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人用鲨鱼皮、犀兕皮做成铠甲,坚硬得就像金属、石头一样;宛地出产的钢铁长矛,狠毒得就像蜂、蝎的毒刺一样;士兵行动轻快敏捷,迅速得就像旋风一样;但是兵败垂沙,唐蔑阵亡;庄跻起兵造反,楚国被分裂成了三四块。这难道是因为没有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吗?这是因为他们用来统治国家的办法并不是礼义之道的缘故啊!楚国以汝水、颍水作为天险,以长江、汉水作为护城河,把邓地一带的山林作为它的边界屏障,拿方形的城墙来围绕保护自己,但是秦军一到,鄢、郢就被攻取了,像摧枯拉朽一样。这难道是因为没有要塞险阻吗?这是因为他们用来统治国家的办法,并不是礼义之道的缘故啊!商纣王将比干剖腹挖心,囚禁了箕子,设置了炮烙的酷刑,随时杀人,臣下心惊胆战地没有谁能肯定自己会寿终正寝,但是周军一到,他的命令就不能贯彻执行了,他就不能使用他的民众了。这难道是因为命令不严格、刑罚不繁多吗?这是因为他用来统治国家的办法并不是礼义之道的缘故。
【原文】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城郭不辨①,沟池不拑②,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固者,无它故焉,明道③而钧④分之,时使而诚爱之,下之和⑤上也如影响,有不由令者,然后诛之以刑。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邮⑥其上,知罪之在己也;是故刑罚省而威流,无它故焉,由其道故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传曰:“威厉⑦而不试,刑错⑧而不用。”此之谓也。
【注释】
①辨:治理的意思。②柑:当作“抇”,掘。③道:指礼义之道。这里作状语,表示“用名分”。④钧:通“均”,调节,平衡。⑤和:附和,响应。⑥邮:通“尤”,怨恨。⑦厉:高举。⑧错:通“措”。
【译文】
古代圣王的兵器,不过是戈、矛、弓、箭罢了,但是敌国不等他使用就屈服了;他的城墙不整修,护城河不挖掘,要塞不建立,机智变诈不施展,但是他的国家却平安无事,不怕外敌而又能昌盛,这没有其他的缘故,是由于彰明了礼义之道而用名分来协调臣民,适时使用人民而真诚地爱护他们,因而臣民附和君主就像影子和回响一样。有不遵从命令的,然后再用刑罚来惩处他,所以惩罚了一个人而天下都服了,罪犯也不怨十艮自己的君主,知道罪责在自己身上。所以刑罚用得少而威力却行于四方,这没有其他的缘故,是因为遵行了礼义之道的缘故。古代帝尧治理天下,只杀了一个人、惩罚了两个人而天下就治理好了。古书说:“威势高举而不使用,刑罚设置而不施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凡人之动也,为赏庆为之,则见害伤焉①止矣。故赏庆刑罚势诈②不足以尽人之力,致人之死。为人主上者也,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无礼义忠信,焉③虑④率用赏庆刑罚势诈险陀⑤其下,获其功用而已矣。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遇敌处战则必北,劳苦烦辱⑥则必奔,霍焉⑦、离耳,下反制其上。故赏庆刑罚势诈之为道者,佣徒粥卖之道也,不足以合大众,美国家⑧,故古之人羞而不道也。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长养之,如保赤子。政令以定,风俗以一。有离俗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⑨恶,莫不毒孽⑩,若祓B11不祥;然后刑于是起矣。是大刑之所加也,辱孰大焉?将以为利邪?则大刑加焉。身苟不狂惑戆陋。谁睹是而不改也哉?然后百姓晓然皆知循上之法,像上之志而安乐之。于是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然后赏于是起矣。是高爵丰禄之所加也,荣孰大焉?将以为害邪?则高爵丰禄以持养之;生民之属,孰不愿也!雕雕焉县贵爵重赏于其前,县明刑大辱于其后,虽欲无化,能乎哉?故民归之如流水,所存者神,所为者化。矜纠收缭之属为之化而顺,暴悍勇力之属为之化而愿,旁辟曲私之属为之化而公,矜纠收缭之属为之化而调,夫是之谓大化至一。《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此之谓也。
