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荀子》学生活
21446600000042

第42章 致士篇(2)

君臣落座之后,燕昭王说明来意,郭隗听了,哈哈一笑,说道:“大王你虽然贵为君主,有报国之心,却不得其法,是以贤者不至,大王你的壮志也难以成酬。大王您愿意听小人给您讲讲古代帝王招揽贤士成就霸业的方法吗?”昭王一听,甚是欢喜,毕恭毕敬地对郭隗说:“先生快说,寡人谨听先生教诲。”郭隗这才郑重其事地对燕昭王讲道:“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国君,都像对待自己的恩师一样对待贤能之士,并且与他们同朝共事,细心聆听他们的忠正之言;成就王业的国君,都像对待自己的好朋友那样对待贤能之人,并且与他们同朝共事,聆听他们的肺腑之言;能成就霸业的国君,都像对待自己的臣下一样对待贤能之人,并且与他们同朝共事,给他们高官厚禄,让他们为自己卖命疆场;而亡国之君,以低贱的小人为臣,听信他们的谗言,致使贤者离去,国破家亡。大王您若真心实意要招纳贤者,我劝大王您就以您的实际行动来表明您的决心。大王您若能舍弃己意,尊贤者为师,并且恭恭敬敬地接受老师的教诲,那么才能超过自己百倍的人就会来到大王您的身边,为您效命了;大王您若劳役于人前,休息于人后,积极虚心地向别人求教,那么才能超过自己十倍几十倍的贤人便会来到您的身边;大王您如果能够平等地对待他人,而不是高高在上,那么才能和大王您自己相差无几的人便会来到了;大王您如果倚着茶几,拿着棍棒,对属下颐指气使,那么厮役之人便会来到大王您的身边;大王您如果专横暴戾,喜怒无常,那么只有徒隶之人才会来到您的身边,忍受您的奴役了。”

燕昭王将郭隗的话一一记在心中,并连连称是,可具体该如何招纳贤士,却仍是无路可寻,便再次向郭隗请教。郭隗见昭王确有纳贤之心,便痛快地为他指明了道路,告诉他首先要在燕国境内博选贤者,并且告诫燕王一定要亲自登门拜访,这样,天下百姓听说燕王屈尊亲自拜谒自己的贤臣,各国的贤士必然会慕名前来投奔燕国了。

郭隗的话讲完了,可燕昭王并没有离去之意。郭隗问道:“大王难道还有别的事情吗?”昭王苦笑道:“先生的话,寡人已经句句记在心中,可是我该首先拜见谁,以示天下,表明我确实是求贤若渴,而不是沽名钓誉呢?”对此,郭隗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先给燕昭王讲了一个古代君王购买千里马的故事,他说:“古代有一位国君,悬赏千金求买千里马,可是三年过去了,一匹千里马也没能买到,这位国君闷闷不乐。国王身边有一位侍者,见国王因求千里马不能得而万分焦灼,便请求国王派他去访求千里马,国王答应了他的请求。三个月后,侍者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访求到了一匹千里马,只可惜马已经死了,可是侍者仍然以五百金的重价将马骨买了回来,复命国君。这位国王一见,勃然大怒,指责侍者说:‘我所爱的是活马,死马对我有何用?你白白浪费了我五百金银。’侍者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死马尚且以五百金买之,何况活马呢?天下人知道此事后,必定会认为大王你愿以高价购买千里马,千里马马上就会到来了。’果然,不到一年,这位国王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然后郭隗自比于马骨,对燕昭王说:“大王若真诚地想得到贤士,就从我郭隗开始吧!像我郭隗这样的人尚且受到您的重用,何况那些比我还要贤能的人呢?他们听说大王您的美德后,岂会因路途遥远而不来燕国呢?”

燕昭王高兴极了,为郭隗修筑了宫室,并尊其为师。昭王此举,天下震动,各国贤士争赴燕国而来。乐毅从魏国来,邹衍从齐国来,剧辛从赵国来。在这些贤士的支持与帮助下,燕昭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如此二十八年过去了,燕国逐渐富足强大起来,士卒生活安乐,不畏战争。燕昭王见时机已到,就以乐毅为上将,联合秦、楚、韩、魏、赵等国共伐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亡国外。燕国军队长驱直入,追击败逃的齐军,一直攻入齐国国都临淄,将齐国的财宝、祭器全部运回燕国,并放火焚烧了齐国的宫室和宗庙,除了莒和即墨两城之外,齐国的城邑尽被攻破。当乐毅苦攻莒、即墨两城不下时,有人向昭王进献谗言,诬蔑乐毅智勇双全,须臾之间攻破齐国七十余城,而如今惟独莒、即墨久攻不下,是想借此机会长久控制兵权,欲在齐国称王。但是,贤明的昭王并未听信谗言,而是杀死了进谗者以表对乐毅的信任,并欲立乐毅为齐王,乐毅以死相辞,拒不敢受。于是,再无人敢向燕昭王进谗,燕昭王再次以实际行动告知天下自己纳贤的诚意。可惜,贤明的燕昭王不久便因病去世了。

