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睢说:“我在山东时,只知道齐国有相国田单,没有听说过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泾阳君、华阳君,而没有听说有秦王。能手握国政、独断专谋、操生杀大权的才能称得上国君。但如今宣太后专行无忌,穰侯派遣使臣却不上报君王,泾阳君、华阳君只按自己心意处理事务。一个国家有四个权贵操纵朝政,不出危险是不可能的。大王在这四人之下,就没有大王了!大权怎能不被倾覆?政令又怎能出自大王之手?我听说善于治国的君主,对内要树立威信,在外要巩固自己的地位。穰侯派出使者操纵王权,任意与诸侯决裂,擅自出兵,讨伐敌国,军队莫敢不从。打了胜仗,战果全归穰侯所有,国家却衰弱并受制于诸侯;一旦战败,百姓埋怨国君,祸害由国家承受。《诗经》上说:‘果实太多会压损枝条,树枝折了会伤及根本;扩大封邑会危及国家安全,过分尊宠大臣会降低君主权威。’淖齿控制了齐国的大权,将闵王吊在庙堂的大梁上,闵王一夜之间就死了。李兑控制了赵国,不给赵武灵王饭吃,只一百天工夫,便将他活活饿死。当今秦国,太后、穰侯执掌大权,高陵、泾阳辅佐他们,却没有大王了。这些都是淖齿、李兑一类的人。臣现在看见大王站在朝堂之上,却担心将来秦国的君王,不再是大王的子孙啊!”
听了这番话,秦昭王十分害怕,便废黜了太后,放逐了穰侯,将高陵君、泾阳君赶出了函谷关。他对范睢说:“当年齐桓公得到管仲,把他称为‘仲父’,我今日得到先生,先生也是我的父亲啊!”
活学活用
哈佛商学院的约翰·科特在他的《权力与影响》一书中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不能仅靠制度性的权力,更重要的是靠影响性的权力。这“威”与“制度性的权力”有共同之处。而“权”就类似“影响力的权力”。而对企业来说,在市场这个大的国度,要想有自己的“威”与“权”,对内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自己的威信;对外要加强形象宣传,扩大企业与产品的影响力。
智慧金言
“内固其威、外重其权”,这是任何领导者所必须谨记的原则。
做大事不必太顾细节
原文
夫吞舟之鱼不游渊,鸿鹄高飞,不就污地,何则?其志极远也;黄钟大吕不可从繁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将冶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此之谓也。
——说苑·政理
译文
能够吞下船只的大鱼无法在水池中游动,鸿鹄高飞不会靠近污水塘,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志向极远大;黄钟和大吕不能用来伴奏细碎急促的乐舞,为什么?因为它们的音色宏亮而舒缓。要做大事的人不做小事,能成大功的人不苛求细节,就是这个道理。
活学活用
故事的主人翁是孟子口中“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的天下第一自私人物杨朱。杨朱是春秋时代九流十家当中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张是“贵己”和“为我”——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谋天下之利),天下就太平了,因为人人淡薄物欲,就没有人会去干预他人的事了。
杨朱去见魏王,谈论治天下之道,好似在手掌中玩弄一件物品般轻松。魏王说:“先生有一妻一妾都摆不平,家中有三亩之田都种不好,为什么能将治天下的大道理,说得如此头头是道?”
杨朱说:“大王见过羊吗?上百羊群交给一个五尺童子,拿着木杖指挥,要东就东,要西就西;如果让尧牵一只羊,让舜拿着木杖跟在后面,那么,混乱场面马上就开始了。”接着,就是前述那番话,意思是:“人的才能不一,能做大事成大功者,未必办得好小事情,而太苛求细节的人,做不成大事业。”
汉文帝时,陈平担任丞相。皇帝问他:“司法一年判刑数量多少?全国一年税收多少?”陈平回答:“这些事各有所司。”皇帝问:“该谁主管?”陈平说:“司法的事问廷尉,税收的事问治粟内史。”皇帝问:“百官各有所司,那你丞相干啥?”陈平说:“宰相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宣抚四夷诸侯,对内管理卿大夫各自尽忠职守。”
这番对话既是“分层负责”的经典,同时也是“治大者不治小”名句的实践范例。
刘邦赴项羽的鸿门宴,侥幸躲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危机,借口上厕所“尿遁”逃回灞上。刚溜出宴会时,刘邦还假惺惺:“未及向主人辞行,不好意思。”樊哙对他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樊哙的重点在后句,此时此刻性命交关,哪还能顾及小节?而前句就和“治大者不治小”是同一道理。
