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西游记》学生活
21470800000011

第11章 体味生命智慧(2)

在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莲花洞木母逢灾”中,当被告知平顶山上有妖魔专等着要吃唐僧师徒时,孙悟空全然不放在心上的说:“若是天魔,解与玉帝;若是土魔,解与土府。西方的归佛,东方的归圣。北方的解与真武,南方的解与火德。是蛟精解与海主,是鬼祟解与阎王,各有地头方向。我老孙到处里人熟,发一张批文,把他连夜解着飞跑。”一副调侃的语气。又说:“若是先吃头,一口将他咬下,我已死了,凭他怎么煎炒熬煮,我也不知疼痛;若是先吃脚,他啃了孤拐,嚼了腿亭,吃到腰截骨,我还急忙不死,却不是零零碎碎受苦?此所以难为也。”要是蒸着吃,“这个更好!更好!疼倒不忍疼,只是受些闷气罢了。”当孙悟空被樵子警告:“和尚不要调嘴。那妖怪随身有五件宝贝,神通极大极广。就是擎天的玉柱,架海的金梁,若保得唐朝和尚去,也须要发发昏是。”孙悟空满不在乎地说:“不打紧,不打紧。我们一年,常发七八百个昏儿,这三四个昏儿易得发,发发儿就过去了。”一点也没放在心上,一点也不害怕,并对唐僧说:“师父,没甚大事。有便有个把妖精儿,只是这里人胆小,放他在心上。有我哩,怕他怎的?走路!走路!”孙悟空自信的言语形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即使读者听到这些话语,也会充分相信孙悟空可以成功地保护唐僧越过平顶山。

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尽管唐僧一再制止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变幻的母子三人,甚至还念紧箍咒来惩罚他,但孙悟空相信自己的眼力,认定他们是妖怪变化,宁可受师父的委屈,忍痛受逐,也要打死他们,保护师父的安危。在第八十一回“镇海寺心猿知怪黑松林三众寻师”中,当孙悟空告诉师父要去捉妖时,唐僧想要制止他:“徒弟呀,我的病身未可,你怎么又兴此念!倘那怪有神通,你拿他不住啊,却又不是害我?”孙悟空却说:“你好灭人威风!老孙到处降妖,你见我弱与谁的?只是不动手,动手就要赢。”显得非常自信。

《西游记》中类似的故事很多,它们在充分展示孙悟空的自信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普通而至真的道理,自信,是成功的根本。正是孙悟空的自信与坚定,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乐观、勇敢与无畏,师徒四人才能团结一心,共同战胜妖魔,去除磨难,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智慧金言】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也应该如孙悟空一样,自信勇敢的向前吗?相信自己,也为自己赢得信任,这样,你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展示你的能力和才华,你也可以获得更大的提高。只有如此,你的成功的人生历程才会有保证,你才会百折不挠、永不气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憧憬。

自立:我靠我自己

记得曾见到过这样一句很富有哲理的话:“人必自助,然后天助之。”大概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先要懂得自己帮助自己,然后才能获得天的帮助。也许,这里的“天”,我们可以宽泛地理解为是除了自己以外的力量。我们可以说,人要首先懂得自己去努力,去奋斗,才会在困难的时候,获得他人的帮助。

人如何做到自己帮助自己,怎样才算自己帮助自己了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应该是自立,自强。人要知道首先应该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努力去做,让他人感觉到你的用心付出和坚定信念,你的尽心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动他人,在你困难或需要帮助的时候,才会有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而不会对你的窘境视而不见。《西游记》中,取经僧人的一路遭遇也许正好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在《西游记》中,最主要的角色莫过于唐僧与孙悟空了。唐僧受命之初,骑一匹普通的白马,还有两个随从,从唐都长安出发。但西行之路何其艰难漫长,唐僧初出长安,两个随从便被牛精虎怪吞食,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势单力薄,举步维艰。在收孙悟空作为徒弟之后,唐僧才可以在困难时能得到本领高强的孙悟空的有力帮助,能够有所依靠。但是,孙悟空在保护唐僧取经的最开始,并不是一心一意、忠诚坚定的保护唐僧西行的,常常觉得为唐僧的唠叨所烦,佛家的戒律所束缚,而不耐心烦,甚至一走了之。但是,随着师徒相依相伴时间的延长,孙悟空渐渐地为唐僧取经的志诚所感动,也越来越坚定的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

