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名匾
21797400000013

第13章 清朝时期(4)

关于溪北书院的创办人之一朱采,限于手边资料,只知其曾任雷琼道台一职。至于“镜六书之渊源、订百家之讹谬”而著有《书法溯源》一书的潘存,据有关史料记载可知,他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8年)出生在海南文昌铺前镇港头村(后迁白沙园村),字仲模,别字存之,号孺初。据说,这位七岁读书便能一目数行的潘存,初入私塾操笔为文时竟然滔滔不歇,遂有“神童”之称。不过,在岁试中屡获头名的潘存,因守孝两次错过春闱,直到三十四岁才高中举人,不久应诏前往京城在户部福建司就职。为官清廉的潘存,工诗文,擅书法,尤能悬肘作蝇头细楷,颇为时人及日本学者名士所珍爱。由此,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9年)出生于湖北宜都的杨守敬,因为自幼对书法兴趣浓厚,故在多次进京应试时都曾专门前往拜访前辈书家潘存,而潘存也很钟爱这位年轻人,并经常在自己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对他予以资助。到了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杨守敬终于高中壬戌科举人,后又应招前往日本出任大清帝国驻日钦使的随员。在日本的几年间,杨守敬以他在篆隶与碑学方面的精深造诣,赢得日本书坛的广泛尊重,至今还被东瀛尊为“日本书道现代之父”。杨守敬回国后,曾出任两湖书院和勤成、存古两学堂的总教长,并在历史地理学、金石考据学和书法书学理论方面多有著作。后来,有师生之谊的潘存年迈南归筹建溪北书院时,曾特意邀请杨守敬为书院题写匾额。据说,杨守敬接到这一邀请后曾闭门三昼夜,挥毫书写“溪北书院”四字数百次,终于得到了如今镶嵌在书院门楣上的这一著名匾额。

确实,在这方长二点五米、宽零点七六米的匾额上,匾文为阳刻隶书大字,其行笔流逸,讲求韵律,集汉隶魏碑于一体,堪称是杨守敬书法之精品力作。

20.台湾台南“亿载金城”

位于台湾台南市安平附近的亿载金城古堡,其前身是二鲲鯓炮台,而二鲲鯓炮台因与不远处的安平小炮台相对应,故又有安平大炮台之旧称。不过,由于其入口城门上方镶嵌有沈葆祯题写的“亿载金城”匾额,遂被当地民众俗称之为“亿载金城”。

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的亿载金城,其建造起因是缘于一起“牡丹社事件”。牡丹社,是台南恒春附近的一个高山族部落。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六十六名琉球籍渔民在海上作业时遭遇强烈台风,漂流到台湾南部恒春附近的八瑶湾,其中五十四人不幸被牡丹社原先住民所杀害,其余十二人则经由凤山县送至府城,再转往福州经督抚从优抚恤后遣回琉球。两年后,居心叵测的日本国以此为借口,派遣大批军队侵犯台湾。对于日本国的大举侵台,不仅台湾原住民于屏东石门峡谷地带对其进行了坚决抗击,当时清政府也在向日本国提出严辞抗议的同时,还专门派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祯为钦差,前往台湾办理相关海防以积极防卫台湾的安全。到达台湾以后,沈葆祯在详细勘定安平险峻地势的基础上,仿造西洋几何形营垒的作法,建造了一座方形棱堡式炮台。该炮台前角凸出,凸出处安放阿姆斯特朗前膛大炮,以作远攻之用;中央凹入,凹入墙面处则安设洋枪队,以防敌近扑。据说,这座延请法国人帛尔陀设计、历时近两年才建造完成的二鲲鯓炮台,在防守海口阻遏日军的多次战斗中予敌以重创。后来,台湾被日本占领,二鲲鯓炮台被敌毁坏殆尽,光复后又加以修复而成今天之风貌。

作为保护台南府城安全的一座重要城堡,二鲲鯓炮台如今已以“亿载金城”而扬名天下。确实,由清代名臣沈葆祯所书写的“亿载金城”匾额,不仅其体现该城垒固若金汤、永垂万世、牢不可破之美好寓意,而且单就其匾额的书法艺术而言,“亿载金城”这四个字实在是丰厚沉稳,气势宏大,充分显现了颜书之风格。

21.福建华安“二宜楼”

位于福建华安县仙都乡大地村蜈蚣山麓的二宜楼,是一座巨大的圆形土楼式建筑,素有“民居瑰宝”、“土楼奇观”、“楼中之宝”和“建筑奇葩”等称誉,堪称是福建境内数千座土楼中的“土楼之王”。

