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死了。安葬完毕,除去丧服,聂政自言自语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只是操刀屠狗而已。而严仲子却是诸侯国的卿相,竟不远千里,屈驾而来与我交朋友。我用来对待他的,真是太不相当,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当得起他如此的尊敬和礼遇。严仲子送百金敬我母亲,我虽未接受,但他这样做实在是我的知己。像他这样一个贤者,因为忿恨仇人,而特地亲近信赖一个处在穷僻之地的人,我怎能默默地就算了呢?况且以前他求我而我不答应,只因为有老母在;现在老母去世了,我应当为知遇自己的人出力。”
原来,聂政以前不敢答应严仲子的请求,是因为他有老母在堂,如果替严仲子复仇,就无法服侍老母,是为不孝,所以,当初聂政没有接受严仲子的馈赠。由此看来,这样的人是图名而不图利的。
那么,在聂政的母亲去世以后呢?聂政就要寻找严仲子,以报知遇之恩了。于是,聂政西行到汉阳,进见严仲子说:“前次我没有答应你的请求,只是因为家有老母。如今老母不幸离世,请问你要报复的仇人是谁呢?把此事交给我去办理吧!”严仲子于是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是韩王的叔父,他的家族人多势众,居所防备森严,我屡次派人刺杀他,均未成功。如今蒙足下不弃,希望多派些车骑壮士为你充当助手。”聂政说:“韩、卫二国相距不远,现在要刺杀人家的宰相,这位宰相又是王亲国戚,去的人不宜太多,人多难免会出岔子,出了岔子就会走漏风声,一旦走漏风声。全部韩国人都会与你为敌,这岂不是很危险么!”于是,聂政谢绝增派助手,辞别严仲子,独身前往。聂政替严仲子考虑得可谓周密了,这种图报知己的做法,实在令人感动,而更令人感动的,还是他在行刺成功以后的做法。
聂政手持利剑直奔韩国。韩国宰相侠累坐在府上,周围有许多手持兵戟的侍卫。聂政直闯而入奔上台阶,将侠累刺死,左右大乱。聂政大吼着杀死几十个人,然后自己便剥掉面皮,挖出眼睛,掏出肚肠,倒地而死。
韩国的人将聂政的尸体陈放在街市上,出钱查询,竟无人知晓。于是韩国人就贴出告示悬赏,有能说出刺杀宰相侠累的凶手是谁的人,赏给他千金。但是,过了很久,仍然无人知道凶手身分。
聂政自知深入侠累的卫士之中刺杀侠累而无法逃生,所以先不带卫士,后毁容颜,其目的就在于既不连累严仲子,又不连累家人,可谓是义、孝两全了。但聂政的姐姐也同聂政一样,是一位非凡的女性。
聂政的姐姐聂莹,听说有人刺杀韩国宰相,凶手身分不明,韩国无人知道,正暴尸于市,悬赏指认,就呜咽着说道:“这恐怕是我弟弟吧?唉,严仲子就这样来知遇我的弟弟!”立即动身前往韩国。来到街市上,看到死者果然是聂政,就拊尸痛哭,非常哀伤地说道,“这就是轵邑深井里人们所说的聂政啊!”市上来往的行人都说:“这个人残杀了我国的宰相,国王正悬赏千金查询他的身分,夫人难道没有听说吗?为什么敢来相认呢?”聂莹回答他们说:“我听到了。我弟弟聂政当初之所以忍辱含垢,置身于市贩之中,是因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嫁人。如今老母已寿终,我已嫁夫,严仲子知遇我弟弟干困污之中,结为至交,对我们恩重如山。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士为知己者死啊!因为我还活在人世,所以我弟弟聂政自毁面目,使人无法辨认,这为的是怕连累我啊!我怎能够因为害怕杀身之祸而埋没了我弟弟的英名呢?”韩国市人大为震惊。于是,聂莹连呼三声:“天啊!”终因极度悲哀而死在聂政的身旁。
晋、楚、齐、卫诸国的人听到这件事,都感慨地说:“不仅聂政了不起,就连他的姐姐也是位节烈的女子啊!她不怕暴尸的危难,一定要奔走千里险路,来显扬他的名字。不过,要是他知道姐姐也愿死于韩国街市的话,也未必敢对严仲子以身相许了。严仲子也可以说是知人善任,竟能得到这样的义士!”
