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三国演义》学生活
21690100000027

第27章 惜才:识人惜才助大业(2)

大胆启用新人

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亲率大军声讨孙权。这时阐泽推荐了陆逊拜大都督抵抗刘备。可东吴的大部分谋臣都认为,陆逊年纪轻轻不具备统率三军的资历,一介儒生怎能抵挡老狐狸刘备?孙权素来以纳谏知名,但是这次他都没有听信谋臣的意见。而且力排众议,大胆启用陆逊为镇西将军。这才有了后来的火烧连营七百里,打败了一代枭雄刘备。

同样,诸葛亮27岁出山,大展经纶之才;周瑜13岁拜大都督,死时也不过36岁。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老板在用人时要大胆启用新人,不要论资排辈。年轻固然缺乏经验,但创新意识特别强。同时年轻也是一种资本,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也比较快,工作有激情,这正是优秀职业经理人的先决条件。

应该承认老板在打江山时,一些老员工的确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公司的要职、肥缺未必非得安排他们去担当,企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对人才本身素质的需求也不相同,有些老员工根本就不是管理的料子,害得底下员工怨声载道,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企业能够长久稳定地发展起来,不启用新人、培养新人是无论如何都不行的。孔明遇到姜维,可谓英雄惜英雄。孔明不以姜维以前追随曹操为忤,用计招降了姜维,而且尽心培养,倾其所有传授平生所学,培养其成为他的“接班人”。在三国后期,姜维成了蜀国的主要军事领导人,带着蜀兵“九伐中原”,继续为先主刘备的统一梦想而奋斗。

后来的史学家,在评论诸葛亮得失的时候,在培养人才方面对其提出批评,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诸葛亮太专权,什么事儿都管。

【智慧金言】

事无巨细,全部都要亲自过问,在处罚士兵时“凡打五十军棍以上的,都要由他来决定”,如此操劳,难怪五十多岁就劳累致死。诸葛亮尽管培养了一个姜维,但这远远不能满足蜀国对年轻专业军事人才的需求,否则蜀国就不会出现“蜀国无大将,廖化成先锋”的尴尬局面。

敢用“超我者”

刘备的才不高,但是他敢大胆启用比自己才高几倍的“卧龙”和“凤雏”;刘备会武但不精,但是他也敢用比自己武功强出许多的五虎上将;孙权肚里倒是有些货,但是手底下的周瑜、陆逊哪一个不比他强?

敢用比自己强得多的人,这样取得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效益,更多的则是意想不到的成功。

电话的发明人贝尔深知自己在经营管理方面并非强手,于是将自己一手创办的起来的贝尔电话电报公司交给西奥多·维尔这一资深职业经理人,于是贝尔公司一举击败了西部联合公司的进攻。资本也由1878年的85万美元一跃而升为1885年6000万美元。

若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才能欠缺,导致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停滞不前,此时,可以依附另外一个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取得成功。有一种老板,生怕自己的员工比自己强,超过了自己,恐有一天要威胁到自己,因而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压制员工,以此来抬高自己。将自己无疑看作是“小人国”中的“巨人”,这是“武大郎开店”的当代翻版。

小娄工作努力且善交际,与公司的老板和员工都能玩到一处,打得火热。而其部门经理平时则不苟言笑,见了领导还能打声招呼,见了其他员工甚至理都不理。小娄的活跃使这个部门经理觉得极不协调,作上司的还没有那么多员工围着呢,而你一个小小职员却引得本部门和外部门的员工一大帮。于是经理有事没事给小娄找点事儿干,小娄也不理会,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适逢竞选部门经理,大家都鼓励小娄试试,小娄凭着多年的努力还真一举就拿下了这个部门的经理。经理与职员的位子颠了一个个儿。原来的经理担心小娄会给自己小鞋儿穿,可几个月过去了也不见动静。反倒是小娄总把有分量的担子给他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原来的经理很内疚,并努力在工作中协助小娄,将自己以前的经验都教给小娄。部门很快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智慧金言】

人不可能是个万事通,作为老板也一样,可能在某一方面不如自己的员工,这也很正常。如果老板可以选用比自己强的员工辅助自己成功,不仅表明老板的豁达和大度,而且老板与员工之间还能形成互补,自然能推动公司的发展。

