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荀子》学生活
21446600000015

第15章 非相篇(3)

美国是世界强国,而身为美国民选的总统,克林顿可以算是极有权力、地位的人,如果要摆阔气、摆架子,别人也不敢说些什么。不过,他却以非常委婉的方式请别人改善缺点,这也可以说是他修养好、度量大的表现。假如他像一个大老板似的向属下大吼大叫:“你这个秘书怎么搞的!连标点符号都搞不清楚,你到底会不会打字啊!”得到的结果,恐怕非但打字稿没改善,背后还会出现很多闲言碎语吧!

有一句话说得不错:“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许多人在说话时,往往因为自己站得住理,对别人颐指气使、恶言相向,原本可以好好谈,双方好言收场的事,却被弄拧了,弄糟了。

智慧金言

所谓得理饶人,不是没有道理的,多为别人想一想,就算没法儿“己之所欲,先施于人”,至少也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给别人留面子,也是给自己留面子,职位有分高低,人可是不分贵贱的,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被善意的提醒,改进了自己,也会感激别人。

善于运用自己“辨”的能力

荀子曰:“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意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原因是什么呢?荀子说:因为人有辨别的能力。

人是什么?人区别于自然界其他动物的根本何在?这是人类意识到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后所不能不追问的问题。荀子告诉我们说:因为人有思考辨别的能力。也许有人会说:根据现代科学研究,动物也有一定的思维辨别能力。殊不知荀子早就说:禽兽有父子关系却没有人一样的父子亲情;有雄雌的不同却没有男女之别。《王制》篇还说:水、火有“气”的成分却没有生命力,草木有生命力却无知觉;禽兽有知觉却没有“义”这一人之伦理分别的内容;而人有“气”、有知觉、有生命力,而且还有义,所以“为天下所贵”。可见,义是荀子所强调的,而这更依赖于人的思辨能力。这并不仅是人比动物有聪明的思辨,更多的是礼义廉耻的内容。因为凭着人的聪明才智,如果在人格修养上等同动物,那人只有比动物更可怕。正是缘于此,儒家特别重视礼义,即以礼的形式和道德修养相结合构架民族伦理道德体系。在荀子之前的孟子甚至不惜以“舍生取义”来标榜;而自古以来,也有很多人义无反顾地实践了这一主张,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以生命为代价,也正在于他们有思想,有辨别美丑的思辨能力。

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继位,因畏惧汉武帝派兵进攻,就主动派使者送回以前被扣押的十多批汉朝使者,并谦恭地向汉武帝说:“汉朝是匈奴的丈人,我做晚辈的怎么敢得罪长辈呢?”汉武帝非常高兴,就决定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让张胜和常惠做副手,不但将以前扣押的匈奴使者全部送回,还有一百多个士兵带了许多礼物。谁知匈奴单于使的是缓兵之计,并不是真心与汉朝和睦。看到苏武等人以及带来的礼物,以为汉朝中计,更加傲慢地对待他们。

在苏武到匈奴之前,有个汉朝使者叫卫律,经不住匈奴的威逼利诱而投降。因为匈奴很需要有汉朝人帮他们出主意,就特别优待他,封他为丁灵王。卫律的副手虞常虽然也投降了匈奴,但心里一直不乐意,老想暗杀卫律,逃回汉朝。正巧,他跟张胜是好朋友,就偷偷地来商量说:“听说咱们皇上恨透了卫律,我准备把他杀死。我不想别的,只希望朝廷能善待我的母亲。”张胜很同情他,也愿意帮助他。谁知道虞常没能把卫律杀死,自己反倒被抓住了。单于叫卫律审问虞常,张胜感到很害怕,就把虞常的话告诉了苏武。苏武一听就急坏了:“要是虞常供出了你,我们都会被当做罪人审问。这事关国体,不是给汉朝丢脸吗?还不如先自杀得好。”说着就拔刀向脖子上抹去。张胜和常惠拼命又拉又劝,才没自杀成。