聂政之所以著名,不在于他刺杀了一个诸侯国的国相,而在于他图报知己和决不连累别人的侠义精神。
在春秋战国时期,行刺之事屡有发生,为什么只有专诸、荆轲、聂政一类能够名垂青史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智慧金言
“为报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千金不能得死士,一言可以酬知己,即所谓知人得死士也。其中关键,在于给人以真正的敬重和尊严。
崇祯与袁崇焕:亡国之君与忠正之将
有时候,聪明果断往往和刚愎自用仅有一线之差,而刚直忠正又往往与不善自保紧密相连。尤其是两种人是君臣关系的时候,其后果就不难想见了。
崇祯是一位极有抱负的皇帝,他精力充沛,聪明而果断,即位不久,便铲除了阉党魏忠贤,令群臣扬眉吐气,但遗憾的是崇祯毕竟只是一个偏材,他缺少帝王应该有的博大胸襟。生于帝王之家,宫闱的斗争使他内心又深藏猜忌,他的这一性格特征与聪明果断相结合,促成了他行为的刚愎自用,从而中了一条并不高明的反间计,导致了一场千古悲剧。
在这一千古悲剧中,我们实在不忍心指责袁崇焕不善自保,因为毕竟不是文臣,刚直忠正的性格正是他成为名将的本色,将就是将,他有他的特征,相就是相,他也有他的特征,将相不可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崇祯却以宫闱争斗的眼光来看待袁崇焕,于是在他的眼里袁崇焕便成了奸臣,这实在是千古奇冤,因此我们可以说,这场悲剧的原因与其说是中了反间计,倒不如说祸因是来自崇祯内心深处的猜忌。由此可见,君王之材不是随便可得的。不是君王之材而身处君王之位,弄不好不仅国破家亡,就是自己也性命难保。
关于这一段历史,说起来实在是令人嗟叹不已。
也许,就是因为袁崇焕的被杀,清军才能长驱直入山海关;也许,就是因为袁崇焕的被杀,中国北方才失去了真正的长城,满族人才能迅速推进到南方,建立近二百多年的满清王朝。这些都是“也许”,但袁崇焕被杀给明朝东北边防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却是不容置辩的历史事实。
那么,袁崇焕何以被当作“大汉奸”而遭千刀万剐之刑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的一天,北京菜市口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他们要争相看看这个被他们骂作“大汉奸”的人是什么模样,又是怎样被处死的。有人还怀着一个希望,那就是若能买到这个大汉奸身上的一块肉吃,就能表明自己是真正的炎黄子孙,是地地道道的正人君子,还能治疗自己的胆小病,产生降妖伏魔的力量。这个“大汉奸”终于被从囚车里推了出来,他被判的是凌迟处死的刑罚。所谓“凌迟”,就是要割一千刀,在最后的一刀才将犯人杀死,如果多一刀或少一刀,行刑的刽子手就要以自身来抵罪。刽子手先从剥皮开始,而不能伤及血管,否则一下子就死了。从他身上剥下来皮肉,民众争相哄抬价格,一钱银子才能买到一片,他们吃一口骂一声“汉奸”,到了第三天,“大汉奸”才被最后杀死,其内脏也被众百姓一哄抢光。
这位被千刀万剐的“大汉奸”,就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民族英雄袁崇焕。
万历初年,满清在东北崛起。公元1583年,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留下的十三副铠甲起兵,经过二十几年的征战,征服了整个女真族,建立了后金政权。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把明朝对满族人的欺侮总结成“七大恨”,以“七大恨”告天,向明朝发起进攻,次年攻占了辽东重镇抚顺,连败明军。终日纵情声色、万事不理的明神宗着了慌,急忙让辽东经略杨镐带领十多万大军分四路迎击,结果又全军覆没。明朝又派熊廷弼去辽东办理军务。
正在这时候,神宗死去,他的儿子光宗也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因误服药物而一命呜呼,皇位由光宗的儿子朱由校继承,历史上称他为熹宗,年号天启。