始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的二宜楼,前后历时三十一年才建造完成,是蒋士熊家族聚居之宅。整座土楼占地面积十亩,直径七十三点四米,内环为平房,外环为四层楼房,共计房屋二百二十四间,分为十二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自备梯道,相对独立,四层设通廊将各开间联成一体;外墙高十六米,厚二点五三米,底层为花岗岩块石砌筑,二层以上以生土夯筑。建筑平面与空间布局井然有序,防卫系统构思严谨,建筑装饰精巧华丽,文化内涵丰富,它融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军事学、哲学、美学和民俗学为一体,整个建筑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为此,有专家曾将二宜楼总结出了十六个特点:一、选址中的案山、屏山两侧山与圆楼间形成惊人的几何学图形;二、八卦图形的建筑格局;三、特大的台石基与夯土墙体是福建土楼之最;四、没有角房间、采光好,对风的阻力小、温差变化小;五、传统的建造技术,抗震力强;六、异常沉重牢固的楼门,防役性好;七、构造“之”字型隐蔽的传声洞,利于内外联系;八、新奇“响鼓石”具有明显的扩音效果;九、隐蔽的暗室和奇特的“门顶漏斗”;十、独具特色的隐蔽通廊;十一、内院活动空间大;十二、秘密的地下通道和“竖井”;十三、相对独立的单元,保持私密性;十四、冷暖各异的阴阳井为居民的生活用水;十五、交织的枪眼箭洞益于御敌;十六、彩画、雕饰精美繁多,为民居福建土楼之最。

当然,与依山傍水、环境宜人、达到建筑艺术评价中“三境”(意境、画境、环境)的二宜楼相辉映的,还有就是镶嵌在正门上的那方“二宜楼”石刻横匾了。长二点二米、宽零点八八米的“二宜楼”匾额,其匾文书法结体平稳,方俊秀丽,神采清妍。至于“二宜”之含义,当地人因为大地后井村人蒋士熊在家排行第二,有“后井二”之绰号,故其所创建之楼为“二宜楼”。而蒋士熊自己却将“二宜楼”之意,通过一副楹联告知了人们:“大地着蜚声考思维鼎,二宜昭令德记事孔明”。

22.广西桂林“三元及第状元及第榜眼及第”

坐落在广西桂林市中心的王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之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时修造的藩邸。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的靖江王府,由于其历时二十多年才建造完成,形成了一处以承运殿为中心而广建楼堂厅院和亭阁轩室的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其左为宗庙,右为社稷,所以它并没有按照惯例叫作王府,而被人们称之为王城。

周长达三华里的靖江王城,不仅内里建筑全部为红墙黄瓦、云阶玉壁,显得辉煌而壮观,而且还以方形青石修筑有十分坚固的城垣,并如一座城池那样开设了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体仁”(东华门)、“端礼”(正阳门)、“遵义”(西华门)和“广智”(后贡门)。在这座城坚门深、气势森严的王城内,

先后有十二代十四位藩王历时两百七十四年居住其中。后来,朱明王朝为清王朝所取代,定南王孔有德占据靖江王城而改名为定南王府;再后来,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城,定南王孔有德在走投无路中纵火自焚,以致王城内的大部分建筑被化为灰烬。靖江王城被焚毁后,清王朝于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在旧址上建造贡院,但保存较为完好的城垣基本留存。特别是在王城的“端礼门”、“体仁门”和“遵义门”这三座城门上,由于分别悬挂有著名的“三元及第”、“状元及第”和“榜眼及第”这三方匾额的缘故,如今更是声名远播。

悬挂在“端礼门”内侧门额上的“三元及第”匾额,宽一点八五米,长七点二米,大字径一点一米。遗憾的是,在这方匾额上除了有“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广东广西两地方军务阮元为嘉庆十八年癸酉科解元嘉庆廿五年庚辰科会元殿试状元桂林陈继昌书”署款外,并没有可供考证的年款。悬挂在“体仁门”内侧门额上的“状元及第”匾额,宽一点八米,长七点二米,大字径一点一米。与“三元及第”匾额有所不同的是,在“状元及第”匾额上除了右边署刻有“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殿试第一甲第一名龙启瑞,光绪十五年已丑科殿试第一名张建勋,光绪十八年壬辰科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刘福姚”外,竟然连作者的名款和题写的年款都没有。悬挂在“遵义门”内侧门额上的“榜眼及第”匾额,宽一点四米,长七点二米,大字径一点一米。与“状元及第”匾额相同的是,“榜眼及第”匾额也没有名款和年款,只在匾额右边署刻上“同治四年乙丑科殿试第一甲第二名于建章”几字。即便如此,有书家在对这三方匾额的字体与笔迹进行考究后认为,这三方楷书匾额笔力遒劲,结构劲紧,笔体取法于柳公权,当属同一人书写无疑,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广东广西两地方军务”的阮元所题写。

阮元(公元1764年—公元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乾隆年间进士,历任湖广、云贵、两广总督,后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并晋为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