智慧金言
成功,尤其是成大功,就不能苛求细节,做大事的人就不要做小事。
提高洞察力
原文
卫灵公近雍疸、弥子瑕。二人者,专君之势以蔽左右。复涂侦谓君曰:“昔日臣梦见君。”君曰:“子何梦?”曰:“梦见灶君。”君忿然作色曰:“吾闻梦见人君者梦见日。今子曰梦见灶君而言君也,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日,并烛天下者也,一物不能蔽也。若灶则不然,前之人炀,则后之人无从见也。今臣疑人之有炀于君者也,是以梦见灶君。”君曰:“善。”于是因废雍疸、弥子瑕,而立司空狗。
——卷二十·赵策三
译文
卫灵公宠爱宦官雍疸和大臣弥子瑕,他们两人就掌握了君权,蒙蔽左右大臣。复涂侦对卫灵公说:“前几天,我梦见了君王。”卫灵公说:“您梦见了什么?”回答说:“我梦见了灶君。”卫灵公怒形于色,说:“我听说,见到人君就会梦见太阳。现在您说梦见了灶君,如有道理可说,那就算了;如果没有道理可说,就判处你死刑。”复涂侦回答说:“太阳普照大地,任何东西也遮蔽不了。灶,就不同了,有人在灶口烧火,他遮住了火,后面的人就看不到火。我现在怀疑有人像在灶口烧火一样,蒙蔽君王啊!所以我梦见了灶君。”卫灵公听后,说:“很好。”于是就废黜了雍疸、弥子瑕,而任用了司空狗。
活学活用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做事原则,那就是看清楚,再行动。
现实生活中,人们看事物总是依照自己的喜好,结果往往是以偏盖全,难以看到事物的本质,往往从表面推测未知,从局部信息推测全部信息,这样就看不到事情或人的真相。身为领导者,最可怕的便是这一点。
智慧金言
凡事不可只听别人一面之辞,一定要亲身调研,提高洞察力,透过事情的表象看本质。
辨明亲疏敌我
原文
王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臣闻之,大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郑有平惠之勋,又有厉宣之亲,弃嬖宠而用三良,于诸姬为近,四德具矣。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嚣,狄皆则之,四奸具矣。”王弗听,使颓叔、桃子“出狄师。
——左传·僖宫二十四年(富辰谏以狄伐郑)
译文
周襄王要以北狄的兵攻伐郑国。富辰劝谏说:“不可以。常言道,最高等的领导人是以德施政,一视同仁;其次一等是先亲近关系较亲者,然后渐次扩大。郑国曾经立下辅佐周平王、周惠王的功勋,郑国始祖郑桓公又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之弟,郑文公罢黜佞幸而任用贤良,而且郑国是所有姬姓(周王室同姓)诸侯当中最靠近的,具备了勋、亲、贤、近四项优点。至于北狄族,他们的音乐不是五声音阶,不以五色分辨颜色(文化不同),行为不遵循我们的常道,说话不讲忠信,具备了聋、昧、顽、嚣四项缺点。”(他的意思是说,郑是亲近之国,狄是化外异族,不可引异族攻亲族。)但是周襄王不听,仍然派颓叔和桃子去狄国,请他们出兵。
活学活用
狄军为周襄王出了怨气,襄王娶狄君之女隗氏为后。结果,王子姬带私通隗氏,襄王就废了狄后,而颓叔和桃子却引狄军进攻周王畿,襄王出奔,颓叔、桃子拥立王子姬带。
猜猜看襄王逃去哪里?——郑国!
同姓究竟可亲,还是可畏?
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规定非刘姓不封王,他防范外姓而信任同姓,但是后来发生“七国之乱”,差点政权转移。
西晋的教训更严峻,“八王之乱”搞垮了政权,于是五胡乱华。
结论是富辰那一句“大上以德抚民”,只有普行仁政,一视同仁,才是致太平之道——只要“分”,就会异类相斥,就是最大危机。
智慧金言
“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是排斥异族文化的说法,今天已经不适用。但是若有耳不能听、有目却不明,领导人耳不聪、目不明、心不正、言不信,则无异于聋子、瞎子、邪徒、骗子!
耳不聪,目不明
原文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策
译文
名医扁鹊晋见秦武王,武王把患部给扁鹊看,扁鹊建议动手术割除。但秦王的侍臣说:“国君的患部在耳朵前方、眼睛下方部位,动手术割除未必能根治,说不定反而弄得耳听不清、目视不明。”秦武王将近臣意见告诉扁鹊,扁鹊气得将砭石丢到地上,说:“大王跟懂得医术的人商量治疗方法,却因不懂医术之人的意见而放弃。由此可知秦国的政治(不会好)了,陛下(早晚)有一天会败掉国家。”
活学活用
相传黄帝时有神医名叫扁鹊,《史记》则记载扁鹊是春秋时代的名医。很可能,当时名医常自号“扁鹊”以为广告,犹如后世名医都称“华陀再世”。
《战国策》这一则看来是寓言,可能是某位策士游说某国君的引喻。其重点当在于:“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才是君王耳不聪、目不明的病根!”
