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西游记》学生活
21470800000012

第12章 体味生命智慧(3)

白骨精二戏唐僧时,变做一个八旬老妇人,手拄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八戒大惊道:这老妈妈儿必定是寻刚才那女子来了。悟空分析道:“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人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唐僧明明听见孙悟空合情合理的分析,仍然听八戒的而不信悟空的。悟空见疑质疑,唐僧见疑不疑。

孙悟空的分析是合乎规律的,无论从演绎推理的角度,还是逻辑学的相关定律中,都站得住脚。

逻辑中有充足理由律。在论证的过程中,一个判断被判定为真,必须有充足理由,否则就站不住脚,理由与论断之间就不发生必然联系。猪八戒说这八十岁的老妈妈的女儿是那十八岁的女子,就没有充足理由,但是唐僧依然相信。

逻辑中有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是真的,必有一个是假的。它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不能既肯定又否定,既说它是这个,又说它是那个。不能既说这位八十岁的老妈妈是人而不是妖,又说这个女人六十多岁还能生孩子也是真的。在我们平常的言语中违反矛盾律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你这份报告写得很好,就是离题太远”,“你的要求我同意,就是不能接受”等。

逻辑中有排中律。在同一思维中,对同一事物作出的互相矛盾的判定必有一个是真的,不能都是假的。运用排中律,如果能确认某一判断是假的,那么与它互为矛盾的判断则肯定是真的。

逻辑中有演绎推理。演绎的特点是从一般到特殊,从普遍到个别,即从共性东西去推论个别东西,从众多现象的一般属性去认识个别现象的属性。

逻辑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有一个三段论法,是以大前提及小前提作为推论的前项,结论作为推论的后项。例如:

一切女人六十多岁生孩子是实现不了的(大前提);

这个老妈妈六十多岁时生了孩子(小前提);

所以,要么,那女子不是她的女儿,要么她不是人。(结论)

道家的“道”,即“道理”,就是事物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规律是不受人的意志左右的,是不能发明创造和随意改变的;人们只能运用和利用规律,却不能漠视和违背规律,谁要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笨拙的人因不识规律而笨拙,愚昧的人因不信规律而愚昧,许多失败的人常因不循规律而遭殃。

庖丁解牛,一把刀用了19年,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因为他既不割也不砍,刀锋只在牛身上的筋骨缝隙里游来游去,任意活动。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有自身的规律,事物的规律虽然是客观,不以主观意愿为转移,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它,从而把握它,循其规律办事,难者可以变易,复杂的也可以变成简单的了。

人有寿命限度。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新陈代谢是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够认识这种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健康、科学地生活,但是不能违背它。长生不老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人类有其极限寿命。古代的皇帝偏偏想长生不老,请道士法师炼什么丹,其结果不但不延寿,反而因中毒而早逝。

庄稼生长有规律,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收割,都要看节气,古代一位愚人偏要违反规律,拔苗助长,结果把禾苗都弄死了。

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规律。地球上的生态平衡了,地球就是人类生活的好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滥砍森林,滥捕动物,过量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自然界就会无情地报复人类。

学习知识也有规律。要打好学习的基础,坚持循序渐进。例如,初学文法的人应当首先学会单字怎么变化,然后再学怎样把两个单字结合在一起。最后才能进到单句与复合句,一直进到连续的文章为止。一位画家并不一开始就叫他的学生去画人像,只教他怎样握笔,怎样画线条,怎样调和颜料,然后再教他试画粗糙的轮廓,这样一直做下去。没学会走先学跑是不成的,不但跑不快,跑不好,而且要摔跟头,反而停滞不前。

只有认识规律,才可能把握规律、运用规律。人类认识了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以后,真是受益无穷。蒸汽机、内燃机等热机,空调器、电冰箱等制冷机,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原子能发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给人类带来多少现代生活的便利。人类正因为认识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才深刻地明白,永动机是造不出来的,搞永动机是徒劳的。

庄子认为,人世的错综复杂与牛身体的结构是一回事,不懂规律、道理的人,在世上只会横冲直撞,白白地损耗精神。遵循规律做人、做事,就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否则,便会如同宋江一打祝家庄那样,不识盘陀路的行走规律,往东走不通,往西走不通,损兵折将,干着急。

认识规律是重要的。怎么样才能认识到它呢?

