄人、社会偶像等其他的来自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孩子自己也在探索和成长,二者并不完全依赖大人的引领。

作为父母,我们只需要做我们能做到的事情,不需要过分的为谁也看不清的未来担忧,生活会在暗中帮助我们,生活有它自己对孩子锻炼和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