西汉哀帝时,匈奴单于派使节向汉帝国表示愿意入朝。然而,当时汉朝国力中衰,答应匈奴入朝的话,得有赏赐,也就是以财物换取边境安宁。汉哀帝征询公卿意见,公卿大多认为“不宜虚耗公帑”,于是谢绝了匈奴使者。
黄门郎扬雄进谏,提醒汉哀帝,国家安定贵于尚未发生乱象之前治理,国家安全贵于尚未开战之前预防,他说:“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若能够在事件未发生之前预防未然,才能“兵革不用,忧患不生”。汉哀帝闻言醒悟,赶快召回匈奴使者,回报单于同意匈奴入朝。
因为有扬雄这样的直谏之臣,汉哀帝才听得到忠言,也才能“耳聪目明”一位领袖如果身边尽是庸碌之辈,只会讨好,总是主张保守,领袖就“耳不聪、目不明”了。
然而,人性总是讳疾忌医的,在“耳前眼下”动手术,当然会令人忐忑不安,所以秦武王会因近臣之言而持保留态度。人性也总是好逸恶劳的,所以汉哀帝会采纳众公卿“省事省钱”的建议。
智慧金言
由此可以见得,居上位者要维持耳聪目明,得有直谏之臣,自己还要有听懂忠言的智能。
对奉承话要明辨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馀,身体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卷八·齐策一
译文
邹忌与城北的徐公都是美男子。邹忌身材修长,高六尺有余,容貌俊美。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自己,问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徐公比,谁美?”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又问他的妾:“我跟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早晨,来了一位客人,坐下交谈时,他就问客人说:“我和徐公比,谁美?”客人回答说:“徐公不如您美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观察,自认为不如徐公,又对着镜子自照,觉得相差很远。晚上,睡在床上思考这个问题,认识到:“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她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
于是,他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说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邑,宫里的嫔妃都偏爱大王,朝廷大臣都害怕大王,全国的人民都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的蒙蔽实在太深了。”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令:“群臣与官吏百姓,能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给上赏;上书提出劝谏的,给中赏;在大庭广众之中议论批评我,能传到我耳朵里的,给下赏。”
命令刚刚宣布,群臣就纷纷进谏,朝廷像市场那样拥挤。几个月以后,偶尔会有人来提意见。过了一年,即使想提意见,也提不出什么了。燕、赵、韩、魏四国听说了,都来朝拜齐国,这就是:国内政治清明,身在朝廷,不用出兵,就能使别国臣服。
活学活用
人人都喜欢听夸赞自己的话,而周围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动机也乐意去说奉承话。身为领导者,当听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同人的夸赞时,一定要想清楚他们为什么会夸赞自己,分辨出哪些是由衷的赞叹和敬佩,哪些是表面的逢迎和奉承。看清了这点,才能对自己做出真实的判断,看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利民养民
原文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也,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左传·文公十三年(邾文公知命利民)
译文
邾文公计划迁都于绎,事先卜卦。瞽史说:“卦象对人民有利,对国君不利。”邾文公说:“只要对人民有利,就是对我有利。上天创造人类,所以为他们立君,以造福人民。人民有利了,国君也有份哪!”侍臣说:“不迁都可以长命,国君为何不为自己寿命打算?”邾文公说:“国君的使命就是养民,什么时候该死,和迁不迁都无关。只要对人民有利,就迁!没什么事比这(利民)更吉祥的了。”果然,迁都以后不久,邾文公就去世了。左丘明评论:邾文公实在是一位懂得“天命”的国君。
活学活用
一位以人民利益至上国君,人民一定也会回报国君。
邾国和鲁国为了领土问题而开战,鲁国大而邾国小,鲁国是公爵、邾国是子爵,所以鲁僖公看不起邾国,没有做必要的防御措施(如预防伏兵等)。
鲁国大夫臧文仲引用《诗经》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劝鲁僖公谨慎以对。可是鲁僖公不昕,结果鲁军大败,鲁僖公的甲胄被邾国挂在城门上(被羞辱)。
邾国战胜鲁国,除了鲁国轻敌致败之外,邾国人民勇于为国君作战,肯定也是重要因素。
回味一下“善不可失,恶不可长”一章的故事:陈桓公看不起郑国,认为宋国和卫国才是对手,郑国不足为惧,结果大败。当时陈国大夫五父就曾说:“亲近贤人,是国家之宝。”意思是任用好人,国政就会好,人民就会对国君效忠,这和“利民即利君”的道理是相通的。
再对照一下“苟无民,何以有君”,这一句不正好是“天生民而树之君”的最佳注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