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糊涂经》学生活
21441900000006

第6章 守拙忌巧糊涂游戏(3)

毛公和薛公请信陵君和朱亥二人入座,四个人一起喝酒聊天,聊得非常投机。从此以后,信陵君就经常出入毛公和薛公的家,邯郸城里的人都知道这两个人是信陵君的好朋友。

一天,信陵君到平原君家里去看望姐姐。姐姐忽然问他:“无忌,我听说你和一个叫毛公的人,还有一个叫薛公的人在一起?”信陵君说:“是啊,姐姐是怎么知道的?”姐姐有些生气地说:“你姐夫回来跟我说,你弟弟是四公子中首屈一指的人物,现在却和毛公、薛公混在一起,这两个人一个是赌徒,一个是卖浆的,和这样的市井闲人交往,就不顾及自己的名声了吗?”

信陵君听完姐姐的话,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说:“我在魏国的时候就听说赵国有毛公和薛公两位贤人,当时恨不能马上就见到他们,接受他们的教诲。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就是为他们赶车也心甘情愿!我原来以为平原君是一个贤能的人,现在看来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我不能再呆在这里了。”说完,信陵君就匆匆地离开了姐姐家。

时光流逝,转眼间,信陵君在赵国已经十年了。

这时,秦国已经有了吞并六国的野心,于是来攻打魏国。魏王知道,要救魏国非信陵君不可,他硬着头皮命人到赵国去召信陵君回国。但是信陵君记恨魏王当年的薄情寡义,所以不想回去。这时,毛公劝信陵君说:“公子在赵国受到重视,诸侯都敬仰你,是因为魏国还在啊!而且公子养客,天下的贤人都来投奔你,也都是依靠魏国的力量啊!如今魏国形势告急,公子却不回国,一旦魏国灭亡,公子成了亡国之人,难道还能在赵国呆下去吗?人们还会尊敬你这样一个亡国之人吗?”

信陵君听了毛公的话,恍然大悟,马上赶回了魏国。

这时,燕、赵、楚、韩等国也都派军队援助魏国,信陵君指挥军队,打败了秦军。

信陵君之所以能够击退秦军,保住了魏国,和毛公、薛公二人对他的辅助是分不开的。虽然这两个人没有显赫的出身,但是他们却很有智慧和才干,而信陵君也能够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使他们的才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英雄莫问出处,不应该以一个人表面的东西来衡量他的价值,这一点在今天非常有现实意义。

经商货真价实的高家驴肉

作为一个商人,谁不想让自己的产品名扬天下?从天津的“狗不理”到北京的“全聚德”,这都是享誉海内外的。说起“高家驴肉”那也是赫赫有名。

高小板,清朝咸丰时期洛阳卖饭商人,这位高小板善于烹饪,以卖咸驴肉而出名。

他所做的“高家驴肉”,选料上乘,工艺独特,成品色、香、味俱佳,历来受到官方及老百姓的喜爱。

高小板在洛阳东关开设屠宰场,他有一个儿子叫高清云。这个小家伙喜欢习武,练武后特别喜欢吃他父亲做的咸驴肉,能武能吃。当时洛阳练武盛兴,高清云一天不断地练,武艺一天比一天高,在当时洛阳一带武艺超群。有一年高清云应试武举时,家里给他带上“五香咸驴肉”供途中食用。由于高家驴肉做得好,味道鲜美,色泽也好,各路举子都闻到香味,都争着要点尝尝。高清云高兴极了,一方面想显示一下家父手艺,也传传名;另一方面很想让同龄人吃点自己所带的食品,交交朋友。这一吃,各路举子大都赞赏不已。从此,高家五香咸驴肉闻名于世,供不应求,销售量日益增多。高家增加产量,扩大销量,除自身营业外,还批发给附近小商贩,从此高家驴肉,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高家驴肉之所以长期畅销,不仅仅是各路举子的传名,而最主要的还是驴肉的质量好。高小板坚持购驴有疾不要,一次,邻居牵来一头驴,高小板仔细检查后,很是生气地说:“你怎么拿头病驴来骗我!”原来邻居家有急事需要用钱,故想把病驴卖掉。高小板二话不说,让他把驴牵回去,钱照付。

