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安神类中药材适用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失眠、多梦易惊以及体疲无力的患者,但这些药材多“味厚气薄性滋腻”,因此湿热病证患者不可食用。专家强调,神志不宁的人群多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在进补之余,还应学会自我放松的精神疗法,以及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此外,健脾开胃也是一大进补“热门”。此类药膳常选用山药、茯苓、扁豆、豆蔻、山楂、陈皮、砂仁等;选用的食物有猪瘦肉、鸡肉、鱼、猪肚、鸭肉等。其功效在于健脾益气、消食开胃、帮助消化、增进食欲。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难消的人群。专家指出,此类药膳宜温吃,不宜冷吃。
黄昏恋心理解析
黄昏恋又称中老年恋爱。黄昏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青春时代未解决好个人问题,到中年遇到合适的才谈恋爱;另一种是中老年丧偶或离婚后再成家进行的恋爱。
1.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丧偶的中老年羞于再恋爱成家
步入老年后,很多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性能力也随之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担心自己生理上的衰老,都想知道自己随年龄增长会发生什么变化,能不能保持身体健康和正常的性生活。男性对自己性能力的担心和忧虑比较明显,他们常常把自己和年轻时相比较,有一点变化就感到惊慌;女性在这方面相对男性的心理压力要少一些,但也会对性活动产生一些忧虑。
2.克服阻碍黄昏恋的不良心理因素
(1)“看破红尘”不愿再恋。一般发生在多年夫妻或家庭感情不和睦的丧偶者身上。他们对再婚已无兴趣,甚至厌恶婚姻生活,希望一个人了此残生,就是子女帮其找老伴也不愿意。
(2)怕子女干涉。
(3)“对比效应”影响再恋成婚。丧偶中老年人在再次恋爱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拿眼前的对象与过去的老伴相比,而且总是觉得不如过去的老伴好,因而迟迟下不了决心。
(4)怕社会偏见影响恋爱。
(5)因财产和经济原因,对再恋顾虑重重。中老年再婚,一般都有一些财产和金钱,结合后,二人的财产与金钱的处理,是一个很敏感而现实的问题,许多中老年人在再次恋爱时,都是因这一具体问题谈不好而告吹的。特别是农村中老年人,这些问题的处理更为敏感和突出。
对上述心理障碍的克服:
(1)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不要因有一次婚姻挫折而抛掉终身的幸福。
(2)要做好子女的工作,子女应该体贴老人,理解老人。要知道,再孝顺的子女,也不及伴侣的照顾周到。
(3)要消除消极的对比效应,多看到新伴侣的优点和长处,尽快缩短与新伴侣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
(4)社会要理解老人,关心老人。中老年人丧偶后,如能情投意合再组建幸福家庭,是一件有利于减轻社会负担、减少社会问题的大好事,应予支持。
(5)进入黄昏恋的中老年人,在财产方面,如双方子女无干预思想,两人又情投意合,共同使用并无妨。否则,可采取现在通行的婚前财产登记手续,做到所有权分明、共同使用。
关爱空巢老人
日前,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仅北京“空巢老人”家庭已达22万户,占老年人家庭的35%左右。医学表明,空巢老人最易发生老年抑郁,由此导致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老年人自杀也因此增加。那么,是什么原因诱发了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机呢?
