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识神骨
当辨刚柔
不足用补
有余用泄
原典
既识神骨,当辨刚柔①。刚柔,则五行生克②之数③,名曰“先天种子④”,不足用补,有余用泄。消息⑤直与命相通,此其皎然⑥易见。
注释
①刚柔:中国古代广泛使用的一组矛盾对立概念,刚指坚硬、强劲,与柔相对立。易卦中有“乾刚坤柔”一说。
②五行生克: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世界万物由这五种物质组成。生,指五行之间相互生成,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辗转相生。克,五行之间相互制约,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辗转相克。
③数:运数,气数。
④先天种子:先天留传下来的生命力。
⑤消息:指阴阳刚柔的相互消长,古有《五行原理消息赋》一文。
⑥皎然:月光明亮的样子,这里指清楚可见。
译文大意
已知神骨的清浊优劣,还应当进一步辨别刚柔。刚柔,是阴阳二性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原理,名叫“先天种子”。有柔弱不足的,用补;阳刚过度的,用泄。阴阳彼此消长与命运相通,就像皎洁明亮的月光,很容易看见。
活学活用
神骨之后辨刚柔
曾国藩认为人的“先天”品性与命运,可以通过“不足用补,有余用泄”的方法来补偿,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道家学说思想。特别是其“内刚柔”之说又对“外刚柔”的机械倾向做了补正,强调要通过人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行来观察人物、品鉴人物,并重点分析了“粗”、“蠢”、“奸”三种人物的品性。这就由“外刚柔”的“五行命相”论,转而偏向于较为合理的“神鉴”论,如所谓“喜高怒重,过目辄忘,近‘粗’。伏亦不伉,跳亦不扬,近‘蠢’。初念甚浅,转念甚深,近‘奸”’。我们认为,本篇是《冰鉴》中比较有价值的一篇。
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不能自立就不能自强,不能自强也就不能成就一番功业。刚就是使一个人站立起来的东西。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自古以来,哪一位开国帝王不是自立自强闯出来的呢?哪一个圣贤不是各有各的自立自强之道呢?孔子可算是仁厚的了,他讲中庸之道,讲温柔敦厚,可他也有刚的时候,他当宰相才七天,就杀了少正卯。
因为有了刚,那些先贤们才能独立不惧,坚韧不拔。刚就是一个人的骨头。
人也不可无柔,无柔则不亲和,不亲和就会陷入孤立,自我封闭,拒人于千里之外。柔能使人挺立长久,柔是一种魅力,一种收敛,一种方法,一种春风宜人的光彩。谁不是生活在世上,谁无七情六欲,谁一个人离得了别人的信任与帮助?再伟大的人也需要追随者,再精彩的演说也需要听众。柔就是一个人的皮肉,是使一个人光彩照人的前提。
然而,太刚则折,太柔则靡。早年曾国藩在京城,就爱与那些名气大、地位高的人作对,当然不乏挺然特立、不畏强暴的意思,但也因此肯定吃了不少苦头。否则,曾国藩就不会认识到天地之道,应刚柔并用,实在不可有所偏废。
三国时,袁焕貌似和柔,可他临大事,处危难,尽管贲育之勇也不能超他。孔子提倡仁道,可在齐鲁之会时,奋然于两君之间,击退齐国挑衅,保持鲁君的威严,这是以刚济柔之勇举。蔺相如奉命使秦,完璧归赵,威武不能屈,然其让车于廉颇,顾全大局,道义相尚,这是以柔济刚之义举。因此刚以柔济,柔以刚济,刚柔相济,才能有理有节,成为政治上的铁腕人物。