第一,要学习哲学,学点逻辑学。

哲学是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各种具体事件的规律无一不受普遍规律所支配。人生中的输赢、进退、得失等,无一不是统一体,无一不遵循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人懂点哲学大有益处。

逻辑学中的逻辑定律和逻辑推理,能帮助我们辨真伪,循规律,不犯违反规律的错误。哲学、逻辑学都使人聪明。

第二,要在实践中调查。

普遍的规律比较笼统,它虽然具有指导意义,但大都是一些原则。各行业、各学科、诸事又有自己的规律,普遍的规律、别人的规律可以参考,但不可取代自己的具体规律。因此,做任何事都需要加强调查,注意积累和研究各种原始资料,并充分运用数学工具,找出自己工作中的个性规律。

【智慧金言】

顺规律者昌,逆规律者亡。

品德也有相对性

西行路上遇到过两次强盗。

第一次遇到六个强盗,拦路劫财,六个人各执枪剑弓刀。悟空尚未动手,那六个强盗抡枪舞剑,一拥前来,照悟空劈头乱砍,砍有七八十下。悟空若是凡人,早就被强盗打死了。悟空最后将强盗尽皆打死。唐僧教训悟空道:“他们虽是剪径的强徒,也罪不该死。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无故伤人的性命?”悟空道:“师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

第二次有三十多个强盗劫路,把唐僧吊在树上。悟空从后面赶到,强盗两三个一齐乱打,打了五六十下。悟空后发制人,打死了几个强盗。

悟空两次打死强盗,两次被唐僧所逐。悟空找到观世音菩萨诉苦,那菩萨也埋怨悟空,菩萨道:“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

唐僧的观点是,你悟空把强盗吓走了就行了,何必打死他们。唐僧的观点貌似善良,实则不善。把强盗吓走了,他们还会害其他过路人。唐僧怎么只为照顾强盗,却不关心来往的过路行人呢?

观世音的观点是强盗是人,是人就不该被打死,为非作歹的坏人也不该死。那么,强盗打死百姓,百姓就该死吗?真是岂有此理!

唐僧和观世音所谓“善良”的观点都站不住脚。

农夫与蛇的故事人人皆知。农夫看见一条冻僵了的蛇,就把这条蛇放在怀里,用体温暖和它。蛇醒了过来,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农夫临死时说,我不该救恶人,以致自己丧失了生命。

东郭先生发善心救了狼,狼却恩将仇报,要吃东郭先生,后人常把对敌人、恶人发善心的人讥为东郭先生。

仁爱是有度的,岂能对恶人施仁爱?仁慈、善良、宽容都是美德,但都不是无边的。对犯罪分子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在人性的丛林里,过度的善良有时会成为一个人生存的负担,甚至是致命伤。一个人的恶行因为你的过度善良而获得宽恕,但有时你的过度善良不但没有感动他,反而让他有机会犯下更多的恶行,对别人造成更多的伤害。过度善良,容易动摇意志与理性,常在放弃自己立场之后,伤害了自己。过度的善良不是好事,其风险和代价极高,善做人者,不可不努力除去这种感情特质。

做人要做善良之人,这是做人的公理。但是一定要把握善良的分寸和施善的对象。善良是一种品德,但任何品德都不是绝对的,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品德也具有相对性。

品德也有时代性。在古代,顺从是一种品德;在现代,听话是一种品德。然而,顺从与听话的人很少有创新意识。谦虚是国人公认的美德,但是谦虚里面也有消极的成分。过度谦虚则变成了虚伪。明明能担负重任,却几番推辞,称自己无才,只可干点小事。所以,骄傲也有合理的成分,谦虚也有不合理的成分。

“耿直”是好的品德,刚正不阿、实实在在地做人,令人钦佩。但是,有的时候就不能耿真。长征时廖承志被张国焘监禁,朝不保夕。周恩来明批暗保,救了廖承志的命,倘若“耿直”起来,与张国焘据理力争,廖公命早休矣!

勤奋是一种美德。在许多人身上并不缺乏勤奋的美德,但为什么许多勤奋者并不是成功者呢?许多人看重某一种美德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美德。智慧也是美德。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也许很勤奋,但方法拙劣,效率低下,目标不明确,于是盲目的勤奋使其所有的付出都变为无用功。

【智慧金言】

自信是一种美德。人们赞美自信,贬低自卑。同样,自信中有不合理的成分,自卑中也不乏合理的成分。自卑被公认为不是美德。其实,自卑也是一种力量,成功者离不开自卑,自卑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不完善、不完美,而保持一种谦和的心态,自卑使人变得有所敬畏,从而使人得到了保护。人生仅有自信是不够的,还需有点自卑,用自卑探照人生的黑洞,用自信寻找走出迷途的道路。

仁者之勇,雷霆不移

孙悟空二调芭蕉扇后,却因大意,得扇复失。从此,他把斗争目标由铁扇公主转向了牛魔王。这牛魔王的功夫比铁扇公主强得多,神通大,也有七十二变,法力无边。

孙悟空骁勇,牛魔王也骁勇。二人战了一日,未定输赢,八戒给悟空助战,那牛魔王仍不惧。牛魔王现出原身一只大白牛,头如峻岭,眼若闪光,两只角似两座铁塔,牙排利刃,连头至尾有千余丈长短,自蹄至背有八百丈高,行者也现了原身,把采取一躬,喝声叫“长”,长得身高万丈,头如泰山,眼如日月,口似血池,牙似门扇,手执铁棒,着头就打。那牛魔王硬着头使角来触。这一场,真是个撼岭摇山,惊天动地。仙兵天将,都来围困牛魔王,那牛魔王公然不惧。

