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安徽怀宁“守艺堂”
位于安徽怀宁县五横乡白麟村凤凰河畔的铁砚山房,是一代书法大家邓石如的故居。清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刚过“天命之年”的邓石如从武昌浪迹归来,决定在家乡建造房屋隐居不出。经过一番地形踏勘后,邓石如选中了一块面向东南的“四灵山水”宝地,即南有风景秀丽的大龙山,北有可作屏风的凤凰山,西有虎形和白麟两山。历时一年便建造竣工的铁砚山房,是一座穿斗式砖木结构的四进院落,第一进为三开间的门厅,门厅之上悬挂有邓石如之子邓传密题写的“铁砚山房”隶书匾额;第二、三进为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两层楼阁式建筑,其中在第二进正厅门楣之上就悬挂着著名的“守艺堂”匾额,当然这里也是人们所熟知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出生地;第四进是存储粮食的仓房。据说,邓石如之所以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铁砚山房”,完全是由于其收藏有清两湖总督毕源所赠送的一方铁砚之缘故。
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出生在安徽安庆府的邓石如,初名琰,因避清嘉庆皇帝名讳,而于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字行更名顽伯,号完白山人、铁砚山人、龙山樵人等。对于邓石如的书法艺术,其弟子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将其篆、隶书称之为“神品”,在“清代仅此一人”。对于这一评价,邓石如当之无愧。至于邓石如之子邓传密,虽然年仅十一岁时便成了孤儿,但他同样在书法方面有着非凡的造诣,这从他题写的“守艺堂”匾额上不难发现。
长二点一米、宽零点七米的木质“守艺堂”匾额,行书阴刻,红底蓝字。在这方著名的匾额之上,除了“守艺堂”匾文之外,最吸引人的还有多达九行八十三字的隶书跋语和题款,即“昔在元侯,笃行纯备,子十三人,各守一艺,整饬闺门,为法后世。人无业则惰,不知理则昧。惰乃匮家,昧乃自弃。明理莫如治经,勤业莫如笃志。迪前人光,在尔继嗣。登斯堂者,庶求无愧。强圉作詻之岁立秋前一日胡子。传密”。由此,人们不难明了邓传密题写“守艺堂”之初衷。
24.江西南昌“山房涉事”
坐落于江西南昌城南郊定山桥附近的八大山人纪念馆,其前身是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八大山人朱耷隐居修道之所——青云谱道观。其实,始建于东晋大兴四年(公元321年)的青云谱,最早是许逊(即许真君)创立的一处道场——净明真境,又称太极观;当时,由于南昌郡尉梅子真曾弃官隐居于此,故又名梅仙祠。唐太和五年(公元831年)改名太乙观,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又敕名天宁观。到了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先是出家为僧后又信奉道教而名为金真道人(号八大山人)的明朝皇室后裔朱耷,这一年携带弟弟来到南昌隐居。遂于此重新创建道院,定名为“青云圃”,后来改“圃”为“谱”,以示道家“青云传谱”之意。
青云圃道院创建后,多历兴废,现存殿宇多为清末重建之物,其中部有一悬挂“山房涉事”匾额的房室,据说就是八大山人的寓所——“黍居”。在这里,自幼受家庭艺术熏陶、八岁能诗、十一岁能画、少年即能悬腕写米家小楷的八大山人,除了静心参禅修道之外,就以绘画和练习书法自娱。这位以水墨写意画著称于世的八大山人,尤其擅长绘画芭蕉、怪石、花竹和鸟兽等,而他笔下的景物多是“枯木孤鸟”,“白眼向人”,偶尔为之的山水也是色调凝重,就连署款“八大山人”后则往往缀以“哭之”或“笑之”二字,以此隐晦自己内心的亡国之痛,同时又强烈地表现出他倔强傲岸的性格,以及抒发他对满清统治阶级的不满与愤慨。在书法艺术上,八大山人行楷学习王献之,纯朴而圆润,这从他题写的“山房涉事”匾额上不难看出。
长一点七米、宽零点四二米的木质“山房涉事”匾额,为阳文金地墨字,匾文“山房涉事”四字,起笔藏锋,点画方圆兼备,笔法粗细一致,结体平稳,浑然天成,那种纯朴圆润之风溢于笔端。“山房”,即山中之屋,古人常用来称书室或僧舍;“涉事”,即动笔书画,与涉笔意近,八大山人的书法绘画作品常署此二款。
25.浙江绍兴“流觞亭”
位于浙江古城绍兴西南十二公里处的书法圣地兰亭,是江南一座著名的山水园林,以自然山水的曲水平冈为主景,风光清雅优美,秀竹宜人。作为全园主要木构建筑的流觞亭,前临曲水,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四周设有围廊;室内水磨细砖镶贴壁面,方砖墁地;建筑四周通透,用一式的冰裂纹槛窗和落地长门;明间后金柱上悬挂着“曲水邀欢处”大方匾额,以及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木刻拓片“流觞图”,再次强调了曲水流觞的风流雅事。
