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金刚经》学生活
21446900000041

第41章 不受不贪分

不被苦所迫,积极散发性德

【原文】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山西大同华严寺胁菩萨

【译文】

“须菩提,假如菩萨用装满恒河的沙粒那么多的世界七宝用来布施;假如又有人懂得一切法都是无自我相状的,而得以生成无生法忍的境界。那么后者所得的功德要比前者的多。”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诸位菩萨都不接受福德。”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就是要无形相,不执著,当然不应贪恋福德,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

【活学活用】

佛告诉须菩提说:“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恒河沙有很多,云林附近有条浊水溪,浊水溪的沙也很多,一粒沙一个世界,用那么多沙数世界中的七宝来布施,你看那个功德大不大?其实你会发现,像这样的布施,重点还是在于色身,在于外在的世界。

若以外在世界那么多的七宝,亦即色身财、色、名、食、睡的部分,以最好的七宝来布施,功德当然很大。可是,“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这是就法身上来说了。一切法是指“有为法”,知有为法“无我”,就是说色身的法当中,你找不到“我”,这个“我”是“法身我”。“法身我”在世间法中、在有为法里头找不到。

你会说这个木头是物质现象,这个人头也是头,也是物质现象。物质现象里,你找不到我,因为它是因缘和合的,所以一切法无我。现在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经常这样悬念:“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要经常这样悬念,尤其在家众都是Parttime(兼职)的修行者,不是Fulltime(全职)的修行者,更需经常如此悬念:“无常、无我。”股票赚钱,“哎呀!诸行无常。”股票亏钱,也“诸行无常”,对不对?顺境、逆境都一样无常、无我。

你必须经常这样悬念、这样去感受。刚开始感受时,就像蚊子叮牛角,根本沾不到边,但无所谓。慢慢地,有一天你会有一点味道出来,甚至有点食髓知味了,那就表示你已入木三分了。当你这样子一再地去“知”一切法无我,这个“知”是指“觉知”,而非知道的知。只要有一点点的感受,那你所得的福报比前面的还要大。不必一开始就想:“我一定要深切洞彻一切法无我。”你若是能够深切洞察一切法无我,那已经证得法身大士,不可思议啦!我们倘若能有一点点感受到“一切法无我,诸行无常”,感受到“嗯!果然如此没错。”有这样一丁点儿的体验,生命品质就已经相当高了,所得的功德比前面所说的布施功德还要大很多。

“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一切法之所以能成就,是成于忍。忍是“智慧”的意思,这个“忍”不是忍耐,不是忍耐下去就成就了。很多写大字的就常常写“佛、忍、寿”,寿是福,佛是觉,忍则是智慧的意思。智慧有两种:一种是忍智,一种是类智,这两者合起来称之为智慧。

古代翻译的时候,对般若智慧、人生生命体验的这个智慧不知道该怎么译,所以就翻成“忍”。古代有“十黠”,那个“黠”也是智慧的意思,之后干脆直接翻成智慧,结果智慧就跟社会的聪明才智混在一起了。“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意思,就是一切法无我,一切法的成就来自于智慧。因此,菩萨假如能知一切法是从智慧中来成就的,那这个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你感受到的话,那你所得的功德比他大。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这段话问题就大了,这个“菩萨”是指法身,法身菩萨称作法身大士,称“大士”就表示已经成就的人。我们通常把成就当作终极目标,这是不对的!成就的过程很长,以华严的标准来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有四十一个位阶,而通常所说的成就,是指第四十二妙觉位那个部分。但那个部分我们通常不谈,因为根本认识不来嘛,既然不认识,又从何谈起?你连第一位都搞不清楚了,还谈到最后一位去?

某日,有位同修在看完电视播放的华严讲座之后,特地打电话过来,说要来找我。结果,他一来就问:“师父,你告诉我,成就以后怎么样?”

“我都还没成就,你问我成就以后怎么样,要我从何说起?”

“有啦!你有成就了。”他道。

“你怎么知道我有成就?你比我厉害耶!”

“你在电视上讲的就很有成就了。”他又道。

“多谢恭维!”

