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膦酸盐类药物有多种制剂,如羟乙膦酸钠(商品名邦得林),分别排列中有C-P-C键,类似于焦磷酸盐结构,在人体内不易被酶分解,与身体内的骨组织羟基磷灰石样结晶亲和力和结合力良好,因而有抑制骨小梁钙盐分解和吸收的作用,小剂量时足以抑制破骨细胞介入导致的骨吸收,防止骨量丢失,停药后还能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药物作用效果。
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主要治疗功效包括:(1)抑制骨质疏松症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增加骨密度;(2)减低骨折的发生率,尤其是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在对超过7000例39~92岁绝经后妇女进行治疗后的结果表明:服药3个月,髋部骨折总危险性下降52%;用药18个月,骨折危险性下降63%。在对年龄小于80岁、服药3年的研究中,96%以上的骨质疏松症病人其椎体骨密度有显著增加,且停药后在数月内骨密度下降不明显。
双膦酸盐类药物之所以能治疗骨质疏松症,是因其具有抑制骨吸收的机制,如干扰破骨细胞的功能、影响破骨细胞早期活性、改变骨基质性能(骨基质对破骨细胞最终形成限制其活性起重要作用)。双膦酸盐对骨质疏松症病人因微骨折导致的疼痛能显著缓解症状。
但由于双膦酸盐类药物与骨组织结合力良好且稳定,因而长期应用影响骨代谢,抑制新骨生成,必然会出现骨老化;如遇轻微骨折,亦影响新骨生成和骨折修复。骨老化的结果是骨脆性增加,受外力冲击易发生骨折,一旦发生骨折,亦不易愈合;另外服药后会出现显著的胃肠道反应,因此服药后不宜取平卧位,应在服药30分钟后再进食。
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每天1次,每次10mg;每周1次,每次70mg。两者疗效相同,顺应性良好,不良反应在1%上下。后一种疗法(即每周70mg口服)已得到很好的推广。
§§§第二节老年性驼背
1.为什么人体脊柱弧度呈双“S”形态
正常人的脊柱解剖弧度为双“S”形态,即颈脊椎的前凸弧度、胸脊椎的向后凸弧度、腰脊椎的又向前凸弧度和骶尾脊椎较固定的向后凸弧度,它们的相互连接在侧面观,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是一种双“S”形态。这是人类为适应直立的活动和劳动,为了缓冲重力传导,经过数亿年进化而来的结果。
为了适应人类直立活动、劳动和步行,上下椎体力的传导平衡,椎体二次骨化中心的骨化进程,必然为适应上下椎体的相对应关系,在双“S”形脊柱的框架范围内发育生长,从颈椎至胸、腰、骶尾椎,各个椎体在侧位做相互适应性的调整,尤其在颈胸椎体交接处及胸腰、腰骶椎交接处,为达到椎体间的前后力传导和平衡,必须保持上下椎体间的平衡形态学结构,如颈胸椎连接处的下胸椎必须发育为前宽后窄,而胸腰椎交接处必然会是前窄后宽的结构变化,腰骶椎交接处亦一样,发生下腰椎形成前宽后窄的结构改变(尤其是第5腰椎),因此它们的椎体间隙或椎间盘始终处于平行负重状态。
2.怎么认识脊柱双“S”弧度的生理需要和病理改变
人类是地球上进化发展着的一种智能动物,形体结构必须适应地心引力而做不断的适应调整,以完成人类为生存进行的劳动和活动;尤其是支撑人体重量的骨组织解剖结构,它们从微观构造起始,即组成骨骼的骨小梁就是沿人体的承重线排列,并沉积磷酸钙等无机盐于骨胶原纤维的重力线和沿肌肉收缩力学平行线上,且附着肌腱部位的骨组织,骨小梁亦特别密集。这种骨小梁的力学排列在椎体中亦充分显示出重力传递的形式,即椎体的前后左右和上下外层都有较致密的骨小梁密集的皮质骨,它们在正常椎体弧度的状态下,是受力均等的皮质骨厚度,椎体在周身皮质骨的内在小梁排列是以重力小梁为主体,间以一些张力小梁结构,这一力学结构能承接400~800kg的传导应力。
然而假若人体脊柱丧失正常弧度,使椎体丧失力的平衡传导,如腰脊椎的前凸弓丧失,必然会使胸的后凸弓的力学传导改变,使过度重力大部通过胸腰椎的前缘,这时却不会使椎体前方骨小梁致密,骨皮质加厚,而是使这一不正常的传导作用力损害椎间盘和邻近上下椎体与椎间盘的接触缘,导致此部位组织发生缺血性和创伤性炎症,最终促使前方椎体缘的骨性增生,医学上称为增生性脊椎炎。
3.为什么会发生老年性驼背
老年人的背部出现进行性背凸弧形改变,犹如骆驼或鸵鸟之背隆起呈弓状畸形,称为驼背。驼背分继发性驼背和原发性驼背两种。前者发生于胸椎存在病变时,可以是先天性胸椎骨发育畸形,或是胸椎椎骨因结核、肿瘤、化脓性感染,或青春发育期出现椎体骨骺无菌性坏死,多个椎体出现楔形改变、胸椎体多椎体屈曲型压缩性骨折等原因导致胸椎体前缘破坏、缺损、楔形变,使胸椎骨出现后凸畸形。原发性驼背非以上原因所致,而是中年至老年时期,由长期伏背屈曲劳动、活动,又缺乏背伸劳动、活动锻炼,夜间睡卧侧身弯曲如虾形的长期睡眠姿势,逐渐致胸背部—腰背部到老年固定于不能伸直的弓背状态。
4.怎么认识老年性驼背的具体表现
老年性驼背者除背驼如罗锅外,还可出现以下征象和继发病症:
(1)头颈部因重力关系会出现前倾,使头颅离开重力基面而引起颈项疼痛。
