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荀子》学生活
21446600000052

第52章 礼论篇(1)

题解

本篇论述我国古代礼制的产生、目的、内容及作用。礼论为荀子所最重之论,故自为荀书重要篇章,而以浓墨重彩,对先秦礼制做最为系统全面的阐述,成为后人认识和了解古代礼制的重要文献。全篇宣讲有关古代礼制的起源、发展及逐渐完备的过程,说明礼制的内容及各种规范,特别注意知识的传授,重视对观点做深入浅出的论证。所用的方法丰富而有效,主要是:一、定义。例如对礼之养、别,礼之用、文、异、要,礼之治生死,礼之别吉凶不相厌,礼之断长续短。礼之葬.礼之祭等等,均用定义解说清楚,剖释明白。二、分类。例如对礼之生本、类本、治本,礼之隆、杀、中流,祭之郊、社、路。棺椁天子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丧之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等,均用分类区别说明,使条理清晰。三、描述。例如对天子、诸侯、大夫、修士、庶人及刑余罪人之丧的描述,对人将死察气息之绝的描述,对卒礼之以生者饰死者及送葬入土的描述等等,均为传神如画.蕴藉遥深。四、论证。关于礼之起源,主要用演绎法、因果推论法得出;关于礼之养与别的目的,主要用归纳法阐述;关于礼乃“人道之极”,用绳、衡、规矩的作用进行类比推导;关于不同等级的丧期等等.则采用设问答疑的方式加以论述;关于礼对于人性其功之大。则将演绎、归纳、因果等各种方法综合运用而予以证明。总之,本篇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切近实用的价值,其议论精深入微,语言明朗通畅,情意绵厚动人。

【原文】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①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②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注释】

①分:名分,这里作动词,表示确定名分,即划定各人的等级地位职分等。②屈:竭尽。

【译文】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绝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绝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原文】

故礼者,荞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①,所以养口也;椒兰②芬蕊③,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④房、檖⑤貊、越席、床笫、几筵⑥,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注释】

①调:调和。香:指香喷喷的佳肴。②椒:香木名,其叶芳香,古人作茶茗时常煮其叶以为香。兰:香草名。③苏(bi):芳香。④疏:窗。⑤檖:通“邃”,深远。⑥貊:古“貌”字,通“庙”,王宫的前殿,朝堂。笫:竹编的床席。几筵:古人席地而坐,放在座位边上供倚靠的小桌子叫几,竹制的垫席叫筵。

【译文】

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牛羊猪狗等肉食和稻米谷子等细粮,五味调和的佳肴,是用来调养嘴巴的;椒树兰草香气芬芳,是用来调养鼻子的;在器具上雕图案,在礼服上绘彩色花纹,是用来调养眼睛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等乐器,是用来调养耳朵的;窗户通明的房间、深邃的朝堂、柔软的蒲席、床上的竹铺、矮桌与垫席,是用来调养躯体的。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

【原文】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军芷,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①,所以养信②也:寝兕、持虎③,蛟冁④、丝末⑤、弥⑥龙,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信⑦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⑧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⑨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说之为乐,若者必灭。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惰性,则两丧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

【注释】

①斿:通“旒”,古代旌旗下边悬垂的饰物。②信:符信,凭据。③寝兕、持虎:画在天子车子上的图案。兕:雌性的犀牛。持:通“踌”,蹲。④蛟:通“鲛”,鲨鱼。韅:马腹革带,在两腋旁,横经其下,而上系于鞍。⑤末:车前遮挡风尘的帷帘。⑥弥:车耳,车箱两旁之上的横木前端的曲钩,形似人耳。⑦信:的确。⑧要:约束。要节:用节操道义来约束自己,即坚守节操。如果不尽忠守节,就会受到制裁。⑨安:乐,喜欢。

【译文】

君子得到了礼的调养之后,还喜爱礼的区别。什么叫做区别?回答说:就是高贵的和卑贱的有不同的等级,年长的和年幼的有一定的差别,贫穷的和富裕的、权轻势微的和权重势大的都各有相宜的规定。

天子乘坐宽阔的大车、铺垫柔软的蒲席,是用来保养身体的;旁边放置湖岸上生长的香草,是用来调养鼻子的;车前画着交错花纹的横木,是用来调养眼睛的;车铃的声音,在车子慢行时合乎《武》、《象》的节奏,在车子奔驰时合乎《韶》、《护》的节奏,这是用来调养耳朵的;画着龙的旗帜下边有九条飘带,是用来宣示身份信号的;车子上画着横卧的犀牛和蹲着的老虎、马系着用沙鱼皮制成的腹带、车前挂着丝织的车帘、车耳刻成龙形,这是用来强调威严的;天子的大车上所用的马,一定要训练得十分顺服,然后才用它拉车,这是用来保持安全的。

