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荀子》学生活
21446600000020

第20章 仲尼篇(2)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智慧的民族,早在两千年前,先哲们就从生活中提炼出、感悟出睿智、深刻的人生格言,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们从实际生活中认识到世界变幻莫测、祸福无常,世界上许许多多事件是我们人类无法改变、无法捉摸的。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显得很渺小,不堪一击。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悲观失望,而是以更大的生命热情、以智慧的眼光观察、认识到,虽然我们人类无力回天,但是,通过我们人类自己的努力,发挥我们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可以避免许多不幸的事件,从而转败为胜,转祸为福,并告诫后人在挫折面前不要妄自菲薄,鼓励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渡过难关。就人人关心的祸福来说,古代圣贤们早已为我们指出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合理的处理方法。老子说“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就是指祸福到来后,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而荀子此言是对这句话更加明了的解释,是对人们处事的忠心告诫。他们认为,所谓祸福,取决于人们的处理方法,如若处理得当,祸事会被消灭于无形之中,甚而会转化为一桩好事,带给你无穷的机缘与幸运;但是,如若盲目行事,处理不当,本来好好的一件事,恐怕也要转化为祸事了。因此,遇事一定要头脑清醒,冷静处理,切不可操之过急,鲁莽行事,否则,害人害己,后患无穷。

先秦时期,中原分布着许许多多的小国。吴国和楚国就是处于我国南部的两个弱小国家。二国毗邻,边境人民虽属两个国家,但他们互相往来,如同一国。那个时期,吴楚边境:盛产桑叶,两国人民皆以种桑养蚕为生。于是,边境上便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采桑女。她们有的来自吴国,有的来自楚国,但勤劳、淳朴、善良、快乐的姑娘们完全不管这些。在她们心中,她们是亲如手足的姐妹,是同一片蓝天下的美丽仙子。

有一天,两国姑娘又聚在一起采摘桑叶了。天上白云飘飘,远处高山林立,直冲云霄。山上千年古树道劲挺拔,郁郁苍苍;树上小鸟叽叽喳喳,吵闹不休;路边百花丛中,群芳斗艳。姑娘们心情舒畅,个个笑靥如花。清风徐来,吹散了一身的疲惫,吹走了心中的琐事。其中一位姑娘放开喉咙,唱起了欢快的歌曲,其他姑娘也随声附和,一时之间,嘹亮、欢快的歌声响彻山谷,羡慕死了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可是,就在姑娘们引吭高歌之时,却发生了意外。吴国的一位小姑娘不小心踩伤了楚国的一位姑娘,吴国姑娘非但不低头道歉,反而只顾采自己的桑叶,对楚国姑娘不闻不问。楚国姑娘大怒,大声斥责吴国姑娘。其他人听了,纷纷前来问询原因。听完楚国姑娘的诉说,大家都愤愤不平,纷纷指责吴国姑娘不懂礼貌。吴国姑娘见大家一致把矛头对向了她,也毫不示弱,不但拒不承认错误,反而指责楚国姑娘诬蔑好人,损坏了她的名声,不依不饶,大吵大闹。其他姑娘被弄得糊里糊涂,劝说不下,只好任由她们吵闹了。楚国姑娘口讷言拙,根本不是吴国姑娘对手,过了一会儿,便被吵得哑口无言,一气之下,跑回了家中。

回到家后,楚国姑娘便将事情经过告诉了家人,其中不免添枝加叶,将吴国姑娘说得蛮横霸道,一无是处。姑娘的父亲是个急性子,还没等女儿说完,就已经气得火冒三丈,随手拿起一把菜刀,推开众人,直冲田野而来。他找到正在洋洋自得的吴国姑娘,二话不说,拔出菜刀,杀死了吴国姑娘。其他姑娘见杀了人,吓得尖声大叫,纷纷逃回家中。

吴国姑娘的家人得知女儿被杀后,悲痛欲绝,怒气难忍,找到同村的乡亲,对他们说:“父老乡亲们,我一家几口,就这么一个女儿,如今却惨遭毒手,大家一定要帮我出这口恶气。否则,还不知他们会干出什么伤害我们吴国人的事呢!”众人也都愤愤不平,一致同意要报仇雪恨。于是,他们连夜赶到楚国姑娘家中,把楚国姑娘全家老少几十口人全部杀死,并放火烧掉了他们的房子。

