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辨经》学生活
21767100000041

第41章 七缪第十(3)

宫廷里真是充满了骇人听闻的阴谋,一个普通的人、正常的人是很难想象和理解封建宫廷里的形形色色的阴谋的。这里姑且不说那些与权力无关的或是关系不大的“桃色新闻”,只讲与权力密切相关的宫廷绯闻。

为了抢占权位,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战国时期的春申君“移花接木”的故事可谓一绝。

春申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替楚王选了好几个女子,全没有生育过,为此事,他还真有点着急。他这心事,被他的门客李园看了出来,李园灵机一动,想出一个主意来。李园向春申君告假,回赵国老家一趟,过了限期才回来。春申君问他为何误期,李园说:“都是为了我的妹妹嫣嫣,她长得有几分姿色,连齐国人都来求亲,我只好在家招待了几天。”

春申君一听,心想嫣嫣一定很漂亮,要不怎么连齐国人都知道赵国有美女呢?就表示出想收纳为妾的意思,没想到李园一口答应,把嫣嫣送给了春申君。嫣嫣果然漂亮,而且不出三个月就怀了孕。

一天,嫣嫣对春申君说:“你当了二十多年的国相,楚王一日去世,必定要传位给他的兄弟,你得罪了那么多人,恐怕不能自保!”春申君一听,吓得从床上坐了起来,只是唉声叹气,却无办法。嫣嫣说:“我倒是有一计,不仅能免祸,还能得福,只是不好意思说出口。”春申君听得心痒,连连催促。嫣嫣说:“我今已怀孕,你如果把我献给大王,万一上天保佑,生个男孩,肯定能继位当国君,你的亲骨肉当了楚王,你还愁什么呢?这叫移花接木之计。”

春申君听后,虽觉得未免有点那个,但为了权势,便把她献给了楚王。没想到嫣嫣不仅生了儿子,还是双胞胎,楚王就把大儿子册为太子。

不久,楚王病重,春申君却是兴高采烈,只等自己的儿子当楚王了。一天,门客朱英来对他说:“天下有意想不到的福气,有意想不到的灾祸,还有意想不到的人!”春申君听他话里有话,就让他说明白点。

朱英说:“如果大王去世,小王即位,您就是伊尹、周公,这是意想不到的福气;但国舅李园表面上对您十分恭顺,背地里却养着武士,为了他妹妹和他自己,他是不会放过你的,这是意想不到的灾祸;我替您去对付李园,免得您落在他手里,我就是意想不到的人了!”

春申君说:“李园哪儿敢哪!”朱英笑道:“想不到您也是一位意想不到的人哪!”春申君没有听朱英的话,朱英跑到了别国隐居起来。

过了十多天,楚王死了,李园叫人报告春申君,春申君一进宫,李园就命武士围上他说:“奉太后密令:黄歇谋反,理当处死。”就这样,春申君遭了灭族之祸。

春申君黄歇实在无德无才,不知为何得了“战国四公子”的名声。本无善终的本领,却又贪心过大,那就是典型的勇气大于智慧了!

智慧金言

勇气大于智慧,就是莽夫之勇。一介莽夫,想成大事,天底下从来就不会有这样的事!

名士之材

在汉朝末年,中国历史上出了一位真正的名士,那就是北海孔融,面对抱有篡权野心的曹操,他仍然放言无忌。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太中大夫孔融被公开处死。孔融仗着自己的才干与名望,屡次戏弄、嘲笑曹操,随便发表议论,褒贬人物,多与曹操意见不合。曹操因为孔融名声很大,所以表面上容忍他的言行,而实际上在内心里十分厌恶。后来,孔融又上书给献帝,提出“应该遵照古代的王额制度,在京顺周围一千里的地方,不可建立封国。”这就更加触犯了曹操的利益,曹操发现孔融的议论范围越来越广,对孔融更加忌惮。孔融与郗虑一向有矛盾,郗虑秉承曹操的意思,网罗他的罪状,命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上奏说:“孔融从前担任北海国国相时,看到天下大乱,就召集徒众,准备图谋不轨。后来与孙权的使者谈话,又讥讽、诽谤朝廷。另外,他从前与平民弥衡在一起的时候,行为十分放荡,又互相标榜,弥衡称赞孔融为‘孔子不死’,孔融称赞弥衡是‘颜回复生’。这些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应该处以极刑。”于是,曹操下令逮捕孔融,连他的妻子儿女一起处死。

起初,他的好友脂习经常告诫孔融,要他言行慎重,不然会招来大祸。等到孔融被杀后,没有人敢去收葬孔融。脂习前去摸着孔融的尸体哭着说:“孔文举弃我而去,我为什么还活着?”曹操逮捕了他,打算处死,接着又把他赦免了。

发牢骚本是名士的固有品格,如果善于韬光养晦,就不是名士了;而善于韬光养晦,才是政治家的固有品格,如果不懂得韬晦术,不会搞权谋,那是永远也成不了政治家的。孔融虽遭不测之祸,但其超卓的名士风采却给人留下了永恒的向往。

