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西游记》学生活
21470800000022

第22章 领悟斗争智慧(1)

只要不通,就须再变

六百里钻头号山有一个妖精叫红孩儿,号称圣婴大王,是牛魔王的儿子。他在火焰山修行了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神通广大。红孩儿也想吃唐僧肉,但见到唐僧周围有孙悟空兄弟三人护持,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摇身一变,变做七岁顽童,赤条条身上无衣,用麻绳捆了手足,高吊在松树梢头上,口口声声只叫:“救人!救人!”

唐僧闻声动了慈悲心,非得要悟空救那妖精。悟空火眼金睛,当然认得妖精,但他不敢再动手打了,因为若一棍子打死了妖精,唐僧非念紧箍咒不可。悟空动了心计,转换思路,假意听从唐僧的命令,背起妖精走路,想寻机会再算计妖精。这也是悟空思路的高明之处,悟空若像对付白骨精那样对付红孩儿,不但灭不了妖精,自己却要倒霉。策略上的变通是必要的,许多情况不变通一下,就无法实现目标。人不能光走路,走路不是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孙悟空背着红孩儿,找了个机会狠狠将他摔得像个肉饼,不料,红孩儿出神走了,随即在半空里弄了一阵旋风,走石扬沙,将唐僧摄走,无影无踪。孙悟空来到洞口叫阵,红孩儿斗不过,于是念了咒语,口里喷火,鼻子进出浓烟。悟空见妖怪的烟火飞腾,寻不见那怪,看不见洞前的路,只得抽身跳出火海。

孙悟空因妖精口鼻冒烟,不敢再去硬攻,于是转变战术,想以水克火,请了四海龙王,率众水族,向妖精之火喷下雨来。可是龙王下的雨只能灭得凡火,妖精的三昧真火,如何泼得?这雨似火上浇油,越泼越旺,悟空又大败而归。

孙悟空第二次转变战术,让八戒去南海请观世音,不想让妖王将计就计假扮观音,擒了八戒,悟空又输一着。

孙悟空第三次转变战术,变了个包袱,躺在洞外。小妖将包袱背进洞中,悟空又变作苍蝇,探得妖王要请牛魔王赴宴吃唐僧肉。悟空钻出洞外变了个牛魔王,大摇大摆地进了山洞。不想这妖王十分机灵,竟识破了牛魔王是个假的,悟空此计又败。

孙悟空第四次转变战术,亲自去请观世音菩萨,菩萨用计收服了红孩儿。悟空为了战胜红孩儿,四次转变战术,才转败为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不通,就须再变。用一种策略或方法,久攻不克,就要分析这种策略、方法是不是“对症”,若不对症,再干下去也是枉费工夫。

人生路上,有时候走着走着就发现路走不通了。“走不通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经常性的;对于众人而言,又是普遍性的。为什么路会走不通呢?有的路本来走得好好的,可是由于外界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路断了,只好想办法找路、换路;有的路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费好大劲往路上挤,却挪不动一步,很耽误事;有的路是近路,却错了方向;有的路是别人的路,却不是自己的路,不适合自己,结果半途而废;有的人目标太散,东走西走迷了路。

没有出路就必须另找出路,凭借什么去找呢?虽然离不开自信、毅力、能力,但是更需要变通,才能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找到出路。人的头脑非常灵活,思路也很多。例如交谈,当人们觉得这样说不妥当时,就会换另一种说法,而且换过之后,往往说得更巧妙、更精彩。换一种说法,实际上就是换一种思路。既然能够换一种方式说话,那么同样可以换一种思路走路、做事、做人。当我们用旧的方法、旧的习惯做事行不通时,就要考虑换一种方法,换一种思路,说不定这么一换,就换出一条阳光大道。

做任何事,当我们无能为力,感到没有出路时,不能总是按老规矩、老观念、老习惯、老脑筋去办,而是要“变”,变则通,不变则永远不通。要多考虑能不能从另一面入手,能不能换一种思路,能不能改变一下固有的做法。变一次若还不行,就须再变,思路的变化是永恒的。

常常有“以不变应万变”之说,又有“以变应变”之说,这两句话都是妙语金言,但二者从字面上讲又相互矛盾,到底谁是谁非?其实二者都对,只不过适用范围不同而已。“以不变应万变”是指心态而言,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以稳定的心理状态对待外界的变化,心旌不乱事不乱,遇险不惊事不惊。“以不变应万变”是指对人的心理素质而言,以不变的冷静心态对待人生的苦辣酸甜、宠辱沉浮的变化。

“以变应变”,是指做事的战略、战术、方法、技巧、途径,人变我变,环境变我变,时变我变。“以变应变”是变通。如果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用一套固定的模式和方法、程序去应付,企图用一把钥匙打开所有的锁,用一种药治疗所有的病,那不碰钉子才怪。在找出路时,讲究以变应变,岂能“以不变应万变”?