悟空与牛魔王都勇,都天不怕地不怕,但他二人的勇有区别,悟空的勇乃仁者之勇,乃上勇;牛魔王的勇虽凶狠却不仁,乃下勇。悟空一为取经过山,二为百姓安居乐业,仁者之勇,雷霆不移。

中国人崇尚勇敢的品德。中华历史五千年,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勇士。《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赵云,他们是战场上的勇士;《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武松、李逵,他们是疾恶如仇、不畏强暴的勇士;文天祥、史可法、林则徐、岳飞、戚继光,他们是抗击侵略、视死如归的勇士;包公、海瑞、魏征,他们是不畏强权、伸张正义的勇士;除三害的周处、负荆请罪的廉颇,他们是解剖自己、改过自新的勇士。智、仁、勇作为三大德,不但一直受到儒家学者的高度崇尚,也是一般仁人志士一生奋斗的目标。大智大勇、见义勇为者为万人歌颂,贪生怕死、畏缩不为者为社会所不齿。

孔子从理性的高度谈“勇”。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说,有仁德之人是乐观通达而没有忧虑的,聪明而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迷惑的,勇敢的人是无所畏惧的。智、仁、勇三者之中,仁是核心,“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有仁义之心的人肯定勇敢,而仅勇敢的人却不一定有仁义之心。所以,孔子认为勇乃仁者之勇,而绝非匹夫之勇。

勇分上勇、下勇。上勇,为了捍卫社会准则,敢于挺身而起。敢于捍卫社会公德,不屈服于权势,不顾及私利,坚持正义而不屈不挠。下勇,为争夺金钱不知廉耻、不知是非、不避死伤、不畏法律,贪得无厌,果断而凶狠,贪婪而暴残。《西游记》中那些吃人害人的妖怪之勇,现实生活中那些黑恶势力之勇,乃下勇。下勇虽勇,但不符合社会法度,不依社会准则,行为放肆邪僻,荀子认为“下勇”是“君子之所憎恶”之勇。

勇敢的人自有气势。解放军战士徐洪刚只身斗歹徒,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毫不畏惧,肠子被砍得流了出来,仍紧追不舍,以大无畏的气概压倒歹徒。电影《英雄儿女》中的志愿军战士王成手持爆破筒冲向敌群,令侵略者胆战心惊。蔺相如手无缚鸡之力,于渑池会上,以死相拼,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他以勇敢者的正气压倒了秦国君臣。任何歹徒,无论其多么凶狠,在勇敢者的正气面前也会败下阵去,因为邪不压正。一些歹徒在手无寸铁的弱女子的正气面前鼠窜而逃,就说明了仁者之勇能产生气势。

做事需要勇气,因为成功与否,就看你有没有勇气。一个成功者的一生,必定是一个与风险拼搏的一生。干事业必有风险。没有上高山的勇气,就不要当打猎的人,没有下汪洋大海的勇气,就得不到鲜鱼满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做事需要勇气,因为困难是个欺软怕硬的角色。20世纪50年代有一个顺口溜:“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铁扇公主原来多么强硬,后来一见老牛被擒,立马软了下来,跪地求饶。

做事需要勇气,还因为赞同与反对永远相伴。越是做大事,越是改革旧的条条框框,越会遭到非议。敢不敢改革,就看你有没有勇气。一个成功者的一生,必定是一个与歧视、嫉妒、谗言、怀疑作斗争的一生。创新和改革是一种风险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打破了旧框框,可能会遭到传统势力的攻击,改革了旧体制,可能会激起一部分人的怨恨。秦商鞅、北宋王安石的变法遭到旧势力顽固地反抗,没有大无畏的精神,岂不早就让人家吓回去了吗?

宋人张孝祥,上书请为岳飞昭雪,为秦桧所忌。其好友劝其不该如此锋芒太露,张孝祥回答得十分痛快:“无锋无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知秦桧为政我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这三问酣畅淋漓,回肠荡气。张孝祥的勇乃上勇。

【智慧金言】

然而,单以勇本身来说,还不止如此。勇,不仅表现为对强暴、对困难的抗争,勇还应该表现为对自己过错的克服,勇于纠正自己的缺点。所以,韩愈批评那些不敢改正自己缺点的人是“无勇”。韩愈说:“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中国人在道德修养上,不仅赞扬“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侵精神,赞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敢气概,而且更看中克服私心、改正错误、忏悔自己过失的勇敢。

加大生命的力

孙悟空最初当个弼马温,其实就是个管马、养马的小官。御马监里有天马千匹,弼马温尽职尽力,滋养马匹。那些天马见到他,泯耳攒蹄,到养得肉肥膘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