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辨经》学生活
21767100000009

第9章 流业第三(1)

在本章中,刘邵主要以是否具备德、法、术三才为衡量标准,并依据十二种人才的不同类别,分为十二种其所适宜从事的职业: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比如,米家的特点是“思通道化,策谋奇妙”,历史上范蠡、张良等人可视作代表。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四者是三才皆备的人才。除此之外,兼有三才,但三才不纯备的人才,则是以上四家的支流,臧否、器能、伎俩、智意四种便属于此类。至于在某一领域有专长则又可分为文章、儒学、口辩、雄杰数种。

原文

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有国体,有器能,有臧否,有伎俩,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学,有口辩,有雄杰。

译文

根据人才的类别,大致可把其职业分为十二种: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和雄杰。

原文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谓清节之家,延陵、晏婴是也。建法立制,强国富人,是谓甚家,管仲、商鞅是也。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兼有三才,三才皆备,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体,伊尹、吕望是也。兼有三才,三才皆微,其德足以率一国,其法足以正乡邑,其术足以权事宜,是谓器能,子产、西门豹是也。兼有三才之别,各有一流。清节之流,不能弘恕,好尚讥诃,分别是非,是谓臧否,子夏之徒是也。法家之流,不能创思远图,而能受一官之任,错意施巧,是谓伎俩,张敞、赵广汉是也。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馀,公正不足,是谓智意,陈平、韩安国是也。凡此八业,皆以三才为本。故虽波流分别,皆为轻事之材也。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口辩,乐毅、曹丘生是也。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主德不预焉。

译文

“清节家”就是指那些品德高尚、仪容举止值得效法的人,延陵和晏婴就属于此类。“法家”是指善于制定各种法规制度,从而使国家强盛、民众富裕的人,管仲和商鞅就属于此类。“术家”指思想通于大道真义,反应机敏,在策划与谋略方面能够出奇制胜的人,代表人物是范蠡和张良。兼有德、法、术三种才质,并且德行能够引导社会风气的人,他们制定的法律使天下人都觉得公正平等;在政治谋略方面,他们也能够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这种人是国家的根本,称为“国体”,代表人物有伊尹、吕望。兼有以上三种才质,但能力不强的人才,人们称之为“器能”,他们的品德足以成为一郡一国的表率;他们制定的法律能够使地方上的人觉得公正平等;他们的计谋能妥善处理一般事务,其代表人物有子产和西门豹。还有一些人,兼有德、法、术三种才质,但又有所变化,各成一种类别。例如,作为“清节家”的支流,有些人不能做到宽弘大量地容忍别人,却喜欢议论分辨是非,这种流派叫做“臧否”,代表人物有子夏等人。作为“法家”的流派,有些人思路狭隘,不能深谋远虑,只能胜任某一官职,专心致志干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种流派叫做“伎俩”,代表人物是张敞、赵广汉。作为“术家”流别,有些人不能制定各种制度法规,只能通过运用权术见机行事;他们有较高的智慧谋略,但不能做到公正待人,这种流派叫做“智意”,代表人物有陈平、韩安国。以上这八种类型的人,都是以德、法、术三才作为基础的,因此,虽然流别不同,但都属于可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的人才。具有写作能力、能著书立说的人称为“文章家”,司马迁、班固就属于这一类。能够传授古代圣人的学说和思想,而不能够参政议政的人,称为“儒学”,毛公、贯公就属于这一类。在辩论时,观点不一定正确,但能够应对自如,口齿伶俐的人,称为“口辩”,乐毅、曹丘生就属于这一类。胆识超群,才略过人的人,称为“骁雄”,白起、韩信就属于此类。这十二种类型的人才都足以担任大臣,但君主应具备的德性并不包含在内。

原文

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是故主道立,则十二材各得其任也。清节之德,师氏之任也。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术家之材,三孤之任也,三材纯备,三公之任也。三材而微,冢宰之任也。臧否之材,师氏之佐也。智意之材,冢宰之佐也。伎俩之材,司空之任也。儒学之材,安民之任也。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骁雄之材,将帅之任也。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用好,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矣。

译文

做君主应有的德性是聪明平淡,使各种人才各司其职,而不需事必躬亲。因此,君主之道建立以后,那么,十二种人才就会各得所用。“清节家”类型的人,可以担任师氏的职务;“法家”类型的人,可以担任司寇的职务;“术家”类型的人,可以担任三孤的职务。德、法、术三种才质都具备的人,便是三公的人选。德、法、术三种才质只具备一部分的人,那么可以担任冢宰的职务。具备“臧否”才能的人,可以担任教师辅佐的职务。具有“智意”才能的人,可以担任冢宰的副手。具备“伎俩”才能的人,可以担任司空的职务。具备“儒学”才能的人,可以担任教化民众的职务。具备“文章”才能的人,可以担任编纂国史的职务。具备“口辩”才能的人,可以担任使者的职务。具备“骁雄”才能的人,可以担任将帅的职务。这

