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罗马帝国梦
21806100000010

第10章 轴心国的形成(1)

德意两国各怀鬼胎

意大利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前半期与德国的关系很紧张。长期以来德国利用民族矛盾在欧洲搞“泛日耳曼主义”,意大利最北部上阿迪杰地区的日耳曼族居民较多,受到“泛日耳曼主义”的威胁。

德国想合并奥地利,打开德国向南欧、巴尔干地区的扩张通道,而意大利也想吞并奥地利达到向多瑙河、巴尔干地区扩张的目的。墨索里尼曾经赞资奥地利新闻界200万奥地利先令,用于反德宣传。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执政,纳粹党几乎以意大利法西斯党为模本组成。墨索里尼把希特勒当作弟子看待,经常用老师的语气教训他。

上任伊始,希特勒就开始改变维持欧洲现状的一些潜规则。对于德国领导人的改变,受到极大影响的人之一就是墨索里尼,使得这位老牌独裁者相形见绌。

这段时期西欧社会曾一度把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这两个政权联系在一起。这两个政权被认为是两个不同版本的“国家达尔文主义的社会主义”,是专门用来抵制共产国际、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

1933年1月底,希特勒在招待各国使节的晚宴上,对意大利大使夫人说:“我很敬佩贵国领袖,他是一个伟人,我想认识他。”

在意大利与德国的外交中,墨索里尼试图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在墨索里尼的策划下,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签署《四强协约》,在意大利国内经常称之为《墨索里尼协约》。

《四强协约》是墨索里尼于1933年3月先后向德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的,协约于7月15日签署。

《四强协约》——意大利人的想法

1933年4月,墨索里尼曾经对德国驻意大利大使说:“该协约在开始的时候只是个小男孩,但英国想把它变为两性人。法国人认为它是个女孩。”

墨索里尼向德国、法国和英国推销这个协约能够使欧洲保持10年的和平,但是因为多个事件的发生,《四强协约》最后也没有得到履行。签署该协约的其他三个国家均怀疑《四强协约》的可行性。

对于意大利来讲,真正的问题是德国崛起了。但不过怎么样,英国政府仍对墨索里尼的“勇气”感到敬佩,认为意大利的外交政策从总体上是善意的,对欧洲是有好处的。英国政府认为意大利没有搞种族主义,也没有搞反犹太主义。

当时,在欧洲越来越多的焦点转向了德国,非常急迫的事是拟定针对德国的外交政策。

《四国协约》本身有很多问题,只有4个大国签署这一协约,排除了波兰、苏联、美国和日本。墨索里尼试图打破国际联盟这个框架,这个协约暗含的意思是,四个国家在此后将重新修改《凡尔赛条约》,四国很可能会组成反共反苏集团。墨索里尼公开称捷克斯洛伐克是个“混血早产儿”——或者也有可能是立陶宛或者波兰。

意大利人认为这个协约是墨索里尼取得的伟大的外交胜利,意大利一直都试图维护《四国协约》,目的是使意大利在麻烦不断的欧洲具有更大的地位,直到1940年,意大利还在期待改变其他国家。

《四国协约》是典型的意大利人的想法,想通过旧式外交的切实而可靠的方法来约束德国,墨索里尼曾对心腹们说,他发现德国的种族理论是骗人的笑话。

墨索里尼发现,德国总有一天会与奥地利合并。融合是种族的规律,日尔曼种族更是这样。但墨索里尼不希望德国与奥地利合并,目前的任务是拖延这个不可避免的融合,拖得越久越好。

在1933年,阻止德奥合并是法西斯意大利努力奉行的传统政策。另外,墨索里尼政府在外交上不断重复的问题是反共问题。法西斯主义一直宣称对共产主义取得胜利了,但墨索里尼绝不允许意识形态的战争破坏意大利与苏联的友好关系。

1933年9月,意苏两国签署新的商业协定。意大利与苏联继续进行武器贸易。早在1931—1932年,意大利向苏联出售了一批飞机,赚了大钱。后来,意大利造船厂还为苏联海军造军舰。墨索里尼认为苏联不是意大利的敌人,他甚至怀疑斯大林会不会哪天像自己一样变为法西斯主义者。

事后证明,在二战期间,墨索里尼曾在很多场合想让希特勒接受建议,即与苏联保持和平,这样轴心国就可以集中力量对付英国。

从1933年开始,墨索里尼越来越无法否认意大利和德国之间存在的联系了。意大利与德国的秘密接触增多了,希特勒继续奉承他见到的每个意大利人,在与《意大利人民报》的一位记者会面时,他说自己认为法西斯主义包含的总体概念具有国际价值。

1934年6月,希特勒接到墨索里尼的邀请,到威尼斯进行访问。希特勒希望从意大利那里找到对欧洲政策的共同点,以便建立起德意反有色人种、反犹太人的联合阵线。

这次会晤本来是非正式的,但希特勒发现墨索里尼邀请了大批外国记者,组织仪仗队和欢迎的群众。希特勒发现墨索里尼有爱虚荣、讲排场的癖好。

墨索里尼身穿军服,佩戴勋章绶带,摆出“恺撒”的派头。希特勒身穿束着腰带的黄褐色风衣,头戴宽边礼帽,蓄有一撮小胡子,不像国家领导人。墨索里尼小声对女婿齐亚诺说:“这个人真不讨人喜欢。”

