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学生对法国同学说:“有空到我家玩吧。”这只是中国学生随口说的一句客套话,不料,那位准备走开的法国同学竟然转过身来说:“我很高兴到你家里去,什么时候去?”
显然,中国学生缺乏思想准备,他应付了一句:“到时候再说吧。”
“明天行吗?”法国同学又问。
“恐怕不行。”中国学生答。
“到底行还是不行?”法国同学穷追不舍,脸上始终挂着诚恳的微笑。
“明天不行。”中国学生面有难色。
“后天呢?”
“那就后天吧。”中国学生无奈地说。
这位中国学生的客套话就用错了对象,法国同学肯定不会了解中国人之间的客套的。中国人习惯于在朋友面前寒暄,说的人显得热情体面,听的人觉得心里顺畅。在这种习惯的客套中,突如其来的较真儿,就会使人措手不及,甚至让人尴尬。所以,违心的客套话对于沟通来讲不会起到任何积极性的作用,反而还会不利于沟通。
客套话不能说得过多,尤其是在关系已经很好的朋友之间。过分地粉饰雕琢,会失去心里的纯真自然。绕弯过多,礼仪过分,反而给人“见外”的感觉,显得不够坦诚。
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应用到“客套话”。当有人替你做了一点小小的事情,譬如说,你让别人帮你倒一杯水,你只要说声“谢谢”就够了。要是在特殊的情形下,你可以更进一步说:“对不起,麻烦你了。”但是,有些人却会说:“谢谢你,真对不起,我不该拿这种小事情麻烦你,真使我觉得难过,实在太感激了……”这一大堆的客套话全都搬出来了,让人觉得非常的假,只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也就失去了客套话的意义。
与人交际,谦逊礼让是完全必要的。然而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一味地“请”、“对不起”,未免有虚伪的嫌疑,搞得别人很难为情。
假如你到一个朋友家里,你的朋友对你异常客气,你每说一句话,他只有“唯唯”而答;他每和你说话时,总是满口客套,唯恐你不高兴,唯恐得罪于你。如此一来,你一定觉得如针芒在背,坐立不安,最终你只想赶快离开朋友家里,这样才感觉到轻松。因此你就得想想,你是否也如此对待过你的朋友?
虽然客套话让人感觉很客气、很有礼貌,但朋友间的过分客气显然是让人痛苦的。谈话的目的在于沟通双方的兴趣,增加双方的情感。而客气话,则恰恰是横阻在双方中间的墙,如果不把这堵墙推倒,就只能隔着墙做极简单的敷衍酬答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客套话不同于客气话,要想使人际关系开展得顺利就不得不讲究一下说客气话的技巧。那么,客气话如何说才能恰到好处呢?请注意以下几点。
1.客气话要说的充满真诚
如果客套话像背熟了的成语似地流水般倾泻出来最易让人觉得没诚意,必不能引起听者的好感。“贵号生意一定发达兴隆。”“小弟才疏学浅,一切请阁下多多指教。”……这些缺乏感情的、完全是公式化的恭维话,虽然不得不说,但是从谈话的艺术观点来看,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2.说客气话时态度要温雅,不可表现出急促紧张的状态
此外,说话时要注意身体姿态的均衡。用过度的打躬作揖、摇头摆尾的作态来显露你说客气话的表情并不是“雅观”的举动。
3.要言之有物,这是说一切话所必具备的条件
与其泛说“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不如说“阁下上次主持的冬季救灾义演晚会成绩之佳,真是让人佩服”等话。与其泛泛而谈、不着边际,不如着其一点,赞美别人的确出色的地方。请人“指教一切”是不行的,你应该择其所长,集中某点请他指教,如此他一定高兴得多。
4.朋友之间不必过分客套
朋友熟识以后就应竭力少用那些“府上”、“麻烦你”等词句,如果一直用下去,则真挚的友谊就会难以建立。客气话是表示你的恭敬或感激,不是用来敷衍朋友的,所以要适可而止。客气话用多了就流于迂腐,流于浮滑,流于虚伪。所以,对待朋友要把客气话说得坦率一些,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友谊。
人脉箴言
这是一个讲究人际沟通的时代,这是一个靠口才赢得人际关系的时代。在当今社会中,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口才,人际关系的兴旺同样需要好口才。因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交流,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语言。
8有效沟通,小心误会“绊脚”
心理学家认为:要达到沟通目的,必须做到具体、明确、不断地更新,如果你想沟通顺利,就得避免那些含糊的语句,同时知道该如何问些具体的问题。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有时会为一些误会造成的后果感到吃惊。有些误会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然而还有很多误会是在我们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给我们造成很多麻烦、痛苦、烦恼、难堪,甚至会产生难以预料的麻烦。
某影星叫了出租车回家,下车时计费表上显示的是180元,她拿出200元给司机,司机默默地收了。她知道,以台北市的计费标准,还要在表上加15元等车费。于是她默默地等着,以为司机会找5元给她,但司机一点动静也没有。她想,算了,才5元嘛。于是,她拉开车门下车了。
在关上车门的那一刹那,她才恍然想起自己叫的是出租车,按规定需要再加上叫车费10元,是她还欠司机5元才对。于是她又敲敲前车窗,赶紧把钱递给司机。没想到司机冷冷地摇下前车窗来,说:“哼,亏你想到了。不然我还以为,连你这样一个名人也想贪我5块钱的小便宜!”
