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模型不变的例子
只要是一个有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有的人一辈子都是他,性格、品德、做派始终都是他;而另外一些人却不是那样,他们会从一极跳跃到另一极:例如一个谦卑的人转而变成了一个高傲的人;一个平时连蚂蚁都不愿踩死的吃斋念佛人突然成了杀人犯;胆小怕事的人最后成了孤胆英雄……因为这种情况常常是从这一极跳到那一极而令人惊异其变化之巨,使我们不敢相信这个人还是否仍然是他。
对于有着一如既往行为模型的人,我们是很容易找到的,例如老舍先生。
在记者同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的访谈中,关于老舍先生为什么会自杀身亡,有着详细的叙述:
记者:能不能谈谈老舍的死因?
舒乙:关于父亲的死因我写过一些文章。我说四个事情。第一,有一次,我跟冰心先生谈话,她突然冒出一句:我知道你爸是怎么死的。我说你怎么知道,你当时在牛棚里头。她说我知道,你不信你去看他自己的着作,他自己的着作有规律,一是好人都姓李,二是好人都自杀,三是自杀都投水。我把父亲的着作再翻一遍。确实。
第二,我找到父亲1943年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他在重庆写的,他当时是大后方文艺界最高的领袖,他们那时定一个诗人节一一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纪念屈原一那么他当然也写文章来纪念诗人节,他形容他眼中的诗人是这个样子:诗人平常与众不同,奇装异服,行为怪诞,别人高兴的时候他尽量说丧气话,惹人家不高兴,别人不高兴的时候他说高兴话,也惹人不高兴。但是,当民族国家有危难的时候,父亲写了六个字:(诗人)投水、殉难、身谏。我看了这个马上觉得这是父亲本人的人生观和生死观,这是二十多年前的观点,这个观点是说的他自己。
第三,我找到一个老人,这个老人是回教的领袖,抗战时期是我们国家第一阿訇,和父亲是好朋友,被打成右派了。文革以后,我突然听说他活着,而且听说他知道一些关于父亲去世的消息,就去访问他。他八十多岁,很瘦弱,但已经平反了。我说,听说你知道一些父亲去世前最后有关的事情,讲给我听听。他说可以。他说,文革前我是一个即将被冲击的人,我很沮丧,情绪很低落。我住在什刹海边上,八月份极热,黄昏的时候,我和太太坐在湖边乘凉。突然老舍先生一个人走过来了,而我们是很久以前的老朋友,正因为我们是很多年的朋友,我们完全可以袒露心迹。他直接告诉我他要走了,他说他很苦闷,他想不通。我只好请他坐下来。两个人没有多少话可讲。最后他站起来,他说:马大哥,咱俩再也看不见了,我走了,你多保重。对我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发现,父亲在还没有受到冲击之前,他在为自己寻找投水的地方,而且直截了当地告诉老先生我要走了。我怕老先生是听到父亲自杀后的一些臆想,等他进里头屋了,我就问他太太,他太太比他小十多岁,我说刚才说的是他的臆想还是真的有这种事情?她说真的有这件事情,因为我在场。
第四个事情,去世前三天,还没有发现任何事情,只不过红卫兵开始上街了,已经造反有理了。礼拜天,我们工作的几个孩子回家。他对我们谈了很多对文革的看法。那个时候他极其清醒,那个时候反对文革的人几乎没有,绝大部分文人都是糊涂虫。都认为自己是不对的,上面是对的,只不过跟不上就是了,我努力去跟吧,我努力去接受群众批判吧,我努力去投降吧,我努力去改造自己吧。只有父亲在红卫兵刚刚起来的时候,认为文革不对,这个可以说是太清醒了。我们不知道他要死,但是三天后他死了,我们想起三天前的话,就是说,他是绝对有意的,而听者是无意的。比如说,他说:现在要死人了,尤其是清白而刚烈的,我们听这话是听不出来的,但三天以后我们马上明白他这是在说自己。比如说,世界上有很多文化大革命,他说没有一次不是以文物或文化的大破坏而告终的,他太清醒了。说了好多这方面的话。而且说,我的朋友谁谁谁,在他没有受到冲击的时候,往往是一两个小小的暗示,比如说要冲击到他了,回家的路上一头扎进什刹海。请注意是什刹海。
老舍的行为模式在舒乙的口中说得清清楚楚,若是把上面所说的四件事归纳一下,那就是:1屈原的品格和死法早就被老舍看做了效仿的榜样;
2在他的着作中都反复说出了好人都自杀,自杀都投水这样一个规律,其实蕴含着他的想法;
3文革一开始他就清醒认识到这是一场灾难,决心以死表示清白,以死来力谏;1事先的一切预兆都说明了他在寻找自己投水的地方,而且从来没有改变初衷。