当天下午,墨索里尼与希特勒单独会谈。希特勒抢先发言,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发动欧洲战争的计划。希特勒说:“德国准备突袭法国,迅速占领巴黎,让法国人也尝尝战败的滋味。对奥地利,只要陶尔斐斯总理垮台,在维也纳成立亲德政府,我就满足了。日耳曼民族是最高贵的民族。其他民族都可能沾染了黑人血统,无法与日耳曼民族比。”希特勒的话越说越快,墨索里尼根本插不上嘴。

希特勒离开后,墨索里尼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骂希特勒是个小丑,可能有点疯癫。

希特勒以为墨索里尼默认了奥地利属于德国,而墨索里尼的心思在埃塞俄比亚身上。的确,埃塞俄比亚是墨索里尼野心的老目标,也是意大利1896年在阿杜瓦惨败的地方。为阿杜瓦战役报仇是墨索里尼自吹自擂的老内容。

埃塞俄比亚在1925年被国际联盟接纳,这还是在意大利的建议下完成的,目的是制止英国蚕食埃塞俄比亚。反对接纳的是英国,他们说埃塞俄比亚太野蛮,不配参加文明社团。

为了拉拢意大利抑制德国,英法两国都承认埃塞俄比亚是意大利的“势力范围”。

墨索里尼想利用这样一种有利局势,发动征服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墨索里尼在军事会议上特别指出德国对奥地利的威胁,说意大利军队必须马上征服埃塞俄比亚,以便在德国入侵奥地利时回师勃伦纳来保卫奥地利。

1934年,希特勒利用希姆莱的党卫军和戈林的秘密警察,清洗了罗姆的纳粹冲锋队,杀死了一千多人,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引起震动。墨索里尼发现希特勒真是个心狠手辣的人。

墨索里尼连忙指示外交部,转告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要他警惕奥地利纳粹党的阴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取缔。7月25日,陶尔斐斯总理被奥地利纳粹分子枪杀。墨索里尼认为这是希特勒对他的公然挑战,破口大骂希特勒是个性欲倒错者。

墨索里尼公开宣布保证支持奥地利抵抗德国的进攻,并在意大利北部边境出动4个师,把一些装备运到勃伦纳山口。意大利媒体也为墨索里尼的这一行动擂鼓呐喊。

陶尔斐斯的死让墨索里尼很伤心,因为陶尔斐斯是他在奥地利的代理人。陶尔斐斯死后,墨索里尼一直照顾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后来为她们在瑞士买一个房子。

希特勒没料到墨索里尼的反应如此强烈。但他清楚地认识到,英法是德国的最大敌人;意大利与英法两国在争夺地中海和非洲霸权方面的矛盾是能够利用的。只要把墨索里尼扩张的欲望引向非洲,那么他对奥地利和东南欧的兴趣就会减退。因此,希特勒小心翼翼,不承认德国参与暗杀事件,百般讨好墨索里尼。

陶尔斐斯被暗杀使意大利和法国极为震惊,奥地利的独立遭到威胁使法意两国都感到了威胁,这涉及到地中海和非洲的势力的调整,涉及到法国和意大利在东南欧势力的调整。

意大利与法英两国合作对付德国是个好办法,但是意大利在地中海和非洲的利益问题上不可避免要与法英两国发生冲突。没想到,法英接受了意大利在非洲的帝国计划。

1935年3月9日,希特勒正式宣布成立空军。16日,希特勒宣布陆军将以国民义务兵役制为基础。同一天,法国政府比德国早几个小时宣布把兵役延长为两年。

德国对《凡尔赛条约》公开的正式的冒犯。这个问题来得如此直接、凶猛。法国外交部长赖伐尔认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战争。赖伐尔想与意德两国的独裁者进行会谈。他对法西斯制度没有什么敌意,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倒是感到恐慌。赖伐尔认为英国是个不负责的盟国。当时,英国在法国的名声很坏。

法国一直受德国的威胁,为拉拢意大利,法国准备作出让步。1935年1月,赖伐尔来到罗马,与墨索里尼签署了《罗马协议》。赖伐尔说了一大堆好话,以赞同的语气谈到意大利的帝国主义计划,如果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动武的话,赖伐尔答应保证国际联盟不会伤害意大利,并且将不会停止意大利的石油供应。

1935年3月20日,英国约翰·西蒙爵士和国联事务大臣艾登访问柏林,法国政府认为英国又要伤害法国。其实,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尽管各怀鬼胎,但都认为有必要指责德国这种公然违背《凡尔塞条约》的行为。

在国际联盟的主持下,几个主要协约国在意大利的斯特雷扎召开会议,谋求成立共同阵线,一致对付德国威胁。法国代表团要求制裁德国,但英国代表团反对任何制裁。最后通过决议,重申维持奥地利独立,表示可以考虑修改《圣日耳曼条约》、《纳依条约》和《特利亚农条约》。

