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名匾
21797400000017

第17章 民国时期(3)

12.江苏南京“中华门”

位于江苏南京市区南部的中华门,始建于五代天祐十四年(公元917年),为南唐都城的正南门,时称“南门”。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随着明都城的扩建而重建,因其正对聚宝山(今雨花台),又相传城门下埋有明代江南首富沈万三的传家之宝——“聚宝盆”,故在明清两代被称为“聚宝门”,中华门的名称则是民国年间的事了。

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堡垒式瓮城,中华门是南京城门中最雄伟的一座,它南临长干桥,有内外秦淮河南北依枕、东西横贯。中华门城堡,南北深一百二十八米,东西宽一百一十八点四五米,总面积达一万五千一百六十八平方米,城墙最高处达二十一点四五米,整个建筑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作黏合剂,极为坚固。规模宏大的中华门,设计巧妙,结构复杂,共有四道拱门、三道瓮城和二十七个藏兵洞,东西墙外还各筑有登城马道。四道拱门各有能上下启动的“千斤闸”,闸门降落后不仅可以切断入侵者的退路,还巧妙地将其分割在三道瓮城之中,随即伏兵四出分别歼灭之,恰如瓮中捉鳖。因此,这种古城堡中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在古代战争中对物资储备和兵源设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中国城门建筑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为明代南京十三座城门中最雄壮的一座,在中华门南北两面门闉之上,各镶嵌有一块描金阴刻的“中华门”大字匾额。长一点三米、宽零点五五米的“中华门”匾额,是公元1928年夏国民政府下令更改南京六处城门名称后,于公元1929年4月由时任南京市市长刘纪文敦请蒋介石题写的。描金勒刻于青石之上的“中华门”三字真书,近于欧体,笔力沉稳,结构均衡,前后呼应,富于变化。特别是“中华”两字的竖笔,尖端悬针,使整个字体于平正中而露险绝之意,赋人以一种劲险刻厉之感。至于匾文之寓意,很明显是喻我中华民族像此城堡一样坚不可摧。

13.四川乐山“山水清音”

在四川乐山市东郊有一座凌云山,凌云山栖鸾峰上有一座凌云寺,凌云寺前不远处有一尊巨大的石佛,这就是闻名天下的“乐山大佛”,因此凌云寺又有大佛寺之称。

始建于唐武德年间的凌云寺,原有建筑早已毁坏无寻,现存的天王殿、弥勒殿、大雄殿、藏经楼、东坡亭、竞秀亭和碧津楼等建筑,多系清康熙年间重修之物。即便如此,由于凌云山地处岷江、青衣江与大渡河三江合流之处,不仅自然地理环境称得上是山明水秀、风光绮丽,而且凌云寺那丹墙碧瓦、绿树掩映的人工环境也是十分幽静的。特别是凌云寺内一些单体建筑,由于其结构和外形完全是中国近代建筑之风格,而建筑殿宇内却别具一格另有情趣。例如,有参天古木楠树植于其前的天王殿,殿外两侧分列着四座明清两代重修寺宇时的碑记,殿内正中则塑有皤腹欢颜的弥勒坐像,而在这尊俗称“大肚罗汉”像的两旁,又分列着四大天王塑像,这四位天王攒眉怒目,威武而雄壮。至于穿过天王殿所见的明代建筑大雄宝殿,因为这里是僧众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殿内正中端坐着释迦牟尼的三身像(今身、应身、报身),其造型优美、神态庄重,两旁分列的十八罗汉也是神形各异、栩栩如生。不过,在这里重点解析的则是置于这错落有致建筑群中的碧津楼,以及悬挂在该楼长廊间由近代经学大师廖平所题写的“山水清音”匾额。

其实,净扫无尘、柱楹梁栋的碧津楼,完全是一种不事雕绘、朴实简肃的风格,就连著名的“山水清音”匾额,在材质上也毫无奢华之处。不过,在长一点二五米、高零点五五米的木质“山水清音”匾额上,虽然除了匾文之外只有“壬申夏月井研廖平左书”几字款署,但“山水清音”这四字匾文却颇有深意。据宋代著名大诗人黄庭坚在一首名为《丁东井》的诗中,就曾这样歌咏古嘉州风物说:

古人题作丁东井,自古丁东直到今。

我为更名方响洞,要知山水有清音。

好一个“山水清音”,以此四字盛赞凌云山之嘉丽,简直是无比的贴切而得体。很显然,经学大师廖平以此题匾,不仅深得其意,而且在用左手书写过程中,也是运挥自如,毫无拘谨之气。有书家这样评价说,其用笔外柔内刚,精华内敛,于韶秀中寓清刚,妍丽中含朴雅,婆娑袅娜,极臻阴柔之美。那么,廖平是何许人也?