还有另一种名士,这种名士与孔融型的名士截然相反,他们不是为坚持某种文化理想而生存,而是以自己超卓的智慧来保全自己的生命。

唐伯虎是明代的大名士,聪明则聪明矣,但其生命情调已变得得十分卑俗与龌龊。只留下一些风流韵事和“聪明”的故事供闲人们作无聊的谈资。

智慧金言

发牢骚本是名士的固有品格,如果善于韬光养晦,就不是名士了;而善于韬光养晦,正是政治家的固有品格,如果不懂得韬晦术,不会搞权谋,那是永远也成不了政治家的。孔融虽遭不测之祸,但其超卓的名士风采却给人留下了永恒的向往。

名士与政治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情调,“牢骚太盛”乃是名士的执著,“放眼”“风物”则是政治家的策略,二者不同远甚——世上是原无发牢骚的政治家和善于谋划的名士的。因此,名士之材可听而不可用。

伪君子与政治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藏巧于拙,用晦如明”,“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欲噬者爪缩,将飞者翼伏”,这都是韬光养晦,欲檎故纵的迹象。明鉴于此,方知伺机而动、后发制人者的厉害。也许,伪君子搞政治更容易成功。

中国立国久远,且中国人又以“治人”为乐,所以每朝每代都和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别的野史杂传且不说,单说所谓的官方正中“二十四史”,就够一个聪明的读书人来读一辈子的了。举出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其治人的精深独到之处都会令别的民族瞠目结舌。

其中固然不乏成功的历史经验,但中国人把虚伪二字运用得如此地炉火纯青、妙到毫巅,不知能否算到成功的历史经验之列。不过,虚伪之术确实帮了统治者的不少忙,为他们沽名钓誉、巩固权势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哪一个君王敢公然扯起反对仁义道德、崇尚虚伪奸诈的旗子,连被称为“奸雄”的曹操,也未敢贸然做皇帝,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已,他还是惧怕道德和正统舆论的力量。然而,统治者们却又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干一些道德败坏、残忍无情的事,于是,虚伪就成了他们的法宝,他们既不择手段地达到了目的,又树立了无可非议的道德形象。

大概最早能够成功地运用虚伪之术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庄公。《春秋》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郑伯克段于鄢”,极其明确地确定了这件事的社会伦理方面的性质。郑伯,是指郑庄公,段是指郑庄公的胞弟太叔段,鄢是地名。在这句话里,最有学问的用字是“克”,本来君主杀臣下,用“征”、“伐”、“讨”、“诛”等字均可,惟有这“克”字,既表现了平等对敌,又表现出高明的手段,郑庄公本可光明正大地讨伐他的弟弟,但他却阴设陷阱,沽名钓誉,其阴毒虚伪因一“克”字而跃然纸上了。《春秋》一书往往在记载历史事实的时候暗寓褒贬,在不露声色中给予褒扬和抨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不过,在春秋时期,周朝以来的礼乐制度遭到了破坏,传统的道德也遭到了践踏,即所谓的“礼崩乐坏”。《春秋》作者创“春秋笔法”,试图挽狂澜于既倒,也可见其用心的良苦。必须指出的是,“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历史事件,也是《左传》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由于《左传》细致传神的记载,这一历史事件就变得更加著名起来了,而郑庄公的才能也更容易让人辨清。

郑庄公共兄弟俩,自己的名字叫寤生,弟弟的名字叫段。寤生出生的时候难产,使母亲姜氏受惊,从此就不喜欢寤生,而段则长得一表人材,人也聪明,所以姜氏非常喜欢他。姜氏不断地在丈夫郑武公面前夸奖小儿子,希望将来把王位传给他。这样,寤生和母亲之间就有了隔阂。不过郑武公还算明白,没有同意姜氏的请求,最后还是把王位传给大儿子,寤生即位,就是郑庄公,并接替父亲的职位,在周朝当了卿士。

姜氏看见自己的小儿子没有当上国君,心里很不舒服,就去为段要封地。姜氏很有心计,要求庄公把“制”这座城封给段。庄公告诉姜氏,“制”是郑国最为险要的城池,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虢国的国君就死在那里,况且父亲说过,“制”这个地方谁也不能封。姜氏见说不过庄公,就又请求把京城封给段,京城在现在河南省的成皋县附近,对当时的郑国来说,也是一座比较重要的大城,所以庄公当时仍然犹豫不决,在姜氏的一再督促下,庄公才把京城封给了他。

在段要离开都城前往封地的时候,先向母亲告别,段倒是没有什么想法,但姜氏心里明白,这兄弟俩恐怕不会融洽相处,迟早会火并。姜氏的感情倾向当然在小儿子段这一边,想提醒他早作准备。她对段说,庄公本不愿封他,只是在自己的一再要求下才把京城封给了他,虽然封了,但迟早会出事,一定要先操练好兵马,做好准备,有机会就来个里应外合,推翻庄公,让段继承王位。

段到了京城,称作京城太叔。段被封到京城,本来庄公的臣下就十分焦虑不安,段在京城的所作所为,就更让那些人惶恐。首先,太叔段紧锣密鼓地招兵买马,扩充军队,严加训练,并经常行军打猎;其次是大修城墙,既扩大又加高加厚。一天,郑庄公的一位最重要的大臣祭仲对郑庄公说:“大城的城墙不得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镇的城墙不得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城镇的城墙不得超过国都城墙的十分之一。这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可如今京城太叔扩大了他的城墙,使之远远超过了这一限制,那就很难控制了,这恐怕是国君不能忍受的。”郑庄公心里明白,可嘴上却说太叔是为国家操练兵马,为国家建造防御工事,有什么不好?况日母亲要他这样做,自己就是想管也不好管呀!