熹宗做皇帝时还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他性格十分懦弱,不愿多事,只好嬉游,他有两大嗜好,一是与小太监捉迷藏,一是干木匠活。尤其对于木工制作,他极为沉迷。他自己动手盖的房子和制作的机巧器物,还真有点水平。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天生的木匠。这样一来,他就把政事交给了在他做太子时就服侍他的太监魏忠贤。
魏忠贤专权以后,无恶不作,大肆杀害正直朝臣,广结私党,祸乱国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阉党”。在这样一个朝廷的统治下,边境防务是可想而知的,熊廷弼在辽东也就难施手脚。熊廷弼到辽东后,苦心经营,勉强稳定了局势,但朝中某些官员对他横加指责,朝廷又将他革职查办,改用袁应泰做统帅。袁应泰是一流的水利工程人才,但对军事一窍不通,他轻率出战,结果遭到惨败。朝廷只好重新起用熊廷弼。但这时兵部尚书张鹤鸣与熊廷弼意见不合,他叫熊廷弼的属下王化贞不要听熊的调遣,结果由于好大喜功的王化贞失误,明军又遭大败,朝廷不分青红皂白,将王化贞和熊廷弼一起逮捕,并将张鹤鸣免职。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袁崇焕登上了抗击满清进犯战争的历史舞台。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谈军事,年轻时就有志于办理边疆事务。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袁崇焕中了进士,被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天启二年(1622)袁崇焕到北京述职,他在和朋友们谈论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很中肯的意见,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侯恂向朝廷荐举他,朝廷于是升他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办理防务事宜。
明代就像宋代一样,信任文官而不信武官,皇帝害怕武官权力大了要造反,因此派文官指挥战役,再加上多方的牵制,所以往往失败。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正碰上王化贞大败而归。一时间,朝廷惊慌失措,京城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袁崇焕悄悄地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山海关考察军情。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详细报告了山海关外的形势,并说:“只要有兵马粮饷,一人足以守住山海关。”这虽然有些书生意气,但朝廷还是升任袁崇焕为兵备佥事。
袁崇焕到山海关后,起初做辽东经略王在晋的下属,在关内办事。当时王在晋专意防守山海关。袁崇焕认为,为了保住山海关,应当将防线北移,在宁远筑城驻守。
朝廷中的大臣大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难以防守,但他们不知道,若以山海关为国界,就好像以北京的城墙为国界一样,外围失去了屏障,山海关一旦被重兵攻破,后果不堪设想。如在宁远筑城,则可建立一片战场,取得一片巩固的根据地。在这片广阔的战场上阻击乃至消灭满清军队,比依长城而守,实在牢靠得多。
大学士孙承宗没有轻易发表意见,他亲往关外视察,支持袁崇焕的意见。不久,朝廷派孙承宗代替王在晋,做了辽东主帅,他令袁崇焕和副将满桂驻守宁远。