昭王死后,太子即位,是为燕惠王。燕惠王懦弱无能,又生性多疑,轻信小人之言,中了齐人的反间计,怀疑乐毅欲在齐国称王,便派有勇无谋的骑劫接掌了燕国的兵权,乐毅看出了燕惠王的多疑,怕引来杀身之祸,毅然离开燕国投奔赵国而去了。燕军因此而军心涣散,齐将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杀了骑劫,收复了齐国失地。燕昭王励精图治二十八年的辉煌战果毁于一旦。

智慧金言

成与败,不在于口若悬河,而在于脚踏实地地付诸实施,做到言行一致。燕昭王正是举着明亮的火把去招贤纳士的,天下的贤士也都像蝉扑向光明一样来到昭王身边。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像惠王这样言行相反,却希望贤士到来,不也太难了吗?

权威只能有一个

荀子曰:“隆一而治,二而乱。”意思是,一个国家或家庭,只有一个权威才好管理,如果同时有两个权威就会造成混乱。

所谓权责,其实权与责是一体两面的东西,权力大的人责任自然就沉重,权力小的人责任自然就较轻,权力是明显的,人人可以见的,但责任是不明显的,往往只有担负者自己承受。

一个公司里权力最大的是谁呢?自然是董事长,他有大权在握,身边随行众多,一呼百应,十分风光,可是这风光的背后隐藏着许多职责也是重如巨石的,公司的营运、业绩,职员背后的整个家庭等等,都是他的责任,如果公司经营不善、宣告倒闭,负债累累,甚至可能沦为阶下囚,更甚者是公司职员的家庭的生活经济连带受累。

如果是一个小工人,生活可就轻松多了,职位小、权力小、事情小、责任小,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哪日失业了,还好,只要为自己的家庭想办法。智慧金言

所谓树大荫大,故而不必一味羡慕别人位高权重(树大),因为别人的责任与压力(荫大)不会比较小。

赏不欲僭,刑不欲滥

荀子曰:“赏不欲僭,刑不欲滥。”

这句意思是:在实行奖赏时不要过分,在实行刑罚时也不要过分。我们说奖赏过分了会使小人们乘机得到不该得到的,过分的严格责罚又会使君子之人受到不该有的惩罚。在那个君主决定一切的时代,赏罚对他们来说经常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但过分随意的赏罚肯定会影响到臣子们的积极性和人心的倾向,君主的统治也肯定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所以,荀子这一说法的提出,不光有现实针对性,更有其普遍意义。不过,道理一说都能明白,而这个“度”的把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荀子进一步明确:如果觉得不小心就会做过分的话,与其让过分的刑罚伤害了好人,那还不如奖赏过分一些,让小人们占点便宜。可是,历代帝王没有不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私人财产的,奖赏给别人的同时就感到心疼;而对其臣子或所谓的“子民”则不同,刑罚再重,帝王自己也感觉不到,而且还能以威制人,何乐而不为呢?故他们标榜仁政爱民的同时,又违反了儒家的教义;做到真正的赏罚分明和公平,对他们是何其艰难的事情!有些残暴的君主甚至以杀伐为乐,其手段更是令人发指,但他们的结局也昭示于历史。如果脱离历史的阴影,将此原则应用于现代管理,应该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良好继承方式。

南北朝时期前秦的苻生就是一个有功不赏、滥施刑罚的暴君典型。

苻生即位之前,他手下的将军强怀在抵抗桓温进攻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留下了妻子樊氏和年幼的儿子强延。本来苻生的父亲苻健打算封赏他们母子,可还没来得及下令就去世了。而昏庸的苻生即位后,压根就把这事给忘了,而强延母子的生活也越来越艰难,樊氏就一直等待机会,想当面请求苻生。有一天,苻生出去游玩,等待机会的樊氏赶忙在路上拦驾上书,其中述说强怀为国尽忠之惨烈,想以此打动苻生,封赏强延,好让母子的生活有个着落。可哪里知道,她这一拦驾上书打断了苻生游玩的兴头。苻生当即大怒,一箭射去,当场就把樊氏杀死了。

苻生对死去的功臣是这样,对活着的也好不到哪里去。姚襄叛乱,攻占了许多城市,并发动诸羌族一起叛乱,兵力有三万人,边疆动摇。苻生派黄眉率领一万五千人马讨伐,仅仅打了一仗,就杀死姚襄,他的兵将也全部做了俘虏。黄眉等人凯旋而归。面对如此功劳,苻生不但没有丝毫奖赏,反而经常当众侮辱黄眉。黄眉大怒,决心谋杀苻生自立为主,不幸消息泄露,自己也被苻生杀死。可即使经过了这件事,苻生依然毫不改悔,上表劝谏的大臣多数都被杀死。