在处理人际之间关系上,古代政治家多贵柔尚宽,柔能接物,宽能得众,这是封建政治家的处世哲学,他们迫于入主的强暴,奸臣的谗言,不得不如此做人。
封建政治家主张“事君惟敬”。张永说:“事君者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忠不言己效,公不言己能,此可以事君。”昔萧何、吴汉立有大功,而萧何每见汉高祖,似不能言。吴汉奉光武,也十分勤劳谨慎,金日单两子都受汉武帝宠爱,由于戏宮女,日单则杀之,恶其淫乱,恐遭族诛。顾雍父子深得孙权宠信,可是雍老成持重,见孙子顾谭酒后狂舞,则呵斥道:“败坏我家者,必定是你。”徐达言简虑精,诸将奉持凛凛,而在太祖面前恭谨如不能言,宋濂侍明太祖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可谓忠厚长者。上述所列诸公,均忠谨奉上,宽厚待人,不矜不伐,不侮不凌,深得刚柔之术,所以得到善终。
刚强待物必败事,狎侮对人必受辱。曹操性忌,所有不堪忍受者,鲁国孔融、南攸、娄生,均以持旧不虞见诛。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丕御之有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情,遂定为嗣。关羽、张飞皆称万人敌,为世虎臣。关羽报效曹公,张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可是关羽刚而自矜,张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这是理所当然。诸葛恪气凌于上,意蔑于下,因此不是善终之道,终于遭杀。隋代贺若敦恃功负气,每出怨言,以此招祸,临死诫儿子贺若弼说,“我以舌死,你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告诫他要慎口谨言。贺若弼并未接受父亲教训,居功自傲,好议人短,怨恨形于言色,终于坐诛。隋文帝谓弼有三猛:“嫉妒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刘基为明太祖出谋划策,功居第一,然终不能为相,封拜亦轻,最后恩礼亦渐薄。原因是他过于刚直,得罪大臣与皇帝。以上诸公的结局,足为后人所警诫。
颍川周昭著书道:“古代圣贤士大夫所以失名丧身倾家害国者,原因各不一样,但总结其教训,不外有四点:急论议一也,争名势二也,重朋党三也,务欲速四也。急论议则伤人,争名势则败友,重朋党则蔽主,多欲速则失德,此四者不除,未有能善终者。”
可见刚与柔非特指一个人的个性,也是思想行为的表现,要很好掌握刚柔之术,当先端正思想路线,不急议,不争势,不重党,不欲速,以柔守之,以刚正之,刚柔相济,才能无往而不胜。
刚柔与阴阳五行
《冰鉴》所言之“刚”,并不是指暴虐,而是指强矫;“柔”,亦并不是指卑弱,而是指谦逊退让。
因此若要问刚与柔哪个更重要,则有必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
道家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
常拟临终给老子遗教,教他处事贵在以柔,并以“齿亡舌存”之理告诉老子,认为柔是克敌制胜的根本,遇事以柔相对待,则天下事情都能办成。常拟生病,老子前去慰问,说:“先生病得厉害,有什么遗教可以告诉弟子吗?”常拟说:“你不问,我也将告诉你。我到故乡下了车,你知道为什么吗?”老子说:“过故乡而下车,不是说不忘故乡吗?”常拟说:“是的。过乔木而低首趋走,你知道为何吗?”老子说:“过乔木而低首趋走,不是说要敬老年人吗?”