就是所谓君主之道设立而人臣之道次序井然,这样各种类型的人才的任用就不至于混乱错位,天下就会出现太平盛世。如果君主不通晓平淡的道理,只任用有一技之长的人,那么,一旦这种类型的人掌管用人之权,他就只任用与自己同一类型的人才,其他类型的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用,当然也就难以发挥他们的才干了。

解析

在本章中,刘邵主要以是否具备德、法、术三材为衡量标准,并依据十二种人才的不同类别,分为十二种其所适宜从事的职业: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比如,术家的特点是“思通道化,策谋奇妙”,历史上范蠡、张良等人可视作代表。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四者是三材皆备的人才。除此之外,兼有三材,但三材不纯备的人才,则是以上四家的支流,臧否、器能、伎俩、智意四种便属于此类。至于在某一领域有专长则又可分为文章、儒学、口辩、雄杰数种。

孔子

刘邵认为君主所具有的德性应该是聪明平淡,能使手下各种人才各司其职,而不需事必躬亲。由于君主明了统治的道理,从而使臣子职责的划分井井有条,那么各级官员都会各负其责,天下就会出现太平盛世。倘若君主不了解平淡的道理,就会使“众材失任”,起不到领导和支配众材的作用。

活学活用

季札言而有信

德行高妙之人以道德高尚、品行端正著称。他们举止进退端庄肃敬,合于礼法,是国家礼节德行的象征,也是国人学习的榜样,传统美德的化身。他们一身正气,隐隐然有大国高人之风。其高风亮节足以感化缺德疏礼的人,能起到教化社会、矫正世风的楷模作用。

他们的本事也不小,处理各种事物井井有条,政绩与德行齐飞,声名共形象一色,让其他人肃然起敬。由于成就不像其他人那么显著,因此人们更多颂扬的是他高妙的德行,而把成就放在其次;还因当人在高位时,旁人更希望他有高尚的品德。春秋时期的季札便是一个德行高妙的人。他谦虚恭让,礼贤下士,举国上下都很敬佩他,在诸侯国中名声也很响亮。

有一次,季札代表吴国出使齐、鲁等国,顺道去拜访当地的名士徐君。徐君非常喜欢季札的佩剑,季札本想把佩剑立即送给他,但因为出使别国佩剑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礼节,就暗暗决定回来时再送给他。

当他再回来时,徐君已经去世了。季札很悲痛,到徐君墓前叩拜,解下佩剑挂在墓前的树上。随从问他:“徐君已死了,你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季札说:“我既然已打算送给他,怎么能随便改变自己的诺言呢?如果只因为他已不在人世我就不履行诺言,与出尔反尔的小人有什么区别呢?”

智慧金言

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多有几个像季札那样才能品行卓绝的人,何愁不能富强呢?

死于非命的商鞅

《人物志》中的《流业第三》曾指出法家之才,以制度为根本,待成功之后才显出效果。这种方法先苦后甜,严厉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在未显达商鞅时,他被众人猜忌。施行之后,上下之人又畏惧他。功绩在于能建立法制,安邦定国;弊害在于易被奸邪小人仇视。作为治国之材,因有弊端而不经常征用,并且功劳大却不得善终。

历史上倡导法制的人,都因为急于想做出成就,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或其他力量的阻挡,要么事功未成,要么结局悲惨。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名垂后世,但也因为急功近利,得罪权贵,招致悲惨的结局。商鞅完成学业以后,先到魏国,后因不被重用而去秦国。先劝秦孝公行帝道,不听。再劝行王道,又不听。为了自身前途,商鞅劝秦孝公行霸道强术,秦孝公大悦,听着听着,身体都向前倾斜到商鞅面前了,说:“帝道王道要数十年,而我要的是迅速名扬天下。”于是,商鞅开始变法。他在秦国做了10年丞相,秦国也日渐强大起来,但秦国的宗室权贵多怨恨商鞅。

赵良趁机劝商鞅说:“您做到丞相这么大的官,是靠德行呢,还是强力和法制?《尚书》上讲:‘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您靠的就是‘力’啊。没有兵车甲士前护后拥,您不敢出门。这是危若朝露之相,还想延年益寿么?如能知时而退,并请秦王告知天下行仁道,尊老爱幼,崇尚德行,还仁政于百姓,您则隐居起来,这样才能安享太平。如仍贪慕富贵,一旦有变,天下有您立足之地吗?”商鞅不听。

当初刚定新法时,太子犯法,因不能责罚太子,商鞅就处罚了太傅与太师。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太傅与太师等告商鞅要造反,商鞅连夜逃命到关下。寻孔子商鞅戟(此为商鞅专用的兵器)找住处时,房东告诉他,商鞅令,留客人必须验身,否则主人连同遭罪。商鞅长叹一声:“我定的法律原来有这么多弊病!”