前面提及,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叫逍金斯的曾经说过,人其实有3两个基因,一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而另一个是文化基因,这个文化基因非常固执地影响普人的行为。老舍先生之死,明显地有荇这种文化基因在起作用。
这一点,除了上面所说的有着屈原老先生的遗传之外,另外就是老舍先生特殊的人生经历,请看一位谢泳先生的评论:
从教育背景上5,老舍的教育不能讲很好,他只是一个中师毕业生,并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以他这样的教育背景,如果放在另外时代,他也许成就不了他后来的事业。在这一点上,我不大同意许多写过老舍传记的人,对于他早年生活时代的评价。一个教育背景并不很好的人,很快受到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接纳,这很不容易。老舍的才华是没有问题的,但他所生活的时代里有一种让人怀念的文化精神也是重要的因素。老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说写作,曾受到过口着名大学里教授的重视,他们给了作家最大的鼓励。在这一点上,老舍和沈从文有点像,他们本来都是文学之外的人,但当时的大学却没有因为没受过大学的教育忽视他们,沈从文小学都没有毕业,却站到了大学的讲台上,老舍大体上也是这样。老舍前半生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是比较顺利的。特别是他在重庆的岁月里,为他后来与新时代在精神上达成平衡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根源。
老舍二十年代就有在英国教书的经历,四十年代又到了美国。他回国时,一个新时代已经开始了。五十年代,虽然他有精神上的痛苦,但总体上说,他是同时代高级知识分子中少有的能绝处逢生的人。六十年代前半期,他还在写作。他的死所包含的悲剧因素,比他同时代那些过早倒下的人要多得多。他是一帆风顺中突然面临灾难的,他过去没有曲折经历,所以他的承受力是很低的,这是一个中国文化方面的因素,还有一个外国文化方面的因素。老舍有多年在外生活的经历,他深知一个人尊严的最后丧失意味着什么。我曾写过一篇专门研究知识分子自杀的论文。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从我收集到近200例自杀知识分子的统计中,可以发现,这些自杀的知识分子中以早年信奉自由主义理想,并有留学和在外国生活背景的知识分子为多。因为这些知识分子曾经感受过自由社会的生活,突然改变生存环境,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巨大落差,是导致他们精神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是,当年从香港回到中国的三个着名乒乓球运动员姜永宁、容国团和傅其芳,最后全部选择了自杀的道路。那些五十年代初期,从美国和欧洲返回中国的留学生、华侨学生当中,自杀的人数也占相当的比例。这是个人后悔早年的选择无法找到归宿的表现。在老舍自杀的文化因素中,可能也有这样的成分。
对于这种中国古老文化的遗传以及中西方文化矛盾所引起的心灵苦痛,我们就点到为止好了。而这里要说的是,老舍先生的行为模式正是被这样一些诸多的条件制约在其中的,这就像我们人行进在一条下水道中,在四围都是钢筋加水泥的桶状约束下,我们的行为自由很小很小,不是向前走到尽头,就是半途中倒下。
行为模型异化的例子
行为模型突然转型的例证,最好的说明人物莫过于美国的巨富约翰洛克菲勒。
也许今天的中国青年人更多地知道有一个叫比尔盖茨的人物,他是美国的首富,也是世界的首富,却较少知道这位洛克菲勒。其实,从历史时序的概念论,美国的第一首富应当是这位洛克菲勒先生。
他在33岁的时候赚到了第一桶金000万美元。43岁时,他建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大垄断企业一一庞大的标准石油公司。但是在他53岁时,烦恼把他折腾得够惨的了。高度紧张的生活与诸事的烦恼损坏了他的健康。一位替他写传记的约翰,温克勒说:他看上去像一个木乃伊。
洛克菲勒53岁时患了神秘的消化病症,头发全部脱光,甚至连眼睫毛也一样,只剩下淡淡的一绺眉毛。
