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战国策》学生活
21444600000018

第18章 成事的智谋(2)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胥、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先使除患无至者,今予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其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之熟计之也。”’

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燕昭王闻之,乃封之以地。

——卷三十·燕策二

译文

燕国遭到荒年,赵国准备乘机攻打燕国,楚国派一名将军到燕国去,经过魏国,去见赵恢,赵恢说:“消除灾祸,使它不到来,这比发生了灾祸再来救要容易。伍子胥劝说吴王,宫之奇劝说虞君,吴王和虞君都不听,这是‘救灾’,而不能‘除祸。’烛之武说服秦国不攻打郑国,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国不去攻打赵国,他们因而受赏。这是做到了‘除祸’。所以,谋士应该想办法去‘除祸’,先要消除灾祸使它不到来。现在,与其以百金送您,还不如以好言送您。您如果听我的话,就去规劝赵王,说:‘从前吴国进攻齐国,是因为齐国遭饥荒,进攻齐国未必能取胜,可弱小的越国趁吴国疲惫之时,打败了吴国而称霸。现在,大王进攻燕国,也是因为燕国遭饥荒,进攻燕国未必能取胜,而强大的秦国可能将乘机出兵进攻赵国西部,这是让弱小的赵国处在强大吴国的地位,而使强大的秦国处在弱小越国的地位,秦国将像弱小的越国打败了强大的吴国那样灭掉赵国,称霸于诸侯。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

楚国使者就用赵恢这一番话去规劝赵王,赵王很高兴,停止进攻燕国,燕昭王知道后,就把土地封给了这位楚国将军。

活学活用

在祸患还没有真正来临,还是以一种忽微的状态朝着我们冷笑时,就要遏止它,不让它有任何可乘之机。亡羊补牢,不如在羊未丢之前先把羊圈补好。比如建筑作业时,给工人拴上保险绳;维修下水道时,树一个警示牌;产品出厂时,加一道质检工序……

智慧金言

消除灾祸,使它不到来,这比发生了灾祸再来救要容易。也就是“防患于未然”。

时机紧迫痛下决心

原文

齐人伐郑,孔叔言于郑伯曰:“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伺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公曰:“吾知其所由来矣,姑少待我。”对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左传·僖公七年(楚文王知申侯不免)

译文

齐国出兵攻打郑国。孔叔对郑文公说:“国君之心既不能逞强以对,为何又不能对齐示弱?既不用强又不示弱,(一直拖下去)国家就要亡了。恳请向齐国求和以拯救国家。”郑文公说:“我知道齐国大军为何而来,你暂且等我一段时间。”孔叔说:“情况危在旦夕,哪有时间等待国君延迟决策?”到了夏天,郑国杀了申侯以取悦齐国。

活学活用

申侯原本是楚文王的宠臣,文王临终对他说:“你的为人贪财又不满足,予取予求(语出此典),只有我能包容(其实是纵容)你。我死了以后,你赶快离开楚国,而且不可以去小国,因为小国无法保护你。”

申侯在楚文王死后,到了郑国,又获得郑厉公的宠爱。郑厉公死,郑文公不喜欢申侯,借此机会,对齐国说:“前次的误会都是申侯的谗言所致。”就杀了申侯。

这个故事,在孔叔是“提醒朝不及夕”;在郑文公足面子问题,想要求和但不想委屈自己;在申侯则是处境“朝不保夕”。

王莽乱政,人心思汉,天下群雄并起。割据成都的汉王(史称成汉)李寿犹豫该称王,还是称帝?找了算命仙来卜卦,说:“可以有数年天子之命。”李寿的军师解思明劝他:“只当几年的天子,怎么及得上百世的诸侯?”李寿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于是称帝。

李寿远在四川,原本没有“朝不及夕”的危机,却为了过皇帝瘾,引致攻击,没几年就亡了。事实上,他反正是割据四川,称王、称帝对他而言,实质是一样的。

智慧金言

用朝夕为对比的成语很多,如朝生暮死、朝三暮四等。“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早上得见施行仁政,即使晚上死了也无遗憾”,但是像李寿这种昏君,不但曲解孔子原意,更将自己的虚名摆在国家利益之上,不如早早归天算了。

做事不可违背规律

原文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谭拾子迎之于境,谓孟尝君曰:“君得无有所怨齐士大夫?”孟尝君曰:“有。”“君满意杀之乎?”孟尝君曰:“然。”谭拾子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盂尝君曰:“不知。”谭拾子曰:“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愿君勿怨。”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为言。

