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战国策》学生活
21444600000017

第17章 成事的智谋(1)

小事大策略

原文

楚子囊伐郑,讨其侵蔡也。子驷、子国、子耳欲从楚,子孔、子蠕、子展欲待晋。子驷曰:“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兆云询多,职竞作罗,谋之多族,民之多违,事滋无成,民急矣,姑从楚以纾吾民,晋师至,吾又从之。”

——左传·襄公八年(子展子驷议从楚)

译文

楚国子囊率军攻郑,因为郑国侵犯蔡国(蔡国受楚国保护,郑受晋保护)。郑国公子分成二派,一派主张向楚屈服,一派主张坚守以等待晋军来援。子驷(主张屈服)说:“周诗有四句,意为:‘要想等待黄河清、圣人出,人的寿命有多长呢?占卜的解释和各种意见纷杂不一,大家又彼此刁难。’郑国的宗族世家太多,人民各拥其主,互相违背,事情就益发不能决断。现在人民的生命危急,不如姑且向楚国表示顺服,以纾解危机,等晋军到来,我们再归顺晋军。”

活学活用

子驷的“小国之道”是:准备好财帛礼物在两个大国的边境,看哪一方比较优势,就“西瓜偎大边”,只要不危害人民就好。

子展的“以小事大之道”是:要守信用,郑国和晋国曾经五度会盟,如果“小国无信”,就会“兵乱日至,亡无日矣”。

郑穆公拿不定主意,在两人相继发言之后,派子驷去和楚国和解,派大夫伯骈去向晋国报告“不得不和”的苦衷。但是晋国并不体谅,隔年,晋国进攻郑国。

两大之间难为小,作为两个超强夹缝中的小国,表态则有一方不高兴,不表态则两方都会得罪,但是更糟的决策是忽左忽右——墙头草和西瓜偎大边都只会招来更多战乱(兵乱日至)。

尤其,郑国这一次的危机是自找的。子国和子耳率军侵犯蔡国,以讨好晋国,等到楚军来攻,主张顺服的也是他们!

郑国在春秋初期一度强盛,但是小国而好战必引致衰弱,以后依附大国又忽晋忽楚,连年战争的结果,终不免于亡国。

智慧金言

人寿等不到河清,小国等不到援军。可是若自己去招惹凶神恶煞,寿命又能维持多久呢?同理,小国好战又岂能维持国祚?

机会一定要把握住

原文

秦客卿造谓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藉君天下数年矣。攻齐之事成,陶为万乘,长小国,率以朝天子,天下比听,五伯之事也;攻齐不成,陶为邻恤,而莫之据也。故攻齐之于陶也,存亡之机也。”

“君欲成之,何不使人谓燕相国曰:‘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舜虽贤,不遇尧也,不得为天子;汤、武虽贤,不当桀、纣不王。故以舜、汤、武之贤,不遭时不得帝王。令攻齐,此君之大时也已。因天下之力,伐仇国之齐,报惠王之耻,成昭王之功,除万世之害,此燕之长利,而君之大名也。《书》云:‘树德莫若滋,除害莫如尽。’吴不亡越,越故亡吴;齐不亡燕,燕故亡齐。齐亡于燕,吴亡于越,此除疾不尽也。以非此时也,成君之功,除君之害,秦卒有他事而从齐,齐、秦合,其仇君必深矣。挟君之雠以诛于燕,后虽悔之,不可得也矣。君悉燕兵而疾僭之,天下之从君也,若报父子之仇。诚能亡齐,封君于河南,为万乘,达途于中国,南与陶为邻,世世无患。愿君之专志于攻齐,而无他虑也。”’

——卷五·秦策三

译文

秦国客卿造对相国穰侯魏冉说:“秦王把陶邑给您做封地,您在秦国已经掌权好几年了。进攻齐国如果能够成功,您的封地陶邑就可成为万乘大国了,这样您可以率领小国朝见天子,诸侯必会听命,这可以同春秋时代的五霸相比啊!攻齐如果不能成功,陶邑为邻国所觊觎,就不会安定了。所以对陶邑来说,进攻齐国是它存亡的关键。”