“高家驴肉”在制做时每一道环节都很注意卫生,所用配辅料都一一检验,绝不马虎。生肉上锅煮时,做到煮时适当,火候恰到好处,使煮成的五香咸驴肉既鲜又嫩,颜色好看,给人们以很大的食欲感。加之成本不高,价格合理,服务态度又好,讲信用,这就是高家驴肉能够长期不衰,占领市场的主要原因。高小板以诚信待顾客,原料宁缺毋滥,表面看来他的举动是一种愚蠢、糊涂的行为,但是这种坦率、诚实、严格要求的行为给人们以信任,使顾客从中得到了质量的保证,这可能就是经商糊涂经的奥妙所在吧!顺时者成功,逆理者失败原典心虚刚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拔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

释义当人拥有纯洁的心灵时,人的自然天性就会出现,心存邪念而想求得人的自然天性,就仿佛拨开水面寻找圆满的月亮。当人的思想纯洁时,人的心灵才会清明,没有纯洁的思想而想寻求清明的心灵,就仿佛在积满尘土的镜子前看自己。

解读生活在世上,每个人的活法各不相同。面对同一个客观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什么有的人活得痛苦,有的人活得轻松呢?这其中,除了禀赋差异外,就是聪明人懂得调整个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审时度势,超然处世,顺应自然。智者顺时而成功,愚者逆理而失败。

顺应自然,有人认为是一种糊涂,但是,只要抛弃自己迷乱的思想,置身于听任佛意支使的境界中,就能真正发挥具有自主性的自我,这并非如宿命论所言的听其自然。

是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生存的一条轨迹,沿着自己的轨迹走下去,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轨迹变得精彩才是正理。如果眼睛里面只有着别人的天空,非得违背自然地相互对比,不是庸人自扰又是什么呢?任何一种强者都不拥有整个世界,命令一个围棋冠军去跳远赛场上夺冠,这是违背现实的做法,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除非这个围棋冠军经受着正规的跳远运动员的训练,并且已经有了成为冠军的水平,否则是连一点希望都不会有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糊涂地做人会阻碍发展,非也!人所能及之处皆为自然,人所不能及之处才为不自然,客观的规律并不是一条直线,重要的是自己置身于哪里。孔子遇到的那位游水的男子也不是从旱路上生存惯了后又到水边生存的吗?每一处皆有规律,也皆有自然,智者应该懂得,人生的道路曲折多变,在这条路上遵循着客观的规律做回自己,才会成立生存的本能,才有可能将自己与自然合二为一,甚至创造出新的自然和新的规律来,这样的生活才不至于活得心苦,再苦的跋涉都会是一种享受。因此说顺其自然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超然!

处世吴起言出必践,信赏必罚

春秋时期,魏武侯派吴起担任西河的太守。西河离强大的秦国很近,秦国守边的士兵经常去西河骚扰边民,西河百姓深受其害。因此,吴起痛下决心要拔掉秦国边界的岗亭,消灭里面的秦国士兵。可是,最大的问题是吴起手下兵力不足,临时征兵又很难征到,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不久后的一天,吴起叫人把一根车辕子搬到北门外面,并把它斜靠在北门的一侧,旁边贴了一张告示,上面写着:“如果有人能将这根车辕子搬到南门外面,本太守将赏给他良田二十亩,上等住宅一套。”为了郑重其事,落款处还盖了西河太守吴起的大印。

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许多人围着车辕子议论纷纷,就是没有人动手去搬,因为大家心存疑虑,不太敢相信这件事情是真的。傍晚时分,走来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看了看告示,又看了看车辕子,问负责监守的士兵:“这事是真的吗?”那个士兵回答:“当然是真的了,我们还会骗人不成?”小伙子心动了,他决定试一试。于是,他扛起车辕子,迈开大步,穿过繁华的闹市区,一直把这根车辕子送到了南门外面。小伙子身后跟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大家吵吵嚷嚷地穿街而过,场面很壮观。当小伙子把车辕子送到指定地点后,负责监守的士兵领着他进了太守府。不一会儿,小伙子出来了,他兴高采烈,手里拿着太守赏给他的田契和房契。看热闹的人见了,都后悔极了。