常拟说:“是的。”
常拟又张大他的嘴指示老子说:“我的舌还在吗?”老子说:“是的,舌头在。”“我的牙齿还存在吗?”老子说:“牙齿不在了。”常拟说:“你知道其中道理吗?”老子说:“舌头之存在,这是因它有柔性;牙齿的落掉,这不是因为它刚硬?”常拟说:“是的。天下的事理尽在这里。我还有何话再告诉你呢。”
叔向也持同样观点,认为柔比刚要坚实,“两仇争利而弱者取胜。”韩平子问叔向:“刚与柔哪个坚硬?”叔向回答说:“臣年纪已经八十多岁,牙齿已经脱落而舌头还存在,老子有言道:‘天下最柔的东西驾驭天下最坚的东西。’又说:‘人初生时柔弱。死时就僵硬。万物草木生时柔脆,死时就枯槁。’由此看来,柔弱者是乃生之途,刚强者是乃死之途。我是以得知柔乃坚于刚。”平子说:“这话有理,但你平时行为是好刚还是好柔?”叔向说:“臣也主张柔,何必要刚呢?”平子说:“柔是否太脆弱呢?”叔向说:“柔者被扭曲但不折断,廉洁而不缺乏,何谓脆弱呢?上天的道理很奧妙,按自然规律进行运行,因此它才无往而不胜,两军相攻而柔者往往获胜,两仇相争而弱者往往取利。”
齐桓公列举自然、社会现象,说明遇事刚猛,容易坏事。桓公说:“金属刚硬容易折断,皮革刚硬容易破裂,人君刚猛国家灭亡,人臣刚猛朋友断绝,为人刚猛与人不和,四马不和则奔驰不长,父子不和家道破亡,兄弟不和不能长久,夫妻不和家室大凶。”
为何柔弱胜于刚强?鬼谷子以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说明之:“柔弱胜于刚强,所以积弱可以为强;大直若曲,所以积曲可以为直;少则得众,所以积不足可以为余。”
在自然界中,柔胜刚,举不胜举,水至柔,但能穿山灭火。老子认为,流水之所以能穿山、灭火,田水性最柔,一泻千里。在社会现象中,弱小之物能战胜强大之物,亦比比皆是。如小国战胜大国,弱国战胜强国,即为例子:越王勾践与吴战争失败了,被困于会稽,忿心张胆,气如涌泉,选练甲卒,然后请身为臣,妻为妾。但能不忘会稽之耻,发奋图强,十年生计。终于一战而擒太差。所以老子说:“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而孔子则提倡的“中庸之道”,执乎其中,不左不右,不刚不柔,刚柔相济。此种学说成为后代处事的原则。曹操的谋臣荀攸是一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人物:“荀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策划密室,时人及子弟不知其所进言。”太祖每称赞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夸自己,不计劳苦,智慧可及,但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超过。”
刚柔与命运息息相关
曾国藩所说的这些理论看似玄妙、复杂,若要用通俗的说法来讲,其实很简单:刚柔表现在外就是人的性格,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也就是冰鉴所言“消息与命相通”。有关这一点,刘邵在《人物志》中对此有更为详细的论述,为方便大家更全面的理解,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
平淡之人,不仅平淡而且矜持庄重——能威,温文儒雅——能怀,言满天下而无口过——能辩,言行合一而敏于行——能讷,不偏不倚,变化应节,所以是人才之最高境界,非一般人能及。
刘邵除了描写中庸之德的平淡质性之外,尤其还点出中庸与偏才之不同处。偏才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专长,它不是太刚就是太柔。全才则无所不通,其质性不亢不拘,中和平淡。
与中庸相比,激昂亢奋的性格就过度了,而拘谨慎重的性格又有些不及。这种激奋或拘束的性格违反了中和之道,必然过于注意修饰外表,而丧失了内在的义理。因此性格坚毅刚直的人,长处在于能矫正邪恶,不足之处在于喜欢激烈地攻击对方。