廖平(公元1852年—公元1932年),字季平,晚号六译,四川井研人,近代著名经学家,曾任教于嘉州九峰书院、成都尊经书院与四川国学院。据说,廖平早年受学于清王恺运,专治今文经学,尤重《春秋》。不过,其学多变,几易其说,且言之凿凿,这从其《今古学考》中不难看出。在《今古学考》中,廖平提出用礼制判别经学中今古文学的方法,并认为古文经学曾由西汉刘歆篡改,其论点已为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继承和发展,乃至流布甚广。

14.贵州兴义“克缵前绪”

坐落在贵州兴义城南两公里处下五屯的刘氏庄园,是贵州军阀鼻祖“兴义系军阀”代表人物、贵州省第一任省长刘显世家族之住所。

占地七十余亩的刘氏庄园,是一处由大小十三座四合院组成的带有强烈封建家族祭祀和军事功能的中西合壁式庄园建筑群,现存有忠义祠、花厅、刘氏宗祠、炮楼、残垣及部分西式建筑,其建筑特征、艺术构件,既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又有清代南方民居融合当地少数民族民居的建筑特点。在整个庄园内,各座中式封闭四合院虽相对分散,但又院院相连、相互衬托,有一种交相辉映的特点。特别是庄园内诸多的题刻文字与艺术构件,处处都蕴藏着深远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当然,在这众多题刻中由国民党军政要员何应钦题写的“克缵前绪”匾额,当属其中值得一书的佼佼者。

“克缵前绪”,语出《礼记·中庸》中“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意思就是希望后人继承前辈未竟的事业。所以,何应钦为刘显世居所题写此匾,其意同样是不言自明的。那么,刘显世是何许人也,何应钦又为什么会题写这样一方匾额呢?原来,早在清同治年间贵州西南部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回民起义,清廷诏令当地豪绅自办团练镇压回民起义。当时,兴义刘氏兄弟刘官霖、刘官箴、刘官礼与刘官德几人率先响应,负责训练和统帅所招募的兵民,此为刘氏地主武装发轫之始。后来,其中的刘官礼因镇压回民起义“有功”,被清廷晋升为同知、知府等职。辛亥革命前夕,贵州宪政党与清廷相勾结,命令刘官礼之子刘显世率领武装进入贵阳镇压革命党,摧毁了当地的革命政权。自此,刘显世窃取了贵州护军使、省长、军务善后督办、督军和滇黔靖国联军副统帅等要职,前后统治贵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公元1931年,时值刘氏宗祠扩建落成纪念之时,何应钦特题“克缵前绪”匾额对刘氏后人予以勉励。

悬挂在刘氏宗祠前院门额上的“克缵前绪”匾额,为长二点五五米、宽零点八米、字径零点四米的黑地木质匾额,上款为“渊老建祠落成纪念”,落款是“军政部长何应钦敬贺”。匾文“克缵前绪”四字,系魏体字,阴刻贴金,结构严谨,点划安排疏密合度,“缵”与“绪”两个字的左旁丝绕采取不同写法,使匾文在整体布局上又显得有所变化。在题写时,用笔藏头护尾,方圆并施,其风格明显是受康有为的影响,特别是两边小行楷款字简直与康字如出一辙。

何应钦(公元1890年—公元1988年),贵州兴义县人。公元1901年进贵州初级陆军学堂,毕业后又到武昌第三中级陆军学堂肄业,并参加了出国留学考试,由陆军部于公元1908年派送到日本振武学校就读,一年后转入日本士官学校步兵科,同年加入同盟会。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时,何应钦回国参加陈其美司令部,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又回到日本士官学校完成学业,于公元1916年毕业回国。北伐战争时,何应钦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此后,他历任军政部长、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行政院长等军政要职,为国民党政府要员。公元1949年秋,何应钦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任国民党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席。

15.四川乐山“旷怡亭”

位于四川乐山东岸一公里沫水(大渡河)、若水(青衣江)和岷江汇合处乌尤山顶的乌尤寺,始建于唐至德至乾元年间,原名正觉寺,宋朝时改名为乌尤寺。著名的“旷怡亭”匾额,就高置于乌尤寺建筑群中在原尔雅台旧址上建造起来的旷怡亭檐廊下。

依山取势、布局巧妙的乌尤寺,竹木扶疏,环境清幽,寺内楼阁亭台错落其间,建筑结构森严和谐。现保存比较完整的殿宇有:天王殿、弥陀殿、弥勒殿、大雄殿、观音殿、罗汉堂等七座,不过,它们已经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了。由前殿西行至乌尤山顶临崖处,就是汉代文学家郭舍人在乌尤山注释《尔雅》的地方——尔雅台旧址。关于尔雅台毁于何时,暂不明了,但在其旧址上修建旷怡亭,则是明代成化年间由知州魏瀚所为。这是一座单檐四角、石柱凭虚的别致小亭,偎山抱水,凌空欲飞。“旷怡”二字,似取自宋范仲淹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心旷神怡”一句。