幸亏虞常顶住了严刑拷打,没有牵连到苏武,只承认与张胜说过话。单于想借此机会杀掉汉朝使者。有个大臣说:“即使他们谋杀大王,也不过是个死罪。现在还没有那么严重。还是让他们投降吧。”单于就叫卫律去命令苏武他们投降。

苏武一听就说:“丧失气节,侮辱使命,就算活下去,又有何意义?”一面说着,又拔刀自杀。卫律急忙抱住苏武,但稍微迟了一点,苏武的脖子已经受了重伤,流出很多血来。卫律急令去请医生,常惠等人禁不住痛哭流涕。匈奴医生赶来时,苏武还没苏醒。医生令人刨了个坑,里面生起文火(没有火焰的火),铺上木板,让苏武脸朝下趴在木板上,医生用脚踩他的脊背,好半天,苏武才苏醒过来。

单于听说了这件事,心中反倒十分钦佩苏武,更想让他投降。就令人好好照顾他,直到痊愈,才叫卫律想法劝他投降。卫律就把苏武请来,在堂上坐下,看他审问虞常和张胜,虞常态度强硬,大骂卫律是汉朝的叛徒,卫律大怒,当场就把他杀了。接着又对张胜说:“你是汉朝的使者,却与虞常通谋暗杀单于的大臣,也是死罪。可单于有令,只要投降,就可以免罪。”接着就举起刀来对着张胜。张胜非常害怕,连忙投降了。

卫律看到威吓、利诱的两手都已得逞,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就转向苏武说:“你的副手有死罪,你也得连坐。”苏武据理力争:“我与他既不是同谋,又不是亲属,何来连坐之罪?”卫律外强中干地说:“要么投降,否则就是死路一条!”说着就又拿着杀虞常的刀对苏武砍去。苏武昂然不惧,反倒把脖子一伸。这一下,卫律赶忙缩回刀去,改说好话:“苏将军,我也是迫不得已才投降的。可单于封我为王。给我人马牲畜上万。如果您今天投降,明天就会与我一样。您这么固执地丧命草野,又有谁会知道呢?”苏武冷着脸不回答。卫律以为有机可乘,就又说:“您若听我良言相劝,我情愿与您结为兄弟。要不然,恐怕您不会再见到我了。”

苏武实在忍不住了,站起身来用手指着卫律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子。而今却对上背叛了朝廷,对下背叛了父母,贪生怕死投降了敌人,还有脸来跟我说话!再说,单于信任你,叫你来审问案件,你又不能主持公道,反倒挑拨离间,要引起两国的争端。你也不想想,南越杀了汉朝的使者,就被汉朝灭了,原来的国土改为汉朝的九个州郡;大宛国的人杀了汉朝的使者不久,自己也被人送到了长安受刑。难道你也要单于学他们的样子吗?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的。我并不怕死,可是你若惹了祸,也绝没有好下场。”

苏武的责骂,连卫律自己也红了脸,只好去禀告单于。单于听了,对苏武更加赞叹,也更想让他投降,就开始折磨他。先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吃喝。苏武本不怕死,可这种情况下,却不愿白白死掉。正好天下大雪,就就着雪吃羊皮、毛毡,一直坚持了十八天。匈奴人想不到他有这么强的生命力,打开地窖一看他还活着,大吃一惊,简直把他当成了神仙。

单于又要封他为王,苏武还是坚决不投降。单于就把他赶到北海(今贝加尔湖附近)牧羊,临走跟苏武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你就可以回汉朝。”这明明是说苏武一辈子都别想回去了。苏武也不在乎,到了现在,他想得更多的还是没有完成汉武帝的使命,愧对使节。他要坚强地活下去,直到能回到汉朝。但北海那里实在太冷僻,不要说粮食,连动物也很少。苏武就白天吃草根,晚上挖野鼠,剥皮生吃。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他一直抱在怀里的使节(皇帝交给使者所持的木杖)也因日夜摩挲,上面的穗子都掉光了。