与其在一个终日举债、不死不活的企业里混日子,拿可怜的一点工资,不如求变,另辟天地。大多数人下不了这个决心,毕竟开天辟地不是件容易的事,人的惰性常常使人安于现状。下岗了,原来的路走不通了,必须变。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走投无路被逼上梁山,从此在梁山当上了“五虎上将”。有些人下岗后,闯世界,办公司,成了气候,变了,“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有的人明明在某一岗位上不合适,根本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却因为安于现状而凑合着干,结果磨了锐气,白耗了才华。在这种情况下,变比不变强,早变比晚变强,非要等到不变不行时再去变,说不定已无能为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变也变不成了。

在一个平庸上司的手下做事,不但学不到半点东西,而且上司还不懂装懂地瞎指挥,确实是件痛苦的事。假若你的上司真是个无能的人,你还等什么呢?赶紧择木而栖。《三国演义》中的陈宫在没有谋略的吕布手下做事,明知没有出路,却偏偏死跟吕布,这是愚忠。最后,陈宫成了吕布的陪葬,可惜了他满腹经纶。如果在平庸的上司手下工作,而且实在没有出路,那就应当另谋高就。

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指出:“我们正经历着不同寻常的变化,那些没有为适应未来变化做好准备的人,必然遭受未来的冲击。”当我们生存的外界环境变化,既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机遇,也有可能带来威胁时,我们对此反应迟钝,将会丧失机遇,甚至面临危机。

有些人不是不知变通,而是舍不得已经走过的路,舍不得已经投入的成本。明知路走错了,再走下去也未必有好的结果,却不肯回过头来,结果硬撑着走下去,越走越是枉费工夫。

“路在脚下”这句话固然不错,因为走路靠脚,事业靠干,守株待兔是没有出路的,白日做梦,梦醒之后,依然是一无所获。但是,走路并不完全靠脚,还要靠眼睛识路,靠脑子找路,才有可能走自己的路,走正确的路,不至于空耗脚力而一事无成。

【智慧金言】

走人生路、事业路的人们,不能只是低头拉车,不去抬头看路,不能不知变通之道,不能过分信奉“路在脚下”这句话。

无难则虚

孙悟空原本是一石猴,没有什么本事。后来,这只石猴历经四次大的磨难,百折不挠,最终成为斗战胜佛。

第一次磨难是参访仙道,拜师学艺。一个乱跳乱窜的猴子,要静下心学艺,好不容易。石猴为求长生不老之道,独立登筏,飘荡过海,串城游县,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走就是八九年,好不容易找到祖师。在祖师那里,每天与众师兄弟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闲时即干杂活儿,这样又呆了六七年。随后又跟祖师学艺三年。孙悟空前后用了二十年的光阴,不但学到了真本事,更学到了文明伦理,礼貌语言,初步去了猴性。由喜动到习静,不能不算是一场磨难。

第二次磨难是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被捉,被众天兵押到斩妖台,刀砍斧剁、放火煨烧、电击雷打,丝毫不能伤损。后来,太上老君把孙悟空推入八卦炉中,用火锻炼了四十九天,孙悟空在八卦炉里炼成一双火眼金睛。正是凭借这双火眼金睛,孙悟空才能一眼辨出人、妖、神。

第三次磨难是被如来佛翻掌一拍,用五行山压了五百年。其间真是天灾苦困遭折磨,口虽能言,身不能动,五百年的束缚使美猴王磨了性子,增长了能耐,学会了该忍则忍。

第四次磨难是在取经路上。一方面,要忍受唐僧的偏心、不讲道理,忍受猪八戒的嫉妒、搬弄是非;另一方面,西行路上的妖怪丛生,一个比一个厉害。孙悟空在并不理想的内部环境里,度量和胸襟越练越大,在与妖怪斗争的磨难中长了本领,不但敢打敢拼,而且学会了讲究战略战术。西行取经路上14年的磨难使孙悟空成为无私无畏的斗战胜佛。

无难则虚,磨难成才。人的一生少不了磨难。

台湾散文家林清玄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上帝看见果实累累,非常开心。一位农夫对上帝说:“这几十年来,我没有一天停止过祈祷,祈祷年年不要有大风大雨,不要有冰雹,不要有干旱,不要有虫害,可是不论我怎么祈祷,总不能样样如愿。您可不可以明年允诺我的请求,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大风雨,不要烈日干旱,不要有虫害。”上帝说:“好吧,明年不管别人如何,你一定可如愿。”第二年,这位农夫的田地果然结出许多的麦穗,因为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虫害,麦穗比平常多长了一倍还多,农夫兴奋不已。

可等到收成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麦穗里竟是瘪瘪的,没有什么子粒。农夫问上帝:“这是怎么一回事,您是不是搞错了什么?”上帝说:“我没有搞错什么,因为你的麦子避开了所有的考验,变得十分无能。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一些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也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

一位英国记者曾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书名提出疑问,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锻铸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坚硬,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