广招贤才,助事业成功

一个由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能力的人所组成的集体或团队,就如同以曹操为最高领导的部队一样,善于从言谈举止交游等等侧面了解属僚,用其长,防其短,使人各尽其用,能在特定的背景下、特殊环境里,或一次战役中,让其发挥出特别的作用。

《三国演义》中,在如何留人、用人这些方面,曹操可列于群雄之首。

善用人者,必善识人。而曹操可以说目光如炬。在群雄竟起,鱼龙混杂中,曹操能独指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还在孙权初露头角时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说明曹操确有出类拔萃的识人才能。

曹操爱才,爱得呕心沥血。

在收许褚时,他说,“操下帐叱退军士,亲解其缚,急取衣衣之……”许褚想不到自己竟得此礼遇,不能不感恩戴德,“遂招引宗族数百人俱降。”

曹操很善于利用细节,甚至有屈身份的言谈举止来表达友好,表达对求贤若渴的急切之情。曹操爱才是真诚的,比如,他对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仍厚待之,结果损兵折将,放虎归山。他赏识深入敌阵的赵云,便令不准伤害,以致于赵云杀出千军万马。曹操对于归附之将,皆容纳之,甚至于连再度来降张绣,曹操都能做到不计前嫌,反握着他的手抚慰说:“有小过失,勿记于心。”

曹操善于识人用人,善于以盛情笼络人心,善于以行动赢得支持,就像他在诗中写的那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有这个能力,把一批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不仅仅靠友好的礼遇,最重要的是使人才各尽其能。曹操知道,断是谋的目的,谋是断的前提。他能正确处理谋与断的关系,众谋善断为原则,遇事则聚众谋士商议,使他的所有部属都参与其中,都有积极的心态帮其出谋划策。

一旦遇到重大问题时,哪怕曹操心中已拿定主意,他也往往不先表态,仍鼓励和引导大家各抒己见,他眼中,人的才智与年龄大小、资历深浅等,都没有关系。

曹操善听不同的建议,善待勇于进谏之人,并虚心采纳合理意见,很少一意孤行。比如,曹操听说孙策已死,欲起兵讨乏,侍御史张纮却谏之非义举,便马上改变了主意。

机谋出众的曹操,在重大决策面前,从不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官渡之战时,曹操因缺粮,打算撤军,苟或不同意,建议继续坚持,曹操采纳其建议,以致于创出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

有一次,曹操远征乌桓,凯旋而归后的一天,命清查征乌桓前对这次军事行动曾经谏阻的人,把他们集中到一起。这些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见曹操,曹操不仅无责备之意,反而一一予以厚赏。

曹操说:“吾前者乘危远征,侥幸成功。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

曹操从另一个角度,激励了敢进言者,抚慰了进言受挫者,甚至也鼓励建议未被采用的属僚们,希望他们以后继续畅所欲言。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知己”不仅仅意味着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才能,更该以礼相待并及时采纳其合理主张。曹操既然礼贤下士,纳言如流,异能之士欲施展抱负者,必如众鸟投林,归其麾下了。

正如曹操所说,“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曹操对人才的坦诚态度。

当人才到来后,曹操一般都能适当安排,放手使用,且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及时肯定其成绩,及时奖赏其功劳。曹操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此皆众谋士之功也”。

曹操对于有出色贡献的属僚,从不吝啬语言鼓励。樊城围解,操先自赏三军,以振士气。而后,操当众将面称赞徐晃胆识兼优。徐晃兵到,亲自出寨迎接,曹操见晃军秩序井然,很高兴,夸“徐将军有周亚夫之风矣”!

试想,谁受到这么高的赞誉会不为其肝脑涂地、誓死效忠呢?而在其他将士叹服之余,都羡慕并且争着以他为榜样。

【智慧金言】

身为领导者,在公开的场合,对某人业绩的肯定是一种很有效的激励,这意味着付出努力者的自我预期值得到了社会肯定,并激发荣誉感和成就感,会促使团队中的每位成员为共同的目标去奉献自我,奉献智慧。

留住人才,才以致用安天下

曹操有识人之能,更会笼络人才。

在共讨董卓时,袁绍、袁术兄弟瞧不起官卑职微的县令刘备和他的手下关羽、张飞;而曹操却对三人格外青睐,力主派关羽与董卓部下勇将华雄交战,并得与刘备三人共破吕布。

曹操礼遇关羽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三国演义》中用了四回篇幅,从屯土山约三事至古城会,细致地描写了曹操对关羽的礼遇,以致为关羽送行,情节和情感渐入高潮。