谁懂得献出生命坚守节操是用来保养生命的呢?谁懂得花费钱财是用来保养钱财的呢?谁懂得恭敬谦让是用来保住安逸的呢?谁懂得礼义仪式是用来调养情操的呢?所以人如果只看见生,这样的人就一定会死;如果只看见利,这样的人就一定会受到损害;如果只是喜欢懈怠懒惰苟且偷安,这样的人就一定会遇到危难;如果只是喜欢纵情作乐,这样的人就一定会灭亡。所以人如果专门把心思放在讲究礼义上,那么礼义情性两方面就都能保全了;如果专门把心思放在满足情性上,那么礼义性情两方面就都保不住了。儒家却使人们双双保全它们,墨家却要使人们双双丧失它们,这就是儒家和墨家的区别。

【原文】

礼有三本①: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②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注释】

①本:根本,本源,基础。②焉:则。

【译文】

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长是政治的根本。没有天地,怎么生存?没有祖先,种族从哪里产生?没有君长,怎么能使天下太平?这三样即使部分地缺失了,人民也不会有安宁的生活。所以礼,上事奉天,下事奉地,尊重祖先而推崇君长。这是礼的三个根本。

【原文】

故王者天①太祖②,诸侯不敢坏③,大夫士④有常宗⑤,所以别贵始。贵始,得⑥之本也。郊⑦止乎天子,而社止于诸侯,道⑧及士大夫,所以别;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大者巨,宜小者小也。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⑨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别积⑩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

【注释】

①天:意动用法,把……当作天。②太祖:创建国家的始祖。③坏:即“怀”,思念,企望。④士:官名,地位次于大夫。⑤常宗:合法的祖宗,即合乎宗法制度而经常为大宗(嫡长子相继的一系)所祭祀的祖宗。⑥得:通“德”。⑦郊:古代天子每年冬至在南郊祭天的活动。⑧道:祭路神。⑨五乘之地:古代兵赋之法规定,六里见方的土地出兵车一乘(包括一辆车、四匹马、二十八个甲士、二十个盾手,三十个民夫),所以以六里见方的土地为一乘之地。

【译文】

所以,称王天下的天子可以把创建国家的始祖当作天来祭祀,诸侯则不敢有这个想法,大夫和士有百世不迁的大宗,这种宗法祭祀制度是用来区别各自所尊奉的始祖的。

尊重始祖,是道德的根本。到郊外祭天神仅限于天子,而祭土地神则从天子开始到诸侯为止,祭路神则向下延及到士和大夫,这是用来区别尊贵的人才能事奉尊贵的、卑贱的人只能事奉卑贱的,适宜做大事的就做大事、适宜做小事的就做小事。所以拥有天下的天子祭祀七代祖先,拥有一个国家的诸侯祭祀五代祖先,拥有五个六里见方的土地的大夫祭祀三代祖先,有三个六里见方的土地的士可以祭祀两代祖先,依靠双手来糊口的百姓不准建立祖庙,这是用来区别功绩大的人传布的恩德应该广远、功绩小的人传布的恩德应该狭窄。

【原文】

大飨①,尚②玄尊③,俎④生鱼,先大羹⑤,贵食饮之本也。飨,尚玄尊而用酒醴,先黍稷⑥而饭稻粱⑦;祭,齐⑧大羹而饱庶羞⑨,贵本而亲用也。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之谓大隆。故尊之尚玄酒也,俎之尚生鱼也,豆之先大羹也,一也。利爵之不醮也,成事之不俎不尝也,三臭之不食也,一也。大昏之未发齐也,大庙之未入尸也,始卒之未小敛也,一也。大路之素蠛也,郊之麻绕⑩也,丧服之先散麻也,一也。三年之丧,哭之不反也,《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县一钟,尚拊之膈,朱弦而通越也,一也。

【注释】

①大飨:即大袷,古代天子或诸侯把远近祖先的神主牌位集合在太祖庙而举行的大合祭,一般三年举行一次。②尚:通“上”,以……为上等。③玄:指玄酒,祭祀时用来替代酒的清水。尊:同“樽”、“罇”,酒器。④俎:一种四脚长方形器皿,是祭祀时陈置鱼肉的礼器。⑤大羹:祭祀时所用的不加调味品的肉汁。⑥黍:黍子,性黏,去皮后俗称黄米子。稷:古人最早种植的一种谷物,如黍而没有黏性。⑦稻:古指糯稻,宋以后才兼指粳稻。粱:粟,谷子.去壳后称小米。⑧齐:读作“跻”,进献。⑨庶:众。羞:美味的食物。⑩绕:通“冕”,礼帽。