【注释】
①焉:于之,对自己。②势:与“诈”同义连用,是权谋的意思。③焉:于是间。④虑:大致,大凡。率:与“虑”同义连用。⑤除陀:使穷困而走投无路,引申指控制。⑥烦辱:两字同义,同“繁缛”。⑦霍焉:涣然,散去的样子。⑧美国家:指美化国家的风俗。⑨敦:通“憝”,怨恨。④毒:祸害。这里用作意动词。孽:妖孽,灾害,这里用作意动词。⑨祓:古代一种除灾驱邪的仪式,此泛指驱除。
【译文】
大凡人们的行动,如果是为了赏赐和表扬才去做的,那么看见对自己有损害就罢手不干了。所以赏赐表扬、行刑处罚、权谋诡诈不足以竭尽人们的力量、使人们献出生命。现在做人民君主的,他们用采对待下面老百姓的,其中没有礼义忠信,而大抵只是使用赏赐表扬、行刑处罚、权谋诡诈控制臣民来获得他们的功用罢了。强大的敌寇到来,让他们去把守危险的城邑,就一定会叛变;让他们去抵抗敌人进行战斗,就一定会败北;让他们干费力艰苦繁杂的事,就一定会逃跑;他们涣散地背离了,就等于臣民反过来制裁了他们的君主。所以赏赐表扬、行刑处罚、权谋诡诈作为一种办法,实是一种受雇佣的人出卖气力的办法,它不足以团结广大民众、使国家的风俗淳美,所以古代的圣王认为可耻而不遵行它。
古代的圣王提高道德声誉来引导人民,彰明礼制道义来指导他们,尽力做到忠诚守信来爱护他们,根据尊崇贤人、任用能人的原则来安排他们的职位,用爵位、服饰、表扬、赏赐去一再激励他们,根据时节安排他们的劳动、减轻他们的负担来调剂他们,抚养他们,就像保护初生的婴儿一样。政策法令已经确定,风气习俗已经一致,如果还有人违背习俗而不顺从自己的君主,那么百姓就没有谁不怨恨厌恶他,就没有谁不把他当作祸害妖孽,就像要驱除不祥一样要除掉他,这种情况发生以后,刑罚就从此产生了。这种人便是重刑所施加的对象,哪还有比这个更大的耻辱呢?要把它看作为有利的事吗?但是结果却是重刑加身!如果本身不是发疯、糊涂、愚蠢、浅陋的人,谁能看到了这种处罚而不改过自新呢?这样做了以后.百姓就明明白白地知道要遵从君主的法令、依顺君主的意志而爱戴君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能被善道所感化,修养身心、端正品行、不断奉行礼义、崇尚道德,百姓就没有谁不器重尊敬他,就没有谁不亲近赞誉他,这种情况发生以后,奖赏就从此产生了。这种人便是高官厚禄的授予对象,哪还有比这个更光荣的呢?要把它看作为有害的事吗?可是高官厚禄又供养了他们。凡是人,哪一个不愿意这样呢?明明白白地把高贵的官爵和优厚的奖赏摆在他们的前面,把彰明罪行的刑罚与最大的耻辱放在他们的后面,即使要他们不变好,可能么?所以民众归顺投奔君主就像流水奔向大海一样,君主所在的地方就得到全面的治理,君主采取措施的地方人们都受到教育感化而顺服:残暴、凶狠、胆大、强壮的一类人都会被他感化而变得忠厚老实,偏颇、邪僻、搞歪门邪道、偏私的一类人都会被他感化而变得大公无私,骄傲自大、尖刻伤人、争抢不让、纠缠不休的一类人都会被他感化而变得和气温顺,这叫做深广的教化、极大的一致。《诗经》上说:“王道遍行于天下,远方的徐国也来朝拜。”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原文】