(2)驼背病人一般都缺乏背伸和挺胸活动,胸背肌必然萎缩,使双肩及上肢出现内旋畸形,进一步压缩胸廓容积,使心肺功能下降,氧和二氧化碳交换下降,易致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病变。
(3)驼背病人因长期无法扩胸锻炼,导致胸肋关节固定,胸式呼吸消失,劳动量加大时仅靠腹式呼吸而感呼吸窘迫;同时老年性驼背病人胸肌、肋间肌发生废用性萎缩,胸腔脏器随膈肌下移,正面观左右双排肋骨隆起,躯体呈宝塔形下大上小样改变。
(4)由于胸椎后方凸起,头、胸部前倾,腰椎随之亦向后突,致使腰弓丧失,除背驼更加后凸外,椎体间从上至下的平衡重力传递—承重功能丧失。从颈椎体至胸椎体直至腰椎体从原有的重力承接关系丧失的结果,必然导致椎体间压力和重力丧失,结果是骨质疏松成为原发性老年驼背的必然继发病。
(5)人体为保持生物力学平衡,以牵制前倾的躯体,腰背部骶棘肌会出现痉挛性代偿性收缩,后出现劳损性腰痛,如果驼背是倾向于一侧时,这种疼痛可以发生于对侧。
(6)老年性驼背病人因胸腰椎力传导不等,受压增大的椎体前缘会出现增生性骨关节炎。
5.为什么老年性驼背容易引发骨质疏松症
如胸腰段的后突改变,必然使椎体的中后部力传导逐渐下降,而发生骨小梁废用性萎缩,钙盐等无机结构脱落吸收,骨皮质变薄形如卵壳,最后使椎体骨质疏松加剧。
发生骨质疏松症主要是老年性多器官、多组织退变的结果,尤以妇女绝经期后,雌性激素分泌下降为多见。雌激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包括成骨细胞的新陈代谢,男性的睾酮激素亦同雌性卵泡激素作用相类似,但前者下降速度较后者为快,所以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要较女性延缓15~20年。骨质疏松最早发生于脊柱骨的胸腰段椎体,尤其对那些不能保持正常脊柱弧度的老年人,亦即丧失椎体平衡重力传递的驼背老人,骨质疏松症会发生得早且严重,有的甚至会自发性出现脊柱椎体骨压缩性骨折。
6.怎么治疗和预防老年性驼背
对老年因脊柱胸椎后突至腰弓丧失,而导致椎体严重骨质疏松,乃至于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人,除口服钙制剂、维生素D或罗钙全等药物外,在医生指导下亦可考虑性激素替代疗法及注射降钙素和口服双膦酸盐制剂等治疗。
预防老年性驼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从中年开始就要注重腰背肌和胸背肌的长期锻炼,以促进尽量恢复正常脊柱双“S”弧度,即各椎体前后缘平衡承重关系。即使到了老年已经发生驼背者,胸腰部肌肉的锻炼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临床上可看到不少长期坚持腰背肌和胸背肌锻炼的70~80岁老年人,胸背部挺拔,仍保持脊柱双“S”形态者,很少发生腰背痛和骨质疏松症。
§§§第三节颈椎病
1.为什么颈椎病容易发生在中老年
颈椎病起源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间盘髓核约80%是水,弹性和张力与含水量有密切关联,其含水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人到中年后由于间盘髓核逐渐脱水,弹性和张力减退,易被压缩,使纤维环向外膨出,发生退变。另外椎间盘血管分布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在成年期除纤维周缘部以外,椎间盘内无血管,它的营养主要靠椎体内血管的血液经透明软骨板弥散而来,故亦易于变性。由于椎间盘退变使椎间隙变窄、纤维环松弛、椎间关节稳定性减弱、关节磨损加重、骨质增生。再加上长期慢性劳损,也会造成颈椎间盘、韧带、关节囊等不同程度的损伤,使颈椎的稳定性下降,发生增生,压迫神经、血管、脊髓而引起临床症状。
2.怎么认识颈椎病的常见症状
颈椎病症状错综复杂,主要症状是颈肩痛,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少数有眩晕、摔倒,或一侧面部发热、出汗异常,严重者双下肢活动受影响,甚至截瘫。具体来说,病人可以有脖子发僵、发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变硬、上肢无力、手指麻木、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里握物有时不自觉地落下等表现;有些病人出现下肢僵硬,似乎不听指挥,或下肢绵软,有如在棉花上行走;另一些病人甚至可以有头痛、头晕、视力减退、耳鸣、恶心等异常感觉;更有少数病人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当然不是所有的表现都会在每一个颈椎病病人身上表现出来,往往是仅仅出现部分症状,而且大部分病人表现轻微,病程也比较长,所以完全没有必要闻颈椎病而色变,更不要随意对号入座。
3.医学上怎么对颈椎病进行分型