第二天下午,墨索里尼发表公开声明:“三国政策的目的是在国联的框架内维护欧洲和平,三国一致同意采取各种可行办法,反对单方违背和约的行为,将为这一目的而采取密切的共同行动……”

墨索里尼在演说中再三强调欧洲和平,立刻引起英国外交代表们的警惕。他们终于明白了,意大利一方面愿意与法英两国合作,阻止德国扩军备战,另一方面又为其日后可能进一步吞并埃塞俄比亚作准备。

当天晚上,英国外交代表们对墨索里尼的演说进行讨论。他们都想在德国问题上得到墨索里尼的支持,因此不敢在这时对墨索里尼提出不准入侵埃塞俄比亚的警告。结果,墨索里尼以为英国已经默认了,允许意大利自行处理埃塞俄比亚问题。而法国在这一问题上也保持沉默,生怕激怒他。

会议发表宣言宣称,三国将为维持欧洲和平而亲密合作。西方报刊大肆报道所谓“斯特雷扎阵线”,然而仍未起到扼制德国扩军备战的作用。

英国也担心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扩张会损害到英国的殖民利益,但英国更担心意大利会投入德国的怀抱,因此对墨索里尼的侵略扩张采取默认政策。

1935年6月初,英国国联事务大臣艾登访问意大利,企图就埃塞俄比亚问题寻求折中的解决办法。墨索里尼认为英国只是个被吓倒的、精神萎靡的老妇,只是吓吓人而已,因此拒绝了艾登的好意。

就在意大利向埃塞俄比亚边境积极运兵,准备发动战争时,美国国会于1935年8月通过中立法,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双方,该法案显然对缺少武器的埃塞俄比亚不利。

1935年10月,意大利大规模入侵埃塞俄比亚,遭到国联的制裁。德国认为这是实现其战略意图的好机会,德国宣传机构大力支持意大利。德国国防部从美国进口武器再卖给意大利。

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过程中,得到德国的大力支持,德意关系迅速升温。

1936年2月22日,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向希特勒保证,如果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意大利不会反对。至此,意大利与英法盟友关系全面瓦解,通往莱茵兰非军事区的道路向德军开通了。

2月27日,法国国会批准了《法苏互助条约》。3月1日,希特勒认为时机已到,决心出兵进驻莱茵兰。3月2口,他下达了进驻莱茵兰的正式命令。

德国进军莱茵兰的当天上午,英国外交大臣约见法国驻英大使,希望法国在与有关国家协商前,不要采取无助于问题解决的行动。在奉行欧洲大陆均衡主义的英国人看来,一战已经结束将近20年,没有理由不让德国收回莱茵兰。德国的行动不属于军事行动,因为这是他们的权力和自由。

3月10日,洛迦诺公约国的代表们在法国外交部举行会议。法国外长虚张声势地说:“如果大家要和平,就必须把德国人赶出去。对德国实行经济、财政和军事制裁。”

英国外相艾登说:“英国反对法国采取单方面军事行动。”比利时也支持英国的意见。意大利大使不发表任何言论。

墨索里尼认为英国是个走向衰落的岛国,一再以其武装力量向英国进行威胁。

英国对意大利的扩张目标究竟指向何方感到忧心忡忡。英国认为,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占不仅使英国通往亚洲的航道受到威胁,而英属索马里、英属埃及、苏丹处于意大利东非殖民地的包围圈中。

为了保护其在中东的殖民利益,英国于1936年8月26日与埃及缔结同盟,签署英军在埃及享受豁免权条约,使英军驻留埃及和苏伊士运河区合法化。英国的部署进一步加重了意英矛盾。

这样,德国不再孤立了,欧洲四个列强,以前是三比一,现在变成二比二。德意两国同属法西斯国家,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主张上臭味相投。墨索里尼感激德国的支持,再加上德国是个正在崛起的国家,他想利用德国的力量来维护意大利的利益。

第一次联手:干涉西班牙

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上。北面挨着比斯开湾,西面与葡萄牙接壤,南面隔着直布罗陀海峡和非洲的摩洛哥相望,东北部是法国和安道尔,东面和东南面是地中海。

西班牙最大的三个城市是马德里、巴塞罗那和瓦伦西亚。

公元前9世纪凯尔特人迁到伊比利亚半岛。从公元前8世纪起,伊比利亚半岛曾几次遭到外族侵犯。1492年,西班牙人“光复运动”胜利,1516年卡洛斯一世继位,建立了欧洲最早的统一中央集权的联邦国家。它在16世纪曾是海上强国,后来衰落了。

1837年,西班牙经合并后正式成为一个国家,西班牙一词也是这时提出来的。西班牙意思是野兔。

1923至1931年,西班牙由德里维拉实施独裁统治,1931年4月,德里维拉政府被推翻,成立共和政府。

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右翼势力的支持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20年代,墨索里尼就支持过西班牙的独裁者德里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