有一年,正当农忙时节,苻生下令征发关中百姓修建渭河桥梁。大臣程肱因为担忧妨碍农时,上书极力劝谏,苻生一怒之下就把他杀了。大臣强平看到日食,上书劝谏苻生爱护百姓,不要因为小小过失滥杀大臣,以便长久地保持苻氏政权。苻生觉得是在骂他,就把他抓起来,先用铁凿凿破他的脑袋,直到他慢慢死去。太史令康权上书说:“昨天晚上有三个月亮一起出现,而自上月以来天气久阴不雨,恐怕会有人对您图谋不轨。”可是这份忠心,不但没有获得苻生的好感,还被加上一个“妖言惑众”的罪名,将他活活打死。中书令王鱼上表说,根据天象,不出三年,国家会有大的丧乱之事,许多大臣也会被杀,陛下应该修德政来禳解。这本来是拿天象劝苻生改好一点,谁知他一听简直就是找到一个杀人借口,说:“我与皇后一起君临天下,太傅毛贵、车骑将军梁楞、左仆射梁安可以算是大臣,我先把他们杀掉就把这事搪塞过去了。”接着真得杀掉了他的妻子梁氏和三位大臣。有一次,苻生做了个不吉利的梦,又听到“东海大鱼化为龙”的歌谣,就把当朝太师鱼遵和他的七个儿子、十个孙子一起杀掉了。

苻生从小就嗜酒好杀,继位时,苻健担心他不能保全帝位,临终之际告诫他说:“如果大臣不听从调度,可以渐渐把他们除掉。”谁知这正中苻生心意。即位后不久,苻生就将宗室重臣、忠直敢谏者、功勋元老等在位的杀戮殆尽。有人说陛下圣明,天下太平。苻生说:“你在向我献媚啊!拉出去杀了。”有人见了就说陛下刑罚稍微过分了一点。苻生又说:“你竟敢当面诽谤我!给我杀了。”到了这个份上,臣子们都不知该说什么好。一批王公大臣吓得赶紧称病辞职,路上见了连话也不敢说。

苻生还弄来几十只牛、羊、驴、马、鸡、鸭等动物,将它们活活剥皮,再让它们在宫殿上乱跑;甚至将死刑犯脸上的皮肤剥了,还让他们跳舞,请群臣观看。有一次,他请群臣到宫殿饮酒,喝到高兴了,苻生命乐官演奏,自己亲自唱歌。又命尚书辛牢掌管劝酒,过了一会觉得他不称职,大怒说:“你怎么劝的酒?居然还有那么多人坐着没醉!”当场开弓将辛牢射杀。文武百官大惊失色,都拼命喝酒,弄到衣服脏了、帽子掉了,一个个蓬头躺倒,苻生才觉得高兴。苻生昼夜沉溺酒中,初一、十五大臣们上朝,很少能见到他;有时候是从早晨等到傍晚才见他醉醺醺地出来,但一到朝上就莫名其妙地发怒,发怒就杀人,弄得臣下无不战战兢兢。他经常一连几个月都在醉乡,上报的奏章根本没法看,就交给身边的弄臣,或赏或罚,听凭奸佞之人的一面说辞。他所宠幸的赵韶、董荣等人乘机胡作非为,引起忠直之臣的不满。

司空王堕博学,有雄才大略,性格刚峻,疾恶如仇,对赵韶、董荣二人非常痛恨,也很看不起他们,有人劝他说:“董尚书贵极一时,您还是对他客气一点。”王堕当即说:“董龙(董荣的乳名)是什么阿猫、阿狗的东西,也让国家栋梁之人与他们共事!”董荣听了又气又恨,正巧遇到日食,就劝说苻生把王堕杀掉以消灾。到了刑场上,董荣得意洋洋地对王堕说:“现在还敢数落我吗?”王堕大骂不止,从容就死。丞相雷弱儿在朝廷上斥责二人混乱朝纲,二人就在苻生面前说他的坏话,苻生也不问,随口就把丞相及其九个儿子、二十七个孙子斩尽杀绝。雷弱儿本来是羌族首领,性格刚烈耿直,现在无辜被残杀,导致羌族各部落纷纷反抗。

苻生的所作所为终于激起了大臣们的反抗,他们推举苻坚为首,攻入皇宫。苻生的贴身侍卫没有一个反抗的,苻生自己还在醉乡,根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被废为越王,不久又在醉乡中糊里糊涂地被杀死了。

智慧金言

事实上,赏善罚恶、赏功罚罪是合乎治国宗旨与伦理道德的重要原则,身为执掌生死、奖惩大权的封建帝王,对此更应慎重行事。可苻生嗜杀成性,滥杀无辜,不赏功臣,宠幸小人,最终身败名裂,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深刻教训。而在今天,不论是国家治理,还是个体企业的管理,这个原则都同样适用。只要能够赏罚分明而得当,相信会有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