“您想攻齐成功,就要派人去燕国游说燕相国公孙操,对他说:‘圣人也不能创造时势,所以时机来了就不能把它放过。虞舜虽贤,如果不遇到尧,他也不会成为天子;商汤、周武王虽贤,如果不是遇到昏君夏桀和商纣,他们也不会称王于天下。所以,即使是贤能的虞舜、商汤和周武王,他们如果不遇到时机,也都不可能成为帝王。现在诸侯要进攻齐国,就是您的大好时机。借诸侯的力量,可以讨伐仇敌齐国,一雪燕惠王以前的耻辱,完成燕昭王未尽的功业,还可以为燕国除掉万世之害,这是燕国的长远利益所在,也是燕王名垂青史的良好时机。’《尚书》上说:‘做好事要愈多愈好,除祸害要愈彻底愈好。’吴国没有灭掉越国,越国反而灭了吴国;齐国不灭掉燕国,燕国反而几乎灭了齐国。齐国几乎被燕国灭掉,吴国终于被越国灭掉,这都是因为除害不彻底的缘故。您如果不乘此时机完成您的功业,除掉您的祸害,一旦秦国发生其他变故而与齐国联合,您的仇敌就更加强大了。这样的仇敌来泔伐燕国,到那时,您后悔也来不及了。如果您动员燕国的兵力,马上消灭齐国,诸侯也一定会像父子报仇那样响应您。如果真正能够灭掉齐国,我们将把黄河以南一带作为您的封地,您将有万乘之国,身居中原而四通八达,南与陶邑为邻,永世没有祸患。希望您一心一意地进攻齐国,不要有其他什么想法了。”’

活学活用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一定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利用现有条件,抓住机遇,实现飞跃。山西长治的澳瑞特健康产业集团,是由做过矿工的郭瑞平在一个破产的小自行车厂基础上组建的,时间只有短短十来年,年产值却已超过上亿元。郭瑞平利用了当时国家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大势,将创业目标定位于“群众喜欢用群众乐用的健身器材”,将一套套的“群众性体育健身器材”安装在中国的各个城市的街头和小区,成功地打响了澳瑞特的品牌。

智慧金言

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的机遇和挑战,如果能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一个机遇可能是一个人一生的转折点,也可能是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机遇可遇不可求,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所以机遇来临之际,一定要好好把握。

最低风险、最高报酬

原文

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哉国策·东周策

译文

(东周大夫赵累建议周君)国君可以对景翠说:“阁下在楚国已经是最高爵位执圭、最高官职柱国。打胜仗也加不了官爵,打败仗却可能有杀身之祸(战死或被斗垮),不如等秦军攻下宜阳之后进兵。如此则秦国担心阁下乘其师老兵疲,必定以财宝贿赂你;而韩国宰相公仲感谢阁下为他出兵,也会以财宝酬谢你。”

活学活用

秦国向东扩张的第一战就是攻取韩国的宜阳,韩国向楚国求援,楚王派景翠率军前往,但是秦国同时也答应将汉中之地割给楚国,以交换不出兵,因此景翠暂时按兵不动。

周王室当时已分裂为东、西二国,东周君与赵累做了一番形势判断,认为秦军必定能攻下宜阳。然而,韩楚二国又是东周当时最好的盟友,不愿见韩楚交恶,于是东周君接受赵累的建议,向景翠提出这个“最低风险、最高报酬”的计策。

后来,景翠果然采纳此策,而得到秦国一城与韩国财宝,并且感谢东周;东周则维持住韩楚二国的联盟,挡住秦国东进。

那一场战役,景翠的处境固然是“战胜无加,不胜则死”,秦军的统帅甘茂更是如此。

宜阳是战略要地,易守难攻。甘茂攻城,擂鼓三通而士兵不肯奋勇攻城。甘茂对参谋说:“我在秦国是个客卿,虽然坐上了宰相的位子,可是如果攻不下宜阳的话,公孙衍和樗里疾会在朝中暗算我,然后公仲会发动韩军反攻,那我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明天如果再攻不下宜阳,宜阳的城郭就是我的坟墓!”

于是拿出所有自己的金钱作为赏金,隔天发动总攻击,擂鼓一通,秦兵争相向前,攻下了宜阳。

甘茂当时的处境,也是“战胜无加,不胜则死”,而且还没有景翠的余地。

智慧金言

我们常用“有功无赏,打破要赔”来形容赏罚不平衡的现象——做得好没有奖励,做错了却要受罚。其结果将造成一股消极不作为的风气,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这两句有点相似,但用法上又有不同,读者不妨再多加揣摩。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原文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卷十四·楚策一

译文

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食各种野兽,逮到了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我做百兽的王,如果您吃掉我,就是违背天帝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百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走的?’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百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走。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走的,还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一这就像百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活学活用

这是著名的寓言“狐假虎威”。在这个故事中,老虎之所以被狐狸利用,就是因为老虎对自己、对狐狸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智慧金言

企业的领导者一定要对自己的企业、同行业企业尤其是竞争对手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如《孙子·谋攻》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赤脚拼穿鞋

原文

唐且曰:“夫专诸之剌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曰;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

译文

唐且说:“当年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势如彗星奔向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势如白色的光芒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势如黑鹰在殿上俯冲攻击。这三位都是布衣之士(刺杀的都是当权者),当他们怒气充满胸中时,凶戾之气就会从天而降,再加上我就是四位了(我已经快要发作了)。一旦志士发怒行动,结局是地上伏尸二具,血流五步(相对后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而已,可是天下人都要因此穿上孝服(为国君服丧),而且就在今天!”

