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2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一则新闻,报道为老年残障者设立的社会服务机构因缺乏资金即将关闭。第二天,阿里便带着一张5万美元的支票以及另一张5万美元的保证金过来了。他与此机构并无明显的关联,有人采访时间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我对老年人就是心软,尤其是残障者。有一天我也可能会残废。”
3.有信必回
折磨他身体的帕金森氏症并未影响到他的心智。他每天花许多时间回复大量拳迷的信件,以及在照片、书及打拳用的手套上签名以帮助世界各地的慈善机构募款。这些东西在拍卖时的价钱可高达5000美元。
他每天会整理一堆信件,他仔细阅读每一封信,然后回答每一项要求。
4.建立一个人脉网就是留意别人想要什么
阿里刚成为职业拳击手时,为了宣传自己,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他就想请全国最大的刊物《生活》的一位专业摄影师为他拍照,以便在《生活》上刊出。这位摄影师当然不会随意给人拍照。然而阿里知道,只要能够使自己突出,值得人纪念,就可以为自己制造机会。拳王阿里说:“我是世界上唯一受过水底训练的拳击手。那就像是你一直穿着厚重的鞋子跑步一样,一旦换上其他鞋子之后,你的脚就会觉得非常轻快。当你在水底练习拳击时,由于那股阻力,以使你挥拳更快。所以我是世界上最快的重量级拳击手。”这下,摄影师表示对此很有兴趣,愿意做阿里的摄影师并做一个独家专访。这篇报道还是在《生活》上刊登了很大的篇幅。
人脉箴言
阿里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为别人服务就是我们应该为自己居住在地球上所付的房租。”现在读来,这句话的意义是非常大的,我们应该向阿里学习。
8胡雪岩:圆而通神的红顶商人
要成大事,先要会做人,若能做到圆通有术,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上不得罪于达官贵人,下不失信于平民百姓,中不招妒于同行朋友,行得方圆之道,人脉大树枝繁叶茂,那成大事一定不在话下了。
胡雪岩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晚清混乱的局势中立足脚跟,在商业上红极一时。纵观胡雪岩的一生,其成功之处可归结在为人处世上,他能在乱世之中,方圆皆用,刚柔皆施。懂得如何搭建人脉大势,并利用它为自己的商业铺路。
1.收得民心在,想不赚都难
胡雪岩当初创办胡庆余堂,并没有打算赚钱,后来因为药材地道、成药灵验、营业鼎盛,大为赚钱。但盈余除了转为资本,扩大规模以外,平时对贫民施药施衣,历次水旱灾荒、时疫流行,捐出大批成药,亦全由盈余上开支,胡雪岩从来没有用过胡庆余堂的一文钱。
胡庆余堂的伙计们都有一致的议论:胡雪岩种下了善因,必会结得善果,他一时垮下去了,但早晚会再爬起来。所以,所有伙计们都一如既往,正常去店里上班,维持胡庆余堂的正常运行。这是胡雪岩性格“圆”的一个方面,对民行大“善”,而自己成为最大的赢家。
胡雪岩正是有这种利人济世的天性,加上他的超凡的悟性,使他的这种天性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在官商两道如鱼得水。
2.圆才会通
圆而神是胡雪岩处世方式的最好概括。
所谓的圆就是圆通、圆活、圆融、圆满,围绕着这一个“圆”字,做足了通、活、融、满,一个喜气洋洋的大善人型富商大贾的形象便跃然而出了。
胡雪岩原本就不是读书出身的。因而能像孟郊那样“万俗皆走圆,一生犹学方”的心态志向,胡雪岩是绝对不会有,不能有,也不敢有。作为一个学徒的他,假如还有这种闲适高逸的志向,十之八九是要先大吃几年苦头了。
他唯一能行得通的,便是那万俗皆走的一个“圆”字。大家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体察了人心的喜怒哀乐,顺随了人们的爱憎善恶。做到了这两点,万事无不可遂,人心无不可得。
胡雪岩圆而神的处世哲学,深得中国传统儒家为人处世之个中三昧,因而在复杂的社会及商务活动中左右逢源。因此,胡雪岩的飞黄腾达便不难理解了。都道是方正之士为人称羡,其实世俗人早有了计较。方正之士的品德风范令人肃然起敬,只是他们犹如那庙里的神仙圣人,世俗中人自然是万分恭敬,但在敬的行为之后,便是“远之”。
这里边自有许多道理,非“俗”与“雅”两个字的判别能交待清楚。不过,方正在世俗中不通,这倒是千真万确的。
3.胡雪岩有审时度势的独到眼光,深悟世道的权变之理,善于在乱世之中“变”