(1)颈型颈椎病这是颈椎病中最轻的一型,病人以颈部酸、痛、胀及不适感为主,病人常诉说头颈不知放在何种位置为好。约半数病人颈部活动受限或被迫处于某种体位。个别病人上肢也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一般病人躺下后症状减轻,站位或坐位加重。做向上牵颈试验,颈部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
(2)神经根型颈椎病本型也较多见,主要表现为从颈部向远侧肩、臂、手、指部放射性根性痛,在发病早期即引起病人注意。
(3)脊髓型颈椎病较少见,但是此型病人不仅症状严重,且大多数是以“隐性”形式发病,大多在中年以后(颈型、神经根型多见于青壮年),逐渐出现手足感觉障碍及肌肉乏力,开始感觉轻微,通常突然有一次跌倒,或全身出现“电击式反应”,方才引起注意,在检查后发现本病。脊髓型颈椎病多在颈椎椎管狭窄基础上发生。
(4)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椎动脉受到外来的压迫或刺激,引起功能失调而产生一系列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起病突然,约半数以上病人是突然发病的,原来可以毫无症状,也没有什么预兆,只是颈部向某个方向转动一下,当即出现眩晕,甚至感到天昏地暗。
4.脊髓型颈椎病是怎么回事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管狭窄,使颈髓受到压迫或损伤而引起一系列症状。颈椎管为颈椎各椎孔相连所构成的管状孔道,而脊髓则位于其中。根据颈髓受损的部位,程度及临床表现可将脊髓型颈椎病分为中央型、椎体束型、横贯型三种类型。
(1)中央型又称上肢型,为脊髓的前角和后角细胞受损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以前角运动细胞受损者多见。也由于动脉受压或遭受刺激所致,一侧受压表现为一侧病状,双侧受压表现为双侧症状,病人感觉上肢麻木、乏力,手指伸屈活动不能自如。有的病人手部骨间肌及鱼际肌萎缩,受累肌肉的肌张力及腱反射可减弱或消失。
(2)椎体束型由于中央型颈椎病病变加重,使脊髓的椎体束受到压迫和损伤。其主要症状为缓慢的进行性的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和乏力,走路飘飘然,像踩在棉花上,步态不稳,易跌跤。发病初期,常呈间歇性症状,每天走路过多或劳累后出现。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症可逐渐加重并转为持续性。上述病状多见于双侧下肢,单侧较少见。
(3)横贯型椎体束病变继续向周围扩展,位于颈椎前,侧所部的脊髓丘脑束受损。病人表现为胸部以下感觉麻木,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
5.怎么对颈椎病进行检查
(1)X线摄片检查怀疑有颈椎病的病人首先应拍X线平片,检查者一般需拍摄颈椎正、侧、斜位片,有时需要加拍颈椎过伸过屈侧位片。X线片上可观察是否有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以及椎体后缘骨刺情况;韧带骨化或钙化情况,还可见颈椎椎管狭窄、颈椎畸形等。在颈椎斜位片上可见椎间孔。在颈椎过伸过屈侧位片上可见椎体间是否有滑移、成角的现象。椎间孔异常变大也是不正常现象,常见于神经纤维瘤等占位性病变。
缺点:有放射性;难以显现软组织的病变,对于颈椎病人脊髓、神经根的变化则无法显现。
(2)MRI检查与X线平片及CT相比,MRI能够准确地揭示出脊柱脊髓的解剖结构及各种病理改变,其密度分辨力强,不仅能区分脊髓与脑脊液,并且能直接显示出脊髓内的病变。MRI确能清晰地显示每一个椎间盘病变的类型,有无椎间盘突出以及突出的程度;能显示有无骨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否对脊髓及神经根造成压迫、压迫的程度;可以显示脊髓的形态,脊髓有无受压变形、脊髓内部结构有无变化等。
缺点:对骨的细微结构的显示远远不如X线平片及CT清晰,所以对于颈椎骨质增生、骨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钙化的形态显示方面远远逊色于X线平片及CT。
(3)CT检查CT适用于检查各种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如椎管内肿瘤;适用于检查脊柱的韧带钙化、骨化、脊柱的增生、骨刺、退变等表现;还适用于检查椎骨的肿瘤、结核、炎症等病变,检查脊柱的先天性异常等。CT对骨刺、韧带钙化、椎管狭窄等骨性病变显示要比MRI清楚得多,因此在“X线平片+MRI”对上述情况仍然难以明确的情况下,申请做CT检查,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缺点:对人体有一定的放射性损害。但每次检查所接受的放射线仅比一般X线检查略高一点,一般不会引起放射损伤,但盲目的多次CT检查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6.怎么预防颈椎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