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糊涂经》学生活
21441900000007

第7章 守拙忌巧糊涂游戏(4)

魏征病逝后,太宗哭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了,朕失去了一面镜子!”

当时另一位名臣叫王珪,曾经也与李世民对抗,在李建成的宫中任太子中允。

李世民继位后,不计前嫌,任命王珪为谏议大夫。王珪向太宗献了很多良策,对于太宗的过失,他也总是能够直言劝谏。太宗曾对他说:“你给我的提议,说的都是我的过失。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君王不想让江山社稷永远安定的,然而有谁能够成功呢?没有成功的君王,都是不知道自己的缺点,有的知道了自己的缺点但却不肯改正。现在,我有缺点,你能够直言面谏,而我听过之后也能够及时地改正,这样何愁江山不会永久稳固呢?”

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君王,唐太宗能够做到用人不亲私故、不弃仇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明白江山的永久需要贤能人士的辅佐,只要这个人有才华,就算以前和自己有过节也要重用:如果这个人是个庸才,就算是自己的亲戚也不能委以重任。正是因为他的任人唯贤,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

要想做到和唐太宗一样会选拔人才,一是要心胸开阔,不能斤斤计较,要时时以大局为重:二是要认清形势,明白大局为重的道理。这样就能够慧眼识英雄,让天下贤能之士都能够为己服务。

经商韩康不赚黑心钱

商人赚钱,当然是多多益善,所以俗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利润,是商业发展的动力,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昧着良心赚黑钱为世人所不齿。

韩康是一位大药商。据《后汉书》记载:韩康在长安卖中药30年,从不虚诳,口不二价,而且果真一分价钱一分货。

韩康在经营中药时,从不昧良心赚黑钱。古代有种说法:“开过药铺打过铁,其他生意都不做。”意思是说,这两种行业很赚钱。韩康经营30年中药买卖,不欺瞒百姓,治病救人,深得老百姓信任。

凡是到店买零药者,韩康特别注意热情接待,顾及对方家中有病人,取药甚急,从不拖延时间,抓药既快又细,体谅买药人的迫切心情。抓好药后,他认真清点,直到药和药方无误后才和和气气地送买药者出门。

凡是他泡制的中药,从不偷工减料,既精心又认真。因为中药来之野地,晒干后保存,切、泡、炒、碎,都有一定的技术,如果货色不好,不仅不好看,更重要的,是影响治病疗效。韩康很注意把好这一关,他对炒药、切药、碎药认真负责,配合中医对百姓们治病施药从不马虎。

凡是进出的药价,他都坚持合理价格。多了不要,少了不行。经营中药也和其他行业一样,都有合法利润,坑病人坏良心的事,他坚决不干。经他制订后的药价,口不二价。老百姓大都知道他这一套,为此,百姓们都愿到韩康药店买药,因而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韩康卖药也如农民种地一般,精耕细作,丝毫不马虎,而且药价合理,既不诳人,也不亏本,实打实,于是深得人心,生意兴隆。诚信是做人的宗旨原典到至诚地位,诚固诚,伪亦诚;未到至诚地位,伪固伪,诚亦伪。

释义到了至诚的地步,诚挚当然还是诚挚,虚伪也会变得诚挚;没有达到至诚地步,伪善当然还是伪善,就连诚挚也变得虚伪了。

解读中国是礼仪之邦,处事讲究以和为贵,和气生财意味着大家都获利,利己也利人,如果做到了诚信、和气,不赚不到钱。因此有一位成功的商人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天资好不如学问好,学问好不如处世好,处世好不如做人好。

俗话说:“无商不奸”,“言商必诈”。这一方面反应了商品社会的尔虞我诈,险风恶雨,另一方面也是说商人、经营者需要运用谋略方可取胜,而用谋略往往给人以奸诈的感觉。糊涂学认为求财、发财要讲诚信、讲和气,这似乎与谋略背道而驰,其实这是一种高境界的谋略,一种不露琢痕的谋略。

英国管理学家罗杰·福尔克认为:“世界上最容易损害一个经理威信的,莫过于被人发现在进行欺骗。”因此说,商家必须能够做得到恪守信用,取信于人,言必行、行必果,以信用来赢得社会的广泛好评。

