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心经全书》学生活
21442300000006

第6章 一切有为法皆为空幻(1)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释译

舍利子

是一个人的名字,也就是舍利弗(梵文sāriputra),在佛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心经》是以舍利弗为听众代表而说的,如同《金刚经》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为请法的代表而说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是物质现象,包括地、水、火、风的四大类物质元素。人的肉体称为色身。有颜色的红黄蓝白黑等,有形状的长短方圆大小等,有粗大的物体如全宇宙的天体,有细微的物体如极细微尘,有可用形象表现的物质,称为有表色法;有无法用形象表示但是确实存在的能量,称为无表色法。《心经》所讲的色,主要是指人的身体。

空是对有而说,亦即是无的意思,但是空义更为广大活泼。“色不异空”是说,一切物质现象,皆不离成、住、坏、空的四态;肉体的生命,不离生、老、病、死的四苦。临时有而终归空,从空而有还原为空,现象虽有而自性是空。“空不异色”是说,一切物质现象,虽然自性皆空,却又不妨碍因缘而有。凡夫爱有而惧空,大菩萨们,见有不贪爱,见空不恐惧。因为有色不异空的无色,空的无色不异有色,当空则空,当有则有,平等自在,心无牵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不能离开五蕴,五蕴本身就是空。色是物质现象,存在于空中,由于有空,色的物质现象才能经常变化及变换它们的位置、形象、关系,所以感觉到有这么许多东西存在。

在这个世界没有不变化及不移动的东西,我们人的色身,有生、老、病、死,会老化会消失。地球和地球外的太空,及星球彼此之间也有互动的关系,也是不断地在老化,不是永远独立存在的。因为有变化才晓得它的存在,这就是色,就是现象有而自性无。

当我们观照五蕴皆空,如果知见不正,会使人变得消极,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认为身体既是假的、空的,所以不必吃苦,让它活活地饿死。对家庭不必尽义务,因为是虚幻的;对社会不必尽责任,因为人世间不是真实的存在。如此的话,便不能成就菩萨道了。因此禅修观想第一步是观一切空,第二步要运用假有的现象,使众生能成就菩萨道,进而成佛。所以实证“色即是空”,能够解脱苦恼;实证“空即是色”,能够成就佛道。体悟了空以后,要以积极的行动度众生。譬如佛像是假的,但我们利用假的佛像来作为修行的工具;色是假的,穿的衣服、吃的食物都是假的,但我们必须吃饭、穿衣滋养这假有的色身,如此才能运用色身作为修行菩萨道的工具。在体认到色即是空以后,一定要证悟空即是色,才能体会到空义的积极面。

空不能离开色,空不能离开现实的有。实相是空,因缘因果是有,否则就是虚无的顽空。开悟的人因为身体还在,和普通人一样会讲话、活动,所以念头还在,但是自我中心的执著不存在,因缘要他动时他就动,在动时头脑清清楚楚知道在做什么。要空的是对于色法等的执著,色法等的现象仍是有的,不但身体是有,心理活动也有,这是真正的解脱者。《六祖坛经》中说的“无念”,常被误解是没有念头、没有思想,实际上是没有自我执著的念头,不是指头脑中没有反应活动;他的头脑活动和凡夫的头脑活动不一样,凡夫的思想是以自我的感情和情绪连在一起,这是浮动不平衡的。如果有思想、有念头,但没有自我主观的感情和自我立场的情绪,这就是空的意思。就好似镜子本身不会动,当外面的景物动时,反映到镜中,镜面才有景象的活动。但是这个镜面的影像和外在的景物动得完全一样,没有加入镜子自己的主观判断、自我执著、感情成分,这就是“无念”的意思。

不生不灭

释译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六不三对,是表达心法及色法等诸法空相的。

不生不灭

一般人在认知上了解一切现象都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在感情上却都希望可喜可爱的事物,最好能永远有生、有净、有增,而永远没有灭、没有垢、不会减,这是愚痴凡夫的想法。有人生孩子,大家恭喜他,而当有亲人过世时,即使活了很大的岁数,亲朋好友还是会悲伤、痛苦。也有极少数人十分悲观、极端消极,认为有生就有灭,看到了初生的婴儿就说:“好可怜!这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快要死的人。”看到花开了就说:“唉!好没有意思,过几天花就要谢了!”遇到晴天并不开心,因为不久就要下雨了!见到妙龄少女,便想再过几年她就要变老变丑了。这虽是事实,唯以如此负面的态度看待人生宇宙的现象,也是不健康的。

佛法在观察任何一样事物时,都要洞悉事物的本末因缘,虽然万事万物都会生灭消长,但在这个当下,也都有其存在的事实,不可把年轻人看成老年人,不可把活人看做死人,不可乘船时船还未翻你却先往水里跳。

了解到有生就有死,有净就有垢,有增就有减,就不会执著于一切的现象,而能认知到它现前的存在只是一个过程,所以失败时不会太颓丧,成功时不会太兴奋,只是尽自己的能力把当下每一件事做好,这就是不生不灭。生的成功,不可能永远拥有它;灭的失败,不可能永远无起色。