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雷兼人者。彼贵我名声,美我德行,欲为我民。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因其民,袭其处,而百姓皆安,立法施令莫不顺比;是故得地而权弥重,兼人而兵俞①强。是以德兼人者也。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彼畏我威,劫我势,故民虽有离心,不敢有畔虑,若是则戎甲俞众,奉养必费;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兵俞弱,是以力兼人者也。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用②贫求富,用饥求饱,虚腹张口来归我食,若是则必发夫掌峁③之粟以食之,委之财货以富之,立良有司以接之,已綦三年,然后民可信也;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国俞贫,是以富兼人者也。故日: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注释】
①俞:通“愈”。②用:因为。③掌:当作“禀”,“禀”同“廪”米仓。窌:地窖。
【译文】
大凡兼并别国的君主有三种方法:有依靠德行去兼并别国的,有依靠强力去兼并别国的,有依赖财富去兼并别国的。那个国家的人民景仰我的名声,赞赏我的德行,想做我的下民,所以打开国门清除道路来迎接我进城。我依靠这国家的民众,沿用它的住处,而百姓都安宁,对我制定的法律与颁布的命令没有人不顺从。所以得到了土地而权势更大,兼并了别国而兵力越来越强。这是依靠德行去兼并别国的君主。那个国家的人民并不是景仰我的名声,也不是赞赏我的德行,他们只是害怕我的威武,被我的势力所胁迫,所以他们虽然有离开我的心思,也不敢有背叛我的打算。像这样,那么战士就要越来越多,给养一定花费很大。所以得到了土地而权势更轻,兼并了别国而兵力越来越弱。这是依靠强力去兼并别国的君主。
那个国家的人民并不是景仰我的名声,也不是赞赏我的德行,而是因为贫穷而追求富裕,因为饥饿而想吃饱,所以空着肚子张着嘴来投奔我求食。像这样,就必须发放米仓地窖中的粮食来供养他们,给他们财物来使他们富足,委任善良的官吏来接待他们,这要等三年以后,这些归附的老百姓才可以信任。所以得到了土地而权势更轻,兼并了别国而国家越来越贫穷。这是依靠财富去兼并别国的君主。所以说:依靠德行兼并别国的君主称王,依靠强力兼并别国的君主衰弱,依靠财富兼并别国的君主贫穷。这种情况古今是一样的。
【原文】
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齐能并宋①,而不能凝也,故魏夺之②。燕能并齐③,而不能凝也,故田单夺之。韩之上地④,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赵⑤,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⑥。故能并之而不能凝,则必夺;不能并之又不能凝其有,则必亡。能凝之则必能并之矣。得之则凝,兼并无强。古者汤以薄⑦,武王以镐⑧,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无他故焉,能凝之也。故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注释】
①齐能并宋:公元前286年,齐伐宋,宋王偃(康王)出逃,死于温(今河南温县),齐兼并了宋国。②魏夺之:公元前284年,魏与秦、赵、韩、燕一起伐齐而攻破临淄,齐滑王出逃而死于淖齿之手。于是齐国被瓜分,魏国得到了原属宋国的大部分土地。③燕能并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攻齐,秦与三晋协同作战,乐毅破齐临淄,随后又攻占齐城七十余座,齐仅剩莒、即墨二城。④上地:指上党地区,在今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一带。⑤趋赵:公元前262年,秦将白起攻韩,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完全封闭了韩与上党郡的交通。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附赵。⑥秦夺之:上党归附赵国后,赵派廉颇屯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拒秦,赵、秦相持,不分胜负。公元前260年,秦攻上党,赵王中了秦国范雎的反间计,命赵括替代廉颇为将,结果被白起大败于长平。公元前259年,秦将司马梗北定太原,完全占领了上党郡。⑦薄:通“亳”(136)。⑧镐:通“鄗”。
