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先进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历程
21814500000034

第34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1)

先进文化建设与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确定文化建设的地位,是否该强调文化建设或者强调文化建设是否适宜,似乎是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普遍的认识是,文化建设不可缺少且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但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过去一般只停留在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水平上。近年来,人们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又增添了两条,那就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和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等因素增加,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是综合国力的体现;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明显,人们越来越觉得市场化取向不是万能的,文化的规范作用不可忽视,且日益重要。应该说,文化建设虽然具有这些重要意义,文化也具有如此之多的重要功能,但这些却不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部意义,更不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定。

从社会主义文化面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任务和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社会变革,已经实现了最直接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彻底变革,但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更为深层的文化变革更为复杂,与形成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先进的道德标准、伦理规范、社会风尚、文艺成果等诸多方面还差距甚远,这是造成现实社会中丑恶现象的文化根源。因此,这些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市场经济的体制性变化和国际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外部竞争压力客观上使形势变得更为紧迫。

从长远说,社会主义要向着建立在高度物质文明基础上的高度精神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前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应该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化的本质意义。从社会主义现实发展来说,现实社会主义要解决的基本矛盾依然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两大方面的需求。因此,必须把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升到这一高度来加以认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内在要求,是区别于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本质所在。长期以来,我们把文化放在“经济、政治、文化”这一社会分类之中,但这并不能说文化的重要性在经济政治之后,或成为经济和政治的附属。西方社会是这样看待我们的,我们自己内部也有过类似观念。对此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加以纠正。

在西方社会,文化被突出,主要缘于存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其一是西方社会学家和多数人类学家给予“符号”和“观念”等以重要地位,认为精神文化比工具和物质客体更为重要;其二为上述观念的反对者,把经济和政治这些非文化的过程视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将文化限制于非物质的观念和信仰,其重要性可大打折扣,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也归为此类。

然而,事实则是,马克思和列宁不仅仅看到了人类世界必将向着人类解放的历史方向前进的趋势,而且还非常重视作为变化的主宰者的人的觉悟,马克思称之为阶级觉悟,一种对动员革命阶级是必要的醒悟。列宁也相信,革命必须通过思想、财产和权力方面的共同斗争才能实现,因此,革命的力量必须对自己的命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首先,通过对现行制度的批判;其次,通过引入一种建设新制度基础的理想。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面对占支配地位的资产阶级和封建文化的思想意识时,既注意运用批评的武器,同时又非常重视把对新理想的期望作为文化武器,为实现革命理想而斗争。而且,在更高的层次上,在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社会全面进步基础之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观照。虽然西方一些社会学家也非常观照文化与人的解放之间的联系,比如他们认为文化的运作将个人维系在一起,并使一个社会得以整合,文化是一种控制个体以使其符合社会利益的系统,现代社会的一种最主要的运动方向就是将个体从束缚他的规范和规则中“解脱”出来,等等。但他们对文化的突出极端化,仅仅幻想文化改造,无视对物质基础和社会结构的根本改造,从而藐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是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保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必须在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时候,充分注意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新人作为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由此可以看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也是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之所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在大力加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切实做到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真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精神之所在。

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这无疑是党的性质所决定了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始终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化使命。然而,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不发达,市场化影响日趋明显,社会利益分化从而引起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巨大转型等情势,面对经济全球化及处于经济政治强势之下的西方文化的冲击,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以解决执政党的文化凝聚力问题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内聚力问题。任何一种政治组织或社会团体的合法性是否稳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基础,也就是社会的文化认同度。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权,只有把自己的政治纲领由政治的层面深入和升华到文化层面,它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有着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成为拯救中华民族的文化脊梁,既获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一致拥护,又将曾经处于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乱世之国团结起来,统一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在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党继续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保证从党的指导思想到社会价值导向各文化层次的与时俱进,顺利实现社会结构的转型,使整个社会始终凝聚在共产党领导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因此,我们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扩大执政的文化基础,就必须强化先进文化对当代整个文化的涵摄和统领作用,增强先进文化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其次,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以解决能否守住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的问题。在新的世纪,文化越来越表现为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的一个方面。文化的实力影响已充分显现。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把经济的触角伸向全球各地,而且采取各种方式输出自己的文化。比如美国,其最大的出口产品已不再是农产品和工业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更加深入,竞争和碰撞也更加激烈。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的出现给文化建设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文化消费者的地位日益增强。他们分属不同的经济群体、利益阶层,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对文化产品进行自主选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文化消费决定文化生产方式和存在方式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经济竞争能力,而且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巩固自己的文化阵地,在大力吸收先进文化的同时坚决抵制西方在文化上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同时还必须正确应对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样式,处理好主流文化建设与非主流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坚持主流文化核心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允许健康的非主流文化的存在,以进一步拓展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根基。因此,只有执政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战略和策略,才能守住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保证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兴旺发达,实现民族振兴的宏伟蓝图。

第三,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达到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在当今世界,由于必须要考虑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先进文化要求得到发展和繁荣,就不能仅仅满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所赋予它的影响力和权威,应充分重视并尽量利用文化自身的手段,不能再对文化市场的存在采取回避的态度。我国的文化产业还要争取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并求得发展,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这就要求文化产业应立足于生产更多自己的文化精品,主动参与国际文化的竞争与循环,扩大自己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特殊需求。先进文化要有效地影响群众,就要善于利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推出两个效益都好的文化精品,广泛赢得群众。为此,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市场的竞争,在竞争中展示自己的魅力,保持自己的主导地位。同时要大力推进文化法制建设,打击、清除内容反动的、宣扬“黄、赌、毒”的文化产品,保证先进文化产品的发展空间。政府文化部门应该通过制定和实施文化经济政策,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鼓励社会文化资源向有较高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方面流动,保证先进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占有文化市场。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遵循文化前进的内在规律,尽量运用文化的方式,在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问题上,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性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市场、行政、法律三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中壮大自己。

在21世纪,中国依然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走很长的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将依然是经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则是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客观现实的制约因素,在中心任务和其他任务之间往往产生差距甚至矛盾,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推动文化前进两方面要做到的平衡和兼顾,即中国共产党要力求同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既有价值定位又有历史标准,因此不能仅仅从价值理性去定位先进文化,提出超过历史发展阶段的过高要求;虽然先进文化可以超前于经济生活水平,但又不能摆脱生产力的推动和全社会的共同进步源;先进文化既有普遍的人类观照,又有一定的政治内涵。因此,共产党人必须坚持自己的价值原则,坚守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同时,先进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此,在向着最终在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迈进的征途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推动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化进步,从而也是对世界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党的事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切实地统一起来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逐步形成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的先进思想文化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又一新的标志。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的国内外形势,审时度势,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创立了以“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核心内容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经过艰难而曲折的探索,有了更加明确的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它不但明确提出党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关系,而且从整体上看,它促成了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目标上的内在统一。

现代化是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实追求,尽管目标不尽相同,但现代性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社会文明发展是共有之义。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满足人民利益需求、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实现的奋斗目标。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就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口号。然而,实践证明,党作为国家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和执政者,其自身建设和奋斗方向必须与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否则社会主义建设就容易偏离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党在自身建设、政治角色、执政任务的定位上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目标内在统一起来,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政治保证。通过比较认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目标与政党政治关系可以得知,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基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内在统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逻辑。

一、现代化目标的普遍寻求