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34年“力学堂”建成后,校方盛情邀请复旦校友于右任先生题写匾额。这是一方高零点九米、宽三米的深黄地黑字木质匾额,匾文“力学堂”三字为于右任先生最擅长的行草体。记得有人曾这样评价于右任先生的书法艺术说:“所作行草,别具神韵,榜书寸楷,浑洒自如。”
于右任(公元1879年—公元1964年),原名伯循,字骚心,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早年就读震旦书院,参加创办中国公学、复旦公学。公元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公元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报》、《民吁报》和《民立报》等宣传革命的进步报刊。辛亥革命后,于右任出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长;袁世凯窃夺共和政权后,于右任又回到上海继续创办报刊,揭露袁世凯倒行逆施的专制行为。公元1918年,于右任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公元1924年,于右任又回到上海出任上海大学校长;北伐战争时,于右任出任国民军驻陕总司令;公元1927年后,于右任历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公元1949年,于右任离开大陆赴台,晚年多作怀旧之诗文。生平擅行草书的于右任,曾将历代草书选其易识者编成了一部《标准草书千字文》,成为书法特别是草书爱好者研习的圭臬。
18.福建福州“是最胜处”
位于福建福州市西郊八公里处闽江西港的金山塔寺,原是宋元年间建造的一座七层八面实心塔,由于其矗立在江心突起的礁岩之上,削拔寻丈,形似“印浮水面”,有砥柱中流之势,且塔周环构庵堂,颇似江苏镇江的金山寺,故有“小金山”之称。
著名的漆金行楷“是最胜处”匾额,就悬挂在公元1934年重建金山塔寺内的妈祖殿门额之上。这是长两米、宽零点八米的木刻横匾,匾额之上除了匾文外,还有“中华民国廿四年五月林森”一旁款。匾书取魏碑笔法,气势纵横,沉着庄重,古朴厚实,方圆兼备,行楷相间,虽轻巧入笔,但不失俊秀凝重之感,真是“楷中存行,行中见楷”,轻重顿挫,神彩飞扬。
不过,关于题匾之人林森的名字并不为许多人所熟悉,但他却担任国民党政府主席一职长达十二年之久,是真正的国家元首。据有关史料记载,林森(公元1867年—公元1943年),字子超,号长仁,福建闽侯县人。公元1905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公元1932年起,林森就任国民政府主席。当然,林森这个国民政府主席是国民党内部两派势力斗争的产物。林森当选国民政府主席之前,一直是国民政府官员,先是在上海和九江的海关任职,后南京临时参议会成立时他被推为议长,不久还曾担任过福建省省长,当胡汉民为立法院院长时他又被任命为副院长。特别是孙中山先生在世时,林森是孙中山与海外华人沟通的联络员,甚得孙中山先生的器重和信任,而胡汉民也一直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渊源,胡汉民才力荐林森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六十四岁当选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此刻早已厌倦了中国那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他似乎更倾向于归隐山林,过一种悠闲恬淡的野叟生活。可如今,既然被迫当了风口浪尖上的国家元首,他就不得不寻思着如何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于是,他时刻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不问世事的隐者,除了与古董字画做伴外,就是约二三知己品茗聊天,反正对政治上的事一概是不闻不问。公元1943年,林森不幸在出门时遭遇车祸而亡,虽然那时他已是七十六岁高龄的老人,但毕竟不是传统中国人所看重的寿终正寝。
19.北京“庆云堂”
位于北京琉璃厂西街东口路南的庆云堂,是创建于公元1904年专营碑帖的一家店铺。庆云堂最初是由陕西郃阳杨姓一人所开设,并由晚清名臣李鸿章题写匾额,而今的庆云堂则是河北吴桥人张彦生于公元1931年开设的。公元1956年公私合营后,庆云堂得到进一步发展,遂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新建了如今的一座五开间合瓦硬山顶两层小楼。
张彦生,原名国材,公元1901年生于河北吴桥县。公元1915年,张彦生来到北京琉璃厂的隶古斋碑帖店当学徒,当时已经开设有六十多年的隶古斋,是北京知名碑帖店铺,并由清末著名书法家祁隽藻题写匾额。在隶古斋当学徒期间,张彦生不仅学会了拓、裱及收售碑帖等业务,同时还有机会走访了宝熙、汪大燮、梁启超、李盛铎、徐森玉、罗雪堂、方药雨、龚心铭、龚心钊、于右任、陈淮生、朱幼平、张效彬、张伯英等诸多收藏、鉴赏碑帖的专家,因而对鉴别碑帖真伪及碑帖的传世知识大有长进。公元1931年,张彦生脱离隶古斋并借用庆云堂字号的名义,开始独立经营碑帖店。在经营庆云堂期间,张彦生跑遍了天津、济南、曲阜、潍县、青岛、南京、扬州、苏州、上海、杭州、广州、汉口、开封、郑州、西安、成都、重庆等地收购碑帖,先后收进了北京端方,山东潍县陈簠斋,诸城王绪祖,聊城杨绍和、李国松、徐郙、蒯若木等人所藏的碑帖,同时还结识了吴荩忱、陈文伯、柯昌泗、容庚、周季木、郭沫若、陈叔通等人,使其对碑帖方面的知识更显渊博。公元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张彦生出任北京市文物商店碑帖、砚台、墨门市部业务主任和文物商店的采购部主任;同时,他还被聘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咨议委员会委员。公元1982年,张彦生以八十一岁高龄辞世。