他就是把那个“成就”当成证书颁给你一般,这样就当作是成就了。不是!成就不能这样定位。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最后的成就应该是如何如何。“最后成就”目前都还没有资格谈,我们现在只要开始有一点点成就即可。一点成就,二点成就……然后要无尽的超越,是这个成就才重要,不要老是谈什么“最后成就”,那没意义,因为你对那个东西根本不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干嘛?还不是一样吃饭、睡觉,对不对?所以不要一直问“最后成就”如何。

现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法身大士有没有福德呢?当然有,但重点不在福德上面,而在其法身所要做的事情。各位想想看,你有一点成就以后要做什么?譬如学生看老师,觉得老师很了不起,什么都懂,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好不羡慕啊!等你当上老师以后便知道,原来当老师很辛苦,平常除了进修外,还要开会,规定众多。老师真有那么好当吗?从学生的眼光来看老师,老师很光彩;以学生的立场来看老师这个位阶,他已经是成就者了。然而就老师而言,还不是一样,回家得拼命看书,学生才读一点点,但他要读更多,不博览群籍,怎么教学生呢?所以就老师的立场,并没有什么,还是得每天做那些工作,然而学生会这样讲:“喔!老师一个月赚好几万!”但就老师而言,可能根本不够用。学生向爸爸要零用钱,爸爸会说:“功课做完才给。”以学生立场看老师,就觉得好羡慕喔!但就老师的立场,那几万块哪够用?可能缴信用卡费都不够啊!

问题就出在这里,菩萨也好,如来也好,他运作的那个部分,从我们的立场来看是看不出门道的,因为我们福报不足。为什么福报不足?因为我们不承认自己是菩萨,明白吗?你承认自己是菩萨的话,福报就够了。并不是承认自己是菩萨以后,老天就降下很多福报来,不是!因为菩萨的意思是:“我能够知足,我不受苦的逼迫。”世间运作的情况照样会发生,可是那些状况对我不形成逼迫。苦一来的话,我把它Stop!(拒绝),要进我家大门,我就Close(关闭),不让它进来,所以不受苦的逼迫,同时更积极地将性德散发出来,这就是菩萨。这样的菩萨,对于福德的大小根本就不在意。

我们之所以会苦,是因为常常眼睛睁开,嘴巴张开,然后脖子拉长长地等福报。你永远翘首等着福报,那就永远是苦难者。我不等福报,现在有多少就拿出来奉献,这便是菩萨。他永远足够,有多少就奉献多少。如果你有十万,却期望奉献二十万,这样岂不痛苦?有十万,就将十万奉献出去,有一分,就将一分奉献出去;只有一分,不奢望自己能奉献三分,这就是菩萨。

菩萨的福德非常大,只是在这个地方他不计较,所以叫“不受福德故”,而不是拒绝福德的意思。须菩提不了解这个意思,故问:“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呢?”佛再告诉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不但不贪着,而且不计算,因为他是就现有的福报来奉献,至于有多少则不管,奉献就对了。一般人不是,他一定要算一算,好歹留个百分之二十,奉献百分之八十罢,这样当然痛苦了。

真正的菩萨是手中有多少就奉献多少,“用完了,就有福了。”为什么?这理论是说,众生有福,菩萨就得辛苦了,但菩萨不能说自己辛苦,所以只好说众生有福了。用完了,菩萨也不能说众生没福了,只好说我有福了。如何有福?可以清修啊!众生不需要我了,那就回山上清修啊!假若世间因缘已尽,那就回老家去,阿弥陀佛在等啊!修行就是那么的自在,众生有福,我就辛苦一点,做牛做马替众生服务。这样做牛做马的服务,当然就是众生有福,一旦因缘尽了,不说众生无福,而说菩萨有福了。所以绝不是众生有福,菩萨自己也跟着有福;菩萨永远有福,因为他根本不会去算计。

菩萨本身就一直在种福德,前面经文说,“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所以虽然他所得福报非常大,但他不去算计,只是一再地奉献而已,“是故说不受福德”。对于这部分,我们应有相当的认识,这是透过经典告诉我们佛法的思维模式。因为菩萨是站在法身的立场,法身这边所追求的就是生命的真相、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菩萨的性德就是“不受苦的逼迫”,这是生命中至高的情操,并将其性德一再地显现以饶益众生,不受外来环境因素的影响和阻碍,将其生命中的光和热一再地散发出来。他所要追求的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所以难以用世间福报的大小加以衡量。

这点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是无法衡量的,学佛就学这个。所以你不要一直来问我:“师父,帮我看看明年好不好?”“唉!你明年好不好,干我什么事?”“师父慈悲,跟人家讲一下嘛……”由此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人学佛所追求的是“色身”的部分。倘若我告诉他这样不对!那似乎太煞风景了,但若要继续跟他讲下去,那身为师父也实在是很奇怪,怎么尽跟人家谈那些。所以就变成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智慧金言】

经典指示得很清楚,不应贪着世间、色身的这个部分。身为行者,其拿捏之处就在于此,当面对群众时,应给予善巧方便,有些情况无法当面拒绝,否则对方会丧失信心。为了不使信心丧失,这个拿捏就要掌握好,这是一个总关键。所以鼓励各位,修行应把心放在法身上面,从这方面去锻炼自己、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