如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孙悟空打死了六个抢劫的凶徒,惹得唐僧一顿教训:“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府,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当孙悟空和唐僧辩解:“师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三藏还要继续埋怨他:“我这出家人,宁死决不敢行凶。我就死,也只是一身,你却杀他了六人,如何理说?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过去。”并怪孙悟空“只因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五百年前之难。今既入了沙门,若是还象当时行凶,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时,孙悟空便受不了这气和唐僧的唠叨,按不住心头火而扬长而去。而且,当孙悟空再次回到唐僧的身边,知道被套上了紧箍咒时,就要举棒去打唐僧。在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唐僧的马被玉龙吞食,唐僧哭哭啼啼时,孙悟空便忍不住暴躁地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孙悟空要去找马,唐僧又不让去,并且说:“徒弟啊,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孙悟空“闻得这话,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哏哏的吆喝。”显得很不耐烦的样子,看来似乎并没有多少师徒的情意。

随着与唐僧的一路前行,孙悟空也越来越了解唐僧,深为唐僧取经的决心所感动,不但自己一心保护唐僧取经,有时还对猪八戒的动摇想法加以揶揄、批评或制止。

如在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中,孙悟空要去找袈裟,告诉寺院的僧人:“看师父的,要怡颜悦色;养白马的,要水草调匀。假有一毫儿差了,照依这个样棍,与你们看看!”一棍打倒了数层墙,吓得僧人们个个胆战心惊的。又如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孙悟空知道投宿的寺院是佛仙点化,却不说破。他看到面对美色与富贵,唐僧毫不动心,猪八戒却垂涎欲滴。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中,唐僧问孙悟空什么时候可以到灵山时,孙悟空说:“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以此鼓励作为凡人的唐僧。在后来,因为尸魔的幻化戏弄,孙悟空被唐僧驱逐离开时,“独自个凄凄惨惨,”“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大圣虽被唐僧逐赶,然犹思念,感叹不已”显得非常悲切,这时孙悟空对唐僧感情已经与前面有很大不同了。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中,当孙悟空知道唐僧有难时,对群猴说:“我保唐僧的这桩事,天上地下,都晓得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他倒不是赶我回来,倒是教我来家看看,送我来家自在耍子。如今只因这件事,你们却都要仔细看守家业,依时插柳栽松,毋得废坠,待我还去保唐僧,取经回东土。功成之后,仍回来与你们共乐天真。”充分表现出孙悟空思念、担忧唐僧的心情,即使是被逐回花果山,也一直把保护唐僧取经当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从此,唐僧与孙悟空师徒在西行路上愈挫愈坚,同心协力,破除险阻,直到西天。

不但孙悟空与唐僧的关系说明了“人必自助,然后天助之”的道理,唐僧师徒与诸神圣的关系同样也揭示了这一哲理。观音菩萨寻找到唐僧作为取经僧人。在四圣试禅心之后,知道唐僧取经的心坚志诚,也在数次磨难后,明了孙悟空保护师父取经的坚定意志。在取经路上,虽然磨难都是佛祖设定的,但当师徒有难,需要帮助时,不论是菩萨,还是其他神圣,只要看到需要帮助或孙悟空去求助时,都会尽力相帮,不会推辞。不但诸位神圣,即使是凡间善良的人,只要知道是取经的唐僧师徒,也会尽力提供方便,热情招待的。如观世音的收伏熊罴怪、甘泉活树、收降红孩儿、竹篮擒鱼、降服妖王等,灵吉菩萨的制服风魔,镇元仙的留赠人参果,功曹的平顶山传信,捉鼍除难的西海龙王,帮助斩除九头虫怪的群圣,还有弥勒佛祖、长庚星仙、帮助擒捉犀牛怪的四星神、收回玉兔的嫦娥仙子,甚至如来佛祖等,无不在师徒有难时鼎力相助,凡间的善良之人如双叉岭救僧、留僧的伯钦母子、通天河边的留宿款待的陈家兄弟,热情好客的天竺国王、善待高僧的寇员外等,他们皆尽可能地为西行师徒提供方便。因为师徒的取经诚心,因为四众的一心向善,可亲可敬。

【智慧金言】

由此可见,人应该首先自立、自强,向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努力拼搏,才会感动他人来援助你,为你提供方便。有“我靠我自己”的自立、自强信念,才会赢得他们的敬服,愿意在你需要帮助时,向你伸出温暖有力的双手。亲爱的朋友,你相信吗?自立、自强,我靠我自己,“人必自助,然后天助之”。

自爱:珍重自己

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充满爱心的生活在世界上。而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不仅要珍爱自己,同时,也应该知道关爱他人。正如歌中所唱:“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美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个美好的人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爱心的汇聚,应该是一个温馨的世界。

要关爱他人,首先应该珍爱自己。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重自爱。什么是自爱,如何做到自爱呢?我想,自爱的人应该具有如下的特点:他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宝贵的生命、健康的身体、真诚的情感和温馨的家庭;他在生活与工作中也会非常注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熟谙生活的基本常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会尽力去获得周围人的认可,让他人承认自己具有一定的能力,具有优良的品质;而且,对于未来,他应该还是怀有希望的,相信明天会更好,而不轻言放弃努力。这样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也会是珍爱自己的人。

《西游记》中,我们的主人公是否是懂得珍爱自己的人呢?