当然,庆云堂之所以声名远扬,不仅在于张彦生经营有方,还因为有一方由张大千题写的著名“庆云堂”匾额为之增辉。匾文“庆云堂”三字,笔划舒展,结体开张,特别是“庆云”二字的细碎笔划,因为作了并连处理,使其运笔的自然震颤感愈显疏朗俊迈,苍劲隽雅。另外,从匾额款署“乙亥嘉平月署郡张爰”上,人们可以得知是张大千于公元1935年题写的。
关于张大千,人们从各种资料中不难得知:张大千(公元1899年—公元1983年),原名张爰,又名正叔,四川内江人,因青年时一度出家为僧,故取法号为“大千”。不过,张大千出家未几便还俗,即以法号为笔名,并以此笔名名扬天下。确实,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画家的张大千,不仅兼工山水、花鸟、人物及临摹,其绘画功力深厚、风格独特,而且在书法方面早在青年时代就曾从师于曾熙、李瑞清等名家。其中,曾熙书法艺术取法于石鼓文、汉华山与史晨诸碑,深得《瘗鹤铭》之精髓;而李瑞清的书法则是从金文及汉中、石门入手,深受《爨龙颜》碑刻之影响。不过,张大千在师承曾、李书体的基础上,又融会黄庭坚的结体特点,从而形成了一种用笔跳动灵活、体势俊逸、字体清隽奇肆的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20.海南文昌“任姒风徽”
位于海南文昌县城文昌公园内的郭母纪念亭,全称为“郭母李太夫人王夫人纪念亭”,
系华侨巨商郭巨川、郭镜川于公元1936年为纪念祖母李太夫人和养母王夫人的养育之恩而建造。
李太夫人是郭斯章的原配夫人,生有郭始兴、郭云龙二子。王夫人是郭始兴的原配夫人,而郭云龙原配夫人吴氏早逝,遗下郭巨川与郭镜川兄弟俩人,由于父亲郭云龙在南洋谋生,郭氏兄弟便交由李太夫人和王夫人悉心抚养。后来,郭巨川与郭镜川兄弟俩也前往南洋经商并获得成功后,开始积极捐助当时的国民革命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深受海内外人士的敬颂,这从郭母纪念亭建成后国民政府要员及社会名流纷纷挥毫题词,以颂扬两位夫人贤淑功德可得佐证。据统计,不仅在郭母纪念亭那宽仅一点五米檐廊的外圈八根方柱的侧面,就镶刻着林森、孔祥熙、于右任、覃振、陆桂芳、王国宪、陈树人、黄强题赠的“崇褒荣两世,懿德并千秋”等八幅对联,而且在直径四点五米的内圈八根圆柱构成的藻井斜壁和照壁上,还镶刻着林森题写的“贤明继美”匾、冯玉祥题写的“后先辉映”匾、陈力夫题写的“荻画垂型”匾、张人杰题写的“女宗共仰”匾、石瑛题写的“彤史双辉”匾、陈季良题写的“重闱累德”匾、刘维炽题写的“闺誉长昭”匾和马叙伦题写的“姜任济美,弈世承风”诗匾,以及李宗仁、邵力子、孙科、蒋作宾和居正等名流题赠的诗句匾额二十四方。当然,在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由张学良题写的“任姒风徽”匾。
长一点九米、宽零点四五米的“任姒风徽”匾额,匾文阴刻,黑地红字,右上款直书“郭母李太夫人王夫人荣膺褒扬纪念”,正文右行篆体“任姒风徽”,书劲婉丽,运笔自然,左下直书名款“张学良”,并钤名印一方。匾文“任姒风徽”四字,典出周文王之母太任,端一诚庄,能以胎教而生文王;文王正妃太姒,仁而明道,善于内冶,生武王兄弟十人,亲自教诲。后来,武王灭纣得天下,世人赞其美德。所以,张学良题写此匾即借此颂扬郭母李、王二夫人继太任、太姒之风韵音徽而传誉于世之意。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东北军阀张作霖之子。公元1920年,张学良毕业于东北讲武堂,后任东北军陆军少将;公元1928年,张学良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东北军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公元1936年,张学良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军上将、西北“剿匪”副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公元1936年12月,张学良与西北军爱国将领杨虎城一起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公元1937年,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后,一直到病逝于台湾。
21.陕西黄陵“人文初祖”
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山麓的黄帝庙,又称轩辕庙,是祭祀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庙宇。相传,黄帝庙创建于汉代,唐代至宋大历年间黄帝庙位于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移至今址。对此,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黄陵县志》中有记载说:“桥陵之黄帝庙,传创自汉代。唐太宗大历中,置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勒移建于今址。”