——卷十一·齐策四

译文

孟尝君被逐出齐国,后来又返回。齐人谭拾子在边界上迎接他,问孟尝君说:“在齐国的士大夫中,有没有您怨恨的人呢?”孟尝君说:“有。”“您把他们杀了,就满意了吧?”盂尝君说:“是的。”谭拾子说:“事物总有发展的必然结果,道理也有发展的必然规律,您知道吗?”孟尝君说:“不知道。”谭拾子说:“人总有一死,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富贵了,别人就会来亲近他;人贫贱了,别人就会离开他。这就是道理发展的必然规律。请让我拿市场来打个比喻:早晨市场上人是满的,晚上市场上就是空的,这并不是因为人们早晨喜欢市场,晚上厌恶市场。早晨市场上有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所以去;晚上市场上没有东西了,所以离开。希望您不要怨恨齐国的士大夫。”于是孟尝君就从簿子上划去了五百个他所怨恨的人的姓名,不再提起这件事了。

活学活用

事物总有发展的必然结果,比如人总有一死;道理也有发展的必然规律,比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规律,当年的“大跃进”就让我们受到了规

律的惩罚。今天我们做企业也不可冒进,不能违背规律。例如,现在的房价非理性上涨,早就高过了正常的水平,积累了相当的泡沫,泡沫过多必会导致久涨必跌,开发商不可再盲目跟进了。

智慧金言

规律是必须遵守而不可违背,谁违背了规律,谁就会受到惩罚。

挟天子以今天下

原文

(张仪)对曰:“……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战国策·秦策

译文

张仪说:“得到九鼎(政权的正统),掌握天下地图户籍,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天下诸侯谁敢不服从?这是王天下的大业啊!”

活学活用

秦惠王有心争胜天下,于是征询大臣意见,决定战略方针。司马错和张仪展开一场辩论,司马错主张先攻蜀(四川),张仪主张先攻韩(山西),也就是南进和东进的战略辩论。

张仪认为,直取中原才是王业的正道,而西蜀是边区、戎狄之地,他提出“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而周王室与中原之地是“天下之朝市”,攻打西蜀则是“绕远路”了。

司马错则认为,以秦攻蜀就如“使豺狼逐群羊”那般容易,而且得地、得财却不惊动中原诸侯,是扩张实力而无风险的战略;问鼎中原反而是迫使诸侯联合抗秦的危险战略。

秦惠王最终裁决,采纳司马错的战略,秦国取得蜀地之后,国力更强,再用张仪“远交近攻”之策,蚕食六国、一统天下。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后来能够削平北方群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手中握有汉献帝这张王牌,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他的头号敌人袁绍却坐失良机。

袁绍是各路诸侯起兵围剿董卓的“诸侯长”,在董卓失败之后,有人劝他迎回落难的汉献帝,可是他心里想的却是“正好借此机会抛弃掉这个名存实亡的无用皇帝”,以为皇帝不在了,就属他最强大,因此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曹操的谋士苟或则建议曹操:“从前晋文公安定周襄王,诸侯因而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讨伐项羽,赢得天下归心。如今天子蒙尘,我们应该赶快奉迎天子,若迟了,他人将捷足先登!”曹操采纳这个建议,成就了大业。

对照秦惠王和曹操的故事,孰对?孰不对?很难说。只不过,秦惠王可以先攻蜀,徐图东进;曹操则身处四战之地,实力又非最强,时间、空间都没有弹性,不能慢慢来。

智慧金言

张仪和司马错的辩论非常精采,不但双方论理精辟,且其中名句甚多,除了前面引述过的几句,还有“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一举而名实两附”等,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将原文全篇细读。

看准时机,该出手就出手

原文

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片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卷四·秦策二

译文

楚国与齐绝交后,齐发兵攻打楚国。楚怀王听从陈轸的建议,派其出使秦国。与秦国结盟。陈轸为说服秦惠王,为其讲了这个故事。

有两只老虎因抢吃一人而争斗,管庄子要去杀它们,管与制止他说:“老虎是一种贪婪残暴的动物,人是它最美味的食物。现在两只虎因为一人而争斗,小老虎一定会死掉,大老虎必定要负伤。你只需等待老虎受伤了再去杀它,那就能一举获得两只老虎了。没有杀虎的劳碌与辛苦,却有杀死两只老虎的美名。”

活学活用

在中国压力锅行业竞争中,几大压力锅企业如爱仕达、双喜等“虎虎相争”,苏泊尔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技术研发及创新能力,最终成为国内炊具制造行业的领航者。但苏泊尔的一枝独秀并没有持续多久,世界小家电的头号品牌法国赛博并购了苏泊尔,真是如管与一样“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智慧金言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要向本篇中的管庄子学习,要学会等待,看准机会,该出手时再出手。

信心中有决心

原文

敖曰:“盍请济师于王。”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成军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

——左传·桓公十一年(斗廉败郧师)