楚国边境的太守知道后,大怒,马上下令包围吴国姑娘所在的村寨。太守手下一名小臣赶紧劝阻道:“大人不可轻举妄动,等事情弄明白之后再出兵也不迟呀!事情水落石出之后,孰是孰非,自有公断。像大人这样耐不住性子,只会使事情越闹越大!”太守不听,厉声道:“人都死了,怎么可能将事情弄清楚;现在不出兵,难道还要等他们吴国人将边境人民杀个精光不成?”说罢,带领军队,气鼓鼓地冲向吴国姑娘的村寨。片时之间,就将那个小小的村寨夷为平地,只可怜了那些无辜的平民百姓!

吴王听说后,认为这是楚人故意挑衅,借口杀人,立即派兵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边境城市,杀死了楚国太守,并大肆烧杀掠夺,直到将楚国边境夷为平地,才愤愤离去。

楚王得知后,气得破口大骂,发誓要与吴国决一死战。他不顾群臣反对,派重兵反攻吴国。从此,吴楚两国展开了连绵不断的战争。战争中,许许多多无辜群众命丧黄泉,其状惨不忍睹。最后,吴国派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公子光为主帅,率领军队与楚国交战。楚国大败,主帅潘子臣也被俘虏、杀害。吴军趁机猛攻楚都郢城,很快,郢城失守,楚军惨败,楚王仓皇逃脱,可是他的夫人却被抓获了。

本来只是小事一桩,可是,由于双方都不冷静,致使事态越来越严重,争端越来越大,最后竟然发展到两国交兵的地步,致使百姓遭殃,国家受辱。如若双方都能保持冷静,斟酌行事,也许就不会造成如此惨状了。下面这个故事足以说明处理方式的不同,对事态发展的不同后果。

战国时期,魏国与楚国搭界。两国边境盛产甜瓜,百姓都以种瓜为生,并且各有一定的数量。魏国边境上的百姓都很勤劳,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浇水、除草、施肥,入夏之后,魏国百姓所种的瓜,个大、味甜,可口,担到集市上去卖,很快便被人抢购一空,魏国百姓的日子因此过得殷实富裕。楚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楚国边境上的人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每天天大亮了仍不起床,地里草都荒了也不去锄,更不按时给瓜浇水、施肥。结果,瓜不但长得个头很小,而且味道干涩,难吃极了,人们都不愿意去买。瓜卖不出去,收入自然就少,百姓生活得当然就贫穷落魄。楚国边令知道情况后,大发雷霆,斥责他们不好好劳动。楚人瓜卖不出去,又挨了批,不自己反省,却把一肚子怨气发在了魏人身上。他们趁一个漆黑的晚上,偷偷跑到魏国人的瓜地里,肆意破坏。瓜蔓被扯断了,熟透的瓜也被踩烂了,地里一片狼藉。第二天,魏人见自己辛苦所种的瓜被搞成如此模样,又是痛苦,又是气愤。他们找到廷尉,要求廷尉允许他们报仇雪恨。廷尉不敢轻举妄动,便去告知县令宋就。宋就听后,沉思了一会儿,说道:“不可不可!互相结怨,是招祸之道,我们千万不能那样做。依我看,不如我们帮他们将瓜种好,不要让他们知道,且看他们如何反映。”魏人听后,依言而行。每天夜深人静,魏人便悄悄地去楚人瓜地里除草、浇水。久而久之,楚国人发现自己的瓜滋润了许多,草也没有了,瓜也长得越来越大,味道也甜美可口了。他们很纳闷,夜里偷偷地去察看,原来是魏国人在悄悄地帮助他们。楚人又羞又愧,赶紧报告给楚令,楚令又上达给楚王。楚王听后很感动,立即派人求见魏王,表示愿与魏国结为盟好国家。由此,二国交欢,百姓乐业,楚人也变得勤快起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懒惰了,日子也变得越来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富裕。

智慧金言

瓜伤田毁,本是祸事,可宋就知而不怪,以德报怨,以自己的一片赤诚感动了楚人,转祸为福,受到两国人民的敬仰与爱戴,受到国君的赏识与重用,从此更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而且给魏楚两国人民带来了无限福音,使他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瓜田毁伤与二女相争,其原因何其相似,而其结果又是何其相远!所谓福祸无常,重在人为,关键在于祸福临头,你如何去处理、接受。如若头脑不清醒,盲目从事,即便是好事一桩,也会变为一桩祸事了。所以荀子说“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