生与灭是并存的,在生的时候就在灭。一栋新的房子完成时,就开始变旧,但是我们不会因为房子会变旧、损坏,就不盖房子,因为在房子盖好到损坏这段期间,可以好好地利用它。对于身体也是一样,从出生就在趋向老、病、死的过程中,但在走向老、病、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好好利用生命,做有意义的事,所以现象虽是念念生、念念灭,过程还是有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以眼睛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来观察生灭现象,会发现一切的现象都是在生灭的过程中进行。一切现象有生有灭,但此生灭的过程都是即有而空,也是即空而有,所以称之为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垢和净,有主观及客观的立场,有人主观地认为自己很干净,客观的人看他觉得很脏;有人认为自己很脏,但客观的人却不认为,所以没有一定的标准。当喜欢乃至希望占有一个人时,心中要观想:我喜欢他什么?他看起来很俊美很清净。进一步想:那是真的吗?他的脸洗过后,第二天就脏了;漱过口,吃过饭就脏了;皮肤很干净,出了汗就脏了。也许什么都干净,但他的排泄物一定是臭的,但也未必觉得讨厌;等到死亡腐烂了时,还可爱吗?但对于专食腐尸的动物而言,那又是可口的食物了。净也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说得清楚一些,一切法相的事物现象,本无垢净之分。

不增不减

同一个人有时胖一点,有时瘦一点。有人胖一点很高兴,觉得发福了,瘦了就很担心,恐怕身体的哪一部分出问题了。有的年轻女孩一胖就很担心,恐怕自己快变成肥猪了。其实一个人只要健康就好,胖一点、瘦一点没有什么关系,中国历史上燕瘦环肥,不都是很好吗?常常有人一看到我就说:“师父,你怎么又瘦了。”我说:“本来就瘦,老了更瘦,但是我虽已不可以再瘦,也许还会更瘦,毕竟是老了。”不过很多人都希望我增加一些体重,我自己瘦惯了,倒是很少想到体重的问题。

增加、减少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美国向俄国买了阿、拉斯加,好似美国的版图增加了,俄国的版图减少了……但就整个地球来说并没有增加或减少什么。

就像纽约禅中心,目前有二栋房子,以后也许会变成三栋,等有一天我死了,即使承继禅中心的年轻法师比我多活五十年,也创立了更大的禅中心,有一天他们也会死掉,我设在纽约的小小禅中心也许就消失了,房子也不会留住。对整个地球来说,房子不是我们的,也不是人家的,都是用地球上的物质资源建筑起来的,地球上并没有增加、减少什么。每一个人死了,化成骨变成灰,回归大自然,便成地、水、火、风,地球上并没有因为死了一个人就增加了什么或减少了什么。当我们以超越时空的立场来观想一切东西,便会发现,虽有一切事物的生生灭灭,其实是不增不减的。

五蕴十八界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释译

五蕴十八界

五蕴中的“色”是属于物质部分,“受”、“想”、“行”、“识”属于精神部分。《心经》先是综合解释身心,称为五蕴,再把五蕴分开解释:色是物质部分,分作内、外两大类,内部的叫六根,外部的叫六尘;精神部分总和四蕴为六识,六根六尘的身体及所处的环境,加上心及精神活动的六识,共是十八界。

《楞严经》中一共有二十五位大菩萨,每一位菩萨都代表着一种修行的法门,其中就有七大、六根、六尘、六识。这二十五个法门,修行任何一种法门都能得到解脱,都能修成大菩萨道。

由憍陈那的声尘圆通开始,到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终,优波尼沙陀修色尘,阿那律陀修眼根,舍利弗修眼识;持地菩萨修地大,乌刍瑟摩修火大,月光童子修水大,琉璃光法王子修风大等,每一位菩萨都修不同的法门。根是里面的,尘是与根相对的环境。也就是说,《楞严经》的二十五种法门之中,包含了十八界,观任何一法门成功,都能开智慧得解脱,而实际上都是以观五蕴皆空为基础,举例来说,用眼根,缘色尘;用眼识,了别根尘。一切的形色和颜色,都是因缘所生,它们的本身不能孤立存在,所以都是即有而空,也是即空而有。

事实上十八界的任何一界,都不是真的存在,就以色尘来说,当我们闭起眼睛时,色尘虽然存在,但是因为看不到任何东西,所以等于是不存在。又如盲人,只能用手触摸东西的形状、体积、质感,但是看不到颜色,故对盲人而言,颜色是空的。必须用眼根,缘色尘,生眼识,只要眼根不存在,色尘及眼识便是空的。只要色尘消失,眼根及眼识也无对象,便无眼根及眼识的作用,即等于空。五蕴的受是从六根和六尘的接触而使得六识产生受的作用,受了以后再进入想及行的部分。十八界中六识的“识”和五蕴之中受、想、行、识的“识”并不一样,六识的前五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属于五蕴中受的部分;而五蕴中的想、行、识是属于第六意识分别及执著的部分。