虽然误会得到化解,但是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却可以看到误会背后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缺乏沟通。
误会就是指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与实际情况不符,是无意之中产生的认识上的错觉。误会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言行不够谨慎,言谈行事有欠周到、细致、精明之处,致使他人不能准确地领会我们的意图;二是对方的主观臆测,由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学识、价值观、气质、心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误会往往是矛盾的根源。在上面那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事情的曲解是误会产生的最普遍原因。对于性格内向的人来说,由于对于误会的态度大多是保持沉默,因而使误会趋于更加严重的程度。
人们倾向于把情绪贯注于事物以外,常常联想从前发生的类似不愉快的事件,把叠加的不愉快情绪释放于此处。在沟通过程中出现“夸大讲述、跨越联想”等现象,把陈年往事列在一块“兜售”,从而使误会变得更深。因此,不能有效的沟通是产生误会的最主要原因,而一旦产生误会如果不采取措施弥补,是无法解决的。
如果我们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沟通后仍旧没有进展,我们就应当想一下是否是因为“误会”的存在而引发了无效沟通。如果误会没有得以解决,不仅会造成沟通上的不明确,更会因为没有及时地得以解决而趋于扩大,最终闹得无法收拾。生活中因为交谈不明确而闹出误会的事常见,轻则让我们大费口舌重新解释,重则会让我们失去朋友、失去机会,威廉·戈夫曼医生就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威廉·戈夫曼医生曾经在中国一家医院进修。进修期间,他在那家医院的精神科担任见习医生。那家医院的病人很多,所以他们这些见习医生不仅要观摩老医生们的工作,而且还时常要自己处理一些病情较轻的病人。
一天,有一位年轻的女患者独自一人来到诊疗室,别的医生都在忙着,所以只有威廉·戈夫曼医生来接待她了。戈夫曼医生当时很奇怪:她的家人和朋友居然让她一个人来。因为当时来到精神科寻求治疗的人大多数已经出现很多精神病症状,一般患者都是由家人或朋友陪同前来的。
于是戈夫曼医生问她:“没有其他人陪你来吗?”她很干脆地回答道:“没有,难道我一个人还不够吗?希望你快一点儿,我还有其他事要做。”
“也许这名患者的症状不明显,或者她的病并不严重。”威廉·戈夫曼医生这样想着,接着,他对这名女患者说:“看来你的病情并不严重。”当时戈夫曼医生这样说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一方面想要安慰患者轻松下来。可是听到戈夫曼医生的话之后,那位年轻的女患者居然恶狠狠地瞪了戈夫曼医生一眼,并且说:“病情不严重?我都痛苦到这种程度了,你还说病情不严重。”
看到她的反应,戈夫曼医生想到她可能是一位抑郁型患者,于是告诉她:“不要把事情想得那么严重,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可是她依然不能领会戈夫曼医生的好意,居然抱着头冲他大喊:“请你不要再浪费时间了,我实在是痛苦得要命。”
戈夫曼医生连忙问:“你感到哪里不舒服?”她回答:“头痛。”戈夫曼医生当时认为她可能是精神病发作了,只想迅速让她安静下来,于是他马上吩咐护士给她服用镇静剂,服用了镇静剂之后,这名女患者果然安静了下来。
一直想搞清楚对方病情的戈夫曼医生又尝试着问女患者:“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些症状的?”这名女患者这次出奇地配合,她告诉戈夫曼医生自从和男朋友交往之后才这样的,因为她的父母并不赞成自己与男友交往,可是她却决定执著地追求真爱,然而在她将全部真爱付给男友时,男友却离她而去。女患者这样评价自己的男友,“我把全部真爱交给了他,可是他却不负责任地将全部麻烦交给了我。”
听到这话,威廉·戈夫曼医生当时吓了一跳,因为据他了解,中国的女孩子是相当含蓄的,这个女孩子的说法显然是在含蓄地表明她已经怀孕了。可是戈夫曼医生刚才却给她服用了镇静剂,剂量虽然不大,但很可能会对胎儿有影响。于是他急忙向女患者道歉:“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有孕在身,现在我带你到妇产科去检查好吗?”
对方显然又被戈夫曼医生激怒了,而且这一次的表现相当暴躁,她大骂戈夫曼医生:“神经病,乱说话,诬蔑他人。”
威廉·戈夫曼医生感到此刻问题严重到无法处理了。幸亏这时旁边负责为戈夫曼医生提供指导的老医生走过来,通过他与病人的一番交流,戈夫曼医生才明白,原来对方患的是比较严重的神经性头痛,可是对医院不甚了解的她却在挂号时挂了精神科的号,结果就遇到了戈夫曼这个刚刚开始实习的外国医生,以致出现了以上的误会。
虽然误会的产生是沟通双方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有必要从自己身上进行反省。当误会产生时,不要轻易地指责另一方,而要从自己身上寻找对策。应该说,只要对方不是故意找麻烦,闹别扭,那么误解总是有原因的。因此,要先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让对方引起误解的言行,如果有,应该立即找到症结,并向对方解释清楚,保证今后多加注意;如果没有,也不要随意责怪对方,而应采取积极适当的方法,以消除对方的误解。
人脉箴言
我们之所以要求说话要明确,其目的就在于使话语能尽量传送有用的信息。若你所说的话越接近自己的本意,就越能表明自己的立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明确。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尽量避免“误会”的产生,达到沟通的有效化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