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冰鉴》学生活
21757700000006

第6章 神存于心(1)

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

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

不了处看其脱略

做了处看其针线

原典

凡精神,抖擞①处易见,断续②处难见。断者③出处断,续者④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⑤”之说,不了处⑥看其脱略⑦,做了处看其针线⑧。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⑨,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⑩,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內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注释

①抖擞:精神振作。

②断续:断,精神振作而不能持续的状态;续,精神充沛、绵绵不绝的自然流露状态。

③断者:精神中断,前后未能相继的状态。

④续者:精神有余,前后滔滔无穷尽的接续状态。

⑤收拾入门:道家养气炼性的术语(非专用),主无杂念、静心修炼状态,如同清理好门外东西入室。

⑥不了处:尚未“收拾入门”的时候,即杂念未去,不能静心修炼之时。

⑦脱略:潇洒,大度,豪放,拿得起、放得下的气概。

⑧做了处:已经“收拾入门”之时,即杂念已去,静心修炼状态。

⑨疏节阔目:粗疏大意,不精细周密。

⑩苟且:草率。《礼记·曲礼上》:“不苟笑。”

情态:与神相对应,在内为精神,在外为情态。

译文大意

考察人物的精神,故意振作抖擞的状态比较容易识别,而那种看起来似乎是故意振作抖擞,却又可能是真的精神抖擞的状态,就难于识别了。精神不足,会在神故意振作之后中断,似滴水一般,从滴水处中断。精神充足,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自然流不断竭。道家修身炼气所讲的“收拾入门”,用在考察人物的精神上,就相当于:在行动时,要看他潇洒豪放的气概有几分真,几分假,几分做作,几分自然;在静心安坐时,要考察他的细致周密,平心静气,是否浮躁。

小心谨慎的人,要从他力所不及的事去考察,外表上是小心之人,却处处表现得思考不周密,这就是表面细心,实质上粗心人。大胆豪放的人,要从他能完成的事情去考察。表面上粗枝大意,在行动中却处处留心细节,一切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不草率行事,事实上是他粗中有细、不轻意冒进的缘故。粗细两种表现事实上是从外部表现来考察人物的内心本性。若内心本性外露得比较明显,就属于情态,情态则较易识别。

活学活用

在抖擞处鉴别人的本色

曾国藩一生都在宦海中沉浮,太多的风风雨雨使他对人性的把握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深知,一个人不管他在平时如何掩饰,一旦到了关键时候,他所有的一切都会“自然流露”出来。所谓“患难见真情”、“关键时刻见人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正如古人所言“告之以危而观其节”,这是识人之良方之一。就是说,在识人时,提醒给所识的对象出现了危难的情况让其处置,从其处理危难的情况来观察他的节操。节操,即气节情操,就是一个人在关键时刻和重大原则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和道德方面的坚定性。历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传统美德。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思想家盂轲就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至理名言,已成为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立身做人的准则。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格,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人格。国格是一个国家的荣誉、尊严和品格的总和;人格则是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的总和。国格和人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对外交往中,能否做到不卑不亢,也是衡量一个人有无中国人气节的重要尺度。

古人讲得好:“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抱鼓之急则忘其身。”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国家、人民的利益,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总是挺身而出,迎着困难上,经受住各种苦难的磨炼,顶狂风战恶浪,舍生取义去奋斗,去牺牲,生为人民而战,死为人民而献身,这便是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这便是中国人的情操。

中国人民的气节和情操,体现在根本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方面,就是政治上的坚定性——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不管在如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动摇。表现在对待人民的根本态度方面,就是对于人民的无限忠诚——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俯首为“牛”,鞠躬尽瘁,为了人民的利益,甘愿自我牺牲。表现在对敌斗争方面,就是无比英勇顽强的精神——无论敌人多么凶残,斗争多么艰苦卓绝,对敌人绝不卑躬屈膝,在困难面前绝不放弃必胜信心,英勇斗争,前赴后继,威武不屈,视死如归。