【译文】
兼并别国容易做到,只是巩固凝聚它很难。齐国能够兼并宋国,但不能凝聚,所以魏国夺走了宋国。燕国能兼并齐国,但不能凝聚,所以田单夺回了它。韩国的上党地区,方圆几百里,城池完备、府库充足而归附赵国。赵国不能凝聚,所以秦国夺取了它。所以,能兼并别国的土地而不能凝聚,就一定会被夺走;不能兼并别国又不能凝聚自己本来拥有的国家,就一定会灭亡。能凝聚自己的国家,就一定能兼并别国了。得到别国的土地就能凝聚,那么再去兼并就不会有强大而不能兼并的对手了。古代商汤凭借亳,周武王凭借部,都不过是方圆百里的领土,而天下被他们统一了.诸侯做了他们的臣属,这没有其他的缘故,是因为他们能凝聚取得的土地啊!凝聚士人要依靠礼义,凝聚民众要依靠政策。礼义搞好了,士人就会归服;政治清明了,民众就安定。士人归服、民众安定,这叫做最大的凝聚。靠这种政治局面来守卫就牢不可破,靠它来出征就强大无比,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称王天下者的事业就完成了。
活学活用
与人为善,和睦相处
荀子曰:“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服,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这句话是说:弓箭调和不好,即便是像羿那样善射的人也不能得心应手地射中物体;驾车的马匹配合不好,就算是善御如造父这样的人,也不能顺利而迅速地到达远方;如若天下士民百姓不亲服,大臣将士们不和睦相处、团结一致,就算是贤明如商汤、周武这样的君主也不会取得胜利。一家人和睦相处,互亲互爱,互尊互敬,家庭才能兴旺发达;出外学习做事的人,也只有懂得与人为善,和睦相处,为自己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才能游刃有余,取得成功。对治理国家、行军打仗来说,将帅相得,士民亲和,同样起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大家齐心协力,上下同仇敌忾,群策群力,择善而从,才能治理好国家,在战争中获胜。在群雄争霸、竞争激烈的先秦时期,荀子提倡这种“亲和”之道,有着特定的内涵,积聚着他对“亲和”之道的深切体会。无论是学习做事,还是治国打仗,我们都应牢记荀子的教诲:与人为善,和睦相处。
春秋时期,晋国与郑国是黄河岸边的两个国家,二国交好,结为盟国,互通往来,共同对抗四方诸侯。这年六月,西楚借故人侵郑国。楚军来势汹汹,浩浩荡荡,将郑军打得落花流水,节节败退。郑国危在旦夕,连连向晋国告急。晋国国君晋景公得知消息后,立即将国家常备军和各地家族部队编制到一起,组成了三个新军,以荀林父为中帅、执政大臣,以先觳为中军副帅,带兵营救郑国。
晋国军队浩浩荡荡,冒着似火骄阳向郑国开去。渐近中午,战士的嗓子都要冒烟了。大家焦渴难耐,好不容易挨到黄河边上,军队驻扎休息,各部马上派人去取水解渴。可是不一会儿,取水的人便匆匆归来,向中军帅苟林父报告说:“郑国被楚国打败了,已向楚国求和。”
荀林父和司马韩厥赶紧派人去侦察,派去的人回来说郑国确实已经投降楚国了。作为晋国中军帅、执政大臣的荀林父,认为出兵救不了郑国,而且还要劳苦民众,就主张退兵回国。可是,中军副帅先毂认为这是懦夫行为,拒不同意退兵,上军帅士会和上军佐郤克说道:“荀帅的主张有道理,用兵原则有一条是说要乘敌人间隙,找敌人的漏洞,然后乘虚而入。我们不能冒险进攻,如果那样的话,我们会吃亏的。”
先觳见他们三人一个腔调,认为这是他们故意与自己作对,生气地说:“我们不能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没有交过兵,怎见得我们就会失败呢?诸侯听说我们半路退兵后,会耻笑我们无能,这样下去,以后谁还会将晋国放在眼里?因此,绝对不能退兵。”中军大夫赵括、赵同连声附和,支持先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