译文

楚军统帅莫敖(名屈瑕)说:“是不是该向国君请求增兵?”斗廉回答:“军队要打胜仗,靠的是进退一致,不在人数多寡。当年商纣王的军队远超过周武王(但是周武王仍然获得胜利),这是阁下熟知的事情,不是吗?既然已经出兵,又何必再求增兵?”屈瑕:“那就用卜卦来决定吉凶。”斗廉说:“心有疑惑难解才用卜卦来求解,今日之事没有疑惑,何必卜卦?”结果打败了郧军。

活学活用

屈瑕带兵出境,原来只是要去和贰、轸这两个小国会盟,但是郧国就在同时联合另外四个小国,在蒲骚集结,准备攻打屈瑕(破坏盟会)。屈瑕有点胆怯,斗廉主动请缨由他领兵夜袭郧军,只要打败郧军,另外四小国自然会退去。那一仗,屈瑕采纳了斗廉的战术,赢得胜利。

岳飞用兵有一句名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般解释是:两军临阵,端视战术灵活,不可拘泥操典。但也有研究认为,岳飞面对金兵“拐子马”,而发明了中国军史上第一个“散兵战术”,拐子马冲来则步兵散开,让对方无所施力,之后复收,将旋回不便的拐子马打散歼灭之。这里的“一心”是动词,也就是步兵人人对散兵战术了然于心,进退一致,才能运用得宜,否则阵形散了却收不回来,就溃不成军矣!

1884年中法战争,法军统帅孤拔封锁安平港,要中方台南城守将刘墩“上舰议事”。刘璈一方面吩咐安平炮台守将“有状况,毫不迟疑开炮,不必顾虑我”,一方面登上法舰,不卑不亢。孤拔对刘璈说:“以台南城池之小,兵力之弱,如何抵抗我军?”刘璈回答:“城墙只是土,民心才是铁。”孤拔默然不语,放回刘墩,法舰转向北方,在基隆被刘铭传击败三次。

刘璈的话,又将“师克在和不在众”扩大到国家层面;打胜仗靠人心,人心团结,则能抵挡船坚炮利。

智慧金言

故事中另一句名言“卜以决疑,不疑何卜”,更足为那些迷信风水、事事请教“老师”的政客鉴戒。

戒败亡于起始

原文

夫贵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梁肉期,而梁肉至;梁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累世。以前,坐此者多矣。

——战国策·赵策

译文

升官与发财并不一定相关,可是财富自会到来;发了财不一定想要美食,可是美食自然到来;享受美食和生活骄奢未必相关,但是骄奢自会到来;骄奢并没有和死亡相约,可是死亡自然而生。历朝历代以来,因富贵、骄奢而至于死亡者,实在太多了。

活学活用

这番话是公子牟对秦国宰相范雎说的。公子牟的身份,《战国策》和《庄子》记载不同,但那不重要。重点在于,范雎得秦昭王信任,赏赐很多,位高权重,物质方面享受无比,但范雎是聪明人,闻此言非但不生气,反而感澍公子牟。

本策列于《赵策》,是平原君赵胜用这个故事教诲弟弟平阳君赵豹,赵豹也说:“敬诺。”(恭敬地记取,铭记在心。)

唐太宗命令魏征主持《隋史》编撰,完成后封魏征光禄大夫、郑国公。魏征自忖功劳不及赏赐,因此一再以健康理由陈请逊位,唐太宗对他说:“你不见那金矿吗?若非良匠锻冶,就毫无价值。朕自比金矿,期待你是良匠。你虽然健康差一些,但年纪还不老,何必退休?”

但魏征一辩坚持请退,唐太宗终于“有条件答应”,条件是要他提出“国是建言”疏(条列式建议,用“梳”之意)。魏征先后上了四道疏,其中第三疏指出:

“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唐朝承袭隋朝而来,隋朝虽富强仍不免败亡,就是因为大兴土木、大动干戈所致,足以作为前车覆辙之鉴。

隋文帝结束南北朝分裂状态,史称“开皇之治”,国力富强。隋文帝宽仁勤俭,可是传到隋炀帝,他有二句诗:“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逼人来。”意思是说“又不是我去追求富贵,是富贵自动掉到我头上来的”,完全没有珍惜老爸成果的念头。如此心态之下,富贵来得容易,骄奢随之而至——开大运河、南巡是奢;征朝鲜失利,他对群臣说:“我亲自去还不成功,何况你们去?”是骄。骄奢既充盈其心,败亡于是随之而至。

智慧金言

魏征以“富贵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进谏,当然自己深明个中道理。他一再请退,就是效法范雎——除了本策之外,请参考“君子杀身以成名”一章范雎自动退位的故事。

不可贪图一时小利

原文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从人说大王者,必谓‘齐西有强赵,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地广人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实。

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今赵之与秦也,犹齐之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今秦、楚嫁子取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魏效河外,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涉河、关,指搏专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计之。”

齐王曰:“齐僻邻隐居,托于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以事秦。”献鱼盐之地三百于秦也。

——卷八·齐策一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