表现在人生道德情操方面,就是思想情感的正义性——勇于坚持真理,凛然伸张正义,绝不献媚取宠,始终正大光明,保持高风亮节,珍重人格、国格。我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自己言行中表现出可贵的节操。他们或者“不为五斗米折腰”,或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或者“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许多英雄人物在反压迫、反侵略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不可侮”、“中国人民不可欺”的高尚节操,作为璀璨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至今激励着人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我们革命军队中出现了“愿与人民同患难,誓拼热血固神州”的朱德总司令,“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陈毅老帅,“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牢底坐穿”的叶挺将军,以及宁死不投降的“投江八女”、“狼牙山五壮士”等,他们的革命节操惊天地,泣鬼神,昭日月,贯古今。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应当学习他们那种革命节操,以战胜邪恶,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

范仲淹用人,多取气节而略细故,如孙盛敏、腾达道,都是他平日重用的人。他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兼陕西四路安抚使时,开设幕府,选用幕僚,多用因罪降职而还没有复职的人。有人怀疑他如此用人是否适当,范仲淹说:“人有才能而无过失,朝廷自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才,不幸陷于吏议,不因事起之,遂废人矣。”因此,范仲淹所用的人,大多有真才实学。(李贽《初课集·铨选诸巨》)

气节中人必然赏识气节中人:

范仲淹曾以直言三贬,三起三落而不改其志,他为国为民,敢言敢谏,始终如一。他先忧后乐的精神、仁人志士的节操,对时人后人的影响都很大。正因范仲淹重气节,其用人必然是多取有气节的人。这些人大都是敢于直言而得罪当权者,因而“不幸陷于吏议”,且这些正直之士,大多是有真才实学者,他们被降职不用,实是国家的损失。因此,范仲淹在他为边帅掌握实权时,力之所及,任用他们为国效力。也使贤才不致埋没成为废人。

事实证明,范仲淹善于知贤才,他任边帅期间因用得其人,边境无虞,西夏不敢入侵;而经他荐拔的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

总之,作为用人者,在关键时刻你总会看到一两个让你眼前一亮的人,气节如是,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所以有必要充分把握好时机,趁此全面地看清下属的真实面目和才能。

1.失败时看人本领

马谡是诸葛亮手下的大将,屡立战功,司马懿举兵进攻街亭,马谡立功心切,立下军令状,但他的想法并未如愿。街亭失守,打乱了诸葛亮出祁山的计划,马谡没能立功,而同去的赵云、邓芝却表现甚好,没有损兵折将,还保证了军资什物的安全。孔明亲自率领诸将出迎,见到赵云说:“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各处兵将败损,唯子龙不折一人一骑,何也?”邓芝回答说:“某引兵先行,子龙独自断后,斩将立功,敌人惊怕,因此军资什物,不曾遗弃。”孔明夸奖道:“真将军也!”还赏赐赵云50斤金子,取绢一万匹赏给赵云的部卒。赵云推辞不受,孔明更是倍加钦敬,叹道:“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一个伤了孔明的心,一个赢得了孔明的赏识和敬佩,所以,对于关键时刻的表现,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

2.关键时看人勇气

毛遂自荐随平原君到楚国谈判合作的军国大事,平原君与楚王谈了许久也没结果,主要是楚王有些犹豫,决意不了。眼看谈判要以失败告终,随行的其余十九个人都动员毛遂上,表现他的机会来了。于是毛遂按剑历阶而上,问平原君:“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得知毛遂是平原君的幕僚后怒道:“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受辱然而毫不胆怯,提剑逼近楚王,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丁楚王,平原君出使楚国的大功告成。这一次出使楚国,使平原君认识了毛遂的价值,把毛遂礼为上客对待。

3.失意时看人忠诚

对于那些英明能干、胸有大志的领导,即便是他处于厄运之中,下属也应忠诚地追随他。

西汉末年,群雄争霸,刘秀亦是其一。刘秀创业伊始,势单力薄,常常是东躲西避以求生存。在南徙北移中损兵折将甚多。随从见他失利落魄,多斩断跟随多年之情谊,另谋高就,左右人员相继离去,在此困境中,只有一位叫王霸的人深知刘秀为人贤明,日后必成大器,于是便与手下心腹之士不畏艰难挫折,忠贞地追随刘秀。刘秀深受感动,说:“颍川从我者皆去,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由此,刘秀以王霸忠而委以重任。王亦不辱使命,征杀疆场屡立奇功,刘秀平定天下后,王霸则被封为淮陵侯,位列开国“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成为光武中兴的鼎力重臣。