如果没有任何磨难的考验,人只是一具空壳而已。暖房里的花草虽然长得枝叶茂盛,但是经不起风霜。每一个人,从出生特别是少年以后,就应该开始面对各种考验。如果他拒绝考验,拒绝磨难,那么他从一开始就输给了生活。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宣传革命思想,被沙俄当局关押在监狱里。在那里,他写成了杰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

法国作家伏尔泰因做诗讽刺了王室,被关进了巴士底监狱。在狱中,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悲剧《俄狄浦斯王》。

捷克斯洛伐克革命家伏契克由于叛徒的出卖,被德国法西斯投入监狱。在狱中,他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酷刑的伤痛,写下了名著《绞刑架下的报告》。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他在监狱中口述东方见闻,由同狱人笔录,写出了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一生坎坷,也曾被关在监狱里。在狱中,他写成了名著《堂·吉诃德》。

德国作家沃尔夫在赴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内战途中,在法国边界被俘,在集中营艰苦的条件下,他写成了历史剧《博马舍》。

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怪杰,文学家弥尔顿是瞎子,乐圣贝多芬是聋子,天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哑巴。其中,帕格尼尼4岁时出麻疹,险些丧命;7岁时患肺炎,又几近夭折;46岁时牙齿全部掉光;47岁时视力急剧下降,几乎失明;50岁时又成了哑巴。帕格尼尼经受的磨难太多了,可是也造就了一个天才的小提琴家。他在与病痛的搏斗中,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世界。

人生的通道,往往是穿越卑微、困境和风雨而产生的。平凡者可以凭借考验,抓住机会,最先觉醒,最先锤炼,最先成熟,使自己变得伟大。

磨难能锻炼我们的能力。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个人在成就大事业的过程中,没有不受心理、生理的重重磨难而一顺百顺的,磨难使人知道世事不易,会比平时更加努力地学习、钻研、锻炼。

磨难使人更具生存能力。有人言:“人们的灾祸常成为他的学问。”我们身边的那些遭受过磨难的人,总是要比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更具生存的能力。

磨难能激起我们的潜能。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种潜能。这种潜能,往往在逆境时最充分地爆发出来。

【智慧金言】

磨难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人才。经过一次逆境,人对社会的认识就深了一层,对人生的感悟就深了一步,人就更成熟了。一个人不可不尝尝苦辣酸甜的各种滋味。

柔力似弓,以柔克刚

唐僧被金鼻白毛老鼠精掠进无底洞,那女妖要逼唐僧成亲。悟空设了一计,让唐僧诱妖精到后花园,悟空自己变成一只红桃子,让唐僧哄那妖怪吃,悟空好进入妖精的肚子里兴风作浪。唐僧道:“你若有手段,就与他赌斗便了,只要钻在她肚里怎么?”唐僧不懂战略,只知硬打硬拼可以取胜,不知柔也能克刚。悟空告诉唐僧,这个洞曲道难行,出入不便,不宜硬打。

唐僧依悟空之计,发动“柔情”攻势,诱妖精入花园,孙行者飞在桃树枝上,摇身一变,变作个红桃儿。唐僧伸手摘下红桃,躬身将红桃奉与妖怪说:“娘子,你爱色,请吃这个红桃。”那妖欢欢喜喜地张口便咬,悟空一个跟头,翻入妖精咽喉之下,直到肚腹之中。悟空一到那妖精肚子里,立刻来了精神儿,轮拳跳脚、支架子、理四平,那妖精忍不得疼痛,认罪告饶。

据说以柔克刚的谋略思想首先由老子提出。传说有一天,老子去见一个老而多病的隐士商容,老子说:“先生有什么教导吗?”商容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我的牙在吗?”老子说:“已经全掉了。”商容又问:“我的舌头在吗?”老子说:“在。”商容再问:“你明白了吗?”老子说:“刚强的消亡了,而柔软的却存在,是吗?”老子学派提倡以柔克刚,主张贵柔与守静。

自从老子提出以柔克刚的思想后,在各种兵法、计谋、权术中常见此谋。《六韬》中有:“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也,故事半而功倍焉。”黄石公的《三略》中有“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我国古代像齐鲁长勺之战、楚汉成皋之战、秦晋淝水之战都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柔力似弓。弯弯曲曲的弓,却射出疾矢,而且弓越弯,矢就越快,此乃柔胜刚也。

大雪压身,雪松犹在,是因为雪松枝丫的柔软;有的树被压垮,是因为其枝丫太硬。世界上硬的东西和软的东西都很多,生铁硬,但十分脆,用大锤一砸就碎裂开。钢也硬,但是钢就砸不碎,顶多被砸得变形。原来,钢里面有软软的碳。别小瞧这点碳,它使钢增加了韧性,减少了脆性。山硬地坚,海最软。然而,火山地震造成的山崩地裂时有发生,大海却始终保持自己的雄姿。玻璃杯硬,它不懂缓冲和退让,摔在地上便粉身碎骨。皮球软,它懂保身之道,你硬我就缩一缩,压力去掉了,我再恢复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