他的病十分严重。温克勒说:有一段时间,他被迫靠吃人奶生存。根据医生们的说法,他的病是脱毛症。这种病通常是过度紧张引起的。他的头部光秃秃的,模样很古怪,使他不得不戴着帽子。后来,他订制了一些假发,每顶500美元,从此他一直戴假发。
洛克菲勒的身体本来十分健壮。由于从小在农场长大,他的肩膀又宽又壮,腰杆挺直,步伐稳健有力。然而只不过53岁,正直大多数男人的壮年,他双肩已经下垂,走起路来。
据为他写传记的另一位作家佛林说:当他照镜子时,所见的却是一位老人。做不完的工作、无穷的烦恼、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经常失眠,以及缺乏运动和休息,已夺去了他的健康,使他挺不起腰来。他那时是世界上最富的人,却只能吃些穷光蛋都不屑一顾的食物。他每周的收入是100万美元,而他所吃的食物每周两块钱就可解决了一一医生只准他吃些酸牛奶和饼干。他的皮肤已失去了光泽,看起来像是老羊皮包在骨头上,而金钱在这时候也派不上用场,只能为他作医药费,使他不至于在53岁的壮年死去。
洛克菲勒早在23岁的时候就全心全意追求他的目标。据他的朋友说:除了生意上的好消息以外没有任何事情能令他展颜欢笑。当他做成了一笔生意,赚到一大笔钱时,他会把帽子摔到地上,痛痛快快地跳起舞来。但如果失败了,那他也随之病倒。
有一次他经由五大湖托运价值4万美元的谷物,没有投保,因为保险费太高了:150美元。那天晚上,暴风袭击伊利湖,洛克菲勒非常担心,恐怕他的谷物遭遇不测。第二天早上,当他的合伙人乔治,加勒来到办公室时,发现洛克菲勒已经在那里,正绕着房间焦急地踱方步。
快,他发抖地说,看看现在是否还可以投保,如果不能的话,就太迟了!
加勒飞快冲到城里,取得保险。但当他回到办公室时,他发现洛克菲勒情况更糟了。这时,正好有一封电报来到:货已卸下,未受到暴风雨袭击。但洛克菲勒反而比先前更沮丧,因为他们已浪费了150美元!事实上,他太伤心了,不得不回家躺下来。
想想看,那时他的公司每天经手50万美元的生意,而他却为了150美元如此失魂落魄,甚至因此而躺倒。
看得出来,洛克菲勒就像是《儒林外史》中描写的那个土财主,临死前还为灯盏里有两根灯芯而死不瞑目。但洛克菲勒又与中国的土财主不可比拟,他每周的收人就有100万美元,却还要为150美元的保险而躺倒,在人们的眼里,他的150美元比一根灯芯还要不值得一提。像这样一个人,说他财迷心窍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想挣得很多很多的钱这不是恶,所有的资本家都是为着挣钱而在那里打拼着。然而,洛克菲勒却是恶的,因此在他的周围也充满着敌视他的人。
有一次洛克菲勒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向一位邻居承认说:希望有人爱我,但是他过分冷漠多疑,很少有人喜欢他。摩根(也是当时美国的大富翁)有一次大放怨言,声称不愿意和他打交道:我不喜欢这种人,他不屑地说,我不愿意和他有任何来往。
洛克菲勒的亲弟弟对他亦深恶痛绝,甚至把自己的孩子的棺木从家族墓园里移出。他说:我的亲骨肉之中,将不容许哪一个人在约翰…洛克菲勒所控制的土地里安息。
洛克菲勒的职员和同事对他敬畏有加。最好笑的是,他竟然也怕他们一怕他们在办公室里乱讲话,泄露了机密。他对人类天性丝亳没有信心,有一次当他和一位独立制造商签订十年合约时,他要那位商人保证不告诉任何人,甚至他的妻子也不行。闭紧你的嘴巴,努力工作,这就是他的座右铭。
接着,就在他的事业到达顶峰之时财富像维苏威火山的火红岩浆那般,源源不断地流入他的保险库中,他私人的世界却崩溃了。许多书籍和文章却公开谴责标准石油公司那种不择手段致富的财阀行为,和铁路公司之间的秘密回扣,无情地压倒任何竞争者。
在宾夕法尼亚州,当地人们最痛恨的就是洛克菲勒。被他打败的竞争者,将他的人像吊在树上泄恨。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渴望亲手将绳子套在他那萎缩的脖子上,并且将他吊在树上。充满火药味的信件如雪花般涌进他的办公室,威胁着要取他的性命。他雇用了许多保镖,以防遭到敌人暗算。他试图无视这些仇恨怒潮,有一次他曾以讽刺的口吻说:你尽管踢我、骂我,但我还是按照我自己的方式行事。
但他最后发现自己毕竟也是一个凡人,无法忍受人们对他的敌视,也受不了忧虑的侵蚀。他的身体开始不行了,这位新敌人一疾病,从内部向他发动攻势,令他措手不及,疑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