性格柔和宽厚之人,长处在于能够宽容和忍耐他人,不足之处在于经常优柔寡断。性格强悍豪爽的人,称得上是忠肝义胆,却过于肆无忌惮。性格精明慎重的人,好处在于谦恭谨慎,却经常多疑。
性格强硬坚定之人,所起的是稳固支撑的作用,但过于专横固执。擅长论辩的人,能解释疑难问题,不过性格却过于飘浮不定。乐善好施的人,胸襟宽广,很有人缘,但交友太多,又不免鱼龙混杂。
清高耿介、廉洁无私之人,有着高尚坚定的节操,却过于拘谨约束。行动果断、光明磊落的人,勇于进取,却易疏忽小事,不够精细。冷静沉着,机警缜密的人,擅长探究小事,细致入微,却稍嫌迟缓滞慢。
性格外向、直率质朴之人,可贵之处在于为人诚恳、心地忠厚,不足之处在于太过显露,没有内涵。足智多谋,善于掩饰感情的人,长于权术计谋,他们狡诈机智,富有韬略,在下决断时却常常模棱两可,犹豫不决。这些具有偏才的人,如果他们的才能得到了发挥,在仕途上有所成就,而又不以中庸为标准来改掉自己或是激奋或是拘谨的缺点,反而指责别人的短处,那么他自己的缺点就会更加突出,就像是古时候的晋国人和楚国人互相嘲笑对方“佩剑的方向反了”一样可笑。
性格坚强刚毅之人,刚愎自用,凶狠而不柔和,他们不认为自己强硬地冒犯别人是不对的,却把柔顺视为软弱,结果变得更加凶狠,变本加厉地抗争不止。这种人可去设立法律制度让人遵守,却难以对别人体察入微。
性格温柔和顺之人,行事迟缓,缺少决断,他们不把自己不知道治理事物作为缺点,却把刚毅激进当成对别人的伤害,安于无所作为。这种人可以遵守常规,却不能执掌政权,解释疑难。
勇武强悍之人,意气风发,勇敢果断,但他们从不觉得强悍会造成毁坏与错误,却视和顺忍耐为怯弱,更加任性妄为。这种人可以与他们共赴危难,却不能要他们去遵守约定。
小心谨慎之人,做事过于多疑多忌,他们不但改不掉不敢伸张正义的缺点,反而认为轻率的表现是勇敢,于是他们的多疑与畏惧就有增无减。这种人可以保全自身,却不能成为保持气节的榜样。
气势凌厉、性格刚正之人,做事坚毅,为人耿直,他们不认为固执主观是缺点,却认为灵活善辩是虚伪的表现,从而更加主观专断。这种人可坚持正义,却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
能言善辩之人,能充分地说明事物的道理,他们不认为自己的文辞泛滥,话语冗长,却把正直刚毅当做是对他们的束缚,从而助长他们散漫的作风。这种人可以同他们不分等级贵贱,平等相处,却难以设立法规制度来约束他们。
胸怀宽广博大之人,对待他人博爱仁慈,他们不认为交游混杂是缺点,反而把廉正耿介当做拘谨保守,于是交游就更加广泛混杂了。这种人可以安抚众人,却不能严肃风纪。
偏激固执之人,敢于激浊扬清,斥恶扬善,他们不认为自己过于清高,心胸狭窄,反而把心胸宽广博大视为污浊的东西,从而更加拘谨固执。这种人可以坚守节操,却不能随机应变。
好学上进之人,志向高远,他们不认为贪多务得、好大喜功是缺点,却把沉着冷静看做是停滞不前,从而更加锐意进取。这种人可以不断进取,却不甘心落后于人。
性格沉着冷静之人做事来深思熟虑,他们不认为自己太过于冷静以至于行动迟缓。这种人可以深谋远虑,却难以及时把握机会。
性情直率质朴之人,他们的心地痴顽直露,他们不认为自己直率到了粗野的地步,却认为机灵是怪诞的表现,于是行事更加直率。这种人可以使人信赖他们,却难以去调停指挥,随机应变。
富有谋略、深藏不露之人,善于随机应变,取悦于人,他们不觉得施展权术是背离正轨的行为,却把真诚视做愚昧,把虚伪视为可贵的东西。这种人可以辅佐善良忠厚的人,却不能改正邪恶的行为。
有些人经过学习之后,可以成才,并能够推己及人,可以了解人之常情。但偏才的性格极难改变。尽管传授给他知识和技能,可是他学习成才之后,他偏才的秉性也发展成为缺点。尽管教育他要宽恕,要以己推人,可是诚实之人推想别人也诚实,狡诈的人推想别人也狡诈,因此只靠学习不能掌握中庸之道,无法宽容一切事情,而偏才的缺点也因此更加突出。
人本来以阴阳之气来确立性情,阴气太重则失去刚,而阳气太重则失去柔。太柔则处事小心谨慎,不敢大刀阔斧;太刚是亢奋者,常超越了一定的度。人各有长短,或者况各有优缺点,所以“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