虽然大臣们私下里都说庄公器量大,为人厚道,但都又暗暗地替庄公着急,他们就公推祭足去劝说庄公。祭足对庄公说,姜氏是贪得无厌的人,不如早早地定下主意,替她找个地方,安排一下。不要再让太叔的势力继续发展了,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恐怕就很难收拾了。蔓延的野草都很难铲除,何况是国君的宠弟呢?

郑庄公终于吐露了心里的话,他对祭足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说不符合道义的事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您就安心地等着吧。这句话把郑庄公的性格暴露无遗。

过了不久,太叔段让西部边境和北部边境的城镇暗地里投靠自己,但表面上还是听从郑庄公的管辖。公子吕听到了这个消息,赶紧跑去对郑庄公说:“国家是不能分成两个部分,不能有两个君主的,您对太叔打算怎么办呢?您如果打算把国家让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给他做臣子算了,如果不愿把国家让给太叔,那就赶快把他除掉,可不要让老百姓生出二心来啊!如果百姓归附了太叔,那可就难办了。”郑庄公却十分沉着地对公子吕说:“您不用闲操这些心,太叔段是会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太叔段干脆明目张胆地把西部和北部边境的城镇划归已有,其势力范围一直扩大到廪延这个地方。子封感到很惊慌,急忙跑去对庄公说:“我们可以行动了,如果再任他吞并城镇和土地,那就会占有人口,更加扩大势力,可就难于对付了。”庄公仍是不动声色地说:“做不义的事情,得不到人民的拥护,越是土广人多,就越是灭亡得快。”

太叔段终于修治好了城郭,聚集完了百姓,修整好了刀枪等战争用具,准备好了步兵和兵车。而在这个时候,郑庄公偏偏到周天子那里去办事,不在郑国的都城。姜氏认为这是绝好的机会,就写信告诉太叔她将偷偷地打开城门,作为内应,并约定好了日期。太叔接到了姜氏的信,一面写回信,一面对部下士兵说是奉命到都城去办事,发动了步兵和兵车。

其实,郑庄公一切都准备好了。他并非到洛阳周天子那里去办事,而是偷偷地绕了个弯儿带了两百辆兵车直捣京城来了。郑庄公还派公子吕埋伏在太叔的信使所必须经过的道路上,截获了太叔写给姜氏的回信。这样,郑庄公就完全掌握了主动权。

太叔刚带兵出发两天,郑庄公和公子吕就来到京城外,公子吕先派了一些士兵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混进城去,瞅准时机在城门楼上放火,公子吕看见火光,立刻带兵打进城去,一举攻占了京城。

太叔出兵不到两天,就听到京城失守,十分惊慌,连夜返回,但士兵已经听说太叔是让他们去攻打国君,就乱哄哄地跑了近一半人。太叔见人心已不可用,京城是无法夺回来了,只好逃到鄢(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这个小城,在这里又吃了败仗,就又逃到共城这个更小的地方。郑庄公和公子吕两路大军一夹攻,一下子就把共城攻下来。太叔走投无路,最后只好自杀了。郑庄公听到弟弟自杀的消息,立刻跑去抱尸痛哭,一边哭一边说弟弟不该自杀,纵使有天大的错做哥哥的也会原谅的,哭得周围的人也忍不住流泪。郑庄公又一次赢得人心,大家都说他是一位好哥哥。

郑庄公在弟弟身上搜出了姜氏给他的那封信,十分生气,就派祭足把信送给姜氏,并把姜氏安置到城颖,并发誓说:“不到黄泉,我是不会见我的母亲了。”

郑庄公除掉了弟弟,轰走了母亲,稳固了他的君主地位,心里当然十分踏实,也很高兴。可当时还是极其重视人的道德品质的,至于母子之间的人伦大孝,尤其显得重要。姜氏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是,在许多方面有亏于庄公,但她毕竟是庄公的母亲,所以社会舆论并不完全占在他这一边。人们议论庄公的做法是不孝,这使庄公很难堪。庄公是否出于母子之情对自己的做法感到后悔姑目不论,他极想挽回名誉上的损失,那是千真万确的。但他曾经发过誓不死不见母亲,如果破了誓言,不仅为人耻笑,丧尽君主的威严,将来还会遭报应,这使他左右为难。

正在这时候,有个管理边界的小官颖考叔来给庄公进献一其鸟,庄公问他献的什么鸟,他说是一只夜猫子,这鸟不是好东西,它白天看不见东西,专在晚上活动,父母辛辛苦苦地养大了它,它长大了就把父母吃掉了,这种不仁不义的鸟,请庄公惩办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