无论为人还是处事,都要全面考虑

荀子曰:“知者之举事也,满则虑赚,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

这句话是说:充满智慧的人做事,盈满之时则考虑到不足;平稳了,就考虑到险难;安泰了,就考虑到危困;多方做出种种准备,还恐怕取得灾祸;所以样样举动都不遭失败。

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世界,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的互相转化中发展壮大的。我们所说的矛盾不仅仅是哲学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涵盖了深刻的现实性、实践性的普遍真理。要促进事物的发展,首先必须在深刻理解矛盾对立转化的基础上自觉地去认识把握事物的矛盾对立关系,然后再考虑如何去处置、怎样去对待。只有深刻、全面地理解了事物的矛盾转化关系,并将其运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才可顺利完成任务,做出辉煌成绩。荀子此处正是从矛盾的对立转化关系上提醒人们学习处事要全面考虑,以防顾此失彼,浪费了时间,误了大事。圣人的教诲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内涵了其对这个世界的深刻理解,更容纳了他对无数历史教训的惨痛沉思。所以,作为后人,我们一定要悉心领悟,无论为人还是处事,都要全面考虑,多加预防,做到百战百胜,一举成功。

冯谖,是战国时齐国人,聪明绝顶,计谋多端,但是家里很穷。当时,齐之相国孟尝君礼贤下士,喜好宾客,家中门客有三千人之多。孟尝君把这些门客按才能大小分为几等,并给予不同的待遇。冯谖听说后,穿着破烂的衣服,来到孟尝君的门前。孟尝君见他衣衫褴褛,面如菜色,一副体弱多病的样子,又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便给他一身新衣帽,让他住在较差的房子里,吃较差的饭菜。

过了一段时间,孟尝君忽然想起了那个刚刚投身到他门下的宾客,便问管家说:“那个人说自己有什么本领了吗?你看他有什么特殊本领没有?”管家毕恭毕敬地回答:“没有。那个人不善言谈,家里很穷,只有一把长剑。每天吃饭时,他就敲着着剑,唱着歌:‘长剑呀长剑,我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呀!”’孟尝君听后,便吩咐管家让他住较高级的房子,饭菜也要好一些,要有鱼有肉。

几天后,孟尝君又问管家。管家说:“那个人真不知足,自己没有本事,还自以为是,整天高高在上,不屑与人交谈,吃饭时敲着剑高唱道:‘长剑呀长剑!我们回去吧!出入没有车啊!”’孟尝君一听,对管家说:“那就让他住更高级一些的房子,一切照上等门客对待,给他配上车。”

过了几天,孟尝君又问管家。管家气愤地说:“那个人真是太不知趣了。这几天总是敲着长剑,哼哼什么‘长剑呀长剑,咱们回去吧!没钱养活老娘啊!”’孟尝君听后,很生气,认为这人实在太贪厌,简直不可理喻。但是,他还是满足了他的要求,派人送给他很多钱财。

孟尝君家中虽然富有,可是,门下宾客众多,所需的费用数额惊人。一开始,还可勉强支撑,后来就有点人不敷出,孟尝君便派人去封地薛地收租。可是,一年年过去了,钱却一分也没收上来,为此,孟尝君很发愁。他问手下众多门客说:“谁可以去薛地收租呢?”众宾客知道这事很难办,是个得罪人的苦差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吱声。这时,冯谖说道:“我可以试试。”

由于门客众多,孟尝君早已忘记了冯谖这个人,便问道:“你是谁呀?我怎么不认识你呢?”众宾客笑道:“他就是那个弹剑唱歌的人呀!”孟尝君这才记起来,忙道歉说:“我平时忙于政务,没能好好照顾你,请你谅解。现在,您愿意帮我收租吗?您确定能完成这项任务吗?”冯谖很郑重地回答说:“就因为我很确信自己的能力,所以我才答应为你收租的。你尽管放心好了,我冯谖做事向来是很有把握的,没有把握的事我是不会轻易说出口的。”孟尝君听了,很高兴,吩咐管家马上为冯谖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