1.老人养儿防老回收孤独
子女不在身边是老人孤独的直接诱因,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而且当代的这批老年人,基本上都比较传统,年轻的时候为子女付出了许多精力、金钱,事业也受到一定影响,有些还为孩子的孩子(第三代)作出贡献。他们曾经为子女承担了一切困难,当他们年老体弱,不再具备保护子女的能力时,就非常希望得到子女的回报,期望他们“常回家看看”、常陪伴身旁。
2.“退休综合征”在延长
“退休综合征”是指退休后的老人由于原来几十年被安排好的、规律性的生活突然改变,而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它会给老人自己乃至整个家庭带来苦恼和纠纷。根据最新的调查统计,老年人的“退休综合征”正呈不断延长趋势,价值感的丧失是空巢老人的又一大心理危机。
专家表示,“退休综合征”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当原有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后,老年人难免会出现一段不适应期。但有些人心态较积极,可以很快适应新生活,而一些应对不良的老人,则会因为缺乏强加性的活动安排,不再被外界需求而感觉被社会遗弃、被集体抛弃而无可奈何,想想将来,不寒而栗。
3.健康丧失引发恐慌
进入老年期,人的各项脏器功能开始衰退,心脑血管疾病,胃、肝脏疾病,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各种疾病开始频频“光顾”老人,这使他们产生深重的危机感。从心理学角度,丧失与抑郁直接相关,对空巢老人而言,这意味着子女陪伴的丧失、个人价值的丧失、健康的丧失,部分老人因为腿脚不方便,还丧失了与社会、与周围人的交流。这种老年性抑郁,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对前景黯然、消极,甚至出现失眠等不良症状。
4.子女责任过重导致逃避
有人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单相思”,这种单相思是造成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的主要原因。其实,在很多时候,子女的心态也很矛盾,他们宁可用物质的满足来代替情感的需求,这是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责任感导致的逃避和刻意疏忽。
很多子女总认为,去看望父母,就应该帮他们做点事、买点保健品或让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但对老人来说,他们并不很在乎你做什么,有时候,哪怕是打个电话,或者只呆一会儿,也会让他们觉得你在想念他们、关心他们,这种态度对老人的寂寞心理是个莫大的支持。
5.加重老年人生理疾病
研究表明,精神因素会影响生理的病变,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的老年病都与心理压抑,尤其是抑郁有关。长期处在抑郁、焦虑状态下的老人,会导致身体内环境改变,免疫功能降低,人易受感染,原有的病症很可能加重病情。
从中医角度看,免疫力降低是血液循环缺少动力的结果。抑郁会造成气血淤滞,造成相应器官的病变。空巢老人常见的是,因为气血郁结在心,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这是他们死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心身相互影响的研究还表明,躯体疾病合并情绪障碍,会造成愈后难恢复、死亡率上升,且不易取得明显疗效。
要读懂空巢老人的潜台词
现在社会上步入老年的这一代老人,他们大多比较传统,不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如何读懂父母看似不合情理举止后的“潜台词”,就比较重要。
1.躯体疼痛可能是“撒娇”
其实,许多时候,躯体的疼痛是老人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父母在向你“撒娇”。很多老人很希望子女能关心他、看望他,但又不习惯表达出来,转而用生理疼痛来表达他的抑郁,他们甚至会假装坚强地说:“我不要你们照顾,我只是身体不好,没有办法!”他们不承认内心有不快,但疼痛无法缓解又觉得别人不理解他,甚至开始怨天尤人,这其实已经成为“情绪障碍”。
当然,对抱怨疼痛的空巢老人来说,内心也很矛盾。一方面,他们渴望子女因生理疾病来关心他们,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频繁看病会给子女造成负担。这种心态使他们变得更脆弱、更敏感,而多次看病却看不出结果,由此产生的抱怨,有时还会造成家庭纠纷,加重他们的抑郁。
因此,建议老人,如果多次看病而无临床病症发现,可适当减少看病次数。否则,不但会给家人造成精力、时间的巨大负担,看不好病,还可能使自己更沮丧、心态更坏。同时,建议他们可适当去看心理门诊,通过药物、心理、家人和社会的共同干预来治疗。
2.唠叨也是种心理宣泄
很多年轻人不爱去看望父母,嫌他们唠叨。然而,从心理学角度看,唠叨也是一种心理宣泄。通过对一些小事的数落,老年人变相表达他们内心的不快乐。而唠叨的出现,有两种可能:一,老人本身就很烦躁、焦虑;二,他们内心存在不满。无论哪种情况,都提示你,父母的心情出现了问题,这时,如果你为此和他们顶撞,只会使他们更不开心。很多敏感的人听到父母唠叨,可能觉得这给自己造成压力,并认真考虑该怎么回答,这其实也没有必要。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对父母的唠叨,顺其自然,给他两只耳朵。虽然唠叨未必是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心理疏导,但是听老人唠叨,有助于对他们的情感支持,避开或顶撞是绝不可取的。
3.“老小孩”情态讨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