作为师父的唐三藏,是东土大唐一位得道的高僧。他18岁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在为父母报仇雪冤之后,最终与父母得以团聚。他虔诚修行、一心向善,深谙佛法智慧,与他人讲经谈禅时,深得服膺。他为了给唐朝的国家与黎民免除罪愆、祈得幸福,在正当壮年时刻,慨然承命,向唐王领旨,愿意长途跋涉,到佛祖灵山处去求取真经。在取经路上,虽然经历无数磨难,出生入死,但他依然志向不改,信念不移,终于到达佛祖圣地,取得真经,功德圆满,自己也修成正果。

唐僧虽然深谙佛理,但在取经路上,却不能分辨妖魔,数次不辨善恶,自己招来灾难。他取经的志向不容置疑,但在诸多妖魔面前却战战兢兢,束手无策,不能自保。他满心救困扶善,却只能寄希望于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位徒弟的奋力争斗。可知,圣僧并不是没有缺点,西行路上,他不能离开徒弟们的护佑,不能独自完成取经大业。

秉天地灵气而生成的孙悟空,在花果山与群猴逍遥度日。却因为有不得长生的苦恼,便远涉重洋,寻找到得道高师,学成了长生不老的本领。他会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可以入冥、下海、上天,来去自由,本领高强。他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显得天下无敌,独立超脱。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中,孙悟空无数次救唐僧于危难之中。他尊重师父、同情弱小,又嫉恶如仇,英勇果断,具有常人的正直与善良。他相信自己可以斩除一切妖魔,摆脱艰难险阻,保护师父到达西天,取回真经。他聪明机智、又顽皮可爱,虽然常常给贪嘴懒惰的猪八戒一个小小的教训,但又与他们情同手足,不能分离。这是可爱的孙悟空。

同时,孙悟空又顽劣成性,不拘常理,不愿受任何约束。跟随须菩提祖师学成本领之后,因为觉得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尊敬,便搅得天地不得安宁,直到被压五行山下。在保护唐僧取经之初,受到唐僧的几句数落就要离开。稍微受到某个小神的怠慢,便要施加惩罚。显得有些太过自尊而宽厚不足。这是顽劣的孙悟空。

猪八戒虽也可以吃苦、出力,但身上有太过贪吃、恋色、懒惰等劣根性。遇到妖怪虽然有时也奋力争战,但也常常退缩、逃避,有时还心怀嫉妒的在唐僧面前给孙悟空告状,或说些坏话,让孙悟空有时难免受到紧箍咒之苦。沙僧一路保护唐僧,遇到妖怪也竭尽全力保护师父。虽然与孙悟空相比,本领、机智逊色许多,但毕竟尽心尽力,没有私心杂念,显得比猪八戒诚实厚道很多。

《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虽然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但是当师徒四人作为一个整体时,可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四人成为一个有力的团体,一路上踏平坎坷,到达西天圣地,取得真经。

他们珍惜的,是师徒四人在充满艰辛的长途跋涉中结下的相濡以沫,是互相之间的照顾与关心。他们的追求是一致的,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不管前面的路如何坎坷,他们的信念不会改变。他们一行被认为是有志气的,扬善惩恶的一行,因而一路上会受到弱者和善良的人的欢迎,甚至受到落难之人的期待。

我们从《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身上可以知道,自爱的人不是自私的人,他们不是只知为了自己而生活的人;自爱的人也并不是完美的人,但他们会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同时也为自己营造了和谐的人际氛围,获得帮助与支持,也会为自己创造出最佳的实现目标的环境。帮助他人,也是帮助了自己。

亲爱的朋友,《西游记》师徒四人在此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自爱是珍惜拥有,是关爱他人,是提升自己,并为自己创造最佳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是满怀希望的去走向未来。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是充实而快乐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珍爱自己,珍爱生命。

【智慧金言】

所以,我们应该懂得自爱,也学会自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珍惜自己拥有的亲情、爱情,珍惜自己在工作中与他人建立的友好合作、互帮互助的和睦关系。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的同时,也向别人取长补短。关爱他人,与他人以诚相待,赢得信任与尊敬等,这不但是自爱,也是自我对自己的肯定与帮助。自爱的人,会是生命如歌的人。

人因不懂规律而愚昧

妖怪骗唐僧时,常有很多破绽,出现不合乎规律的错误,孙悟空可以识破,唐僧却识不破。孙悟空把不合于规律的疑点捅出来告诉唐僧,唐僧仍见疑不疑,这说明唐僧在思维水平上比悟空差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