胡雪岩有一个天然优势,就是对整个时事有先人一步的了解和把握,所以能先于别人筹划出应对措施。有了这一先机,胡雪岩就能开风气、占地利、享天时,逐一己之利。
当我们说胡雪岩对时事有一特殊驾驭时,我们的意思正是,胡雪岩因为占了先机,故能够先人一着,从容应对。一旦和纷乱时事中茫然无措的人们相比照,胡雪岩的优势便凸显出来。
面对当时腐败堕落的清朝廷,胡雪岩对时势的看法,可作如下之分析,以见其对时事把握的特殊之点。
清廷旧制既受冲击,朝廷自身惶惑,一般老百姓更是不解。胡雪岩从商业经验出发,认为一个社会要想存在,必然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秩序。
基于这种考虑,胡雪岩才紧紧依靠官府。从王有龄始,运漕粮、办团练、收厘金、购军火,到薛焕、何桂清筹划中外联合剿杀太平军,最后,还说动左宗棠,设置上海转运局,帮助他西北平叛成功。由于帮助官府有功,才使胡雪岩的生意从南方做到北方,从钱庄做到药品,从杭州做到外国。官府承认了胡雪岩的选择和功绩,也为胡雪岩提供了他从事商业所必须具有的自由选择权。假如没有官府的层层放任和保护,在这样的一个封建帝国,胡雪岩必然处处受滞阻,他的商业投入也必然过大。而且由于投入过大和损耗太大,他的商业也不可能形成这么大的一个规模。
对于清廷旧制,胡雪岩还有另外一层看法。更多的人只是畏惧官府,没有想到驾驭官府。胡雪岩起初倒也不会有驾驭官府之想。但是在他所帮助的王有龄升官之后,他逐渐发现自己借王有龄之势获得的便利甚多。首先是资金周转便利,因为有了官府之流转金作依托;其次发现官府的很多事自己却可以以商业活动完成,即减少了官僚办事的低效,自己也赚取了利润;最后是自己借了官府之名,能做到许多以商人身份很难涉足之事。
所以后来胡雪岩对于利用旧制有了信心。开始他并不愿捐官,认为生意人和做官的人在一起别扭。后来想法变了,既然官府与生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就不妨捐官,涉入官场。这样做其实也是以最小投入,完成最大产出。这一想法使胡雪岩大大改变,由“圆柔”转到“方刚”。
胡雪岩在人们心目中,其最大特点就是“官商”,也就是人们说的“红顶商人。”这“红顶”很具象征意义,因为它是朝廷赏发的。戴上它,意味着胡雪岩受到了皇帝的恩宠。事实上,它意味着皇帝肯定了胡雪岩所从事的商业活动的合法性。既然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所保护的人自然也不应受到掣肘。从另一个角度看,皇帝的至高无上也保证了被保护人的信誉。所以王公大臣才能很放心地把大把银子存入阜康钱庄。
胡雪岩一面获得了信用,另一方面也清扫了在封建时代无所不在的对商人的干预,所以才能让他如同一个真正的商人那样从事商业活动。
照胡雪岩的看法,就是商人对客户讲信用,官府对朝廷讲良心。商人只管自己是否说了话算数,是对自己的服务对象——客户——来讲的。官府只管自己做事是否对得起朝廷。两者对象不同,原则不同,假如各行其是,各司其职,整个社会便井然有序。否则就只会增加混乱,而于事无补。
对于洋人和洋务,胡雪岩因为身处沿海,最先看到洋人的坚船利炮,最先与洋人打交道。当然,这里边也有利益的考虑。而且自始至终,胡雪岩商业利润中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他从购买军火、购买外国机器、筹借洋款的活动中。他依附官府,维持社会大秩序,最终开拓出一个经营好环境。
与洋人打交道,他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洋人的政府与清朝政府不一样。清朝的政府商人稍有赢利,他就想来分摊你的好处,恨不得一口把你吞下去。一旦好处得不到,他便处处给商人使绊,你不得安全,直到让你破产。
洋人的政府,帮助洋人做生意。你没钱他放款给你,你越洋做生意它派了军舰保护你。一旦中国人欠了钱,他就把枪炮对准中国的城市,甚至自己的商人无理,他还处处袒护。
胡雪岩这些过人的素质,使他成为一个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哲商,并在经商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不断升华,他的智慧和商业活动也就不断通向一个炉火纯青的境界。
人脉箴言
通过研究胡雪岩的为人处世之道,我们不难发现,他那圆而通的处世本领,使他拥有了四通八达的人脉关系网,在他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说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外至洋人都成为他人脉大树上的枝叶,而这一切正是他善于网织人际关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