诚信是大智若愚的引伸,也是一种赚大钱的韬略和智慧。在糊涂营销学看来,诚商应能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以德感人,以财济人;明人不做暗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童叟无欺,一视同仁;利欲后,害欲前;以吃亏为福,得意而不忘形。这种种的不争和忍耐如果你都能做到了,你就真正悟到了诚信经商的真谛了。

处世刘秀对降军以诚相待

汉朝的时候,外戚王莽在篡夺了政权后,引起了天下人的反感和反抗。当时刘玄的手下刘秀非常有胆识和谋略,他一直带兵与王莽的军队对抗。在昆阳一战中,刘秀更是将王莽打得溃不成军。

因为刘秀打仗有功,刘玄便封他做了破虏大将军。

在王莽死后,刘秀又攻下了邯郸,杀掉了自称是天子的王郎。

刘秀越战越勇,接连立下大功,刘玄当然要重赏他,于是又封他为萧王。尽管如此,刘秀仍然觉得北方的祸患此起彼伏,还不能安享太平,因而他再次兴兵攻打王莽的军队。

在邬地,刘秀又打了一个胜仗。正当王莽的军队投降时,高湖和重连的军队从东南方前来援救,但也被刘秀打败了。

战后,刘秀便将这些败军改组成自己的军队,而原来的带兵将领也都给予了官职。然而,投降的官兵们认为自己从前与刘秀为敌,现在成了刘秀的手下败将,将来恐怕会遭到报复,所以心里都很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刘秀知道了这些官兵的想法后,便让这些官兵都依然回到自己的营地,统率原来的部队。为了表明自己没有藏着私心,刘秀还经常独自去那些官兵的营地视察,毫无防范之心。

那些投降的士兵和军官见刘秀一点儿戒备都没有,已经将他们当做自己人看待,就把悬着的心放下了,他们在私底下纷纷议论,说:“萧王对我们以诚相待,不计前嫌,我们怎能不为他拼死卖命呢?”

此后,投降的人都对刘秀心悦诚服。

以诚相待,才会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芥蒂。刘秀在这方面是一个表率,他非常懂得收服人心,所以日后成就了大事。

用人汉武帝用人不论出身

汉武帝年轻时,实权控制在窦太后手中,但是他仍然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网罗人才,以备他日之用。

他颁发命令,让各地推荐人才。于是,公孙弘、庄助等许多有名的儒生都被推荐上来,同时进入京城的有一百多人。

汉武帝逐篇地细读这些人的文章,看到董仲舒的试卷,试卷中的文章对道理阐述得头头是道,总共有几千字。汉武帝为之惊叹,夸奖董仲舒的文章写得好。

董仲舒在汉景帝时已经名列博士,为学子们讲书,出口成章,远近学子都很尊敬他。

汉武帝召见了董仲舒;董仲舒把平生的学识都施展出来,果然压倒群儒,得到了汉武帝的喜爱。

汉武帝让董仲舒详细地解释他的一些主张,董仲舒就详细地解释了一番,并将自己的治国主张归纳为“天人三策”。所谓“天人三策”,就是“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当然这些观点现在看来有失偏颇,但是汉朝的时候,这样的主张对于治理当时战争纷繁的国家还是有一定益处的。

司马相如是著名的文学家,汉武帝用其所长,在建元年间从四川把他请到京城做郎官,从事审核和润色政府重要文件的工作。

唐蒙、庄助这两个人有外交才能,才智过人,汉武帝就让他们出使夜郎和东瓯。他们两个人不负众望,终于在建元时期降服了夜郎和东瓯。

过了几年,窦太后病死了,汉武帝完全摆脱了束缚。他罢免了窦太后安插在朝廷里的所有官员和亲信,重新任命曾经协助他革新的舅父田玢为丞相,把韩安国提拔为御史大夫。

汉武帝继建元元年那次全国大推举之后,又几次要求各地推举孝廉、贤良、茂材。他下诏书表示要将这些有才能的人破格升为将相。

吴人朱买臣喜欢读书,不事劳作也不善理家。他40多岁时还是一个落魄书生,家境贫寒,有时候一家人一日三餐都吃不上。朱买臣每天进山砍柴,挑到市上去卖。在卖柴的时候,他口中还在背诵诗书。最后,妻子嫌他贫穷,离他而去。