【译文】

在太庙合祭历代祖先时,以盛着清水的酒器以及俎里盛着的生鱼为上等祭品,首先献上不加调味品的肉汁,这是为了尊重饮食的本源。四季祭祀远祖时,以盛着清水的酒器为上等祭品,酌献甜酒,首先献上黍、稷,再陈供稻粱;每月祭祀近祖时,先进献未加调味品的肉汁,再盛陈各种美味的食物;这些都是为了尊重饮食的本源而又接近实际的食用。尊重饮食的本源叫做形式上的修饰,接近实际的食用叫做内容上的合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礼仪制度,然而又使它趋向于远古的质朴状态,这才叫做对礼的最大尊崇。所以酒杯中以替代酒的清水为上等祭品,俎中以生的鱼为上等祭品,豆中先盛不加调味品的肉汁,这三种做法与远古的质朴是一致的。

代替死者受祭的人不把佐食的人所献的酒喝光,祭礼完毕时俎中的祭品留下不吃,劝受祭者饮食的三次劝食而不食,这三种做法与远古的质朴是一致的。

婚礼中还没有喝交杯酒的时候,祭祀太庙而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尚未进庙的时候,人刚死还没有换上寿表的时候,这三种情况与远古的质朴是一致的。

天子祭天的大车用未染色的丝绸做车帘,在郊外祭天时头戴麻布制的礼帽,居丧时先散乱地系上麻带,这都是与远古的质朴一致的。三年期的服丧,痛哭时放声直号而没有曲折的声调;《清庙》的颂歌,一人领唱而三个人随声咏叹;乐器只挂一口钟,而崇尚使用拊搏与覃,把琴弦染成红色而打通瑟底的孔。这三种做法是和远古的质朴一致的。

【原文】

凡礼,始乎棁①,成乎文②,终乎悦校③。故至备,情④文俱尽;其次,情文代⑤胜;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⑥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以有别,至察以有说,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小人不能测也。

【注释】

①棁:通“脱”,疏略。②文:文饰,指礼节仪式。③校:通“饺”,快意,满意。④情:感情,指礼仪所要表达的感情,如丧礼所要表达的哀,祭礼所要表达的敬等。⑤代:交替,轮流。⑥贰:不专一,背叛。

【译文】

大凡礼,总是从疏略开始,到有了礼节仪式就形成了,最后还要达到使人称心如意的程度。所以最完备的礼,所要表达的感情和礼节仪式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它次一等的,是所要表达的感情和礼节仪式互有参差;最下等的,就是使所要表达的感情回到原始状态,从而趋向于远古的质朴。

但无论如何,天地因为礼的作用而风调雨顺,日月因为礼的作用而光辉明亮;四季因为礼的作用而井然有序,星辰因为礼的作用而正常运行;江河因为礼的作用而奔流入海,万物因为礼的作用而繁荣昌盛;爱憎因为礼的作用而有所节制,喜怒因为礼的作用而恰如其分;用它来治理臣民就可使臣民服从依顺,用它来整饬君主就可使君主通达英明;万事万物千变万化而不混乱,但如果背离了礼就会丧失一切。

礼难道不是登峰造极了吗?圣人确立了隆盛的礼制而把它作为最高的准则,因而天下没有谁再能增减改变它。这种礼制的根本原则和具体细节之间互不抵触,仪式开始的时候和结束的时候互相应合:极其完美而有明确的等级区别,极其明察而有详尽的理论说明。天下遵循礼的国家治理得好,不遵循礼的国家混乱;遵循礼的国家安定,不遵循礼的国家危险;遵循礼的国家存在,不遵循礼的国家灭亡。礼的这些作用,小人是不能估量到的。

【原文】

礼之理诚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溺;其理诚大矣,擅作典制辟陋①之说入焉而丧;其理诚高矣,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②。故绳墨诚陈③矣,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矣,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于礼,则不可欺以诈伪。故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④礼,谓之无方⑤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礼之中焉能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者焉,斯圣人矣。故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无穷者,广之极也;圣人者,人道之极也。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为无方之民也。

【注释】

①辟:通“僻”,邪僻。陋:见识少。②队:同“坠”,坠落。③陈:陈列,指拉出来弹画。④足:指充分地掌握。⑤方:道。无方:无道,没有原则,没有固定的法度。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