后来,“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也因在与匈奴的战斗中失败被俘而投降。单于听说他与苏武原来是好朋友,又命他来劝降苏武。李陵告诉了苏武苏家的情况:“您两个兄弟因为不小心触犯了汉朝的法律而被迫自杀,其妻子儿女也都不知下落,您现在对汉朝还有什么留恋的?”又说:“想当初我也不是真投降,而是想暂时忍让一下,以后再找机会报答朝廷。可皇帝一听别人的诬陷,也不念我昔日功劳,不问清楚就把我的父母妻子全部杀了。现在我们还守节做什么呢?人生易短,即使您坚持志节,又有谁会知道呢?”可是苏武丝毫不为所动。

过了几天,李陵又说:“子卿你还是听我的吧!”苏武更加坚定地说:“我自己想来,早就该死很久了。大王您若是一定让我投降,那就让我们今天尽情叙叙旧,然后我就死在您的面前好了。”李陵被苏武的忠诚所感动,不禁长叹:“您真是忠义之人啊!与你相比,我和卫律的罪过有天大了!”自觉惭愧,挥泪而去。

又过了几年,李陵听到武帝驾崩的消息,赶来北海告诉苏武。苏武一听,心中悲痛异常。面南长跪,咯血数口,大哭不止。并按照礼节早晚哀哭数月,给武帝挂孝。

汉昭帝继位不久,匈奴内乱,怕汉朝进攻,就主动和亲通好。汉朝询问苏武的消息,匈奴还说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使者到了匈奴,常惠找机会偷偷见到使者,说明了真实情况,并教使者对单于说:“皇帝有一天猎获一只大雁,腿上系着一块布条,上面说苏武还活着,现在在哪里。”第二天,使者照着常惠的话责问单于,单于大惊,随后道歉说:“苏武确实还活着。”于是把原来的人都集中起来总共只有九个人了。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苏武一行终于回到阔别十九年的长安,受到皇帝大臣的隆重接待。汉昭帝看着苏武白发苍苍的样子和只剩一根木棍的节杖,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说:“您在太庙里向先帝(武帝)交还节杖吧。”苏武牧羊的故事也由此在历史上流传下来。

智慧金言

苏武之所以能够坚持气节、宁死不屈,正是因为他能辨清忠贞为国与变节投敌的本质区别。卫律正是忽视了这种区别,才甘心投降;李陵虽有悔悟,却又无可奈何。“辨”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其实,不止大事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善以运用自己“辨”的能力,也必将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善于观察,防微杜渐

荀子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这句话是说:由近才知道远,由一才知道万,由隐微才知道显著。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隐微到显著、从弱小到健壮的发展进程,都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向前流动的过程,这是普遍存在的历史规律,是不可争议的普遍真理。任何时代的任何事物,不管是壮怀激烈、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历史大事,还是小如牛毛、随风而逝的日常小事,都沿着这个不变的历史轨迹向前滑动,或半路夭折,或不断壮大。这个看似简单的真理还从一个侧面让我们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前,都会出现种种所谓的“征兆”,都会通过一些细枝末节显现出来。因此,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那些阻碍社会发展、对人类有害的事物,我们要通过观察将其消灭于无形之中;而对那些有助于社会发展、对人类有利的事物,我们要通过观察因势利导,促进其尽快成长。无数的历史事实早已证实了这一点,明智的古人在几千年前也已不止一次的告诫过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才可以躲过人生进程中的诸多暗礁,顺利到达彼岸。我们要牢记这一规律,时刻记住要善于观察、学会观察,防微杜渐,这样才能梦想成真。

春秋时,鲁国有一位大夫,人称郈成子。郈成子足智多谋,聪慧过人,尤其善于观察。有一次,鲁国国君派他出使晋国。卫国位于鲁晋之间,要想出使晋国,卫国是必经之地。卫国右宰谷臣听说这件事之后,把邱成子请到家中,并摆设酒席宴请他。宴会上,右宰谷臣命人陈列上了乐器,可演奏的乐曲曲调低沉,忧伤哀怨,一点儿也不欢快。酒喝到一半时,右宰谷臣站起身来,向邱成子揖了揖手,将自己随身所佩的璧玉送给了郈成子。郈成子推辞再三,可右宰谷臣执意要送,无奈,郈成子只得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