转眼间,朱买臣已经50岁了,恰好有会稽吏入京,随带物品很多,朱买臣就为会稽吏搬运物品。

一行人到了京城长安,朱买臣就向汉武帝上书自荐,同时,同乡庄助又帮他向汉武帝引见,他得以面见了皇上。

朱买臣与汉武帝从《春秋》说到《楚辞》,将他平生所学尽数在汉武帝面前展示了出来。朱买臣的很多见解都正合汉武帝的心意,于是汉武帝拜朱买臣为中大夫。

后来,朱买臣又向汉武帝献策,应该征伐越地,他说:“乐越王余善,向居泉山,负隅自固,一夫守险,千人俱不能上。今闻他南迁大津,去泉山约500里,无险可恃。若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趋,破东越不难。”

汉武帝很高兴,就封朱买臣为会稽太守。朱买臣果然击破了东越,汉武帝又升他为主爵都尉,列为九卿之首。

有一个人叫主父偃,出身贫寒,一直都怀才不遇,他曾到各地为诸侯们献策,但是却不为诸侯们所用。元朔元年他来到长安,直接向汉武帝上书九条建议,其中有八条谈及律令,一条谈及讨伐匈奴之事。

主父偃所谈之事正是汉武帝所关心之事,汉武帝立即召见了他,两个人谈得十分投机,于是,汉武帝拜主父偃为郎中。

主父偃连续为汉武帝献策,都得到汉武帝的赞赏,他的官职也一升再升,由中郎升为中大夫,一年内连升四级。

很快,主父偃成了汉武帝的重要谋臣和得力助手,而主父偃对汉武帝的贡献也不小,他献的削弱诸侯权力的“推恩令”对巩固皇权非常有意义。

汉武帝用人,就看这个人是否有真本事,从不问出身,更不管他的年龄或者外表。就是因为汉武帝任人唯贤,所以在他统治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经商凯瑟琳面包不过期

美国面包大王凯瑟琳·克拉克,标榜她自己的面包是“最新鲜的食品”,为了取信于消费者,她在包装上特别注明了烘制日期,保证绝不卖存放超过3天的面包。

起初,这规定给她带来巨大的麻烦。因为一种新产品上市,销路不可能马上好起来,存货一多,要严格执行“不超过3天”的规定就相当困难。哪个经销商愿意把面包从货架上换来调去呢?

许多人还抱怨凯瑟琳未免太认真,一个面包放30天都坏不了,为什么非要3天换一次不可?

凯瑟琳认为,吃的东西,新鲜度是最重要的条件。只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信誉,自己的面包就是不同于别人的面包,也就成功了一半。针对经销商怕麻烦的问题,凯瑟琳实行了一套新办法。由公司派人把烤好的面包用车直接送给经销商,按地区排了一个循环表,每3天送一次,同时把经销店没卖完的面包收回,如果有的店不到3天就把存货卖完了,可以随时打电话通知,马上就送货上门。

这样的方法,麻烦了自己,方便了经销商,也使自己的原则“超过3天不卖”得以坚持实行,保证了上市面包的新鲜。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的职工。

一年秋天,一场大洪水导致了面包的紧缺。凯瑟琳公司的外勤人员由于没有接到特别的指示,照常按循环表出外到各经销店送刚烘制出炉的新鲜面包和回收超过期限的面包。

一天,运货员乘车从几家偏僻商店回收了一批过期面包。返程途中,停在人口稠密区的一家经销店前,立刻被一群抢购面包者包围住了,提出要购买车上的面包。

运货员解释面包是过期的,不能卖给大家,反而被误解为想囤积居奇,人越围越多,几个记者也加入其中。

运货员被逼得无奈,只得解释车上面包全是过期的,如果公司知道他把过期的面包卖给顾客,他就会被开除。

由于大家迫切需要面包,这车面包最后还是在双方的“默契”下,很快被赠送一空。

几个新闻记者将获得的这一独家新闻着力渲染,登在报上,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凯瑟琳公司的面包新鲜,诚实无欺,给消费者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

从一批面包无偿赠给顾客到定期处理过期面包,凯瑟林捐失不小,看似糊涂经商的背后,是凯瑟琳作为大商人的大气魄和长远眼光。

后来,凯瑟琳只用了短短十几年功夫,就把一个家庭式的小面包店完全变为现代化大企业,每年的营业额从2万多美元猛增到400万美元,创立了自己的辉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