曹操闻知关羽不辞而去,先是“大惊”,继而表现得明智、通达、干脆利落。对关羽的离去,曹操的部下皆愤愤不平,有的主张追而杀之,而曹操却力排众议,再三称道关羽:“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千金不可易其志……此等之人,吾甚敬之”。这些话,既表彰了关羽,同时又激励了部属,十分机敏得体。曹操仍然极力笼络关羽之心,亲自送行。关羽表示:“久感丞相大恩,微劳不足补报。异日萍水相逢,别当酬之。”最后,曹操还成全关羽之志,赠别之后,曹操又委派专使,命沿途关卡,不得刁难关羽一行,才使得关羽一路顺利地离去。

曹操为了“取信于天下”而厚待关羽。当日屯土山关羽约三事,第三件事便是“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所以曹操才说:“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曹操礼遇关羽,其中有多种功利因素,比如对关羽将才武功的器重,对其离去的无奈和顺水推舟卖送人情的乖巧,还有以关羽之义为榜样,激励将士以及借之提高声望,等等。

曹操在取得了威镇中原、位极人臣的地位后,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只拘泥在一兵一将之得失,而在于赢得天下舆论的同情,以吸引更多真正理解并忠于自己事业的将士,厚遇关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他远大的政治胸怀。

与曹操相比,刘备笼络人心的手段毫不逊色。

刘备自举事到称帝,许多年的时间里他始终重百姓、讲仁德、守信义,把握好为人处世的道德原则,足见,“仁”、“义”二字就是众多人才归顺刘备并效忠的主要原因。

刘备对下属十分体恤,也更体恤天下百姓。在三国时代的乱世混战中,刘备对下属和百姓的体恤和关爱,让长年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和有识之士深受感动。即使在曹操大军紧迫其后的紧急情况下,他也坚决不放弃跟随他们的十万余民众。“仁”和“义”的信念使终在他的脑海中。

为了角逐争雄的需要,刘备虽然与曹操、孙权一样非常注意礼贤敬士、广揽人才,但刘备在用人、待人上较曹、孙权得更为心诚、情真,君臣之间有一种同命运、共呼吸的真挚情谊,肝胆相照、相互信任、始终不渝。在对待下属时,刘备宽仁有度,以诚信待人;有着优于曹、孙集团许多和谐的君臣关系。不论是前期跟随他的人,还是在荆州跟随他的人、以及入川后归附他的人,刘备都量才使用、一视同仁、公正处事,没有一点儿偏见。

刘备的一生,总的来说,是以其自身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大批的人才为其所用。

例如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个个都能独当一面,且都对刘备死心塌地、终身不渝。如关羽可以为了刘备,坚决拒绝了当时实力远大于刘备的曹操的挽留,毅然离开,千里走单骑,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例如诸葛亮,从刘备三顾茅庐后他就死心塌地地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甚至在刘备过世后还捍卫昏庸的刘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们二人中,为文的诸葛亮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为武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无人能当,满腹经纶。他们不仅是业务精英,而且态度认真而又为人忠诚,在各自的业务领域做出不凡的业绩。他们是帮助刘备成就江山大业的重要人物。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关羽是典型的技术骨干,而诸葛亮则是杰出的策划人才。他们德才兼备绩效出众并能担当要职,当代的企业中也是最需要这样的人才的。

【智慧金言】

刘备能成为一名杰出的君王,正由于他有这样的特质。和中国历史上其他很多成功的君主相比,刘备成功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会用人和留人。正是因为关羽、诸葛亮这样有能力的关键人才,一直留在刘备身边忠心辅佐,刘备才得以建立蜀国的基业。

居功自大,错失良机

三国时期,西川的刘璋软弱无能,张松于是乘刘璋派他出使曹营的机会,希望能帮助曹操收取西川。不料到了曹营,曹操因为刚刚打败了马超,志得意满,十分傲慢,张松一见,就改变了主意,针锋相对地把曹操顶了个倒憋气。

曹操刚一见张松,就来了个下马威,劈头问:“你们刘璋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来进贡?”

张松答:“贼寇太多,道路太艰难。”

曹操一听很生气:“我已经扫清中原,哪里还有什么盗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