第二天,吴起又叫人把一石豆子放在东门之外,同样贴出告示说:“如果有人把这石豆子送到西门外面,本太守将像昨天一样给予奖赏。”这一次,人们吸取前一天的经验,都很相信太守的话,争着去搬豆子。同样,搬运的人都得到了赏赐。

从此以后,西河百姓对新来的太守充满了信任,认为吴起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吴起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贴出了第三张告示:“本太守明天将领兵攻打秦国的岗亭,为西河百姓除害。现在大量征收壮丁,希望大家积极参军。攻打岗亭时,首先攻上去的,将封为国家的大夫,赏给上等住宅和田地。”百姓见了告示,当然都想得到封赏,于是都争着报名参军,吴起很快就征到了足够的士兵。

第二天,吴起率领人马向秦国的岗亭发起猛攻,将士们个个奋勇争先,只用了一个早晨的时间就把秦国的岗亭给拿下来了。

奖赏分明,言出必践,在职场上非常重要,尤其是作为领导者,如果言而无信,就很难服众,更难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很多领导都忽视了这一点,不拿自己说过的话当回事,觉得反正自己是领导,自己说了算,员工再有不满,又能怎么样呢?其实,领导者的魅力决定了一个团队的凝聚力,有的时候奖赏的东西不在于多少,而在于领导是否拿自己说过的话当回事,是否拿员工当回事。有的时候,领导面临困境,就会夸下海口,拼命向员工许诺,等他渡过难关之后,又会将自己说过的话忘在脑后。这样的人,除非一生只遇到这一次挫折,否则的话,以后再有事情,恐怕就很难有人肯帮他了。

用人李世民不唯亲不记仇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一个非常会用人的皇帝,他善待忠臣,知错必改,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

李世民曾说:“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事实上,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唐太宗最难得的是对他的亲戚和故友从不徇私情。襄邑王李神符是他的叔父,虽然立有战功,但是不善于管理,而且腿脚有病,行动不便,因此太宗对他极为不满,让他告老还乡了。

唐太宗的另一位叔父李神通是灭隋兴唐的功臣,但在后来作用逐渐减小,所以地位、待遇都不如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对此。李神通极为不满,他曾公开责问太宗,但是李世民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决断并没有错。

唐太宗这样公正地安排皇亲国戚的职位,令朝中文武百官无不折服。

贞观三年,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罪被免职。他当年曾是秦王府的亲信幕僚,便想利用这种故旧关系求太宗开恩。

起初,唐太宗念及旧情,还真想让他官复原职。但是魏征劝谏他说:“当年皇上还是秦王的时候,身边的故人很多,如果人人都依仗着当年与您共生死的情谊,为非作歹,恐怕天下人就会认为皇上并非圣明的君主。”太宗听取了魏征的劝告,对庞相寿说:“我昔日是秦王,是一府之主,现在居大位,是四海之主,不能仅仅偏爱故人。大臣们都做得很好,朕怎么能够违抗法令呢?”于是将庞相寿遣返乡里。

唐太宗用人的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并不管他是如何出身,所以,他对原来反对过自己的人并没有打击报复,相反,这些他曾经的仇人因为才能出众,都得到了他的重用。

魏征早年曾经在前太子李建成府中任太子洗马,是李建成的心腹谋士。

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了李建成、李元吉,逼李渊退位,当上了皇帝。李世民早就仰慕魏征的才能,所以就想对他加以重用。但是,最初的时候,他也曾将魏征召来,并且责问他:“你曾经离间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对此你怎么解释呢?”魏征从容地回答说:“如果前太子当初肯听我的话,就没有今日的祸端了。”

李世民欣赏魏征的耿直和谋略,没有治他的罪,还让他担任谏议大夫,多次召魏征入寝宫,与他商讨治国之道。

魏征是一个很正直的人,他感激太宗对他的知遇之恩,尽心尽力地为太宗效劳。唐太宗曾经公开赞扬魏征:“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人名臣,何以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