活学活用

秦王政灭了魏国,可是魏国的安陵君仍据守安陵。秦王派人去招安,说:“寡人愿以五百里土地,和你交换安陵(五十里土地)。”安陵君派唐且去回报(谢绝好意),两人展开一番精彩对话。

秦王问唐且:“先生听说过什么叫做天子之怒吗?”

唐且回答:“臣没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一旦发怒,将会造成‘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亦即发动战事,死伤惨重)的局面。”

唐且反问秦王:“大王听说过布衣之怒吗?”

秦王:“布衣之怒,不过是摘下帽子、脱掉鞋子,脑袋瓜子撞地罢了。”(马路上打架情景。)

唐且:“那是匹夫之怒,不是志士之怒。”接下去说了前述那番话,并且挺剑起立,吓得秦王赶紧向他道歉。

类似的戏码在春秋战国时期上演过好几回,例如曹沫胁迫齐桓公,讨回鲁国的失地;毛遂威胁楚考烈王,说服楚国出兵救赵;脚本都是“赤脚拼穿鞋”。

然而,曹沫、毛遂和唐且的目的都不在行刺,而是借着气势完成说服,和专诸、聂政、要离不同。

春秋战国时代,士人佩剑是合礼的身份表征,所以才会有前述场景。后来士大夫不准带剑上殿,“布衣之怒,血流五步”就成绝响了。

上下同欲者胜

原文

宣王谓掺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简公用田成、监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寡力者籍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其主,或外为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必危矣。”

——卷二十六·韩策一

译文

韩宣王对掺留说:“我想同时用公仲和公叔两人来治理国家,你看可以吗?”掺留回答说:“不行。晋国用六个大臣执政,国家就分裂了;齐简公用田成和监止掌权,简公就被杀了,魏国同时任用犀首、张仪为相,就丧失了西河以外的国土。现在大王想任用两个人共同执政,那个势力大的必定会在朝廷树立同党,势力小的就会借助外国的势力以保全自己。群臣中有的在内成立私党,对国君专权;有的私通外国分裂国土,那么国家必然就危险了。”

活学活用

本文所讲的是大臣分裂权力的后果,势力大的大臣会结党营私,势力小的大臣就会借助外力以保全自己。但“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寡力者籍外权”恰恰与现代企业的发展之道相契合。大企业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就要加强内部团结,让企业越做越好;小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就要借助外力,寻求合作,让企业慢慢壮大。

智慧金言

上下同欲者胜,团结就是力量。

做事要有正确的方向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是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卷二十五·魏策四

译文

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后,半路上就返了回来,衣服的皱褶没来得及舒展,头上的尘土没来得及洗去,就前去拜见魏王说:“臣今天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看见一个人,正朝着北面赶他的车,告诉臣说:‘我要到楚国去。’臣问:‘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他说:‘我的马是好马。’臣说:‘马虽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臣说:‘路费虽多,这毕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车夫驾车技术好。’‘这几样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现在大王采取行动想成就霸主的事业并取信于天下。然而依仗大王国家的强大,军队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来扩展土地使地位尊贵,大王的行动越多,离大王的事业就越远,犹如想去楚国却往北走一样。”

活学活用

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寓言“南辕北辙”。它告诉我们:事情的成功,只有目标还不行,还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方向正确不一定代表成功,因为成功还需要汗水、智慧与勤奋,但方向的正确,却一定是成功的开始、是成功的保证。

在管理中,先要确定正确的战略和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谈如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才是有意义的。

2001年,华纳总裁西曼尔临危受命于雅虎,发现雅虎存在的问题不是执行不力。而是本身经营重点的失误。当时宽带技术已经出现,而雅虎仍旧使用原来的设备,结果对手酷狗侵占了市场。于是,西曼尔及时调整经营重点,投入巨资引进最新技术,雅虎很快就扭亏为盈。

智慧金言

方向对了,才会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到达预期的目标。如果大的方向不对。再努力也是徒劳。

防患于未然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