相传,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一代书圣王羲之邀集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位当代名流及至亲好友,相聚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渚下,行修禊之礼,临流泛觞,人各赋诗。其实,就是说当年王羲之等人列坐在曲水岸边,有人在曲水上游放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由荷叶托着顺水流漂行,到谁处停下谁就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一杯。而各人所作诗文汇集成册,王羲之则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一气呵成写下了名震中外的《兰亭集序》。通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集序》,不仅记录了这一千古风流雅事,而且在书法艺术上堪称是“天下第一行书”,因为在这一序文中即便是复重之字,也都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可惜的是,据传说当王羲之这一书法珍品传到唐太宗手中后,他竟然临死时也爱不忍释,遂遗诏将《兰亭集序》随葬进他位于陕西礼泉县境内的昭陵之中,从此再也没人得见其真迹了。
既然无缘得见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我们还是来欣赏一下由江夏(今湖北武昌)太守李树堂为流觞亭题写的这方匾额吧。长三点三五米、宽一点零五米的“流觞亭”匾额,白地黑字,字底铺砂,饱满润厚。特别是“流觞亭”匾文字体,运笔燥润相间,刚柔相济,结构紧密修长,虽然明显有受欧体之影响,但其依然气势非凡、自具特色。遗憾的是,该匾由于年深日久的风雨剥蚀已变得难以入目,故海阳人(今山东省东部)宁本瑜遂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冬十月重新进行了补书。
26.四川眉山“三苏祠”
位于四川眉山县城西南隅纱彀行内的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祭祀祠堂。这座于元代由苏氏宅第而改建的祠堂,虽然几经兴衰,但一直以来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所以如今依然是一座极富南方特色的私家园林。
占地面积五万六千八百平方米的三苏祠,主要建筑有正门、前厅、正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云屿楼、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苏轩、景苏楼、绿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彩花舫、南堂、疏竹轩和绿筠轩等,再加上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则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特别是由三进四合院组成的殿堂部分,虽然单体建筑是按照中轴线进行处理,但是两边却运用了均衡而不严整、对称而又自由变化的手法,从而达到了一种有收有放、灵活多致的庭院风格。至于诸多缤纷耀彩的匾额对联,不仅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的那种庄穆典雅气氛,更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了文化滋养。当然,在三苏祠众多的匾额楹联中,直接点明主题的那黑地金字木质平面“三苏祠”匾额,实在是其中最耐欣赏的一方。
款署“道州何绍基”的“三苏祠”匾额,长二点九二米,高一点二米,横置于祠堂大门的门楣之间,匾文“三苏祠”三个大字,苍润遒宕,体势雄峻,遣笔造势,方圆互施,疏密有致,能于刚肆中见血肉,沈凝中寓飞动,在遒婉俊逸中表现出了一种阔达厚重的气局及奇丽潇洒的风采。
27.河南辉县“驾风鞭霆”
位于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百泉村的邵雍祠,俗称邵夫子祠,始建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著名的“驾风鞭霆”匾额就悬挂在其门楣之上。
匾文“驾风鞭霆”,语出《御纂朱子全书》中朱熹对康节先生之赞语:“天庭人豪,英迈盖世,驾风鞭霆,历览无际,手探月窟,足蹑天根,闲中今古,醉里乾坤。”这里的康节先生,就是指北宋时著名哲学家邵雍。邵雍(公元1011年—公元1077年),字尧夫,其先祖是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幼时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市),自号安乐先生。在哲学上,邵雍坚持唯心主义观点,以神秘的创世说——“先天学”解释先天地而存在,并创造天地万物的道理。宋嘉祐年间,北宋朝廷屡授其官职,但均被他以病辞而不就,长期隐居著书立说。晚年时,邵雍迁居洛阳,曾在辉县苏门山长期讲学,创建有太极书院(亦名百泉书院)。邵雍辞世后,安葬在嵩县新店镇紫荆山下,并被宋哲宗赐谥号为“康节”,故有康节先生之称。
宽两米、高零点八米的木质“驾风鞭霆”匾额,黑地金字,上款书“朱子赞康节先生语”,下款落“庚戌秋九月徐世昌书”。“驾风鞭霆”四字匾文为行书体,浅阴线刻出,笔法浑融圆润,举止安和,给人以一种绵里藏针的力感。另外,从上下署款可以得知,这是一方由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于公元1910年所书写的匾额。
关于徐世昌,有关史料这样记载说:徐世昌(公元1855年—公元1939年),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直隶天津人,光绪年间进士,北洋军阀政客。清朝末年,曾任东三省总督、邮传部尚书、内阁协理大臣等职。公元1914年,任袁世凯政府国务卿;公元1918年,由段祺瑞的“安福国会”选为大总统;公元1922年,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被直系军阀赶下台;公元1939年病死在天津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