六根、六尘、六识的十八界,以上只例举了眼根对色尘生眼识,举一反三,余可类推。一般来说,十八界的观法,以修耳根及眼根比较容易。

不过,十八界的任何一界,都可以观照成空,眼根、色尘、眼识,耳根、声尘、耳识,鼻根、香尘、鼻识,舌根、味尘、舌识,身根、触尘、身识,意根、法尘、意识,一共六组,分别则称十八界。

十八界的第六组,比较不容易理解,“意根”在物质部分是因缘所生,是由父母所赋予的脑神经系统,本身是一个临时性的东西;在精神部分是督责脑细胞来做记录、回忆、推敲、联想的工作。“法尘”是符号,林林总总的形象符号、语言符号、观念符号等,使得意根产生记忆作用;使意识产生分别作用。离开了法尘,意根没有作用;离开了意识,意根及法尘也没有功能。所以从理论上来考察,从禅修中来观照,意根、法尘、意识,本来没有,将来也没有。

法尘是从人类的认识心和记忆力而有,自古代的祖先起,不断地以符号来分门别类认识世界,以记忆来累积经验。符号本来没有,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我们自幼经由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不断地吸收各种符号,假设不知道有这些符号,法尘便是不存在的。譬如,中国及印度人都认为有龙及凤凰,虽然我们从未见过真正的龙及凤凰,但是书上常常出现,所以一提起龙,我们大家都知道龙的样子,这就是共同语言符号的作用。事实上虽是没有龙,因为符号中有龙,所以人的语言及图书中都有龙的存在,可见符号只是法尘的代表,其本身并不就是任何东西。

我们从前五根见到前五尘,生起了前五识,那些东西本身是空的。法尘的符号,就是代表前五根、前五尘、前五识所产生的反应,既然这些东西本身是空的,符号也是虚设的,所以法尘也是空的。

意识分成两部分:一是内在的分别作用,一是外来的种种影响。便是以内在的意识,通过意根,分别外在的法尘,产生思想,发为行动的作用。

从原始佛教的立场而言,第六意识除了认识的功能,也有执持自我的功能。第六意识本身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它却能把一生又一生的业力聚集在一起,然后连接到另一个时间段落去,接受业力的果报;接受业力果报的同时,又造另一些行为的业力,再延续到下一生去。因此就会形成有些时段进入天堂,有些时段在地狱受苦,有些时段生在人间。由于每次每生造的业都不一样,每次每生受报的同时,又造不同的业,所以第六识只有认识作用及造业受报作用,本身却是空的。

观十八界成功时,即可实际体验到所受的种种果报是空的,所造的种种善业恶业也是空的。

16.万事随缘不强求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因缘和合)

解读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

“舍利子”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内容,只是佛陀对徒弟们的一种亲切的称呼,相当于今天的同志们、同学们、弟子们之类。

“色”并非指姿色、颜色,而是指可见的物体,如人、动物、物品、山水等。

“空”并不是说什么也没有,只是我们看不见罢了。“空”是指不可见的物质基本颗粒。

《心经》的第二自然段讲的是“空观”理论,即宇宙的本质和本源是无色状态的空相,这个空,在长时间的物质演变中因缘和合逐渐形成了色的物质状态。这个“色”和“空”对立统一,根据因缘和合条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简单地说,“色”是万物的统称,各种物质皆是由那些具备各自性质的分子、颗粒、细胞等所组成,每个物体都有其各自形成的原因。如在海边的晒盐场,临近的海水在一定时候被放到晒盐池中,经过阳光照射、风化蒸发,到一定时间,水分不见了,剩下晶莹的盐粒。盐的形成是有原因和条件的,这在佛法中称为“因缘和合”,属于缘起法。即有此条件生此,有彼缘分生彼。

缘分和因果往往是相联系而交织在一起的,该有的缘分舍不去,因果的关系脱不掉,因为大自然的规律是我们无法抗拒的。缘起缘灭,要顺其自然、不可强求。

活学活用

万事随缘不强求

缘起缘灭,要顺其自然、不可强求,正如庄子在《南华经·内篇·大宗师》中所说:“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为去帮助天,这样的人就叫作真人。”也就是要安时顺世,乐天知命。

同样,从人的事业功绩上来看,虽然人力可以胜天命,然而功名富贵却也强求不得。因此,一方面要努力奋斗,另一方面遇上不如意、不得志时,要能“安守天命”。

夏日的傍晚,一个中年的男子投河自尽,被正在河中划船的白胡子艄公救起。

“你身强力壮,为何寻短见呢?”艄公问。“我经商十载,两年前发家致富,如今却赔掉了所有家产,你说,我活着还有什么希望呢?”中年男子哭诉道。

“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艄公又问,中年男子眼睛亮了:“那时虽然贫穷、劳苦,但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当时你有万贯家财吗?”“当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