呈长方形的轩辕庙建筑群,主要建筑全部排列在长达一百三十九点八米的南北轴线上,依次为庙门、诚心亭、碑亭和正殿等。占地一点二公顷的轩辕庙建筑群,在其南北轴线两侧还有仿古碑廊、接待室和文物陈列室等附属建筑,以及“黄帝手植柏”和“挂甲柏”等十五株古柏。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轩辕庙门,门前檐由六根平行木柱支撑,使屋檐四角高高隆起,木柱前有六级台阶,两侧则各有一只高两米的青石狮子。轩辕庙的主体建筑正殿,是一座五间三面带廊歇山式古建筑,雄伟壮丽,著名的“人文初祖”木质匾额就悬挂在正中门额之上。
很显然,匾文“人文初祖”意指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始祖。这是一方黑地金字的隶书匾额,除了“人文初祖”四字匾文外,还有“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夏立”与“程潜敬献”两署款。公元1938年4月5日由程潜拜谒黄帝陵庙时所题写的“人文初祖”匾额,匾文为隶书大字,宗法汉隶,在汉隶中又略带有魏体,用笔瘦硬、平稳、娟秀,有静气,骨力超群,飘逸超脱,有铁划银钩之誉。
关于程潜,有关史料记载说,程潜(公元1881年—公元1968年),字颂云,湖南省醴陵人,国民党爱国将领,历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天水行营主任、武汉行辕主任和湖南省政府主席。公元1949年8月,程潜率部在长沙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省长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22.四川都江堰“是为不朽”
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之上的都江堰,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它创造了古代水利工程方面的四项第一:从年代的古老看,世界第一,它是今天仍使大面积地区受益的世界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从灌溉面积及其他功能来看,它所起到的工程作用世界第一,它是今天灌溉面积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它以灌溉为主,综合利用,单是直接灌溉面积已近一千万亩;从科学性来看世界第一,它是设计最科学、最合理的古代水利工程;从效益上看,它是维修工作量最小、所耗投资最低,而所获得的综合经济效益最高的古代水利工程。在这创造四项世界第一的都江堰渠首东岸玉垒山麓,还分布着一处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庙宇与园林巧妙结合的著名风景区——二王庙建筑群,而著名的“是为不朽”匾额就悬挂在该建筑群主体建筑大殿的右廊柱之间。
背靠玉垒山、面向都江堰的二王庙,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最早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即齐建武年间,望帝祠迁往四川郫县,其旧址则改建为专祀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的“崇德庙”。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都江堰流域人民获得大丰收,人们为了缅怀李冰治水之恩德而重修“崇德庙”,并增塑李冰之子李二郎塑像。自宋代以来,李冰父子先后多次被敕封为王,这才有了二王庙的称呼。不过,二王庙名称得以固定下来,则是清雍正五年(公元1627年)的事。占地面积五万平方米、主体建筑约有一万平方米的二王庙,依山取势,宏伟秀丽,林木苍茫,青翠欲滴,素有“玉垒仙都”之美誉。特别是二王庙内镌刻的诸多赞颂李冰父子业绩的碑刻、诗文、匾额和楹联,以及灌澜亭石壁镶嵌的李冰及其后历代治水之“三字经”和“八字格言”等石刻碑文,至今仍是人们进行水利治理工程的科学参照。当然,这里重点解析的是由国民党高级将领关麟徵所书的“是为不朽”四字匾额。
长三点九米、高一点四七米的木质“是为不朽”匾额,蓝地阴刻白字,上下款均在“文革”中被涂掉,至今犹未清洗显出。关于匾文“是为不朽”四字之意,很显然是指李冰父子能做出都江堰这样造福民众于千载的伟大业绩,故当英名不朽,永垂人间。至于关麟徵书写的“是为不朽”四字书法,有书家评价说是,洒脱超迈,飘扬豪放,气势浩荡,翰墨飞动;其用笔使转有则,险夷有度,放而不纵,留而得体,气贯神畅,潇洒自如,颇富风神。
而关于关麟徵,同样在相关史料中有记载说:关麟徵(公元1905年—公元1980年),字雨东,陕西户县人。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生,历任国民党军副师长、纵队司令官、军长、集团军副总司令、代总司令、集团军总司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及校长、陆军总司令等职。公元1980年8月10日病逝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