4.危急时看人决断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派樊哙以相国名义带兵去平定谋反的燕王卢绾。发兵之后,有人揭发樊哙在刘邦生病时,与吕后勾结,等刘邦一死,就要把戚夫人一家杀绝。刘邦十分气愤,就派陈平骑马去传达命令,让周勃代樊哙指挥军队,并马上在军中把樊哙斩首。

陈平接受任务后,私下里同周勃商量说:“樊哙是功臣,又是吕后的妹夫。皇上只是一时恼怒,想杀掉他。不过皇上已经病重,未来是什么情况,并不明白。因此还是不把樊哙立刻斩首,只是把他押回来让皇上自己下命令杀掉为好。”周勃也同意这样做。

之后,在押送樊哙回京的路上,陈平听到刘邦逝去的消息。他赶忙赶去向吕后报告逮捕樊哙的经过,吕后让他把放了樊哙。由于他未照刘邦的旨意杀死樊哙,因此吕后还是相信他,又让他做太子的老师。

“收拾入门”观其神

总结曾国藩识人用人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能人贤者有多种定义,但不外乎三方面的标准: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有崇高的修养和德行,有过人的才华和能力。这三者相辅相成,是能人贤者们必备的“硬”指标,可以说是“一个都不能少”。

那么,首先,怎样了解一个人的抱负和志向,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识人贫贱知其志向。

陈胜出身农民,家境很穷,少年时代就以帮人耕作为生。可是他人穷志大,很想有所作为。他经常感叹人世,有时惆怅,有时慷慨激昂。有一次,他在劳动休息时,坐在田埂上默默长思,忽然自语地说:“如果有朝一日我发了,成为富贵的人,我将不忘记穷兄弟们。”与他一起劳作的佃农们听后都不以为然,并笑话他说:“你一个帮人干活的农夫,何来富贵之谈?无非是说大话而已。”陈胜对于大家的取笑非常遗憾,深有所感地说道:“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战!”有志者终成大事,不久,陈胜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证实了他的豪言壮语,那是他的宏愿和决心的表达。

其二,识人壮伟知其抱负。

古人说:察人之忠奸邪正,只可求之于风骨,不可求之于言辞;可求之于细行,不可求之于诗文。又说:三岁看老,小处看大。

汉高祖刘邦从青少年起就不爱劳动,好说“大言”,而他逃避劳动的方式就是设法出人头地,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而当他一看见秦始皇出行这样威武壮观的场面,心中的理想图像便豁然开朗,他明确认识到,他的人生价值就是成为一个像秦始皇那样的“大丈夫”!可见在刘邦观看秦始皇出行的一瞬间,就确定了他人生的轨迹。

其三,识人危难知其韬略。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但情急之下,所表现出的内圣神通,却无人能及。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匆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未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吓了大家一跳,连忙告诉韩琦,想制止召太子进宫。但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他当机立断催促人们急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朝中大臣任守忠是个奸邪之人,他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韩琦再次当机立断,用未经中书省直接下达的文书将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说着韩琦拿着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这样,韩琦轻易除去了“蠹虫”,而仍然不失忠厚。表现出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

再说看人的才与德。

古人指出,看一个人的才能要分三个阶段:当其幼小时聪敏而又好;当其壮年时勇猛而又不屈;当其衰老时德高而能谦逊待人。有了这三条,来安定天下,又有什么难处呢?

看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作为,也应该有这样的标准,若有才能而又以正直为其立身之本,必然会以其才能而为天下大治作出贡献;若有才能却以奸伪为立身之本,将会由于其担任官职而造成社会混乱,可见有才还须有德,才能造福社会,否则就会祸及黎民,造成大乱。

判断一个正直的臣子的标准是不结党营私。看一个人的才能就要看事情是否办得成功。看人不能仅仅只看其主观意愿,还要看其才干和谋略如何。在战场上驰骋过的骏马,尽管拴在食槽上,但一听见催征的鼓角声仍然会嘶叫;久经沙场的老将尽量回还家门,但依然能够料定战争的形势。

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在社会上他的才能会很快表现出来,就像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锋尖会立刻显露出来一样。有才能的人不会长期默默无闻。

贤德之人对有些事是不会做的,可以任用而不必怀疑。能干之人是什么事都会干的,可以任用却难以驾驭。由此可知,贤者与能者是有差异的。

自古以来,明智的用人者都知道,所谓“贤者”,应以“德”为先,德才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