公元1622年,袁崇焕到达宁远,立即着手筑城。宁远离山海关二百多里远,筑好此城,就等于砸下了一颗钉子。他订下城墙规格:城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袁崇焕和将士同甘共苦,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第二年宁远城墙就筑成了。宁远城高墙厚,成为关外抗击满清的最主要的防御工事之一。袁崇焕由筑此城开始,经营辽东防务几达二十年。在袁崇焕未被杀死以前,满清军队虽然多次绕道进袭包括北京城在内的一些城镇,但始终未能真正跨过宁远城一步。
经过袁崇焕和孙承宗几年的苦心经营,明朝的边防力量大大增强,明军开始主动出击,陆续收复了一些失地,并把防线向北推进了几百里。面对已经取得的战果和宏伟计划的逐渐实现,袁崇焕内心充满了喜悦。袁崇焕也因功连连升官,先升为兵备副使,再升为右参政,主帅孙承宗也对他青睐有加。
前线虽逐渐稳固下来,但朝廷却日渐腐败下去,魏忠贤的专横跋扈引起了正直朝臣尤其是东林党人的义愤,纷纷上书弹劾魏忠贤,魏忠贤就采取极端的手段,杀害了杨涟等六人,史称“前六君子”,并把抗清立有大功的熊廷弼也一并处死。在镇压了这些反对派以后,魏忠贤的气焰更为嚣张,自称“九千岁”,肆意勒索贿赂。孙承宗对魏忠贤不买帐,魏忠贤就派了一个叫高第的亲信去代替孙承宗做辽东主帅。
高第只会吹牛拍马,绝无所长,他到任后,胆小如鼠,不敢驻守宁远城,胡说宁远战不可战,守又不可守,命令立即撤退。作为广东人,袁崇焕有一股“蛮劲”,他坚决不服从,认为军事上有进无退,宁远一撤,全线即刻崩溃。高第虽是袁崇焕的上级,但因他胆小,况且也是文官出身,竟对袁崇焕无可奈何,只好下令把锦州及其他几个防守据点的兵马撤到了山海关。这样一来,宁远城就好像旷野里的一株枯树,完全暴露在寒风之中了。努尔哈赤等待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公元1626年(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十三万,号称二十万,进攻宁远城。那位魏忠贤派来的高经略坐在长城垛口上,以隔岸观火的悠闲心态,幸灾乐祸地看着宁远城的覆灭和袁崇焕的败亡。然而,只有孤城一座和守兵一万的袁崇焕,并无丝毫的怯惧之意,而是坚定地率兵抵抗,于是,著名的宁远大战开始了。
二月,努尔哈赤的八旗精兵长驱直入,一路拿下了锦州、大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诸堡,兵势浩不见边,刀枪剑戟如林,十九日到达宁远城下,努尔哈赤派人劝降道:“我以三十万人来攻,此城破之必矣!”袁崇焕回答说:“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且称来兵三十万,予亦岂少之哉?”
努尔哈赤先派兵绕过宁远城,切断了宁远城和山海关的联络,以防明军增援。其实努尔哈赤多此一举,他不派兵,高第也决不会来援。但袁崇焕并不畏惧,他派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分兵把守四门。把城外居民迁入城内,坚壁清野,组织居民、商人送水送饭,并刺血作书、激励将士,还把远在山西的妻子儿女接入城中,以示与宁远城共存亡。在宁远城内军民总动员、严阵以待的情况下,满清军队开始发动进攻了。
满清军队极其骁勇善战,后来同李自成在一片飞石大战时,喊一声“辫子兵来了”,久经沙场的农民军竟然就“哗”地溃退了,而且一退不可收拾。在攻打宁远城时,也十分凶猛。满清军队用铁甲兵攻城,这些人身穿两层铁甲,不畏矢石,竖起梯子,奋勇上攀。再用铁皮车做掩护,挖掘城墙,城墙竟被挖出了许多缺口。袁崇焕的军队也十分勇敢善战,他们在城上安装了十一门西洋进口的红夷大炮,每一炮都给敌人以深重的打击,对近处的爬城军士,则从垛口上伸出许多长长的木柜子,柜子里装着士兵,士兵居高临下,用石头和箭矢打击敌人,再扔出浸有油脂和硫磺的被絮等物燃烧敌人的战具。就这样,满清军队的猛烈进攻,一次又一次地被打退了。
袁崇焕当然是文人出身,在一般情况下他扮成一员儒将,如诸葛亮一般,他乘轿指挥战斗。他的最大特点是镇静,即使敌兵攻破了城墙,他也一点不慌,而是披上盔甲,和战士们一起运石补墙。存这次战役中,他负伤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