商鞅后来被处以车裂之刑,全族被灭。

智慧金言

法令强调堵塞禁绝,道德教化重在疏引开导。如果商鞅能情理、制度并重,把握好“情有可原,法不可恕”的分寸,以富国强民为根本,同时兼顾风俗教化的引导作用,懂得“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严厉与宽容兼顾,不仅能避免日后的大祸,还有可能成为一名卓越的政治家。但他一味强调法规的禁绝堵塞作用,忽视客观因素,急功近利,不仅达不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反而遭人忌恨。因为变革带来的陡然变化,打破了人们的惯性心理和生活,必然会引起强烈的反对。利益受到冲击的权贵们,则会耐心等待机会,等时机一到便利用手中权力反戈一击。商鞅的下场便也成了必然。

德高望众的伊尹

商汤是古代黄河下游商国的国君。据传说,其祖先是帝喾的小儿子,名字叫契。契曾帮大禹治水,立了功,禹赐其姓氏,封他在商地。契就在封地建立了一个小国家,叫做商,商是夏的属国,夏桀胡作非为的时候,正是子契第十四代孙商汤执政商国之际。又据传说,夏桀身体高大,力大无比,可赤手空拳同虎豹搏斗。但他自负勇武,总认为天下无敌,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管百姓死活。他嫌宫室太简陋,就耗费巨资,动用了成千上万的奴隶,花了7年时间,在洛阳修建了一座倾宫。为讨宠妃妹的喜欢,命人把府库中存放的精美绢帛搬出来,一匹一匹地撕给她听。在宫苑还特建一处酒池,偕宫女驾舟荡桨在池上嬉戏。还嗜酒如命,而且一醉酒,就拿人当马骑。骑不尽兴,就把人杀掉。如此昏庸残暴,惹得众叛亲离、天怒人怨。商汤见状,决定顺乎民心,推翻夏朝。但他反复权衡之后,总觉得万事齐备,还缺一位足智多谋的大贤臣来辅佐他。大贤臣在哪儿?他心急如焚、坐立不安。

正当他忧心忡忡之际,忽然感到妻子的陪嫁奴隶伊尹这几天做的饭菜,不是淡得没有一点儿味,就是放盐过多,咸得发苦。商汤很恼火,就派人把伊尹找来,大加训斥。可伊尹不慌不忙地说:“我也知道,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佐料放得适当,吃起来才有味道。我这几天做的菜时咸时淡,且咸淡出奇,是我有意借此提醒大王:治理国家也和做菜一样,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如愿以偿。”商汤听了大吃一惊:一个做菜的奴隶怎能讲出这番话来?他略加思忖,便开始了解伊尹的身世,并惊喜地发现:他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学士,曾一度做过莘国国王女儿的宫廷教师,由于莘国灭亡才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他还了解到,伊尹很有抱负,很有见解,对夏桀极为不满,对自己则是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人才。于是当即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他为右相。

接着,商汤根据伊尹的建议,先历数夏桀骄奢淫逸、倒行逆施的种种罪行,规劝那些被夏控制的部族反叛夏朝,归顺商国。又对不听规劝的葛伯族出兵进攻、直至消灭,还剪除了夏的羽翼韦、顾、昆吾等国。同时,也采用了伊尹“网开一面”的策略:给部族中某些人以改邪归正的机会。于是,商汤美名大震,很快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商汤又发表宣言,挥师伐夏,并于鸣条之野,大败夏桀。夏桀本人也在溃逃中死于南巢。

不久,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建立了商朝,定都于亳。伊尹又帮助商汤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规定官吏要勤恳工作,做出成绩,否则就要受罚,甚至罚做奴隶。因此,商朝初期,官吏都遵纪守法、兢兢业业,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商汤死后,因其长子太丁早死,伊尹就辅太丁之弟外丙即位。外丙死后,传位给中壬,伊尹又辅中壬即位。中壬死后又把王位传给太丁的儿子太甲,伊尹又辅佐太甲。可惜,太甲开始不遵祖训,吊儿郎当,满朝文武为此急得团团转。伊尹在此关键时刻,毅然将太甲送到桐宫软禁起来,让他悔过自新。同时,自己代他掌管天下。3年后,太甲果然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伊尹欣喜异常,亲自迎他回宫,并交还政权。后来,太甲成了勤政爱民的一代贤君,而伊尹“放太甲于桐”的故事,也为人们称颂不已。

智慧金言

国体之材是一个国家的顶梁柱,他们集德、法、术三种才质于一身,并且,他们的德行能够左右社会风气;他们制定的法律公正平等,他们能够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西门豹治邺比国体次一等的人才叫器能之材,适合于一般大臣和地方官。器能之材在德行、法令、智谋方面都有一定成就,但品德不如清节家崇高,法令不如法家那么严峻,智谋不如术家那么宏阔奇伟,心胸目光不如国体那么宽广远大,但才能智兽形铜门首谋都奇快而变通,能够治理一省一乡或管理一个部门,是独当一面的优秀人选。战国时代的西门豹就是典型的器能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