长一点一四米、高零点六五米的“旷怡亭”木质匾额,上款书“丁丑冬”,下款署“欧阳渐”,款下复镌有名氏印两钤。匾文“旷怡亭”三字,用笔在楷隶之间,豪放雄姿,精神振奋;结字奇逸多姿,倜傥不拘。据说,此匾为欧阳氏用猪鬃笔书就,一开劲健朴拙、雄肆泼悍的猪鬃书风之先河。

欧阳渐(公元1874年—公元1947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据史料记载,欧阳渐少苦读,工制艺,穷究程、朱性命之说及欧美历算之术。中年时,始得闻华严法界之旨,顿弃所学,皈依佛教,潜心于经论。民国初年,遂创办支那内学院、法湘大学。抗战爆发后,其亲率内学院学生背负经籍,辗转入蜀,借栖于江津。公元1947年,欧阳渐以七十三岁殁于江津内院,著有《竟无内外学》、《竟无小品》和《唯识抉择谈》等。

16.山东蓬莱“碧海丹心”

位于山东蓬莱县城北约一公里处的蓬莱阁,从广义上而言是指由弥陀寺、龙王宫、天后宫、三清殿、吕祖殿和蓬莱阁六个单体建筑组成的古建筑群,而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雄踞于丹崖山顶之上的蓬莱阁。

始建于宋天祐六年(公元1061年)的蓬莱阁,是一座双层木结构歇山式阁楼。高达十三米的蓬莱阁,完全是由十六根大红木柱支撑,阁楼上层是设计极为巧妙的回字形长廊。登楼远眺,浩瀚的渤海就在脚下汹涌澎湃,而离海岸不远处便是峻秀的长山列岛,特别是夏秋之际由于大气光学现象,这里经常出现奇妙的海市蜃楼景象,实在是妙不可言。不过,这里要说的是镶嵌于蓬莱阁院内南墙上的著名匾额——“碧海丹心”。

公元1934年5月,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与老友兼同僚李烈钧同行来到山东蓬莱游览。这两位力主抗战的爱国将军来到蓬莱后,不仅特地瞻仰了民族英雄戚继光祠堂,而且还在备倭城内读书吟诗,抒发各自决心抗击日本入侵者的壮烈情怀。一日,李烈钧提议说要为蓬莱阁题联,冯玉祥表示赞同。于是,李烈钧首先书写一联曰:“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面对老友如此慷慨激扬的楹联,冯玉祥稍加思索后,提起大号羊毫濡足蓬莱阁粉墙上的红土汁,一挥而就写下了“碧海丹心”四个大字。遗憾的是,由李烈钧书写的楹联今已散失,而由冯玉祥题写的“碧海丹心”匾额则幸运地留存下来。长三点四五米、宽零点八九米的“碧海丹心”匾额,一字一石,字为方笔魏碑体,工整浑厚,笔力坚实。

冯玉祥(公元1882年—公元1948年),原名基善,字焕章,安徽巢县人,近代军事家,著名爱国将领,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清朝末年,冯玉祥进入淮军,后投北洋军,任国民军总司令第一军军长。公元1926年,冯玉祥出任国民联军总司令,率部参加北伐战争,平定陕甘,驰战中原,战绩卓著。公元1928年,冯玉祥出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长。“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积极主张抗日,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自任总司令。抗战爆发后,冯玉祥相继出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被蒋介石排挤而离职。公元1946年,冯玉祥被迫以“水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公元1948年7月,冯玉祥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准备参加政协会议筹备工作,9月1日于回国途中不幸在事故中遇难。

17.上海“力学堂”

位于上海华山路的复旦中学,其旧址最初是建造于公元1901年的李鸿章祠堂。由于右任题写的著名匾额“力学堂”,就悬挂在该校一座三层校舍的正门上方。至于为什么将这座校舍命名为“力学堂”,这从题写在该匾额上的款署中可以得到答案——“纪念邵力子先生及其夫人傅学文女士,因以为名。”那么,邵力子先生与复旦中学到底有何渊源呢?

公元1905年2月,邵力子就读于由法国天主教会把持校政的震旦书院,由于法国神父不仅强制学生专读法文而不准学习英文,而且还强迫学生读圣经、做弥撒,这引起了邵力子与马相伯等中国师生的极度不满,遂经过周密策划后率领全体师生脱离震旦书院,积极参与创设了复旦公学,并随后担任该校的国文教员。公元1912年,国民党南京临时政府将李鸿章祠堂拨给复旦公学充当校舍,十年后复旦公学迁至江湾并更名为复旦大学,邵力子后来又担任了复旦大学的中文系主任、校董,并经常为学校筹募经费。复旦公学搬迁后,有关部门在原址创设了复旦中学,十年后在建造一座新校舍时,因怀念邵力子当年与复旦公学及复旦大学的渊源,遂取邵力子先生与夫人傅学文女士姓名中的各一字为堂名,故有“力学堂”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